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中药中重金属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
作者 杨咪咪 王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59-1368,共10页
随着中药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中药中有毒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关注。不少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严格的重金属限量标准,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价态、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毒性差别很大,仅用中药中重金属总含量来评价中药的... 随着中药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中药中有毒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关注。不少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严格的重金属限量标准,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价态、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毒性差别很大,仅用中药中重金属总含量来评价中药的安全性是不合理的。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含重金属中药主要为含朱砂和雄黄的中成药,由于其中所含重金属汞和砷的潜在毒性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的不时报道,朱砂、雄黄及其复方制剂的安全性也倍受社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中药 朱砂 雄黄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北京市大学生外卖餐饮购买行为影响因素与干预关键点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石珺怡 靖婷 +9 位作者 宋丽霞 申贵元 杨智凯 文彰 王宏博 张玉梅 解清 樊蕊 姚尧 许雅君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32-636,共5页
目的构建北京市大学生外卖餐饮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确定干预关键点,为促进北京高校学生健康餐饮提供建议。方法基于扎根理论,于2021年12月采用滚雪球法招募北京市8所高校24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构建... 目的构建北京市大学生外卖餐饮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确定干预关键点,为促进北京高校学生健康餐饮提供建议。方法基于扎根理论,于2021年12月采用滚雪球法招募北京市8所高校24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构建理论模型。结果共生成464个编码参考点,概括为67个子范畴,提炼为17个范畴,最终归纳为外卖因素(217参考点)、个人因素(101参考点)、环境因素(93参考点)和人际因素(53参考点)4个主范畴。餐饮质量与配送情况等外卖相关因素是影响学生外卖餐饮购买行为的最主要因素,点餐经历、健康认知等个人因素和校内食堂设置、课业压力、社会舆论等环境因素居于次位,而同学与家长对于外卖的态度倾向等人际因素则较少影响学生的外卖餐饮购买行为。结论外卖餐饮自身各方面因素对于学生的购买行为影响较大,且学生购买外卖的需求难以直接抑制;高校食堂水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受访者对食品营养认识不足。对高校而言,环境因素中的学校食堂水平、个人因素中的健康认知可作为干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卖餐饮 大学生 影响因素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9城区中小学生饮水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被引量:12
3
作者 何海蓉 张娜 +2 位作者 蔡豪 张建芬 马冠生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9城区中小学生饮水相关知识和行为现状,为开展相关科普宣教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市9城区中小学生中,抽取6~18岁健康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25 359份问卷,24 731人参与调查,回收率为97. 5%... 目的了解北京市9城区中小学生饮水相关知识和行为现状,为开展相关科普宣教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市9城区中小学生中,抽取6~18岁健康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25 359份问卷,24 731人参与调查,回收率为97. 5%。经过数据清理,获得有效问卷24 339份,问卷有效率为98. 4%。调查对象有关水的生理功能、主要来源与排出途径的知晓率分别为64. 4%、49. 2%及50. 2%;知晓本年龄段每日饮水推荐量的比例仅为28. 2%;饮水与肾结石、大便干燥、皮肤干燥、头痛、学习能力下降相关的知晓率为52.8%。98. 7%的调查对象认为饮水对健康很重要,且有94. 5%的调查对象愿意为了健康改变饮水行为。想通过家人、同学及朋友传播获得饮水知识的比例最高,为30. 7%,希望通过校园宣传/教学获得饮水知识的比例最低,仅为0.2%。在实际生活中,82. 5%的调查对象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69. 3%的调查对象感到口渴时才会饮水,71. 9%的调查对象会在就餐时饮水。