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4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老年认知障碍福利多元照护体系的行动研究——以北京市X医院老年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杜今 张红宇 +2 位作者 乔雨晨 刘一凡 李璐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651-1660,共10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认知障碍患病人数与日俱增,这一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与压力。现阶段,老年认知障碍在国家及社会层面关注度低、主动筛查和识别能力弱、治疗及照护成本高、社...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认知障碍患病人数与日俱增,这一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与压力。现阶段,老年认知障碍在国家及社会层面关注度低、主动筛查和识别能力弱、治疗及照护成本高、社会服务体系碎片化等问题凸显,积极探索构建由政府、医疗机构、社区、慈善团体、市场及民间社会组织等多元福利主体构成的覆盖老年认知障碍病程全周期的照护体系势在必行。研究基于北京市X医院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及家庭全周期支援项目实践,以福利多元理论为框架,通过行动研究构建老年认知障碍福利多元照护体系的实施路径与机制。基于老年认知障碍群体现实样态的描绘,健康社会工作者打破原有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的服务对象单一、服务场所禁锢、患者不同疾病周期需求割裂及资源链接成效欠佳等弊端,转而使用健康社会工作的视角,利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尝试从认知障碍疾病管理的4个阶段进行破局:在认知障碍疾病早发现阶段,能够明确服务主体的职责,实现服务成效的最大化;在认知障碍疾病早治疗阶段,能够打通服务主体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价值化流动;在认知障碍患者疾病自我管理阶段,能够调动服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服务对象的积极转变;在认知障碍友好化倡导阶段,能够回应服务主体的内在需求,实现照护体系的可持续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社会工作者 老年人 福利多元 行动研究 全周期支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在运动调控睡眠-觉醒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侯莉娟 耿雅萱 +2 位作者 李科 黄朝阳 毛兰群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8,共11页
睡眠是与觉醒状态交替转换的一种本能行为,它有助于机体恢复细胞能量、增强免疫能力、促进生长发育、巩固学习记忆等,确保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随着工作生活等社会压力的增大,睡眠障碍(sleepdisorder,SD)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解析其发生机... 睡眠是与觉醒状态交替转换的一种本能行为,它有助于机体恢复细胞能量、增强免疫能力、促进生长发育、巩固学习记忆等,确保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随着工作生活等社会压力的增大,睡眠障碍(sleepdisorder,SD)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解析其发生机理并寻找有效的调控靶点愈发重要。多巴胺(dopamine,DA)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除参与动作发起、运动调节、情绪调控外,在睡眠-觉醒状态转换的稳态重塑中也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将对不同形式运动引起的DA变化及其在睡眠结构障碍调节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睡眠障碍运动处方的制定,及药物运动联合干预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觉醒 多巴胺 活体脑神经电化学 运动 睡眠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检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完全再通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刘然 王平平 +5 位作者 陈虹秀 李娜 周福波 赵文博 马青峰 邢英琦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5-372,共8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完全再通后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 regulation,dCA)功能变化情况,并探讨dCA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完全再通后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 regulation,dCA)功能变化情况,并探讨dCA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22年3—9月因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导致的AI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EVT。对照组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dCA检查的无神经系统疾病人群,根据年龄、性别进行1∶1匹配。通过传递函数分析获取EVT术后12 h和术后5 d dCA的超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及低频的相位差、增益、一致性以及两次检查VLF相位差的差值(Δ相位差)等参数。EVT后3个月采用mRS评估临床预后,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接受EVT的AIS患者43例及健康对照者43名,AIS患者中预后良好组27例,预后不良组16例。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12 h的患侧VLF相位差明显受损[(39.31±24.11)°vs.(65.26±19.87)°]。预后良好组术后5 d患侧VLF相位差较术后12 h明显好转[(54.95±21.78)°vs.(38.74±22.33)°,P=0.004],但预后不良组术后5 d患侧VLF相位差较术后12 h未见恢复[(24.54±16.35)°vs.(40.27±27.60)°,P=0.06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EVT的AIS患者患侧相位差与临床预后不良明显相关(校正后OR 0.911,95%CI 0.854~0.972,P=0.005)。Δ相位差(相位差5d-相位差12 h)是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3个月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后OR 1.061,95%CI 1.016~1.109,P=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5 d VLF相位差为35°是预测AIS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的最佳界值(AUC 0.878,95%CI 0.756~1.000,P<0.001)。