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退化高寒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楠 王蕾 +5 位作者 毛旭锋 魏晓燕 高雅月 于红妍 唐文家 张紫萍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4-1126,共13页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 为探究高寒沼泽不同退化程度下湿地植物与土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和2023年7—8月共50个样地的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指标,采用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退化阶段下沼泽湿地植物和土壤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与未退化沼泽湿地相比,退化沼泽湿地植物性状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平均下降了55.3%,47.4%,45.0%和58.6%;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等莎草科的优势种地位逐渐被削弱,杂类草的重要值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趋向复杂;土壤含水量以及养分含量随湿地退化呈现出不断降低趋势(P<0.05),土壤全钾(Total potassium,TK)表现出明显富集现象;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C)、全钾(Total potassium,TK)及全氮(Total nitrogen,TN)为高寒沼泽湿地响应退化的理化因子。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不同退化阶段高寒沼泽湿地的退化规律,可为保护和恢复沼泽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湿地 退化程度 物种多样性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江 曹生奎 +2 位作者 刘振梅 雷义珍 侯瑶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6-947,共12页
青海湖流域作为青藏高原典型高寒山地内流河流域,研究其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对青海湖流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估算了2000—2022年青海湖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借助ArcGI... 青海湖流域作为青藏高原典型高寒山地内流河流域,研究其生态系统碳汇时空格局动态对青海湖流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壤异养呼吸模型估算了2000—2022年青海湖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格局动态。结果表明近23年青海湖流域年均NEP值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170.85~240.01 g·m^(-2)·a^(-1),多年平均NEP值为204.5 g·m^(-2)·a^(-1)。青海湖流域多年平均NEP值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研究期内青海湖流域年NEP值的增加主要集中在FVC<10%和≥50%的区域;流域内主要生态系统均表现为碳汇。流域年均NEP值与年均植被覆盖度和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随海拔升高而减弱。总体上,近23年来气候暖湿化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均有利于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碳汇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时空格局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草原活跃火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张鑫晨 李毅 +4 位作者 王利成 刘峰贵 周强 陈琼 夏兴生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3,共13页
为了探究青海省草原活跃火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该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数据和多种自然要素数据集,基于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集(China land cover dataset,CLCD)提取了青海省草原... 为了探究青海省草原活跃火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该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数据和多种自然要素数据集,基于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集(China land cover dataset,CLCD)提取了青海省草原区域,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核密度估计法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对2001—2020年青海省草原活跃火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青海省草原活跃火点数量最多的年份为2020年,月尺度变化峰值出现在2、3、6、10月,季节性差异不明显,且年尺度变化突变时间为2008年;活跃火点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全局莫兰指数I大于0.319 7,且z值大于28.84,表明活跃火点分布存在高度空间自相关性;青海省草原活跃火点集中分布在高程3 000~3 500 m、坡度0°~10°、地形起伏度200 m以内、月均降水量0~20 mm、月均风速在0.6 m/s和2 m/s附近、月均气温-5~5℃之间和相对湿度50%~60%之间的区域;RF模型结果表明,高程、月均气温、地形起伏度和月均风速是青海省草原活跃火产生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中高程贡献最大;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为0.95,模型预测精度达到89%。研究结果可为高原地区草原火灾的防范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跃火 自然要素 时空分布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青海湖高山嵩草夏季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祁闻 陈克龙 +1 位作者 李琳 李炎坤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1,共5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光合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利用开顶式增温箱进行模拟增温处理,监测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优势种高山嵩草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的夏季日变化规律。结果表...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光合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利用开顶式增温箱进行模拟增温处理,监测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优势种高山嵩草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的夏季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山嵩草的净光合速率呈双峰型曲线,其峰值出现在9:00和15:00左右,光合午休出现在13:00左右。高山嵩草光合参数如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等各项数值均呈上升趋势,这表明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高寒草甸植被已经对青海湖流域较强太阳辐射和低CO_(2)分压等特征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在植物光合生理特征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的适应性改变。增温能提高高寒草甸地上植被的生物量,同时也拉长了青草期,有利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高山嵩草 光合作用 日变化规律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沼泽湿地cbbL固碳微生物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5
