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尖扎县柿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辛芳 《南方农业》 2016年第6期206-206,208,共2页
柿树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分析总结柿树生长所需要的自然条件和尖扎县温度、降水及日照情况,为尖扎县柿子的种植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种植 自然环境 温度 降水 青海省尖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家峡水库对尖扎地区气象要素变化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应忠敏 陈继全 徐强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5期35-36,共2页
利用尖扎、贵德国家站点1981—2010年逐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观测资料,分析对比两个站点各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化和蓄水前后的异同,同时分析尖扎地区各气象要素蓄水前后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李家峡水库... 利用尖扎、贵德国家站点1981—2010年逐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观测资料,分析对比两个站点各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化和蓄水前后的异同,同时分析尖扎地区各气象要素蓄水前后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李家峡水库蓄水后尖扎地区年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和年平均最低温度都呈增高趋势,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蓄水后,春夏秋冬四季的年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年平均最低温度均呈增高趋势,夏季增温变化幅度最小。蓄水后,降水量在春夏秋冬四季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夏秋两季的增加幅度较为明显。研究表明,李家峡水库的修建对尖扎地区局地气象要素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气象要素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防沙治沙枸杞种植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倬 吴玉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8期169-172,共4页
利用2011年沙珠玉地区枸杞生长发育观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生育时段各气象条件,对种植枸杞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沙珠玉地区和德令哈地区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枸杞整个生育期(4~9月)≥0℃、≥5℃、... 利用2011年沙珠玉地区枸杞生长发育观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生育时段各气象条件,对种植枸杞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沙珠玉地区和德令哈地区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枸杞整个生育期(4~9月)≥0℃、≥5℃、≥10℃的积温分别达2 255.0、2 225.2、1 859.3℃·d,分别占全年≥0℃、≥5℃、≥10℃积温的89.8%、93.5%、96.3%,热量条件基本满足枸杞生长的需求;沙珠玉地区降水的变化规律与枸杞生长的需水规律相一致,且雨热同季;枸杞生长期平均日照时数每天可达8~9h,光照条件满足枸杞生长;德令哈地区热量条件较沙珠玉地区好,沙珠玉地区降水量显著优于德令哈地区,沙珠玉地区日照时数较德令哈地区略显不足,沙珠玉地区气温日较差明显大于德令哈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沙治沙 气象条件 枸杞 种植 沙珠玉 德令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扎地区谷子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于海梅 辛芳 李文捷 《青海农林科技》 2017年第4期63-65,91,共4页
本文以黄河上游谷地(尖扎地区)谷子实验田及其附近马克唐镇气象观测站的2016年的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黄河上游谷地尖扎地区种植谷子的技术研究,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该地区春季平均温度在11℃左右,夏季平均温度在21℃左右,秋季... 本文以黄河上游谷地(尖扎地区)谷子实验田及其附近马克唐镇气象观测站的2016年的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黄河上游谷地尖扎地区种植谷子的技术研究,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该地区春季平均温度在11℃左右,夏季平均温度在21℃左右,秋季平均温度在10℃左右,历年平均温度在8.3℃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350mm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500h左右,非常适宜谷子的种植,填补了该地区无谷子种植的空白,使其符合未来食物结构调整的要求及提高经济收入及丰富我国西北地区的作物数据库有很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气候条件 适应性 尖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气象测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辛芳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5期249-249,252,共2页
列举了一些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并分析导致地面气象测报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加强测报人员业务学习培训、观测仪器及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及地面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等提高地面测报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地面气象测报 问题 处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南地区1990—2021年大风的时空特征及成灾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晶 张笑寒 郭安欣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112-114,共3页
利用青海省黄南地区4个国家气象站(尖扎、同仁、泽库、河南)1990—2021年大风资料和历年大风灾害相关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黄南地区发生大风及大风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近30年的大风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大... 利用青海省黄南地区4个国家气象站(尖扎、同仁、泽库、河南)1990—2021年大风资料和历年大风灾害相关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黄南地区发生大风及大风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近30年的大风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大风天气的频次1996年最多、2020年最少。年内3月出现频次最多、9月出现频次最少,季节变化总体呈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态势。(2)2004—2021年极大风速也呈下降趋势,整体呈2个波峰1个波谷的分布形态,大风速多出现在15:00~18:00且各时段均为7级大风日数占比最多。(3)大风日数与极大风速空间分布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形态,泽库为大风日数高值区,尖扎发生日数最少,极大风速河南最大、尖扎最小。(4)2000—2021年共发生了14次大风灾害事件,主要集中在1、2、6、7月,灾害频发区在河南,次多为同仁地区,与大风日数高值区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灾害 时空分布 黄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北山山前崩塌形成机理及防治 被引量:9
