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基础活动改变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廖翔 陈富勇 +4 位作者 陶蔚 刘颖 张寒 李勇杰 臧玉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7-954,共8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临床上一种慢性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潜在的中枢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相关脑区活动,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振荡(ALFF)技术观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临床上一种慢性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潜在的中枢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相关脑区活动,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振荡(ALFF)技术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基础脑区活动.8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与8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 MRI)成像扫描,用SPM8中的多重回归分析,在控制被试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的影响下,将每个体素的ALFF值同每个被试的病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相关分析.与健康志愿者相比,PHN组与VAS评分相关的ALFF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小脑后叶、前额叶背外侧区域(BA11/46/47)、右侧顶叶(BA40)、右侧舌回(BA17/18/19);与VAS评分相关的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右侧颞中回(BA21)、左侧舌回(BA17/18)、右侧小脑前叶、左侧后扣带回(BA30/19)和右侧中央前回(BA3/4/6);PHN组与病程相关的ALFF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小脑后叶、前额叶背外侧区域(BA9/10/11/47)、左侧颞上回(BA38)、右侧顶叶和右侧舌回(BA17/18/19);与病程相关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左侧海马旁回(BA28)、右侧小脑前叶、左侧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13)、左侧中央前回和右侧顶下小叶(BA39/40).研究结果提示,涉及疼痛的情绪、警觉行为、注意的脑区在带状疱疹后遗痛慢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振荡 脑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杏仁核的功能连接改变研究(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付维亮 陶蔚 陈富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41-852,共12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但其中枢机制尚不明了.杏仁核在疼痛反应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关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杏仁核各个亚区功能连接(func...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但其中枢机制尚不明了.杏仁核在疼痛反应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关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杏仁核各个亚区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改变,探索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机制.8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和8位健康者进行了普通核磁共振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将杏仁核各个亚区分别进行的功能连接分析,并将功能连接和被试者的病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了相关分析.与健康志愿者相比,PHN患者杏仁核的基底外侧部(laterobasal groups,LB)和皮质部(superficial groups,SF)与多个脑区的FC表现出增强,主要位于颞叶和额叶.同时SF与多个区域的FC出现减低,主要位于额叶和顶叶.颞叶和额叶部分区域与LB的FC强度、与病程长短和VAS评分表现出关联性.研究结果提示,PHN患者杏仁核功能连接的改变提示了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发展中,杏仁核以及多个涉及情绪、认知、注意的脑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患者脑区葡萄糖代谢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富勇 陶蔚 +6 位作者 程欣 周可 单保慈 袁秀丽 胡永生 张晓华 李勇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7-392,共6页
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是一种临床上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潜在的中枢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的相关脑区活动,利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断层扫描(PET)技术观察臂丛神经撕脱后慢性疼... 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是一种临床上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潜在的中枢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的相关脑区活动,利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断层扫描(PET)技术观察臂丛神经撕脱后慢性疼痛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选择左侧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行脊髓后根入髓区(DREZ)切开术后疼痛减轻>75%的患者,共5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4天行PET扫描采集数据,同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尔顿(Hamilton)抑郁和焦虑评分.用统计参数图(SPM2)软件分析数据.与术前疼痛状态下相比,术后葡萄糖代谢明显减低的脑区有双侧尾状核,眶额回(OFC)(BA11),对侧扣带下回(BA25)和同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域(DLPFC)(BA46/47).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的脑区有对侧丘脑,枕核和同侧顶叶(BA7).研究结果提示,涉及情绪、注意和疼痛内在调节的脑区在臂丛神经撕脱伤后慢性疼痛的调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臂丛神经撕脱伤 前额叶 丘脑 眶额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慢性疼痛的现代神经外科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9期513-513,共1页