作者 章妮 陈克龙 +3 位作者 杨紫唯 杨艳丽 李莹 王明宇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738,共11页
高寒湿地碳循环过程受温度升高的深刻影响,然而高寒沼泽湿地固碳微生物群落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通过开顶箱进行增温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青海湖沼泽湿地cbbL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对温度升高的响应模式。结... 高寒湿地碳循环过程受温度升高的深刻影响,然而高寒沼泽湿地固碳微生物群落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通过开顶箱进行增温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了青海湖沼泽湿地cbbL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对温度升高的响应模式。结果显示:变形菌门是青海湖沼泽湿地cbbL固碳微生物的优势菌群,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增温响应明显。LEfSe分析显示,纲水平到属水平的酸硫杆菌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而科水平和属水平的硫盐嗜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可作为增温处理下的重要指示性菌群。冗余分析显示土壤pH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此外,固碳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与全碳含量呈现了高度相关性,增温显著降低了土壤湿度及碳氮含量。本研究为未来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下高寒沼泽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阐明碳循环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固碳微生物 气候变化 碳固定 高寒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6
作者 赵隆莲 曹广超 +2 位作者 闫欣 苏万峰 咸庆玲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目的]识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关键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障碍点,刻画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黄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 [目的]识别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关键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障碍点,刻画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方法]以黄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方法,刻画以源地—阻力面—廊道为框架的海南州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海南州生态系统服务总体较好,主要以极重要和高度重要服务为主;(2)研究区内生态源地面积约5 46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0%,斑块分布较为零散,集中分布在海南州南部、东部和青海湖南岸;识别生态廊道共55条,总长度为1 963 km,其中关键廊道22条,廊道分布呈现南部、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分布格局;共识别生态夹点37个,生态障碍点32个,主要分布在共和县和贵德县中部;(3)通过整合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障碍点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论]研究区西部未来应重视生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升海南州生态系统的整体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睿晨 杨显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5,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为主,占比约85.93%,生产空间次之,占比约12.72%,生活空间最少,占比为1.35%;近20年间,河湟地区生活空间不断扩张,挤压着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致使生产和生态空间呈破碎化发展;自然因素决定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人口和经济影响该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的演变,政策因素对该区的人口和经济有着显著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演变 景观格局指数 冗余分析 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不同产地羌活及根际土壤中无机元素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李宏业 杜少波 +1 位作者 戢爽 谢惠春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3期74-78,共5页
本研究以青海的7个地区采集羌活及其对应的根际土壤为样品,通过分析不同产地的羌活及其根际土壤的无机元素含量特征,探究羌活无机元素与根际土壤无机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互助的Ca、门源的K和贵徳的Fe的含量均较... 本研究以青海的7个地区采集羌活及其对应的根际土壤为样品,通过分析不同产地的羌活及其根际土壤的无机元素含量特征,探究羌活无机元素与根际土壤无机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互助的Ca、门源的K和贵徳的Fe的含量均较高,分别为231.658 g/mg、70.496 g/mg和31.008 g/mg。羌活中贵德的Ca、门源的Fe、民和的B和Cu、湟中的K含量均相对较高,分别为328.242 g/mg、16.186 ug/mg、1.127 ug/mg、0.070 g/mg、39.281 g/mg。且羌活中的Ca和根际中的K、B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以上研究结果为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和提高羌活品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活 根际土壤 无机元素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西宁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收支平衡的影响
9
作者 程兰花 施琳娜 吴昕燕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75,共9页