结论北京市9城区中小学生饮水知识知晓率较低,存在不健康饮水行为,需进行饮水科普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水 知识 态度 行为 健康宣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某高校规律运动男大学生春季排尿行为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亦斌 张娜 +3 位作者 周明珠 池睿欣 严翊 马冠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5-469,共5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高校男性有规律运动习惯的男性大学生的春季排尿行为,总结其与普通人群的差异,为开展针对性地健康宣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4~5月在北京市某体育类高校使用单纯随机抽样抽取109名有规律运动习惯的男大学生作为受...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高校男性有规律运动习惯的男性大学生的春季排尿行为,总结其与普通人群的差异,为开展针对性地健康宣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4~5月在北京市某体育类高校使用单纯随机抽样抽取109名有规律运动习惯的男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利用特定方法收集调查对象连续三天内的所有尿液并记录排尿的量、尿液渗透压、时间与运动情况。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每天排尿量的中位数为850 mL,每天排尿次数的中位数为3.7次,平均每次排尿量的中位数为216 mL。调查对象8个时段的排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个时段的排尿次数的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位数最高的时段为早餐前,排尿量与排尿次数的中位数分别为232 mL、1.0次。调查对象3个时段的排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时段排尿次数的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排尿量中位数最高的时段为上午,排尿量中位数为338 mL,其次为下午。调查对象每天的排尿主要为非运动相关排尿,平均每天非运动相关排尿量的中位数为719 mL,其次为运动后排尿,平均每天运动后排尿量的中位数为31 mL。运动后排尿与非运动相关排尿相比,每次排尿量较低,渗透压浓度较高,排尿量与渗透压浓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此前国内对普通人群的研究相比,北京市某高校有规律运动习惯的男大学生每日排尿量较少,可能存在水合状态较差的情况,应开展水合状态相关的健康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人群 排尿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某高校规律运动大学生补液知识与态度调查 被引量:4
5
作者 池睿欣 李亦斌 +3 位作者 张娜 周明珠 严翊 马冠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40-445,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高校规律运动大学生补液相关知识与态度情况,为开展相关科普宣教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月在北京市某体育类高校规律运动大学生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850名研究对象进行知识态度问卷调查,评价补液相关知识知晓率及... 目的:了解我国高校规律运动大学生补液相关知识与态度情况,为开展相关科普宣教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月在北京市某体育类高校规律运动大学生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850名研究对象进行知识态度问卷调查,评价补液相关知识知晓率及相关态度持有率。计量资料如果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人口百分比表示,不同类型调查对象之间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差异。结果:共收到有效问卷807份,有效率为95.8%。81.7%的调查对象知晓正确的补液方式,18.2%知晓正确的日补液量,82.5%的调查对象认为最适合日常饮用的饮品是白水,30.4%的调查对象知道科学补液对于提高运动成绩具有积极作用。补液与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头痛、后背痛、肾结石、便秘、皮肤干燥相关的知晓率分别为5.2%、14.6%、7.8%、15.7%、8.3%、45.8%、69.9%和79.1%。34.2%的调查对象认可补液对于健康的重要性。81.2%的调查对象愿意为健康改变补液行为。82%的调查对象愿意为改善自己的运动成绩/表现去改变自己的补液行为。41.5%的调查对象表示对于补液知识感兴趣。结论:北京市某高校规律运动大学生关于补液方式与饮品选择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多数调查对象愿意改变补液行为,但关于补液量以及补液对提高成绩的作用的知晓率不高,需要加强相关知识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律运动大学生 补液 知识 态度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某高校规律运动男大学生春季不同时段补液行为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明珠 张娜 +3 位作者 李亦斌 池睿欣 严翊 马冠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0-464,共5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高校规律运动男大学生春季8个不同时段(早餐前、早餐、早餐后、午餐、午餐后、晚餐、晚餐后、夜间)的补液行为,并分析其不同时段补液行为的差异,为我国运动人群制定适宜补液量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高校规律运动男大学生春季8个不同时段(早餐前、早餐、早餐后、午餐、午餐后、晚餐、晚餐后、夜间)的补液行为,并分析其不同时段补液行为的差异,为我国运动人群制定适宜补液量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高校109名规律运动男大学生参与调查,使用连续7天24小时饮水记录表,由调查对象利用定量用具详细记录每天8个时段内每次的补液种类及补液量。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调查对象补液行为的差异。