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慢性疼痛治疗的需求和要求也日益增加。对于大多数慢性疼痛患者,药物等保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而对一些顽固性慢性疼痛患者,尤其是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患者,药物疗效常常欠佳,这时就应该寻求更有效... 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慢性疼痛治疗的需求和要求也日益增加。对于大多数慢性疼痛患者,药物等保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而对一些顽固性慢性疼痛患者,尤其是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患者,药物疗效常常欠佳,这时就应该寻求更有效的有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外科治疗 神经源性 疼痛患者 药物疗效 生活质量 缓解疼痛 保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孔分类中空间高低频表征的神经机制:一个颅内脑电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史良 吴睿洁 +4 位作者 徐翠萍 张守文 朱宏伟 刘祖祥 李勇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6-793,共8页
来自多方面的研究表明,面孔的分类和识别位于特定脑区.同时,已有行为实验研究表明,图像的空间高低频特征在面孔分类的不同范畴中起不同的贡献,例如身份更多被低频信号传递,性别被高低频共同传递,而表情更多被高频传递.然而,空间频率在... 来自多方面的研究表明,面孔的分类和识别位于特定脑区.同时,已有行为实验研究表明,图像的空间高低频特征在面孔分类的不同范畴中起不同的贡献,例如身份更多被低频信号传递,性别被高低频共同传递,而表情更多被高频传递.然而,空间频率在面孔分类中的贡献,其表征和神经机制目前相关研究很少.利用特定癫痫患者植入颅内电极的监控期,呈现不同类型面孔图像,同时记录其颅内脑电,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考察了据认为是面孔特定成分的相关电位的潜伏期在170ms的波形(N170波形)的变化;用电极反应显著性分析考察了空间频率在不同分类特征上的贡献.结果表明,空间高频(HSF)图像的N170潜伏期显著延迟.只呈现空间低频(LSF)图像,N170的潜伏期对普通人面孔会延迟,而对熟悉的名人则没有这个差异.女性面孔诱发的N170在HSF条件下潜伏期明显晚于LSF条件,而男性面孔诱发的波形则不存在这个差异.表情在N170上没有体现出任何差异.但是基于电极的显著性分析表明,有更多的额叶电极参与了表情的加工;身份特征加工有更多电极在空间低频上表现出差异,而性别加工则空间高低频比较平衡.与以往行为结果不同的是,表情加工也有更多低频贡献,而且表情的差异可以在早达114ms的时候就发生.这符合表情信息在颞枕区域有一个快速基本加工,再传递到其他脑区的认知模型.因此,空间高低频信息在身份和性别上的贡献,可能发生在经典的面孔加工脑区,由N170表达,表情信息不由N170表达,而是在颞枕较广泛的范围内快速加工再传递到别的脑区,如额叶.这是首次利用颅内脑电就空间频率在面孔分类中的贡献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为深入理解脑内面孔各种特征加工的动态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表征 空间频率 颅内脑电 事件相关电位 N170波形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5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冯利时 朱宏伟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老年人手术 手术方式 显微外科 疗效分析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显微血管减压术 安全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脊柱外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倪兵 朱宏伟 +4 位作者 张晓华 郭松 任志伟 胡永生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71,共5页
脊柱外伤常见于重物砸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且多影响劳动人口[1~4]。脊柱外伤后,约30%~80%病人出现慢性疼痛[5,6]。除椎旁肌、韧带、骨骼等结构损伤后出现慢性伤害感受性疼痛外,脊髓及神经损伤可造成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 脊柱外伤常见于重物砸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且多影响劳动人口[1~4]。脊柱外伤后,约30%~80%病人出现慢性疼痛[5,6]。除椎旁肌、韧带、骨骼等结构损伤后出现慢性伤害感受性疼痛外,脊髓及神经损伤可造成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约占脊柱外伤后慢性疼痛的50%,且其中1/3病人为重度疼痛[1,7]。国内文献一般把这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归入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疼痛[8]。脊柱外伤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用治疗手段包括康复理疗、口服药物、神经阻滞或射频毁损、鞘内持续药物泵入、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等[9,10]。首先,由于不同脊柱节段损伤,对脊髓和神经的影响并不相同,其造成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也可能不同,不同的致痛机制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其次,有研究认为这类病人疼痛区域感觉多有减退或缺失,并不是SCS的较好适应证[11]。基于上述两个问题,考虑到绝大多数病人脊髓圆锥终止于L1下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用SCS治疗的脊柱外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将脊柱损伤节段以L1为界分为两部分,区分单纯马尾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脊髓合并神经根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根据疼痛区域感觉减退程度,分成感觉减退和感觉缺失两部分;分析不同脊柱损伤节段和不同感觉减退程度与SCS疗效相关性,并随访SCS治疗此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并发症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伤 感觉减退 神经病理性疼痛 感觉缺失 脊髓圆锥 神经阻滞 康复理疗 慢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觉根入髓区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 被引量:9