青海省西宁市是黄河流域地处高寒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承载着推动新时期能源革命的重要使命。以该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重新定义的泰尔指数、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对... 青海省西宁市是黄河流域地处高寒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承载着推动新时期能源革命的重要使命。以该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重新定义的泰尔指数、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收支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1年西宁市整体为明显的碳源区,各县域碳收支平衡比具有时间增效性的低值集聚特性但趋势有所放缓,碳赤字现象由主城区向外围扩散;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碳收支平衡比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对碳收支平衡均产生正向影响,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碳收支平衡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对碳收支平衡表现出负向影响但负向影响均减弱,西宁市正逐渐从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向绿色低碳经济增长,在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的双赢中成效明显;政府干预对碳收支平衡的正向影响先减弱后增强,干预方式的不同导致对碳收支平衡影响方向的差异。未来西宁市应通过大力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强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协同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适度适合的政府干预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双碳”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 碳收支平衡 时空分异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西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化、主导功能分区与可持续发展
10
作者 杨显明 马睿晨 +1 位作者 王爱梅 韩朋轩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23%和5%;“三生”空间转换主要发生在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空间之间,且生活空间呈增长态势,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依据“三生”空间面积、转换特征和功能协同性,本区包含生态功能主导型、生产-生态复合功能型、生态-生产复合功能型和生活-生产复合功能型4种主导功能类型,人地关系囊括河谷型都市人地关系、河谷型城乡人地关系和高原山地型游牧人地关系3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式。应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发展,以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三生”空间 主导功能 青海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青海湖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仲霞 白嘉奇 王昕 《绿色科技》 2024年第5期183-189,206,共8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点评文本会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感知形象,搜集了“携程”“美团点评”“去哪儿”“同程旅行”等旅游网站的游客点评文本,运用ROST CM6.0网络文本挖掘工具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对青海湖景区旅游形象感知高频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点评文本会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感知形象,搜集了“携程”“美团点评”“去哪儿”“同程旅行”等旅游网站的游客点评文本,运用ROST CM6.0网络文本挖掘工具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对青海湖景区旅游形象感知高频词进行了语义网络分析及情感分析。结果表明:在认知形象上,青海湖景区自然景观吸引物成为游客主要认知;游客对青海湖良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关注度较高;在整体形象上,游客对青海湖景区正面情绪占比较高,但也存在对服务设施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部分中性情绪和负面情绪。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高青海湖景区文旅融合程度,打造文化青海湖;二是提升景区管理服务质量,全方位、多层次的满足游客需求;三是创造多元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游客二次消费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形象感知 青海湖景区 网络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文斌 曹生奎 +3 位作者 曹广超 赵浩然 陈链璇 侯瑶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7-336,343,共11页
[目的]明确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探究影响植被NPP的主要因素及驱动比例,为青海湖流域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植被NP... [目的]明确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探究影响植被NPP的主要因素及驱动比例,为青海湖流域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植被NPP、气温、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植被NPP在子流域、海拔、微地形上的时空变化,并对流域NPP与气温、降水量和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及植被NPP的驱动要素进行研究。[结果](1) 21年间青海湖流域年植被NPP逐年波动上升,增速为2.22 g C·m^(2)/a,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递增。(2)年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植被覆盖度的显著相关区域占流域面积比依次为40%,9%,59%。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与年植被NPP的一级偏相关系数显著区域占流域面积比分别是59.26%和33.39%。(3)驱动分析表明气温(q=0.58)、海拔(q=0.54)、人类活动(q=0.38)是流域NPP的主要驱动因子,并且因子交互解释力强于单因子解释力。[结论]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NPP整体逐年增长,在海拔、子流域和微地形格局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性,气温、海拔、人类活动的交互驱动是流域NPP的主要驱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浩然 曹生奎 +3 位作者 曹广超 李文斌 陈链璇 侯瑶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23-3439,共17页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计算并研究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格...