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南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昊坤 戢爽 +2 位作者 邱巡巡 杜少波 谢惠春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1-580,共10页
土壤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海拔高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揭示土壤真菌群落的海拔分布格局,以青海北山林场5个海拔高度(2400、2500、2600、2700、2800 m)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 土壤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海拔高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揭示土壤真菌群落的海拔分布格局,以青海北山林场5个海拔高度(2400、2500、2600、2700、2800 m)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探讨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个海拔高度土壤真菌共有15门59纲144目302科633属。在门分类上,主要的优势真菌群落有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以及被孢霉门。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Ace、Chao指数)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总体上随着海拔的上升呈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含水率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随着海拔的上升呈升高的趋势,脲酶活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先下降再升高再下降。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共同解释了真菌群落变异的81.23%,土壤硝态氮含量、全磷含量和pH值是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林场 海拔 真菌群落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不同产地羌活及根际土壤中无机元素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李宏业 杜少波 +1 位作者 戢爽 谢惠春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3期74-78,共5页
本研究以青海的7个地区采集羌活及其对应的根际土壤为样品,通过分析不同产地的羌活及其根际土壤的无机元素含量特征,探究羌活无机元素与根际土壤无机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互助的Ca、门源的K和贵徳的Fe的含量均较... 本研究以青海的7个地区采集羌活及其对应的根际土壤为样品,通过分析不同产地的羌活及其根际土壤的无机元素含量特征,探究羌活无机元素与根际土壤无机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互助的Ca、门源的K和贵徳的Fe的含量均较高,分别为231.658 g/mg、70.496 g/mg和31.008 g/mg。羌活中贵德的Ca、门源的Fe、民和的B和Cu、湟中的K含量均相对较高,分别为328.242 g/mg、16.186 ug/mg、1.127 ug/mg、0.070 g/mg、39.281 g/mg。且羌活中的Ca和根际中的K、B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以上研究结果为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和提高羌活品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活 根际土壤 无机元素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戢爽 吴昊坤 +1 位作者 张绍雄 谢惠春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5-1094,共10页
为探究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沿海拔的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3300~4500 m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冗余分析探究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 为探究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沿海拔的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海拔3300~4500 m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冗余分析探究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寒草甸0~20 cm土层土壤细菌优势群落主要由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组成。土壤细菌多样性对沿海拔上升的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Ace及Chao1指数沿海拔梯度上升均呈现出波动变化。就Ace及Chao1指数而言,海拔3900 m处土壤细菌多样性最高,而海拔4200 m处最低,且在海拔4200 m处土壤细菌群落组内差异性较大;海拔4500 m处与其余海拔处相比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特有的物种数目丰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受诸多土壤理化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pH值是影响该区域土壤细菌组成及其多样性的极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细菌 群落多样性 高寒草甸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L-InVEST模型的玛多地震对高寒湿地面积及生境质量影响研究
4
作者 顾天江 杜凯 +5 位作者 毛旭锋 金鑫 于红妍 唐文家 吴艺 刘泽碧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21,共13页
为准确评估2021年玛多地震对高寒湿地的影响,选取震中6度烈度带为研究区,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融合Sentinel-2、Sentinel-1以及SRTM1数据,构建原始光谱、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红边指数、纹理特征、地形、雷达特征7个遥感... 为准确评估2021年玛多地震对高寒湿地的影响,选取震中6度烈度带为研究区,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融合Sentinel-2、Sentinel-1以及SRTM1数据,构建原始光谱、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红边指数、纹理特征、地形、雷达特征7个遥感特征集,利用Stacking算法构建集成学习模型实现震前、震后的高寒湿地分类;结合InVEST模型实现地震前后生境质量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集成学习分类精度优于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特征优选方案下分类精度最高(92.741%,Kappa系数为0.902),较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有所提高。2)在原始光谱的基础上加入纹理特征,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的分类精度分别可达0.987、0.933,加入地形特征后沼泽湿地分类精度可达0.857,纹理特征中的方差和相关性以及地形特征中的坡度、高程对高寒湿地分类效果影响显著。