8
作者 朱宏伟 李勇杰 +1 位作者 胡永生 马凯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2-203,共2页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的适应症、术中所见、术后疗效和安全性。探讨TN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0年12月到2003年10月间,169例TN患者接受了显微外...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的适应症、术中所见、术后疗效和安全性。探讨TN的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0年12月到2003年10月间,169例TN患者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手术前后进行了直观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s,VAS)评分。结果:术后1周疼痛消失131例,疼痛减轻35例,疼痛无变化3例。手术前后VAS评分分别为8.86±1.08和0.48±0.12,统计结果表明手术前后疼痛改变有显著性差异。术后无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多为暂时性并发症。随访期间有4例复发。结论:MVD手术的有效性证明了三叉神经感觉根入髓区血管压迫是TN的主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 病因 血管压迫 微血管减压手术 三叉神经感觉根 VAS评分 手术并发症 术后疗效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航下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三叉神经术后非典型面痛 被引量:10
9
作者 肖东升 杜薇 +2 位作者 陶蔚 张宇清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61-564,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三叉神经术后非典型面痛(AF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例三叉神经术后非典型面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导航引导下对其初级运动皮层的面部区域给予精确刺激,rTMS的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强...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三叉神经术后非典型面痛(AF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例三叉神经术后非典型面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导航引导下对其初级运动皮层的面部区域给予精确刺激,rTMS的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强度为110%静息阈值(RMT)水平,每分钟连续刺激10 s,间歇50 s,每天作用2500次脉冲,每周治疗5天,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Barrow神经科学研究所面部疼痛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10次rTMS治疗后,病例1的疼痛程度从Barrow评分的Ⅴ级缓解为Ⅱ级,治疗后15天内疼痛仍有缓解,可达Ⅲ级。病例2的Barrow评分从Ⅳ级降为Ⅰ级,治疗后2天内疼痛仍有缓解,可达Ⅲ级。结论:初步提示神经导航下10 Hz的rTMS精确刺激初级运动皮层的面部区域,能明显改善三叉神经术后AFP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 重复经颅磁刺激 非典型面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 被引量:9
10
作者 陶蔚 李勇杰 +1 位作者 胡永生 张晓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在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神经源性疼痛10例,年龄28~72岁,病程8月~28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双下肢截瘫,疼...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在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神经源性疼痛10例,年龄28~72岁,病程8月~28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双下肢截瘫,疼痛位于下肢感觉减退和缺失区,为烧灼样、压榨样、痉挛性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8~10分。10例均行脊髓背根入髓区显微外科切开术,切开范围由患者疼痛范围决定。结果:随访4月~2年,4例疼痛消失,停用镇痛剂,生活质量改善;5例疼痛明显减轻,VAS2~4分,其中,3例停用镇痛剂,2例镇痛剂使用量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改善;1例疼痛无明显改善。结论: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对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疗效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根入髓区 慢性疼痛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宏伟 胡永生 +2 位作者 陶蔚 马凯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9期522-524,共3页
目的:研究"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12月到2010年6月,7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了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均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其中,14例患者责任血管迂曲,采用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 目的:研究"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12月到2010年6月,7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了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均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其中,14例患者责任血管迂曲,采用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用福爱乐医用胶(FAL)把责任血管粘到小脑幕上。通过电话随访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4例患者疼痛消失,手术并发症为暂时性并发症,包括疱疹病毒感染、头痛和耳鸣。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2~126月,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在责任血管袢迂曲变长,难以常规减压的情况下,"悬吊法"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 悬吊技术 责任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6
