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近40年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64
1
作者 汪青春 李林 +2 位作者 刘蓓 秦宁生 朱尽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9-73,共5页
利用青海省 1 96 1~ 2 0 0 2年 2 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省东部地区 1 0个站1 981~ 2 0 0 1年降水自记资料 ,分析近 4 0年来青海省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结果表明 :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 ,但降水强度在增大。... 利用青海省 1 96 1~ 2 0 0 2年 2 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青海省东部地区 1 0个站1 981~ 2 0 0 1年降水自记资料 ,分析近 4 0年来青海省雨日、雨强气候变化。结果表明 :青海近年来虽然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在减少 ,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 ;而冬半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是由于雨日增多和每个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造成的。近 2 0年来 1 0分钟、1小时最大降水的强度在明显增加。同时 ,2 0世纪 90年代夜间出现强降水的几率多于 8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雨日 强降水 气候变化 资料统计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国胜 徐维新 +3 位作者 董立新 李林 时兴合 汪青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0-56,共7页
对青海省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大气降水对裸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十分明显,水平和垂直土壤水分梯度均明显大于草地和作物地;天然草地浅层((0~30cm)土壤水分明显受天气状况和牧草生长影响。在牧草返青期,浅层土壤... 对青海省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大气降水对裸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十分明显,水平和垂直土壤水分梯度均明显大于草地和作物地;天然草地浅层((0~30cm)土壤水分明显受天气状况和牧草生长影响。在牧草返青期,浅层土壤水分明显处于低值期,40cm~60cm土层是土壤水分的高值区,土壤水分不断向浅层输送,可弥补大气降水的不足。在牧草整个生长季节,2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处于低值区,40cm~6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处于高值区,70cm~100cm土壤水分在牧草的整个生长季保持相对稳定;作物(春小麦)地土壤水分,在小麦生长旺盛的6月份,表现出土壤供水不足。7月~8月份降水仅能渗透到土壤浅层(0cm~20cm),在30cm深处,土壤湿度仍处于低值区。秋季降水可以入渗到较深层处(30cm~40cm),秋季降水量对决定次年土壤的底墒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季节变化 旱地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条树轮资料重建青海高原近250年年平均气温序列 被引量:25
3
作者 汪青春 秦宁生 +4 位作者 李栋梁 时兴合 王振宇 李林 朱西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0-325,共6页
通过青海高原不同区域的多条树轮年表和青海高原温度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用多条树轮年表重建整个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的途径和方法。高原上树轮年表与温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温度是年轮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特别是树轮年表较好地反映... 通过青海高原不同区域的多条树轮年表和青海高原温度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用多条树轮年表重建整个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的途径和方法。高原上树轮年表与温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温度是年轮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特别是树轮年表较好地反映了最低气温的变化。树轮年表中差值年表(RES)对温度变化的反映最好。本文用6条树轮年表资料重建了青海高原近250年的年平均气温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树木年轮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最高、最低气温不对称性变化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汪青春 王志俊 邵玉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45,共5页
利用青海省13个站逐月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月、季、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最高、最低气温存在明显不对称变化趋势,尤其是3、4月存在明显的反向变化趋势。同时分析了西宁城市效应对最高、最低气温的影响。
关键词 不对称变化 影响因素 青海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气候生态因素对青海省粮食产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汪青春 张国胜 +1 位作者 李林 时兴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0-85,共6页
利用青海省粮食主产区海东地区及其5 个代表县的粮食产量和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青海省干旱气候生态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青海春季降水量的多寡决定了粮食气象产量的高低和农业年景的好坏。春末夏初的5 月、6 月降水量对粮食... 利用青海省粮食主产区海东地区及其5 个代表县的粮食产量和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青海省干旱气候生态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青海春季降水量的多寡决定了粮食气象产量的高低和农业年景的好坏。春末夏初的5 月、6 月降水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明显。粮食产量波动主要受4 月~6 月降水量6 年左右的周期波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粮食产量 影响 气候生态因素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牧区雪灾预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江山 周咏梅 +1 位作者 赵强 杨英莲 《灾害学》 CSCD 1998年第1期30-33,共4页