3)地震造成湿地面积减小,其中沼泽湿地减少43.088 km^(2),变化率为-0.254%;河流湿地减少31.654 km^(2),变化率为-3.522%;湖泊湿地面积下降4.971 km^(2),变化率为-0.303%。而裸地面积增加了36.160 km^(2)。4)生境质量均值从震前0.523下降到震后0.482,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从7.399%下降到5.993%,而低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从2.191%上升到7.658%。该研究显示地震对高寒湿地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灾后生态恢复与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分类 Google Earth Engine 地震 高寒湿地 特征优选 哨兵2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固存的正向调控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管迟明 马永贵 +2 位作者 王强 王文颖 罗巧玉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0-1151,共12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损失。生物炭被认为是提升土壤有机碳固存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在材料。本文通过系统综述近10年国内外研究,整合文献分析、Meta分析及典型田间试验,从多维...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损失。生物炭被认为是提升土壤有机碳固存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在材料。本文通过系统综述近10年国内外研究,整合文献分析、Meta分析及典型田间试验,从多维度探讨了生物炭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如容重、pH、孔隙度、团聚体结构等)的调控作用;2)生物炭对草地植被(植物生产力、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物)及土壤生物(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生物学效应;3)生物炭通过改变碳输入(植物源碳)和输出(微生物分解)的动态平衡对土壤有机碳库组分(颗粒态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激发效应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炭通过改善草地土壤结构、增强养分循环、塑造根际微生境、促进草地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微生物代谢和土壤动物活动,最终提升草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累积量。然而,其效果受生物炭原料、热解温度、施用量及土壤类型的影响,且长期效应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综述明确了生物炭在草地土壤有机碳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为优化生物炭制备工艺、制定科学施用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及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结合多尺度野外长期观测、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模型模拟,深入解析生物炭-土壤-生物的动态机制,以推动其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草地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根际微生境 有机碳固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内陆河流域湿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景云 金鑫 +4 位作者 金彦香 陈克龙 谢慧春 李子昂 傅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84-3699,共16页
高寒内陆河流域孕育的高寒湿地对气候变化敏感,极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并发生退化。及时准确的阐述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有助于提高兼具敏感性和脆弱性的高寒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全球变... 高寒内陆河流域孕育的高寒湿地对气候变化敏感,极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并发生退化。及时准确的阐述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有助于提高兼具敏感性和脆弱性的高寒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青海湖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系统典型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分布区之一。基于GEE云平台和2000—2023年长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进行分类,分析其面积变化特征,最后结合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特征变量重要性排序方法探讨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3年湿地分类的平均总体精度为88.45%(85.01%—92.63%),平均kappa系数为0.83(0.82—0.91),有效区分了湖泊、沼泽湿地和沼泽化草甸等高寒湿地类型。(2)研究期内青海湖流域湿地总面积增加了604.19 km^(2),其中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228.21 km^(2),湖泊与沼泽化草甸面积分别增加了203.93 km^(2)和628.47 km^(2)。(3)受气候暖湿化影响,湿地呈现由干旱向湿润的转化趋势,主要体现为沼泽湿地与湖泊之间的转化、沼泽化草甸与草地之间的转化。24年内共有1101.44 km^(2)草地转化为沼泽化草甸,2.93 km^(2)湖泊转化为沼泽湿地,66.65 km^(2)沼泽湿地转化为湖泊湿地。(4)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上因其气候、降水模式存在差异,致使主导不同湿地面积变化的气候因子不同。降水和季节性积雪是影响青海湖流域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尺度高寒湿地的科学保护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面积变化 驱动因素分析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东市富硒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7
作者 张翠 杨敏婷 +1 位作者 杜少波 谢惠春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6期132-135,共4页