12
作者 陶蔚 胡永生 +1 位作者 张晓华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9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的99例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臂丛神经撕脱后疼痛36例,脊髓和/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30例,幻肢痛27例,...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的99例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臂丛神经撕脱后疼痛36例,脊髓和/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30例,幻肢痛27例,残肢痛4例,痉挛状态伴疼痛1例,开胸术后胸壁疼痛1例。年龄28~72岁,病程6月~50年。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术后疼痛缓解大于75%为疗效优秀,疼痛缓解50~75%为良好,疼痛缓解小于50%为差。结果:随访1~5年,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中,69.4%疗效优秀,13.9%疗效良好,16.7%疗效差;脊髓和/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中,70%疗效优秀,16.7%疗效良好,13.3%疗效差;幻肢痛患者中,47.8%疗效优秀,26.1%疗效良好,26.1%疗效差;残肢痛患者中,25%疗效优秀,50%疗效良好,25%疗效差。术后并发症包括一过性下肢无力、轻度深感觉障碍和伤口愈合不良。结论: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根入髓区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富勇 陶蔚 +2 位作者 林章雅 林元相 康德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4例,其中3例为直肠癌侵犯骶神经致会阴区神经病理性疼痛,1例为左侧乳腺癌侵犯臂丛神经导致上...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4例,其中3例为直肠癌侵犯骶神经致会阴区神经病理性疼痛,1例为左侧乳腺癌侵犯臂丛神经导致上肢神经病理性疼痛。4例均接受患侧损伤和疼痛节段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显微镜下用双极电凝切开病变节段脊髓背根的入髓区。随访2年以上,分别于术后2周、术后每半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2周,2例疼痛消失,2例疼痛缓解>75%。随访2年,疗效满意率逐渐下降,2例疼痛缓解>75%,1例疼痛缓解60%,1例术后6月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同侧下肢深感觉障碍3例,痛觉过敏2例,在术后6月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是一种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安全、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背根入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清玲 邵明 +1 位作者 李勇杰 陈彪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13-115,共3页
为分析中国汉族人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基因多态性 ,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分析了 53名正常中国汉族人COMT基因 1 94 7位点的多态性 ;并对NIaⅢ内切酶酶切后有异常带出现的标本PCR产物直接进行... 为分析中国汉族人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基因多态性 ,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分析了 53名正常中国汉族人COMT基因 1 94 7位点的多态性 ;并对NIaⅢ内切酶酶切后有异常带出现的标本PCR产物直接进行序列分析。发现中国汉族人COMT基因的A 1 94 7位点的频率为 0 .2 8;基因型G/G、G/A与A/A的频率分别为 0 .51 ,0 .4 2和 0 .0 7;并发现了C1 883/G和G1 966/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基因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脊髓后角自发场电位的监测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生 胡永生 +3 位作者 杜薇 陶蔚 张晓华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9期531-535,共5页
目的:应用脊髓电图技术记录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受损脊髓节段后角的自发场电位,观察脊髓后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前、后的电位变化,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研究,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Medcare Da Vinci数字信号... 目的:应用脊髓电图技术记录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受损脊髓节段后角的自发场电位,观察脊髓后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前、后的电位变化,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研究,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Medcare Da Vinci数字信号采集系统,在每个患者记录3段脊髓电图,分别在DREZ切开前的健侧和患侧脊髓、DREZ切开后的患侧脊髓记录1段。共采集到15例患者的可供分析的脊髓电图,对其频率和特殊放电形式进行分析。结果:DREZ切开前的患侧和健侧脊髓以及DREZ切开后患侧脊髓的后角自发场电位背景电活动频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DREZ切开前的患侧脊髓后角的脊髓电图比健侧更多出现尖波,存在统计学差异。DREZ切开后,患侧脊髓这种电活动全部消失。术后止痛疗效优秀率为93.3%。结论:尖波是患侧脊髓相对特异的异常电活动,是相对特异的监测指标;成功的DREZ切开术后,患侧脊髓的这种特殊电活动不再出现,尖波消失可以提示术后止痛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图 脊髓后角 自发场电位 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 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译擘 胡永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781-784,共4页