对青海省牧区各气象站的积雪深度、积雪日数等气象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青海省牧区积雪状况和草场特点,建立了雪灾预警模型。
关键词 雪害 预警模型 青海 牧区 积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东部大杜鹃的始绝鸣日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7
作者 祁如英 祁永婷 +2 位作者 郭卫东 朱宝文 王启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4期225-229,共5页
选取青海省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大杜鹃始、绝鸣物候期及气候资料,分析了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青海地形复杂且各地气象条件不同,使得大杜鹃自然物候现象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在温度、日照和降水的共同影响下,除... 选取青海省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大杜鹃始、绝鸣物候期及气候资料,分析了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青海地形复杂且各地气象条件不同,使得大杜鹃自然物候现象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在温度、日照和降水的共同影响下,除诺木洪始鸣期有不明显推迟趋势外,其他3站均有提早趋势;绝鸣期均有推迟的趋势;始、绝鸣期间隔日数均有延长的趋势。大杜鹃始、绝鸣期的变化与气候变暖的趋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说明动物物候期对气候变暖能作出一定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杜鹃 物候现象 气候变化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 被引量:70
8
作者 李林 王振宇 +1 位作者 秦宁生 汪青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65,共7页
对环青海湖地区 1976年以来的气温、降水、蒸发等气候要素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 :年平均气温及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以秋、冬两季最为明显 ;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自 90年... 对环青海湖地区 1976年以来的气温、降水、蒸发等气候要素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 :年平均气温及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以秋、冬两季最为明显 ;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自 90年代后出现减少趋势 ,秋季降水始终呈减少趋势 ,且线性变率达 - 7.2 8mm/ 10a;各季及年蒸发量呈增大趋势 ,其中年、夏季蒸发量的线性变率分别为11.7、9.39mm/a。各季及年气温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增暖现象 ;降水虽然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增加和减少 ,但增加出现在 80年代 ,而减少则出现在 90年代 ;同样 ,蒸发也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增大和减小现象 ,只是减少出现在 80年代 ,而增大则出现在 90年代。这种气候趋势和突变现象的发生 ,加剧了环青海湖地区荒漠化的蔓延 ,致使草地退化、河流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海湖地区 气候趋势 气候突变 荒漠化 生态环境 气温 降水 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增暖的响应 被引量:41
9
作者 汪青春 李林 +4 位作者 李栋梁 秦宁生 王振宇 朱西德 时兴合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8-713,共6页
利用青海高原气象台站的年平均地温资料,建立了年平均地温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模型,结合地理信息分析系统和DEM数据模拟出青海高原的冻土分布图,分析了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已引起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 利用青海高原气象台站的年平均地温资料,建立了年平均地温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模型,结合地理信息分析系统和DEM数据模拟出青海高原的冻土分布图,分析了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已引起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减少和冻土下界的升高,特别是在多年冻土边缘不衔接或岛状冻土区发生比较明显的退化。20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相比,高原多年冻土下界分布高度上升约71 m,季节性冻土厚度平均减小20 cm。年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青海高原近40年来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冻土 年平均地表温度 气候增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刘吉峰 李世杰 +1 位作者 秦宁生 于守兵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1-326,共6页