结论接受EVT的AIS患者,术后dCA功能受损。第5天相位差、Δ相位差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dCA可能为接受EVT的AIS患者提供一种预测临床预后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血管成像 神经病学 卒中 超声 血管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猎人弓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一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张隽 张欢 +4 位作者 王平平 王媛 杨亭 马青峰 吴隆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31-635,共5页
猎人弓综合征又称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是后循环梗死的罕见病因。作者报道1例双侧猎人弓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的青年男性患者,经颈动脉超声证实,患者转颈时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降低,头部高分辨率MR血管成像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 猎人弓综合征又称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是后循环梗死的罕见病因。作者报道1例双侧猎人弓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的青年男性患者,经颈动脉超声证实,患者转颈时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降低,头部高分辨率MR血管成像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示左侧椎动脉V3段存在夹层,提示猎人弓综合征可因椎动脉反复挤压内膜受损继发血栓形成致动脉-动脉栓塞性梗死。作者报道了该患者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罕见综合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猎人弓综合征 椎动脉夹层 动脉-动脉栓塞性梗死 醒后卒中 后循环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内在能力的网络分析
5
作者 常红 王萱 +4 位作者 刘梦娆 徐璟祎 尹娜 曹咏新 刘晓涵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8-983,共6页
目的:分析老年人内在能力各维度间网络特征,识别核心维度,以期为制定老年人内在能力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便利选取2024年8月—11月在北京市部分社区居住的1027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数字化老... 目的:分析老年人内在能力各维度间网络特征,识别核心维度,以期为制定老年人内在能力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便利选取2024年8月—11月在北京市部分社区居住的1027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数字化老年人整合照护评估工具进行调查,构建老年人内在能力网络并分析中心性指标。结果:北京市社区老年人内在能力得分为(6.54±1.13)分。36.3%的老年人出现内在能力下降。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运动、认知、心理、感官(听力)、感官(视力)、活力功能相互影响。其中,运动、认知功能的中介中心性相同且最高(rB=4.000),运动、认知功能的紧密度中心性相同且最高(rC=0.025),运动功能的强度中心性最高(rS=0.715)。结论:北京市社区老年人内在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运动功能是内在能力的核心维度,提示医务人员应重点关注老年人运动功能,制订针对性干预策略,从而延缓其内在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老年人 内在能力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段建钢 宋宝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9-463,共5页
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症状严重,预后较差,现有治疗方案无法明显改善预后,亟待探索新的治疗手段。炎症反应与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相关,抗炎症治疗可能是颇具前景的治疗手段。糖皮质激素用于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 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症状严重,预后较差,现有治疗方案无法明显改善预后,亟待探索新的治疗手段。炎症反应与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相关,抗炎症治疗可能是颇具前景的治疗手段。糖皮质激素用于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新近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短期冲击治疗联合抗凝治疗可能是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其疗效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因此,梳理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成果、分析以炎症为靶点的抗炎症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的临床潜力,可以为重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可行的、有效且安全的抗炎症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脑静脉 危重病 糖皮质激素类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3
7
