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医德的哲学之思 被引量:13
1
作者 杜长林 张艳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第2期267-268,共2页
儒家哲学是传统医德形成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伦理学基础。把握医德内涵、培养医德智慧固然需要学习与遵循医德规范,而医德形成的深层哲学与文化底蕴更是具有根本和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从德性与境界的层次上涵养医德,是对生命的感悟与帮助。
关键词 传统医德 德性论 儒家哲学 医德建设 医德修养 德性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医学化与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情感基点 被引量:7
2
作者 卢景国 张艳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年第3期45-47,共3页
社会医学化的发展主要是基于技术的逻辑和资本的逻辑。技术的"去人化"和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现代医学在"物"的方面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生命教育应该以人... 社会医学化的发展主要是基于技术的逻辑和资本的逻辑。技术的"去人化"和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现代医学在"物"的方面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生命教育应该以人的生命情感为基点,加强同情、尊重、关怀等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养成,以情感的力量驾驭"物"的扩张,这是涵养医学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化 生命教育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艳清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2-84,共3页
生命教育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生命教育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并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推进。生命有限性的教育、生命审美教育、生命和谐教育及人文教... 生命教育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生命教育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并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推进。生命有限性的教育、生命审美教育、生命和谐教育及人文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教育 生命意义 生命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艳清 杜长林 张旭平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4-65,共2页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医学院校来说,课堂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立足《自然辩证法》主课堂,拓展作为研究式教学模式的第二课堂,优化课程设置,充分发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构成医学生人文素质...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医学院校来说,课堂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立足《自然辩证法》主课堂,拓展作为研究式教学模式的第二课堂,优化课程设置,充分发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构成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人文素质 课堂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境界与超越:儒家生命观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艳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50,共5页
生命意识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儒家在生命本原、生命境界、生命意义以及生命过程等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构成儒家的生命观体系,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天地之大德曰生"、"下学人文上达天德"、"人与天地相参... 生命意识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儒家在生命本原、生命境界、生命意义以及生命过程等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构成儒家的生命观体系,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天地之大德曰生"、"下学人文上达天德"、"人与天地相参"以及生命过程观的"存顺没宁",其共同的特征就是追求生命的境界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命观 境界 超越 生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生死》的解读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艳清 张旭平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年第4期77-78,共2页
医学因其"仁术"的特点,使得生命教育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解读生死》教学专题感想的基础上分析生命教育在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教育不仅要直面生命,更要助人体验生命的意义和实现生命的超越。对医学生来说,... 医学因其"仁术"的特点,使得生命教育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解读生死》教学专题感想的基础上分析生命教育在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教育不仅要直面生命,更要助人体验生命的意义和实现生命的超越。对医学生来说,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其人文关怀的重要选择,应该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生死 生命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丹丹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5-77,共3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高新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医学所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日显突出。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应该针对当代医学研究生的特点,结合现实问题,培养研究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高新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医学所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日显突出。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应该针对当代医学研究生的特点,结合现实问题,培养研究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和以世界眼光分析研判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 医学研究生 高端学习群体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的生命和谐观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艳清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8-101,共4页
追求生命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理念。《周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并以追求生命的和谐为人生理想。生命和谐包括生命起源的阴阳和谐、生命境界的天人和谐及生命修养的人格和谐。《周易》的生命和谐观对今天人类在提升生命质量、建构生... 追求生命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理念。《周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并以追求生命的和谐为人生理想。生命和谐包括生命起源的阴阳和谐、生命境界的天人和谐及生命修养的人格和谐。《周易》的生命和谐观对今天人类在提升生命质量、建构生命意义的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生命 和谐 阴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和谐思想的教育学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艳清 张旭平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4-107,共4页
当代教育的技能化和功利化倾向不断引起教育学家的关注和反思。儒家和谐思想应该成为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资源之一,其中包含的和谐人格教育与和谐生命教育等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情知意、真善美、"成己"与"成物"方面,... 当代教育的技能化和功利化倾向不断引起教育学家的关注和反思。儒家和谐思想应该成为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资源之一,其中包含的和谐人格教育与和谐生命教育等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情知意、真善美、"成己"与"成物"方面,在生命有限与无限的理性认知、高明与中庸的境界体悟、审美与超越的智慧理解等方面,都对当代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思想 儒家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仁学的三重意蕴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艳清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64,共3页
朱熹对先秦儒家仁学的阐释代表了仁学发展到理学阶段的理论成就。它内在地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指向,即本体论的、境界说的和自然论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理学对先秦儒家仁学的变革与重构。这些思维成果在推进儒家哲学思想之演进的同时... 朱熹对先秦儒家仁学的阐释代表了仁学发展到理学阶段的理论成就。它内在地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指向,即本体论的、境界说的和自然论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理学对先秦儒家仁学的变革与重构。这些思维成果在推进儒家哲学思想之演进的同时,一方面表现出与原始儒学不同的导向和追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理学自身命运的某种根源。诸如仁与爱的分离而致其“以理杀人”,仁与生的合一而致其“有体无用”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仁学 本体 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学“生生”观念的儒道阐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艳清 《理论月刊》 2008年第1期55-57,共3页
"生生"观念是宋代理学本体论和境界观的重要内容。儒家仁学发展到宋代,形成"生"的哲学,仁的内涵由"爱"而演变为以"仁性爱情"为特征的"天地生物之心"。以"生生之仁"为特征... "生生"观念是宋代理学本体论和境界观的重要内容。儒家仁学发展到宋代,形成"生"的哲学,仁的内涵由"爱"而演变为以"仁性爱情"为特征的"天地生物之心"。以"生生之仁"为特征的万物一体境界,是理学家的共同追求,并形成宋儒特有的"气象"。本文认为,理学"生生"观念不仅仅来自《周易》,而且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生生"观念与老子的"道"及老庄阴阳观念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其次是理学"生生"观念也吸收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道家 生生之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学
12
作者 张艳清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1-43,共3页
精神系统的健康与和谐是人类生活水准的一大指标。精神学的建构正是为人们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开辟道路。刘文英先生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精神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批判、吸收利用现代西方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成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精神... 精神系统的健康与和谐是人类生活水准的一大指标。精神学的建构正是为人们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开辟道路。刘文英先生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精神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批判、吸收利用现代西方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成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精神系统的结构模型,创建了“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学”,为精神学的研究,为现代人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学 精神系统 意识 潜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