以土壤亚类为基础,依据青海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青海湖流域土壤亚类理化性质数据库。使用Wischmeier建立的通用方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利用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方法转换不同粒径标准的土壤质地;分别使用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最小... 以土壤亚类为基础,依据青海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青海湖流域土壤亚类理化性质数据库。使用Wischmeier建立的通用方程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利用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方法转换不同粒径标准的土壤质地;分别使用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最小饱和水力传导率来确定土壤的结构和渗透级别。根据计算结果,建立了青海湖流域土壤可蚀性的分级指标。结果显示,中等和高等可蚀性K值的土壤面积分别占流域土壤总面积的72.1%和15.5%,土壤易于侵蚀。使用Arc/ Info对青海湖流域土壤地图进行数字化得到值的K空间分布图,分析了流域可蚀性K值的分布规律及其土壤沙化原因,这对青海湖流域水土保持及流域长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地转换 可蚀性K值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轮纪录的500年来青海地区夏半年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振宇 李林 +3 位作者 汪青春 秦宁生 朱西德 申红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0-256,共7页
利用青海省境内不同区域的3条树木年轮资料重建了青海省1479~1991年共513年的夏半年降水序列,分析发现青海省夏半年降水与1961~1990年降水平均值相比,以降水偏少为主要特征。以这513年的平均值为基准,自1479年以来,青海地区主要经历... 利用青海省境内不同区域的3条树木年轮资料重建了青海省1479~1991年共513年的夏半年降水序列,分析发现青海省夏半年降水与1961~1990年降水平均值相比,以降水偏少为主要特征。以这513年的平均值为基准,自1479年以来,青海地区主要经历了10个相对干期和11个相对湿期,其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湿期有3段分别为1544~1584年(41年)、1667~1719年(53年)、1936~1991年(56年),干期的持续时间都较短。最大墒谱分析发现存在25.0、11.5、4.8、3.7、7.7、6.2、2.2、2.4、2.0年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青海地区 降水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青海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16
12
作者 常国刚 李凤霞 李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4期172-175,共4页
分析了青海省近44a来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4年青海气温变化较全国气温变化明显,且位相超前5~6a;年降水量呈现出微弱的增多趋势,降水在年内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冬、春两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夏、... 分析了青海省近44a来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4年青海气温变化较全国气温变化明显,且位相超前5~6a;年降水量呈现出微弱的增多趋势,降水在年内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冬、春两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夏、秋两季呈减少趋势。由于受干旱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青海的生态与环境明显恶化,对此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对策,以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与环境的退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气候变化 生态 环境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气候条件对牧草再生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祁如英 汪青春 陈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5,共5页
选取1994~2001年河南、甘德两站牧草再生草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通过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及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牧草再生性的影响,建立了牧草再生草产量气候模式,讨论了再生草增、减产的气候条件。研究得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和... 选取1994~2001年河南、甘德两站牧草再生草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通过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及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牧草再生性的影响,建立了牧草再生草产量气候模式,讨论了再生草增、减产的气候条件。研究得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因气候条件不同,割草不一定能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气候条件 牧草 再生性 再生产量-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青海段夏季温度预测的精度检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时兴合 秦宁生 +4 位作者 唐红玉 周陆生 扎西才让 朱西德 戴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3-517,共5页
利用高原夏季温度(代用)、年太阳黑子相对数、西宁年平均气温,以及青藏铁路青海段夏季温度制作1990—2000年预测,得出最优子集预测的定性和定量评分高于周期外推,但低于均生函数。周期外推、均生函数、最优子集定性趋势预测的平均评分... 利用高原夏季温度(代用)、年太阳黑子相对数、西宁年平均气温,以及青藏铁路青海段夏季温度制作1990—2000年预测,得出最优子集预测的定性和定量评分高于周期外推,但低于均生函数。周期外推、均生函数、最优子集定性趋势预测的平均评分分别为60%~67%、80%和67.5%,而定量预测误差≤1.0℃的平均评分分别为40%~57%、77.5%~82.5%和70%~7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夏季温度 预测 精度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小叶杨叶芽开放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祁如英 樊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7-89,共3页
根据青海省4个木本植物物候观测站的小叶杨叶芽开放期及气候资料,分析小叶杨叶芽开放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论为:小叶杨叶芽开放期与上年11月至当年4月的平均气温关系密切,平均气温偏高1℃,小叶杨叶芽平均开放期提早2~6天.