本文分析了青海海东富硒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资源优势及发展有待提升的环节,并提出其相应的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区具有独特的富硒土壤资源,有利于富硒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其富硒产业发展暂面临人才、企业规模、认知度、资金投入、... 本文分析了青海海东富硒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资源优势及发展有待提升的环节,并提出其相应的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区具有独特的富硒土壤资源,有利于富硒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其富硒产业发展暂面临人才、企业规模、认知度、资金投入、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不足。基于此,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依托高校合作提升技术;扶持重点企业,开发富硒苦荞茶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效益;促进合作交流,增强富硒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品牌知名度;争取外部资金支持,推动招商引资;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多平台、多层次销售渠道等对策,全面提升富硒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本文为相关地区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产业 高校合作 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柳属植物叶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8
作者 杜少波 姜迪 +1 位作者 鄂崇毅 谢惠春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30-42,共13页
为探究腹毛柳(Salix delavayana)、坡柳(Salix myrtillacea)、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和乌柳(Salix cheilophila)叶片的关键代谢途径和差异表达基因。该研究提取了以上4种柳属植物叶片总RNA后构建cD-NA文库,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测... 为探究腹毛柳(Salix delavayana)、坡柳(Salix myrtillacea)、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和乌柳(Salix cheilophila)叶片的关键代谢途径和差异表达基因。该研究提取了以上4种柳属植物叶片总RNA后构建cD-NA文库,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基于NR、GO和KEGG等数据库进行注释和功能富集分析,并探讨4种柳属植物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主要代谢途径。结果发现,在4种柳属植物种共检测到245994个Unigene,NR数据库注释结果表明,与小垫柳(Salix brachista)的同源性最高;GO和KEGG数据库注释结果发现,4种柳属植物主要参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结构体、结合以及与信号转导功能和与代谢相关的功能;腹毛柳与坡柳、康定柳和乌柳的差异基因数量分别为34436条、49756条、87442条,坡柳与康定柳和乌柳的差异基因数量分别为51686条和89806条,康定柳和乌柳的差异基因数量为100423条;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昼夜节律、光合作用、蛋白水解、ABC转运蛋白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二级代谢途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柳属植物的适应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测序技术 柳属植物 差异表达基因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沙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9
作者 杜少波 鄂崇毅 +2 位作者 祁姝瑾 赵天悦 谢惠春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104-107,共4页
本文介绍了沙漠化的主要特征及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分析了沙漠化监测与防治方法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遥感技术在沙漠化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方法及其应用,重点讨论了遥感技术在土地退化监测、植被恢复和水资源管... 本文介绍了沙漠化的主要特征及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分析了沙漠化监测与防治方法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遥感技术在沙漠化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方法及其应用,重点讨论了遥感技术在土地退化监测、植被恢复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遥感技术在沙漠化监测和防治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面临的挑战。旨在通过探讨当代遥感技术在沙漠化防治中的研究应用,为促进沙漠化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沙漠化防治 土地退化监测 植被恢复 水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对Wistar大鼠、高原鼠兔红细胞中ATP、2,3-DPG含量的影响
10
作者 杜少波 鄂崇毅 谢惠春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5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低氧对Wistar大鼠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红细胞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2,3-二磷酸甘油酸(2,3-diphosphoglycerate,2,3-DPG)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工低氧模拟舱,将Wistar大鼠、高原鼠兔置于海... 【目的】研究低氧对Wistar大鼠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红细胞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2,3-二磷酸甘油酸(2,3-diphosphoglycerate,2,3-DPG)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工低氧模拟舱,将Wistar大鼠、高原鼠兔置于海拔2300 m(本地海拔,作为对照)、5000 m及8000 m的模拟舱内,12 h光照,12 h黑暗,1、5、10、15及25 d后,于清晨出舱采血,测定红细胞中ATP、2,3-DPG含量。【结果】在模拟海拔5000 m下,低氧15-25 d时,Wistar大鼠ATP含量显著上升(P<0.01),低氧1-25 d时,高原鼠兔AT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低氧1-10 d时,Wistar大鼠2,3-DPG含量显著上升(P<0.05),低氧5-25 d时,高原鼠兔2,3-DPG含量显著上升(P<0.05);在模拟海拔8000 m下,低氧1 d和10-25 d时,Wistar大鼠ATP含量显著上升(P<0.01),低氧1-25 d时,高原鼠兔AT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低氧1-25 d时,Wistar大鼠2,3-DPG含量显著上升(P<0.05),低氧1 d时,高原鼠兔2,3-DPG含量显著上升(P<0.05),低氧15-25 d时,高原鼠兔2,3-DPG含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低氧环境对Wistar大鼠和高原鼠兔红细胞中的ATP和2,3-DPG含量有不同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在模拟海拔5000 m和8000 m下,Wistar大鼠的ATP和2,3-DPG含量较高,而高原鼠兔则表现出相对稳定,表明高原鼠兔对低氧环境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Wistar大鼠 高原鼠兔 三磷酸腺苷 2 3-二磷酸甘油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