结果:8个不同时段,调查对象午餐后补液量(465 mL,H=518.710,P<0.001)最大,补液次数最多(1.9次,H=538.830,P<0.001)。调查对象下午补液量(644 mL)和晚上补液量(645 mL)比上午补液量(466 mL)多(H=32.941,P<0.001);下午的补液次数最多,为2.5次(H=9.965,P<0.01)。调查对象非就餐时补液总量、白水饮用量和运动饮料饮用量均高于就餐时(H分别为131.759、146.190、17.530,P值均<0.001);而非就餐时其他含糖饮料饮用量低于就餐时(H=-2.917,P<0.01)。结论:北京市某高校男性规律运动大学生春季不同时段补液行为存在差异,应结合运动大学生的补液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补液和饮水的健康教育,促进运动人群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液行为 不同时段 运动大学生 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物危害特征描述中不确定系数制定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浩然 杨道远 +4 位作者 欧曈 宋雁 隋海霞 郝卫东 王子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不确定系数的制定是化学物危害特征描述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对于健康指导值的推导和分析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不确定系数主要包括默认的不确定系数、额外的不确定系数和其他来源的不确定系数。默认的不确定... 不确定系数的制定是化学物危害特征描述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对于健康指导值的推导和分析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不确定系数主要包括默认的不确定系数、额外的不确定系数和其他来源的不确定系数。默认的不确定系数主要涉及物种间外推以及物种内/人群间外推。本文详细介绍了默认不确定系数的构成、优化方法、不确定性分析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以及决策流程及其应用,以期为评估者更好地理解和开展化学物危害特征描述中的不确定性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害特征描述 不确定性 不确定系数 PBTK模型 健康指导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的构建及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硝酸镧诱导HepG2细胞死亡中的比较
8
作者 付大维 付于津 +6 位作者 闫赖赖 陈洁 刘芷毓 付娟玲 姚碧云 郝卫东 赵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5-295,I0001,I0002,共13页
目的以硝酸镧﹝La(NO_(3))_(3)﹞为受试物,构建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并探究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中的差异。方法根据毒动学房室模型理论,自主设计由储液室、混合室、染毒室和废液室组成... 目的以硝酸镧﹝La(NO_(3))_(3)﹞为受试物,构建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并探究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中的差异。方法根据毒动学房室模型理论,自主设计由储液室、混合室、染毒室和废液室组成的染毒装置,采用蠕动泵软管连接各室以单向和定速传输液体,根据预设的吸收半衰期(T_(1/2a))和消除半衰期(T_(1/2))等毒动学参数构建La(NO_(3))_(3)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不同时间点染毒室中La(NO_(3))_(3)含量。采用PKsolver和Graph Pad Prism 8.0软件对La(NO_(3))_(3)浓度-时间曲线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毒动学参数实测值和根据假定的T_(1/2a)和T_(1/2)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对染毒模型进行评估。以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和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对Hep G2细胞给予La(NO_(3))_(3)染毒处理,采用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染色测定细胞死亡率。结果在峰值浓度(Cmax)3.91~1000.00μmol·L^(-1)范围内,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染毒模型实测的La(NO_(3))_(3)浓度-时间曲线几乎与相应理论曲线一致,测量值与理论值呈良好线性相关性(r均>0.9980);包括消除速率常数(Ke)、T1/2、吸收速率常数(Ka)、T_(1/2a)、达峰时间(T_(max))、C_(max)、清除率(CL)和曲线下面积(AUC_(0-∞))在内的各毒动学参数实测值均与相应理论值接近;各实验组浓度-时间曲线拟合系数R2均>0.9900,符合单室血管外给药的房室模型。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中,La(NO_(3))_(3)各剂量组均未观察到Hep G2细胞出现明显死亡。经典体外染毒模型中,La(NO_(3))_(3)0.500 mmol·L^(-1)组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0.119和0.243 mmol·L^(-1)组未见明显细胞死亡。Cmax或C染毒为0.500 mmol·L^(-1)时,经典体外染毒诱导Hep G2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AUC相等时,2种染毒模型间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设计的染毒装置可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使体外毒性测试更接近体内情况,为优化体外毒性测试染毒方法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模拟的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方式和经典体外染毒方式间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存在差异,提示不同体外染毒模式可能影响毒性测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 经典体外染毒模型 毒动学 曲线下面积 硝酸镧 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乳低聚糖组合物的免疫效应筛选及其配方牛奶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9