作者 乔玥 李传辉 赵文博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0,共3页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 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公认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相比其可以显著改善临床预后,但这两种措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静脉溶栓虽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血管再通率低、治疗时间窗短(3~4.5 h)制约了其临床获益;而机械取栓即便能实现80%以上的血管再通,但超过50%的患者仍遗留残疾或死亡。基于目前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未来应优化溶栓药物,开发具有更高纤维蛋白特异性和安全性的新型溶栓剂,扩大溶栓治疗获益人群;利用先进影像技术突破传统时间窗限制,实现基于“组织窗”的再灌注治疗;推广移动卒中单元,实现超早期再灌注治疗;优化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策略,预防神经功能恶化;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并积极探索神经保护策略,进一步提高机械取栓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移动卒中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脑血管病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婉婉 董晓 +2 位作者 于尔澜 吉训明 吴川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0,共5页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AI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脑血管病诊疗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本文旨在综述AI技术在脑血管病诊疗领域的应用现状,探...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AI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脑血管病诊疗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本文旨在综述AI技术在脑血管病诊疗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如何优化诊疗流程,以期为脑血管病的临床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脑血管病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迟干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洋 高丹丹 +2 位作者 赵文博 段建钢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院内延迟产生的环节,并通过干预缩短院内延迟时间。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前瞻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血管内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院内延迟产生的环节,并通过干预缩短院内延迟时间。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前瞻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血管内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8例,按照干预前后将患者分为干预前(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44例和干预后(2017年2月至2017年7月)54例两个时期,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特征以及院内救治流程的关键时间点,通过价值流程图分析存在延误的环节,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缩短院内延迟时间。结果 (1)院内延迟存在的主要环节为医师评估、病情告知和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及术前准备等。(2)干预效果显著,干预前后院内总流程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38.0(118.5,188.8)min和93.5(80.0,11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29,P<0.01)。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的评估检查时间、影像学检查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以及股动脉穿刺时间更短[16.5(10.0,27.2)min比35.0(18.2,51.8)min;10.0(9.0,11.0)min比12.5(10.0,23.8)min;48.0(30.0,67.5)min比60.5(45.5,90.8)min;15.0(12.0,18.2)min比21.0(13.0,33.0)min,Z值分别为4.150、3.685、2.801、2.852,均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流程存在严重延迟,通过不断改进院内流程,建立平行诊疗模式,加强卒中团队人员的培训,完善信息系统平台对接等措施,可以明显缩短院内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院内延迟 干预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性及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7
10
作者 曾昊 黄镪 +2 位作者 武剑 马青峰 彭雅卓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359-363,共5页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收治的使用同样药物静脉溶栓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安全性及疗效指标的差异。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溶栓后严重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发生率,主要疗效指标为发病14 d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和出院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1)主要终点指标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mRS≤2分的比率分别为71.4%(15例)和58.5%(38例);溶栓后14d BI≥60分的比率分别为61.9%(13例)和64.6%(42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主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1例)和6.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次要指标,如早期再灌注率、血管再通率、溶栓后14 d神经功能改善比率和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患者转诊比率(9.5%,2例)低于对照组(27.7%,18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院外时间延误、院内时间延误和总体时间延误,平均时间分别为(75±33)和(102±50)min、(72±41)和(111±38)min、(147±41)和(212±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选择的二级医院可相对安全有效地实施急性脑梗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二级医院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转诊比率和缩短就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微球流式荧光免疫技术检测成人脑脊液IL-10水平参考区间探索