多数学者认为慢性疼痛已构成一种单独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而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因对传统药物、物理等治疗不敏感而成为长期困扰患者的顽疾。目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新的治疗手段也正在不断应用于临床。本文回顾... 多数学者认为慢性疼痛已构成一种单独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而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因对传统药物、物理等治疗不敏感而成为长期困扰患者的顽疾。目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新的治疗手段也正在不断应用于临床。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有关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国内外文献,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电刺激 神经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性内脏痛的脊髓手术治疗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永生 陶蔚 +2 位作者 张晓华 朱宏伟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9期514-516,521,共4页
目的:研究癌性内脏痛的脊髓手术治疗。方法:6例癌性内脏痛,男4例,女2例,单纯腹腔痛1例,单纯盆腔痛2例,腹腔痛合并盆腔痛3例。平均年龄58.6岁,平均疼痛病程14个月。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punctate midline myelotomy,PMM)在全麻下进行,... 目的:研究癌性内脏痛的脊髓手术治疗。方法:6例癌性内脏痛,男4例,女2例,单纯腹腔痛1例,单纯盆腔痛2例,腹腔痛合并盆腔痛3例。平均年龄58.6岁,平均疼痛病程14个月。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punctate midline myelotomy,PMM)在全麻下进行,手术节段为胸2节段4例,胸7和胸8各1例。术前和术后采用直观模拟疼痛量表(the 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McGill疼痛问卷量表(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将术后不同时间的VAS、MPQ评分与术前的评分进行比较,采用小样本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5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例疼痛显著缓解,随访5个月~20个月,直至患者死亡,术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和MPQ评分较术前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有2例仍需每天肌注吗啡5mg~10mg,另4例不再使用吗啡。术后出现暂时性双下肢轻度麻木、深感觉减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MM是治疗腹腔和盆腔癌性内脏痛的安全有效的新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内脏痛 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后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喆 李勇杰 胡永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113,共3页
关键词 顽固性疼痛 脊髓后根 临床治疗 毁损术 生活质量 ROOT 临床应用 术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参与工作记忆目标匹配增强及其时间过程--基于颅内脑电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倪兵 钱晨灿 +3 位作者 吴睿洁 朱宏伟 刘祖祥 李勇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27-1035,共9页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海马参与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并且它会受到新发生事件与已存储记忆匹配或者不匹配的影响.先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报道,在延迟匹配任务中,目标匹配增强作为一种工作记忆成分,与物体性质和位置的整合有关,能够显著地激活...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海马参与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并且它会受到新发生事件与已存储记忆匹配或者不匹配的影响.先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报道,在延迟匹配任务中,目标匹配增强作为一种工作记忆成分,与物体性质和位置的整合有关,能够显著地激活海马体部.但是,关于这一过程的时间信息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特定癫痫病人在双侧海马植入的深部电极,跨被试间电极触点位置基本一致,因此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优势.我们发现,左侧海马体部在目标匹配增强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这种效应发生在探测刺激出现后600~650 ms,大约在知觉匹配增强或者P300等知觉效应后200 ms.另外,对于每一个被试,目标匹配增强的潜伏期与平均反应时成正相关.结果揭示,当工作记忆的任务与性质-位置捆绑有关时,海马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结果说明,目标匹配增强效应在知觉过程之后发生,表明了工作记忆不同成分在海马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记忆 海马 匹配增强 颅内脑电 事件相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面痛的外科治疗原则和体会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永生 李勇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3-195,共3页
国际疼痛学会(IASP)确定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为"关注头面痛"年。本刊结合中国情况,组织了3篇有关头面痛的特邀综述。第1篇已在第一期刊登,另两篇分别在第4、5期刊登,以飨读者。
关键词 外科治疗原则 头面痛 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