关键词 青海 小叶杨 叶芽 开放期 气候变化 响应特征 物候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73
16
作者 李林 朱西德 +1 位作者 周陆生 汪青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8-22,共5页
利用EOF等方法通过计算 1 96 2~ 2 0 0 1年 4 0年来三江源地区 1 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 ,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近 4 0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 利用EOF等方法通过计算 1 96 2~ 2 0 0 1年 4 0年来三江源地区 1 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 ,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近 4 0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 ,同时 ,在气候干旱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草场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 EOF 三江源地区 荒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及其异常类型的研究 被引量:52
17
作者 李林 朱西德 +3 位作者 秦宁生 王振宇 汪青春 周陆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4-530,共7页
利用青藏高原81个气象台站近30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EOF、RE 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对青藏高原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 利用青藏高原81个气象台站近30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EOF、RE 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对青藏高原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空间变化在具有很好的主体一致性的同时,存在着南北及东西分布的差异,大地形特别是高原主要山脉走向对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其年际波动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过突变;其空间异常类型主要受地形和冷空气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气温分区 旋转自然正交函数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乌兰树木年轮重建托托河冬季气温序列 被引量:30
18
作者 汪青春 周陆生 +3 位作者 秦宁生 李林 朱西德 王振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8-523,共6页
探讨了利用乌兰多个树木年轮年表的信息,异地重建托托河站冬季1~3月气温的途径及方法,重建了托托河800多年气温序列。结果表明,重建的冬季气温序列的主要冷、暖期与已有结果基本吻合,13、15和17世纪的冷期及14和16世纪的暖期是存在的,... 探讨了利用乌兰多个树木年轮年表的信息,异地重建托托河站冬季1~3月气温的途径及方法,重建了托托河800多年气温序列。结果表明,重建的冬季气温序列的主要冷、暖期与已有结果基本吻合,13、15和17世纪的冷期及14和16世纪的暖期是存在的,而17世纪的寒冷期持续时间最长,寒冷程度也最强。本文对重建气温序列的阶段性、突变和周期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为青藏铁路工程沿线气候演变提供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气温序列 冷暖期 重建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南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高寒草甸牧草生长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3
19
作者 张国胜 李林 +3 位作者 汪青春 李希来 徐维新 董立新 《草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1-10,共10页
通过对1961 年以来青南高原气候变化的分析,发现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且其年际间的波动趋于缓和;冬季(12~2 月)和春季(3~5 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6 m m /10 a 和3.6... 通过对1961 年以来青南高原气候变化的分析,发现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且其年际间的波动趋于缓和;冬季(12~2 月)和春季(3~5 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6 m m /10 a 和3.6 m m /10 a;夏季(6~8 月)降水量变化却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其倾向率为- 6.5 m m /10 a。青南牧区牧草返青期气温回升速度在逐年减缓,而牧草枯黄期气温降低速度在逐年增大。该区的气候变化使青南高原主要优势牧草——嵩草的生长高度由80 年代末期的6~8 cm 下降到现在的3~5cm ,牧草开花期和籽粒成熟期的发育百分率普遍下降25% ~50% ,发育程度一般达不到50% ,天然草地产鲜草量和干草产量减少约为70% ~8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海 地理分布 高寒草甸 牧草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6
20
作者 李林 王振宇 汪青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6,共7页
近42年来,黑河上游年流量呈增多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但总体上相对稳定,丰枯转换颇为平衡;降水量是影响黑河上游流量的最主要因子,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与夏季流量的增加关系密切,而夏季流量的增加最终影响到了年流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 近42年来,黑河上游年流量呈增多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但总体上相对稳定,丰枯转换颇为平衡;降水量是影响黑河上游流量的最主要因子,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与夏季流量的增加关系密切,而夏季流量的增加最终影响到了年流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特别是秋季气温的升高导致了高山冰雪消融量的增大,进而使非汛期流量增加,同时加大流域蒸发量特别是夏季蒸发量,增加了地表水资源的消耗,并对降水增加造成的年径流量增加起到削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流域 莺落峡 流量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