11
作者 邹东梅 刘艳 +3 位作者 段建钢 刘峥 郭轶先 孙婉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2-1185,1191,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多重微球流式荧光免疫技术(MBFFI)检测成人脑脊液IL-10水平的医学参考区间。方法:纳入743例非肿瘤性疾病患者,根据罹患疾病分为8组。采用MBFFI同时检测CSF及血浆IL-10水平。结果:(1)颅内感染组CSFIL-10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 目的:探讨采用多重微球流式荧光免疫技术(MBFFI)检测成人脑脊液IL-10水平的医学参考区间。方法:纳入743例非肿瘤性疾病患者,根据罹患疾病分为8组。采用MBFFI同时检测CSF及血浆IL-10水平。结果:(1)颅内感染组CSFIL-10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2)选择不合并肿瘤性疾病、感染或炎症性疾病的静脉窦血栓(CVST)组作为近似正常人群的医学参考区间。250例CVST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呈偏态分布,取95%界值作为上限,即CSF IL-10<3.50 pg/ml为医学参考区间。(3)CVST组患者,CSF IL-10水平与血浆IL-10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MBFFI检测成人CSF IL-10的医学参考值区间,即<3.50 pg/ml,可供临床参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微球流式荧光免疫技术 脑脊液 IL-10 参考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患者岛叶亚区功能连接及葡萄糖代谢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12
作者 毕晟 陈志庚 +7 位作者 何雨洁 薛寒笑 齐志刚 马杰 杨宏伟 武力勇 闫少珍 卢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2,共7页
目的观察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患者岛叶亚区脑功能连接和葡萄糖代谢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38例bvFTD患者(bvFTD组)及44名健康人(对照组),基于功能MRI(fMRI)和18 F-FDG PET数据提取以岛叶亚区为种子点的平均时... 目的观察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患者岛叶亚区脑功能连接和葡萄糖代谢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38例bvFTD患者(bvFTD组)及44名健康人(对照组),基于功能MRI(fMRI)和18 F-FDG PET数据提取以岛叶亚区为种子点的平均时间序列信号,获得全脑功能连接图;以脑桥为参考,计算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比较组间上述参数,分析bvFTD组岛叶亚区SUVR与临床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相比对照组,bvFTD组岛叶各亚区与双侧额叶、颞叶、楔前叶、前扣带回及中扣带回功能连接均减弱,部分亚区与双侧顶叶及枕叶功能连接减弱(GRF校正后体素水平P均<0.001、团簇水平P均<0.05);各亚区SUVR均显著降低(GRF校正后体素水平P均<0.001、团簇水平P均<0.05)。bvFTD组右侧腹侧无颗粒岛叶(vIa)、背侧无颗粒岛叶(dIa)、背侧异颗粒岛叶(dId)及左侧背侧无颗粒岛叶(dIa)SUVR与额叶行为量表(FBI)评分呈负相关(r=-0.452~-0.330,P均<0.05)。结论bvFTD患者岛叶亚区存在功能连接及葡萄糖代谢改变,且其右侧vIa、dIa、dId及左侧dIa的SUVR与FBI评分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大脑皮层 磁共振成像 F18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某三甲医院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卒中患者治疗延误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高丹丹 李洋 +3 位作者 马青峰 李斗 狄奎义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卒中患者治疗延误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3月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卒中患者255例,排除资料不全7例,获得有效病例248例。依据是否通过急救车转运到院,分为急救车组(88例)和... 目的探讨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卒中患者治疗延误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3月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卒中患者255例,排除资料不全7例,获得有效病例248例。依据是否通过急救车转运到院,分为急救车组(88例)和非急救车组(16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院前情况、发病至到院时间、到院至评估时间、到院至CT检查时间、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的差异,并分析急性卒中患者急救车利用的相关因素及院前转运方式选择的原因。结果 (1)248例患者急救车利用率为35.5%。急救车组患者年龄、冠心病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非急救车组[(65±11)岁比(61±11)岁、15.9%(14/88)比5.6%(9/160)、9(3,17)分比2(1,5)分],卒中比例低于非急救车组[23.9%(21/88)比37.5%(60/16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急救车组与非急救车组的自我判断病情紧急与自我保健意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与非急救车组相比,急救车组患者发病至到院时间,到院至评估时间、CT检查时间、静脉溶栓时间更短[102(64,150)min比136(86,230)min、3(1,8)min比7(4,11)min、15(18,23)min比16(22,27)min、(41±9)min比(50±10)min,均P<0.05]。(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大(OR=1.04,95%CI:1.01~1.08,P=0.01)、NIHSS评分高(OR=1.13,95%CI:1.08~1.19,P<0.01)、患者或知情人判断病情紧急(OR=17.08,95%CI:5.78~50.41,P<0.01)、不适会及时就诊(OR=38.13,95%CI:10.13~143.61,P<0.01)、不适会自行服药(OR=6.82,95%CI:2.33~19.99,P<0.01)的急性卒中患者更倾向于通过急救车转运到院。结论使用急救车可减少急性卒中患者的治疗延误,有自我保健意识者更易选择急救车转运。对卒中患者应加强利用急救车重要性的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院前转运 治疗延误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脑血管造影特征分析及预后研究
14
