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冬包蛋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
作者 邢俊刚 谢小清 +5 位作者 李胜楠 薛丽华 章建新 蒋鹏程 杨浩 刘斌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4,共9页
为明确施氮对北疆冬包蛋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以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田间设置0 kg·hm^(-2)(N_(0))、75 kg·hm^(-2)(N_(1))、150 kg·hm^(-2)(N_(2))、225 kg·hm^(-2)(N_(3)... 为明确施氮对北疆冬包蛋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以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田间设置0 kg·hm^(-2)(N_(0))、75 kg·hm^(-2)(N_(1))、150 kg·hm^(-2)(N_(2))、225 kg·hm^(-2)(N_(3))和300 kg·hm^(-2)(N_(4))5个施氮水平,分析了施氮量对冬包蛋小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素积累、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增加小麦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天数,其中N_(3)和N_(4)处理最大叶面积指数(4.57~4.76和4.58~4.79)、总光合势(181.50~206.43和185.09~208.13 m^(2)·d·m^(-2))、最大干物质积累量(19903.28~21821.78和20519.38~22249.95 kg·hm^(-2))和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天数(26.2d~27.3和26.6~27.3 d)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且N_(3)、N_(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花前氮素转运量和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且均表现为叶>茎鞘>穗;土壤氮贡献率、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吸收效率以及氮素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以N_(3)处理最大(60.52%~65.64%和6.35~12.48 kg·kg-1);N_(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较N_(0)处理增加21.27%~40.51%。在本试验条件下,北疆冬包蛋小麦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225 kg·hm^(-2)(拔节期150 kg·hm^(-2)+孕穗期7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冬小麦 极晚播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额盆地包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滴灌量的响应
2
作者 杨浩 李盈奎 +5 位作者 薛丽华 章建新 孙诗仁 刘斌 蒋鹏程 邢俊刚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0-798,共9页
为探明包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滴灌量的响应规律,以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1800 m^(3)·hm^(-2)(W1)、2250 m^(3)·hm^(-2)(W2)、2700 m^(3)·hm^(-2)(W3)... 为探明包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滴灌量的响应规律,以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1800 m^(3)·hm^(-2)(W1)、2250 m^(3)·hm^(-2)(W2)、2700 m^(3)·hm^(-2)(W3)、3150 m^(3)·hm^(-2)(W4)和3600m^(3)·hm^(-2)(W5)五个滴灌量处理,系统分析了不同滴灌量下包蛋冬小麦土壤含水量、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增加滴灌量主要增加0~40 cm土层含水量,减少40~10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田间总耗水量,降低土壤耗水量及降水占总耗水量的比率,同时增加包蛋冬小麦LAI、总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最终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灌水利用效率。W5处理的最大LAI、总光合势、干物质总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分别比W1处理平均增加18.65%、55.2%、28.6%、27.2%、51.6%。这说明增加滴灌量的增产作用主要归因于促进包蛋冬小麦光合物质生产和积累,尤其是花后光合物质积累,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两年均以滴灌量W4和W5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塔额盆地包蛋冬小麦适宜滴灌量为2700~3150 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量 包蛋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敏县红花气候适应性分析
3
作者 董海英 张万英 +2 位作者 井立红 刘清芳 许铭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8期307-307,共1页
介绍了红花的生物学特性,根据额敏县的气象条件,从温度、降水、光照、风等方面对该地区红花生长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该地区影响红花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和冰雹;总体来看,光照与热量充足,适宜红花生长,气象灾害影响较小。
关键词 红花 生物学特性 气候条件 气象灾害 新疆额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常见异常问题分析
4
作者 李蜀民 《农业与技术》 2018年第14期235-235,共1页
为了确保新型自动气象站的正常运行,本文对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常见的异常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了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 新型自动气象站 观测数据 异常 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城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高婧 李胜楠 +2 位作者 井立红 毛炜峄 井立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6-359,共14页
利用塔城地区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逐日气温资料,选用国际通用的10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塔城地区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塔城地区极端气温指数暖化趋势明显,最低气温极低值以0.97℃·(10a)^(-1)... 利用塔城地区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逐日气温资料,选用国际通用的10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塔城地区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塔城地区极端气温指数暖化趋势明显,最低气温极低值以0.97℃·(10a)^(-1)的倾向率显著升高,最高气温极高值以0.09℃·(10a)^(-1)的倾向率不显著升高;冷昼、冷夜、霜冻、冰冻日数分别以1.75、5.24、4.07、1.84 d·(10a)^(-1)的趋势减少,暖昼、暖夜、夏季、热夜日数分别以1.79、5.89、2.18、2.08 d·(10a)^(-1)的趋势显著增加;选取的10个极端气温指数未来变化趋势均与过去58 a趋势相同,且持续性较强。(2)冷指数与暖指数变幅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最低气温极低值变幅大于最高气温极高值,夜指数的变幅大于昼指数;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表现为地区北部的变暖幅度大于地区南部。(3)最低气温极低值、冷昼、冷夜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暖突变;暖昼、暖夜、夏季、热夜、霜冻在90年代中期发生暖突变。(4)整体上来看,大气环流变化对冷指数的影响高于暖指数,其中冷昼、冷夜、霜冻、冰冻日数与冬季北半球、亚洲极涡面积指数正相关,与太平洋、北美、大西洋欧洲区极涡面积及欧亚、亚洲经向环流指数正相关,与欧亚、亚洲纬向环流、西藏高原指数负相关;暖昼、暖夜、夏季、热夜日数与夏季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及西藏高原指数正相关。(5)冷、暖指数受大西洋、热带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夜指数比昼指数对海表温度的响应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事件 变化特征 环流指数 海表温度 新疆塔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城市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分析及对春小麦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王金梅 高海涛 李胜楠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2期195-197,共3页
利用塔城市气象局1981—2022年逐月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选择一元线性回归法对塔城市极端气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对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22年塔城市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的6—9月,尤以8月份出现... 利用塔城市气象局1981—2022年逐月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选择一元线性回归法对塔城市极端气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对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22年塔城市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的6—9月,尤以8月份出现频率最高,9月份出现频率最低;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以1月份出现频率最高,12月份出现频率最低;1981—2022年塔城市极端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为36.3℃,整体以下降趋势为主,气候变化倾向率为-1.769℃/10年,下降趋势极为显著;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8.8℃,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2.6℃/10年,下降趋势极为显著;塔城市的极端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较差的最小值为39.2℃(1993年),最高值为53.4℃(2011年),年较差的平均值为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变化趋势 春小麦影响 塔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不同扫描方式的红外测云仪云高产品对比分析
7
作者 阿来依.艾丁 白志娜 +1 位作者 宋佳 玛合巴.巴合提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5期199-200,共2页
本文对2种不同扫描方式红外测云仪的云高产品进行比对,通过对这2种仪器云高数据的整理,分析出不同时间段和主要天气系统下云高的变化规律,以探究不同扫描方式的2种仪器对云高测量的准确度,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 云高 红外测云仪 点扫描 面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