作者 孟丽苹 杨畅 +7 位作者 续晓敏 王美华 史涵旭 叶湾韵 刘思远 钱文涛 李洪亮 许雅君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0-197,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的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和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GOS)组合物的增强免疫作用,并验证应用该组合物的配方牛奶的免疫功效。方法:采用免疫抑...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的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和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GOS)组合物的增强免疫作用,并验证应用该组合物的配方牛奶的免疫功效。方法:采用免疫抑制斑马鱼模型,以T细胞数量、巨噬细胞数量、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杯状细胞数量为依据,筛选2’-FL、GOS、FOS在增强免疫作用上的适宜比例。应用适宜比例的组合物研制儿童配方牛奶。采用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评估配方牛奶对实验动物免疫器官组织形态学、外周血和(或)脾脏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2’-FL、GOS、FOS组合物能够增强免疫抑制斑马鱼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在所有实验比例中,以1∶3∶3比例效果最优。采用含有组合物(1∶3∶3)的儿童配方牛奶对免疫抑制小鼠进行干预后,发现受损的脾脏、胸腺结构有所恢复,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升高至正常水平,CD4^(+)/CD8^(+)比值恢复正常,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等细胞因子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其中IL-10质量浓度显著回升(P<0.05)。结论:2’-FL、GOS、FOS组合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效果受组合物的配比影响;含有适宜比例(1∶3∶3)的2’-FL、GOS、FOS组合物的儿童配方牛奶具有调节免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岩藻糖基乳糖 低聚果糖 低聚半乳糖 免疫调节 配方牛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拮抗大气细颗粒物PM_(2.5)对大鼠胚胎毒性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范爱琴 冯金秋 +4 位作者 刘伟 张敏佳 刘坦 周雅琳 许雅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8-393,共6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发育毒性的拮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以大气采样器将北京市某地区采暖期PM_(2.5)收集在石英滤膜上,超声震动后将洗脱液过滤,冷冻干燥后得到PM...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发育毒性的拮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以大气采样器将北京市某地区采暖期PM_(2.5)收集在石英滤膜上,超声震动后将洗脱液过滤,冷冻干燥后得到PM_(2.5)样品。采用体外全胚胎培养模型,将胎龄9.5 d的SD大鼠胚胎以50 mg/L PM_(2.5)染毒,然后用不同剂量(0.1、0.5、1.0、5.0μmol/L)的槲皮素干预,培养48 h后对大鼠胚胎生长发育和组织器官形态分化进行评分。染毒结束后,剥离卵黄囊,制备胚胎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线粒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情况。结果:PM_(2.5)染毒后,大鼠体外胚胎的卵黄囊直径、头长、颅臀长和体节数明显减少,各组织器官形态学评分明显降低,细胞线粒体内ROS水平显著升高。槲皮素干预后,对PM_(2.5)致胚胎生长发育阻滞有明显改善作用,可使胚胎卵黄囊直径、颅臀长、头长增大,体节数增多,卵黄囊血管分化情况得到改善,并对PM_(2.5)所致的尿囊、体屈、心脏、后脑、中脑、前脑、听觉、视觉、嗅觉、腮弓、上颌突、前肢芽及后肢芽分化抑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细胞内线粒体ROS含量也显著降低。1.0μmol/L槲皮素干预效果最佳,其他3个剂量组的槲皮素干预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效果均不及1.0μmol/L剂量组。结论:适量补充槲皮素对PM_(2.5)致胚胎发育毒性有拮抗作用,清除线粒体内ROS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颗粒物 生殖毒性 胚胎发育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A1敲除对苯并[a]芘恶性转化细胞THBEc1miRNA表达谱的影响
11
作者 刘芷毓 付于津 +3 位作者 林毅桐 付娟玲 姚碧云 赵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82,共14页