作者 亚·娜仁 刘闫 +5 位作者 周霞 朱德坤 陈枫 马争飞 李传辉 孙中武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目的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患者脑血管造影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预后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患者脑血管造影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预后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及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82例CRAO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个月内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收集了患者的基线特征、治疗情况及随访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眼动脉与同侧颈动脉血管造影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81.3%的患者眼部供血来自于同侧颈内动脉,12.1%来自于同侧颈外动脉,6.6%来自于同侧大脑中动脉。80例患者(44.0%)存在患侧眼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其中69例患者(86.3%)的眼动脉狭窄位于眼动脉起始部。135例患者(74.2%)存在同侧颈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其中110例患者(60.4%)的颈动脉狭窄位于颈动脉球部,88例患者(48.3%)的颈动脉病变为单发,41例患者(22.5%)的颈动脉病变为多发。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眼动脉狭窄程度和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r=0.76,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症状发作至入院时间(OR=0.93,95%CI:0.85~0.98,P=0.018)、氧合的灌注不足性黄斑病变(oxygenation-based hypoperfusion maculopathy,OHM)分级(OR=3.12,95%CI:1.09~6.34,P=0.005)、静脉溶栓治疗(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OR=2.75,95%CI:1.08~5.35,P=0.031)、眼动脉无狭窄(OR=1.33,95%CI:1.02~3.41,P=0.026)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CRAO患者眼动脉狭窄程度和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症状发作至入院时间、OHM分级、IVT、眼动脉无狭窄是CRAO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脑血管造影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中认知负荷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张欣悦 常红 +3 位作者 赵洁 李佩佩 刘梦娆 李苏爱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6,共12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中生理指标的动态监测,探究认知负荷与不同生理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描述性相关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22年2—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测评。...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中生理指标的动态监测,探究认知负荷与不同生理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描述性相关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22年2—1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测评。患者在双手握球状态下模仿计算机屏幕中的抓握动作,先进行左手抓握想象训练(4 s)3次,休息3 s,再进行右手抓握想象训练(4 s)3次,休息3 s,共进行42轮、252次抓握想象训练,总时长约为20 min。在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前、训练结束即刻,利用认知负荷量表测量认知负荷,训练全程监测患者生理指标,通过潜在剖面分析与相关性分析对患者认知负荷与生理指标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共纳入10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58.94±13.07)岁,发病到就诊时间2(1~5)d,NIHSS评分3(2~5)分。潜在剖面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前的认知负荷潜在分型分为3型,具体为“认知负荷全维度低谷型”“高努力程度与零体力要求型”“高脑力要求-自我表现型”。心率、脉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结束即刻心率、结束即刻脉率、结束即刻呼吸频率、结束即刻血氧饱和度与认知负荷总分、认知负荷各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运动想象训练过程中认知负荷的潜在分型分为4型,具体为“高时限要求-低受挫程度型”“高体力要求-时限要求-努力程度-受挫程度与低自我表现型”“高努力程度与低自我表现-受挫程度型”“高体力要求-努力程度-受挫程度与低自我表现型”。心率、脉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结束即刻心率、结束即刻脉率、结束即刻呼吸频率、结束即刻血氧饱和度、结束即刻收缩压、结束即刻舒张压、结束即刻平均动脉压与认知负荷总分、认知负荷各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认知负荷与生命体征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运动想象训练中的类别1~4中,类别1的第1对典型相关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典型相关系数>0.999,其中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的标准化系数绝对值较大。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前、训练过程中各认知负荷潜在剖面类别分组的认知负荷与生命体征存在相关性,其中,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能更精确地反映训练中类别1患者的认知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运动想象 认知负荷 生理指标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概述
16