7
作者 魏正发 严慧珺 +3 位作者 应忠敏 窦增武 张永艳 张文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597-8605,共9页
北山山前崩塌群是西宁市最典型的地质灾害之一,近年来,发灾数量明显上升,为研究其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积极应对崩塌地质灾害。在收集前人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Google影像和实际调查对研究区地质构造、地... 北山山前崩塌群是西宁市最典型的地质灾害之一,近年来,发灾数量明显上升,为研究其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积极应对崩塌地质灾害。在收集前人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Google影像和实际调查对研究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做了详细研究,深入剖析了崩塌成因、形成机理及变形破坏模式。认为崩塌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古近纪沉积的泥岩石膏岩与砂岩互层岩组是崩塌发育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为崩塌的形成提供了地质条件,风化作用加剧了崩塌的形成;此外,研究区崩塌属高位岩质崩塌,防治难度大,且出露的泥岩石膏岩与砂岩互层岩组属丹霞地貌景观,防治时应在尽量保护的前提下,采用主动和被动防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治。本研究成果对类似碎屑岩崩塌防灾减灾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影响因素 变形破坏模式 形成机理 防治措施 西宁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一次暴雨天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应忠敏 李雯婧 《现代化农业》 2020年第9期46-47,共2页
利用四川省各自动站的降水数据及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8~11日四川盆地及周围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本次暴雨在各高度层形成的环流形势,天气系统及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条件等进行研究。
关键词 暴雨 环流形势 水汽输送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干旱区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雯婧 应忠敏 《现代化农业》 2020年第5期4-5,共2页
利用美国气候中心的再分析资料以及降水资料,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划分标准,得到了旱地的时空分布。文中系统性的将全球干旱区、南北半球干旱区的温度以及降水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整体上全球干旱区的年总降水量的... 利用美国气候中心的再分析资料以及降水资料,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划分标准,得到了旱地的时空分布。文中系统性的将全球干旱区、南北半球干旱区的温度以及降水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整体上全球干旱区的年总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波动较小,呈下降趋势。夏季总降水量变化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大于年总降水量下降速率,而冬季呈上升趋势;全球干旱区年均温度、冬夏季平均温度都呈上升趋势,夏季平均温度上升速率略小于年均温度的上升速率;在过去63年里,南半球干旱区年总降水量和夏季总降水量都呈上升趋势,北半球与此相反。南半球在1970~1980年间易发生降水突变;南北半球干旱区年均温度以及冬夏季平均温度都呈上升趋势,并且北半球年均温度以及冬夏季平均温度的上升速率均大于南半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干旱指数 降水量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南北部地区主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应忠敏 张淑婷 李雯婧 《黑龙江粮食》 2023年第6期48-50,共3页
利用黄南北部尖扎、同仁两地区2003-2022年近20年主汛期(6-8月)逐小时降水资料,通过其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来分析黄南北部地区降水日变化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日变化特征在黄南北部尖扎、同仁存在时间和... 利用黄南北部尖扎、同仁两地区2003-2022年近20年主汛期(6-8月)逐小时降水资料,通过其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来分析黄南北部地区降水日变化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日变化特征在黄南北部尖扎、同仁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差异。夜间降水量尖扎高于同仁,白天同仁高于尖扎。一天之中,20-23时是两地区降水的高发期。同仁地区降水频率高于尖扎,06时、07时是黄南北部发生降水频率最高的时间段。对于农业生产方面来说,适度的降水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降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 日变化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夏季降水同前期冬季气温地温间的线性关系分析
11
作者 邢子毅 陈继全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7期142-144,共3页
利用1963—2013年我国598个站点的降水、气温、地温逐月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夏季降水同前期冬季气温、地温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963—2013年我国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主要特征为:在1999年之前我国华... 利用1963—2013年我国598个站点的降水、气温、地温逐月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夏季降水同前期冬季气温、地温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963—2013年我国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主要特征为:在1999年之前我国华北、内蒙古中东部以及河套等地区降水增多,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地区降水减少,夏季降水所对应的雨型为北方型;在1999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等地的夏季降水增多,华北地区降水减少,夏季降水所对应的雨型为南方型;前期冬季气温和地温上升有利于东部北部、新疆、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夏季降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EOF分析 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