目的 研究叉头框蛋白A1(FOXA1)基因敲除对苯并[a]芘(BaP)恶性转化细胞THBEc1微RNA(miRNA)表达谱的影响,建立FOXA1与miRNA及其靶基因之间的调控网络,探讨FOXA1在BaP致癌作用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FOXA1敲除细胞TH... 目的 研究叉头框蛋白A1(FOXA1)基因敲除对苯并[a]芘(BaP)恶性转化细胞THBEc1微RNA(miRNA)表达谱的影响,建立FOXA1与miRNA及其靶基因之间的调控网络,探讨FOXA1在BaP致癌作用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FOXA1敲除细胞THBEc1-ΔFOXA1-c34和对照细胞THBEc1-ctrl间的差异表达miRNA,通过RT-qPCR对miRNA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利用ENCORI、miRDB、mirDIP、miRWalk和TargetScan 8.0数据库结合THBEc1-ΔFOXA1-c34和THBEc1-ctrl细胞间mRNA的NGS结果,综合预测差异表达miRNA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利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miRNA调控的DEG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 12.0数据库和Cytoscape 3.10.2软件对差异表达miRNA调控的DEG所编码的蛋白质进行网络分析。结果 miRNA表达谱差异分析检出33个miRNA在THBEc1-ΔFOXA1-c34和THBEc1-ctrl细胞间的表达差异倍数>2或<0.5(错误发现率<0.05),其中13个miRNA在THBEc1-ΔFOXA1-c34细胞中表达低于THBEc1-ctrl,20个miRNA在THBEc1-ΔFOXA1-c34细胞中表达高于THBEc1-ctrl。THBEc1-ΔFOXA1-c34细胞中11个表达下调的miRNA与32个表达上调的mRNA构成调控网络,16个表达上调的miRNA与56个表达下调的mRNA构成调控网络。上述27个差异表达miRNA通过对88个DEG的调控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凋亡、血管生成、上皮-间充质转化和信号转导(TGF-β、Hippo、NF-κB和MAPK等通路)等。结论 FOXA1敲除后BaP恶性转化细胞THBEc1的miRNA表达谱发生改变。敲除FOXA1可能通过改变miRNA的表达水平影响TGF-β和MAPK等通路,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叉头框蛋白A1 微RNA 苯并[a]芘恶性转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参肽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2
作者 何丽霞 李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5-218,共4页
生物活性肽是指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肽类分子,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并由此开发出各种不同生理功能的活性肽。近年来,海参作为一种营养与药用价值极高的海洋棘皮动物,从中提取的活性肽——海参肽的生物学功... 生物活性肽是指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肽类分子,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并由此开发出各种不同生理功能的活性肽。近年来,海参作为一种营养与药用价值极高的海洋棘皮动物,从中提取的活性肽——海参肽的生物学功能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大多研究仅停留海参肽的提取工艺上,有关其功能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以国内外相关报道为基础,对海参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海参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肽 生物学功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燕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毛瑞雪 蔡夏夏 +5 位作者 顾娇娇 马小陶 徐美虹 张召锋 王军波 李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4-577,共4页
背景医学营养疗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具体营养干预措施尚不统一。目的在结构化膳食控制结合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探讨全胚芽裸燕麦(NOG)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和多... 背景医学营养疗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具体营养干预措施尚不统一。目的在结构化膳食控制结合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探讨全胚芽裸燕麦(NOG)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和多组平行对照的方法,以电话、广告途径在全国范围内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5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20例)、B组(n=20)和C组(n=19),其中A组给予结构化膳食控制及健康教育干预,B组和C组在A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50 g、100 g NOG干预,于每日早、晚两餐采用NOG粥代替能量相同的其他主食,干预28 d。干预前采集基线指标,并根据WHO标准,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正常体质量〔18.5kg/m2<体质指数(BMI)<25.0 kg/m2〕、超重(25.0 kg/m2≤BMI<30.0 kg/m2)、肥胖(BMI≥30.0 kg/m2)。