作者 董晓 张婉莹 +1 位作者 吉训明 吴川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2024年10月发布的《2024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是继前版指南推出10年后的再次更新。新版指南对多项推荐意见进行了更新,并新增了若干主题。本文旨在对新版指南的推荐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我国的卒中一级预... 2024年10月发布的《2024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是继前版指南推出10年后的再次更新。新版指南对多项推荐意见进行了更新,并新增了若干主题。本文旨在对新版指南的推荐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我国的卒中一级预防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 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 一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疾病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护理防控操作规范探讨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芳 高岚 +5 位作者 霍春暖 魏娜 杨倩倩 杜鸿雁 梁涛 杨莘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7期748-751,共4页
目的:帮助护士掌握神经重症疾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评估内容,明确干预策略,规范实施防控技术,提高护士操作的正确性与准确度。方法: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近30年来神经疾病并发HAP的相关文献,根据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 目的:帮助护士掌握神经重症疾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评估内容,明确干预策略,规范实施防控技术,提高护士操作的正确性与准确度。方法: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近30年来神经疾病并发HAP的相关文献,根据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2009,进行证据和推荐意见确认,将防控HAP的研究与临床实践进行梳理。结果:制定出翻身扣背、体位引流、振动排痰、口腔护理等神经重症患者预防HAP的可行性操作规范。结论:本规范可促使神经重症疾病护理人员早期、安全、有效地评估与实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疾病 肺炎 护理防控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我国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培养和资质认证制度 被引量:5
18
作者 贾建平 魏翠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3,共2页
关键词 专科医师 神经内科 医疗水平 社会卫生服务 系统疾病 性疾病 病种 资质认证制度 增高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前期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与非药物干预专家共识框架——基于2024年AAW诊断与分期修订标准
19
作者 《临床前期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与非药物干预专家共识框架》专家共识写作组 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 +1 位作者 韩璎 罗骁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3-684,共12页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D)对公共卫生系统构成日益严峻的挑战。临床前期阿尔茨海默病(pAD)作为AD病理连续谱的起始阶段,其早期识别对于延缓疾病进展、优化干预策略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关键意义。为制定中国临床实践的...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D)对公共卫生系统构成日益严峻的挑战。临床前期阿尔茨海默病(pAD)作为AD病理连续谱的起始阶段,其早期识别对于延缓疾病进展、优化干预策略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关键意义。为制定中国临床实践的pAD诊断与非药物干预专家共识,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依据2024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工作组(AAW)修订的诊断与分期标准,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构建pAD诊断与非药物干预框架,旨在指导临床、促进早期干预及推动研究发展。该框架明确pAD诊断标准,包括生物标志物的阳性判定,并细化pAD第1期(无症状)与第2期的风险分层、随访策略及管理建议。共识推荐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延缓病理进展并提升干预效果。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和研究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工具,促进pAD早期诊断的精准性与干预的有效性,为AD的规范化诊治与综合防控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诊断 早期预防 专家共识 非药物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ACHE Ⅱ和改良NAS在神经内科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芳 龚立超 +1 位作者 黄兴 余萌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27-1731,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改良版护理活动评分(Nursing Activities Score,NAS)在预测成人神经内科ICU护理人力需求配置中的适用性。方法:分别采用APACHE... 目的:研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改良版护理活动评分(Nursing Activities Score,NAS)在预测成人神经内科ICU护理人力需求配置中的适用性。方法:分别采用APACHE Ⅱ、改良NAS对神经内科ICU 314例次的患者进行评分,预测护理人力的配置需求,并与实际护患比进行比较。结果:APACHE Ⅱ预测护患比明显高于改良NAS和实际护患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NAS预测和实际护患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 Ⅱ预测护患比最高(0.50:1.00〜1.50:1.00);APACHE Ⅱ在不同GCS评分、不同住院时长以及不同疾病诊断中预测的护患比需求最高,改良NAS在不同班次中预测护患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ICU患者病情危重、住院时间较长同时伴有并发症时,可采用APACHE Ⅱ对人力进行调整;不同班次尤其白班且基础护理工作量较大时,可采用改良NAS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 护理人力资源 配置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