于干预前及干预第28天测量所有受试者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结果 3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前后对照:3组受试者干预第28天SBP、DBP均分别低于同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3组受试者干预前后SBP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P=0.02);DBP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P=0.79)。双因素方差分析:3组受试者SBP干预前后变化值组间与BMI间无交互作用(P>0.05),干预措施对SBP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对SB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DBP干预前后变化值组间与BMI间无交互作用(P>0.05),干预措施对DB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对DBP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裸燕麦摄入及结构化膳食控制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均具有降血压效果,两者结合优于单纯的结构化膳食控制,且对SBP降低效果更明显。裸燕麦的降血压效果不受BMI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裸燕麦 血压 膳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甲磺酸米托醇与心血管健康
14
作者 唐晓敏 王军波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5,共9页
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线粒体代谢产生的活性氧是其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当线粒体功能障碍时将产生过量活性氧,内源抗氧化系统无法清除过量活性氧时,会发生氧化应激损伤,损害心血管健康。通过营养干预... 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线粒体代谢产生的活性氧是其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当线粒体功能障碍时将产生过量活性氧,内源抗氧化系统无法清除过量活性氧时,会发生氧化应激损伤,损害心血管健康。通过营养干预手段改善线粒体功能,减少活性氧,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甲磺酸米托醇(mitoquinol mesylate,MitoQ)作为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可靶向积聚在线粒体内膜,淬灭线粒体活性氧。本文综述了MitoQ的分子特性和作用机制及其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并对比MitoQ与辅酶Q_(10)的异同,为MitoQ将来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TOQ 辅酶Q_(10) 线粒体 抗氧化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秀丽线虫模型探究七叶皂苷和右美沙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作用
15
作者 张一平 李璐迪 +2 位作者 朱安 肖武生 王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4-771,共8页
目的:探究七叶皂苷(escin,ESC)和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DEX)是否具有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作用。方法:使用秀丽隐杆线虫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转基因构建的AD模型,采用固体暴露方式,给予不同... 目的:探究七叶皂苷(escin,ESC)和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DEX)是否具有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作用。方法:使用秀丽隐杆线虫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转基因构建的AD模型,采用固体暴露方式,给予不同浓度的ESC和DEX处理,以美金刚(memantine,MEM)50μmol/L作为阳性对照组,检测线虫的寿命变化、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变化、Aβ蛋白表达量,以及活性氧含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氧化应激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高剂量处理(1000μmol/L ESC或DEX)对野生型N2线虫活动无明显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0μmol/L ESC组和60μmo/L DEX组显著延长AD模型线虫的生存时间。在AD发病中期,ESC和DEX可减少AD模型线虫的身体弯曲频率的降低,且DEX能明显改善AD模型线虫的头部摆动频率降低。早期的认知功能测试的趋化指数ESC组和DEX组及阳性对照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与其体内Aβ蛋白的含量降低相关。ESC组和DEX组的活性氧含量相较于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少;且基因表达结果显示,ESC可通过上调抗氧化应激基因skn1的表达来减轻AD模型线虫体内的氧化损伤。结论:ESC和DEX能改善AD模型线虫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的降低,延缓AD相关症状的加重。ESC可能通过激活SKN-1/Nrf2通路,降低AD模型线虫的氧化应激进而延缓AD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七叶皂苷 右美沙芬 秀丽隐杆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金丸中吴茱萸生物碱和小檗碱联合用药对HepG2细胞毒性的影响
16
作者 高亚东 朱安 +2 位作者 李璐迪 李盈姿 王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6-933,共8页
目的:研究左金丸中吴茱萸生物碱和小檗碱联合用药对肝细胞毒性的影响,探讨联合用药的减毒机制。方法:参照左金丸中各化学成分吸收入血的峰浓度(maximum concentration,Cmax)确定成分配伍比例,采用HepG2细胞模型研究吴茱萸中肝毒性成分... 目的:研究左金丸中吴茱萸生物碱和小檗碱联合用药对肝细胞毒性的影响,探讨联合用药的减毒机制。方法:参照左金丸中各化学成分吸收入血的峰浓度(maximum concentration,Cmax)确定成分配伍比例,采用HepG2细胞模型研究吴茱萸中肝毒性成分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去氢吴茱萸碱(dehydroevodiamine,DHED)与小檗碱联合用药48 h的细胞毒性。实验分为溶剂对照组、EVO组、DHED组、小檗碱组,以及EVO或DHED与小檗碱的联合用药组。以细胞计数试剂盒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细胞存活率,并采用联合指数判断药物的毒性作用。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胆汁酸转运体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和多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P2)的表达水平。检测HepG2细胞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与EVO或DHED组相比,EVO 1μmol/L与小檗碱10μmol/L联用、DHED 50μmol/L与小檗碱35μmol/L联用,均可显著提高HepG2细胞的存活率(P<0.01),其联合指数值分别为77.89和4.49,远大于1。联用小檗碱可降低细胞上清液中ALT、AST、LDH和ALP活性,并减少TBIL含量(P<0.05、P<0.01)。与EVO组相比,EVO联用小檗碱可上调BSEP和MRP2蛋白表达;与DHED组相比,DHED联用小檗碱可显著下调BSEP和MRP2蛋白表达(P<0.01)。EVO或DHED与小檗碱联用均可显著减少MDA含量(P<0.05、P<0.01)。结论:一定配比的小檗碱与EVO或DHED联用,对其HepG2细胞毒性具有拮抗作用,其减毒作用的机制与调节胆汁酸转运体表达、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碱 去氢吴茱萸碱 小檗碱 中药毒性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评价工具条目池的编制
17
作者 周雅琳 刘伟 +5 位作者 李雍 秦勇 李睿珺 于兰兰 陈宇涵 许雅君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1-514,共4页
目的编制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评价工具条目池,为进一步筛选条目做准备。方法应用文献检索、专家讨论及专家咨询等方法收集条目。结果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评价工具条目池由3个一级指标(基本营养知识、生活方式与饮食行为、基本技能),9个二... 目的编制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评价工具条目池,为进一步筛选条目做准备。方法应用文献检索、专家讨论及专家咨询等方法收集条目。结果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评价工具条目池由3个一级指标(基本营养知识、生活方式与饮食行为、基本技能),9个二级指标(食物与营养知识、喂养知识、生活方式、饮食行为、喂养行为、体重管理、辅食制作、营养知识的获取、信息识别与营养决策),共计56个条目构成。结论本研究拟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建立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评价工具的条目池,以期为中国哺乳期妇女营养素养评价工具的建立提供条目来源。该条目池的有效性、可靠性及适用性需要在大样本的人群研究中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期妇女 营养素养评价工具 条目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脑屏障渗透性改变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朱安 王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89-899,共11页
血脑屏障(BBB)稳态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病、脊髓侧索硬化病、癫痫、卒中和神经胶质瘤等多种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均能观察到BBB结构和功能的改变。BBB中的紧密连... 血脑屏障(BBB)稳态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病、脊髓侧索硬化病、癫痫、卒中和神经胶质瘤等多种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均能观察到BBB结构和功能的改变。BBB中的紧密连接和黏附连接限制了内外源性化合物的转运,使药物投递至中枢神经系统极其困难。本文综述了脑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周细胞和基膜的形态和功能改变,连接蛋白和转运体的结构和表达异常,以及RNA干扰、模拟肽、纳米材料和高频聚焦超声等新技术对BBB渗透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紧密连接 转运体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a]芘恶性转化16HBE细胞元素组分析及铜与顺铂或长春瑞滨联用对细胞增殖的作用
19
作者 王裕 闫赖赖 +5 位作者 付娟玲 郝明媚 陈雯 姚碧云 常兵 赵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研究苯并[a]芘(BaP)致细胞恶性转化中元素组的变化,探讨铜与顺铂或长春瑞滨联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16HBE细胞和BaP恶性转化细胞T-16HBE-C1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44种元素在2种细胞中的含量,采用偏最小二... 目的研究苯并[a]芘(BaP)致细胞恶性转化中元素组的变化,探讨铜与顺铂或长春瑞滨联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16HBE细胞和BaP恶性转化细胞T-16HBE-C1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44种元素在2种细胞中的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元素含量对2种细胞的区分能力,采用MTT法检测铜(0,237,340,487,1000和1432μmol·L^(-1))、顺铂(0,4.4,6.1,8.6,12.0和16.8μmol·L^(-1))和长春瑞滨(0,3.8,9.8,25.0,40.0和64.0μmol·L^(-1))对2种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根据IC_(50)比例制备铜与顺铂混合物和铜与长春瑞滨混合物,采用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采用等效线图法分析铜与顺铂或长春瑞滨的联合作用。采用MTT法检测铜(0,50,100,200,400和800μmol·L^(-1))与IC_(50)的顺铂或长春瑞滨联用对T-16HBE-C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在2种细胞中共检出29种元素,其中铜、锌、银、硒和铷含量在T-16HBE-C1细胞中较16HBE细胞降低(P<0.01,P<0.05),钼、砷、锂、锗、锶、镍、镧、汞、铁和铯含量升高(P<0.01,P<0.05)。元素含量可用于区分16HBE和T-16HBE-C1细胞。铜可抑制16HBE和T-16HBE-C1细胞增殖,IC_(50)分别为(613±16)μmol·L^(-1)和(776±15)μmol·L^(-1)(P<0.01)。铜与顺铂混合物(1∶69.5)和铜与长春瑞滨混合物(1∶33.4)抑制T-16HBE-C1细胞增殖,且铜与顺铂和长春瑞滨具有相加作用。与单独IC_(50)浓度的顺铂(11.2μmol·L^(-1))或长春瑞滨(23.2μmol·L^(-1))相比,当铜>400μmol·L^(-1),其与IC_(50)浓度的顺铂或长春瑞滨联合作用可抑制T-16HBE-C1细胞增殖。结论16HBE细胞经BaP恶性转化后元素含量和相关关系发生改变。铜可抑制T-16HBE-C1细胞增殖,且在高浓度时与顺铂和长春瑞滨具有相加的联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组 顺铂 长春瑞滨 苯并[A]芘 细胞增殖 T-16HBE-C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胚胎干细胞模型的Cry1Ab蛋白发育毒性
20
作者 简远志 王菲 +2 位作者 尹宁 周若宇 王军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目的:通过胚胎干细胞发育毒性评价模型研究Cry1Ab蛋白对于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以评估其发育毒性。方法:设置Cry1Ab蛋白7个剂量组(31.25、62.50、125.00、250.00、320.00、1 000.00、2 000.00μg/L),以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 目的:通过胚胎干细胞发育毒性评价模型研究Cry1Ab蛋白对于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以评估其发育毒性。方法:设置Cry1Ab蛋白7个剂量组(31.25、62.50、125.00、250.00、320.00、1 000.00、2 000.00μg/L),以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为阳性对照,以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 PBS)为溶剂对照,分别处理小鼠胚胎干细胞D3(embryonic stem cell line D3,ES-D3)和小鼠成纤维细胞3T3。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计算受试物对于不同细胞的增殖半抑制浓度(50%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of growth and viability, IC_(50))。设置Cry1Ab蛋白5个剂量组(125.00、250.00、320.00、1 000.00、2 000.00μg/L),设置溶剂对照(PBS),同时以5-FU为受试物进行模型验证,分别处理细胞后,通过拟胚胎体(embryonic bodies, EBs)培养法诱导ES-D3分化出心肌细胞;镜下观察EBs生长情况并测量其第3天和第5天的直径,观察并记录同批次EBs分化出搏动心肌细胞的比例,计算受试物的心肌分化半抑制浓度(50%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ID50),根据发育毒性判别函数对受试物的胚胎发育毒性进行分类;收集培养终点的EBs样本,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检测心肌分化相关标志物(Oct3/4、GATA-4、Nkx2.5和β-MHC)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5-FU的IC_(50,3T3)为46.37μg/L,IC_(50,ES)为32.67μg/L,ID_(50,ES)为21.28μg/L,根据判别函数结果将5-FU分类为强胚胎毒性物质。不同浓度的Cry1Ab蛋白处理组的3T3细胞和ES-D3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Cry1Ab蛋白处理组分化第3天和第5天的EBs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Bs形态也未见明显差异;不同浓度Cry1Ab蛋白处理组的心肌分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使β-MHC、Nkx2.5和GATA-4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且具有剂量依赖趋势(P<0.05),而与细胞多能性相关的标志物Oct3/4 mRNA表达水平则呈升高趋势(P<0.05);Cry1Ab蛋白处理组的成熟心肌标志物β-MHC、心肌早期分化标志物Nkx2.5和GATA-4、多能性相关标志物Oct3/4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模型中未观察到31.25~2 000.00μg/L的Cry1Ab蛋白具有发育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1Ab蛋白 发育毒性 心肌细胞 细胞分化 胚胎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