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植被生产力对降水量时空动态响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以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年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计算并研究了2000—2020年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地形效应,结合年均气温、年均地表温湿度、年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和年植被覆盖度等数据,探讨了PUE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单位像元(1 km^(2))PUE平均值在0.4—0.7 gC m^(-2)mm^(-1)间变化,平均为0.54 gC m^(-2)mm^(-1),且在年际间无显著变化趋势(R^(2)=0.05,P≥0.05)。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多年PUE平均值环湖呈现不均匀分布,除青海湖东岸外,PUE值随湖面距离增大呈减小趋势;其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青海湖西岸和南岸的半环区;年PUE变化趋势的斜率值为-0.05—0.04 gC m^(-2)mm^(-1)a-1,其中显著变化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29.63%。(2)青海湖流域多年PUE平均值在海拔效应和坡度坡向两种不同微地形效应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拔每升高50 m,PUE值将减少0.02 gC m^(-2)mm^(-1);随坡度增加,PUE值呈降低趋势,平坡至险坡(>45°)的变化范围为0.3—0.61 gC m^(-2)mm^(-1);不同坡向PUE值表现为由东北坡向西南坡递减,范围为0.52—0.56 gC m^(-2)mm^(-1)。(3)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PUE值与地表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较为明显。沿海拔梯度,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与PUE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4,P<0.01;R^(2)=0.98,P<0.01),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与PUE显著正相关(R^(2)=0.89,P<0.05;R^(2)=0.90,P<0.05;R^(2)=0.86,P<0.05),地表土壤湿度与PUE无显著相关性(R^(2)=0.16,P≥0.05)。评估了青海湖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特征及其与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明确了植被对降水的利用能力及其耗水特性,可为青海湖流域植被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效率 时空特征 相关关系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特有种唐古特红景天的地理分布格局预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小莉 苏旭 +3 位作者 王东 刘玉萍 陈金元 孙成林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9,共12页
为探究唐古特红景天(Rhodiola tangutica)在青藏高原的潜在适宜分布及其生态适应性,基于唐古特红景天青藏高原38个分布位点以及当前和未来5个时期7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构建唐古特红景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模拟和验证当前时... 为探究唐古特红景天(Rhodiola tangutica)在青藏高原的潜在适宜分布及其生态适应性,基于唐古特红景天青藏高原38个分布位点以及当前和未来5个时期7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构建唐古特红景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模拟和验证当前时期1970—2000年与SSP245情景模式下未来4个时期(2030s、2050s、2070s和2090s)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海拔(Alt)和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4)是影响唐古特红景天地理分布格局的最主要生态因子,贡献率分别为89.3%和4.9%。(2)当前气候背景下,唐古特红景天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宜分布区总面积为195.21×10^(4)km^(2),主要位于青海南部和东北部、四川西北部及西藏中部等。(3)与当前时期相比,未来4个时期唐古特红景天的适宜分布区总面积变化不太明显,但高适宜区面积却有所增加,呈现出向青藏高原中部集中分布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特红景天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区预测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10A1 V6产品下青海省各片区积雪的分布气候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史飞飞 李晓东 +5 位作者 肖建设 雷春苗 曹晓云 苏文将 石明明 刘致远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8,共12页
利用MOD10A1 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生... 利用MOD10A1 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生态功能区变化不显著,从阶段变化来看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在2016积雪季后积雪覆盖面积大幅增加,而在2016积雪季前仅柴达木盆地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减少(p<0.05),其余地区减少趋势不显著。(2)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日数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内26.8%的面积积雪日数显著增加(p<0.05),而三江源腹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和祁连山地区西部积雪日数显著减少(p<0.05)。(3)近16年来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积雪覆盖面积与降水显著正相关(r>0.65,p<0.01),与气温显著负相关(r>0.5,p<0.05),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0A1 V6积雪产品 积雪气候特征 积雪覆盖面积 积雪日数 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沼泽湿地cbbM固碳微生物群落对模拟增温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章妮 陈克龙 +2 位作者 王欣烨 李琳 王世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52-3763,共12页
为探究增温处理后沼泽湿地固碳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我们以青海湖小泊湖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固碳微生物功能基因cbbM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湖沼泽湿地cbbM固碳微生物以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 为探究增温处理后沼泽湿地固碳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我们以青海湖小泊湖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固碳微生物功能基因cbbM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湖沼泽湿地cbbM固碳微生物以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温度升高后,cbbM固碳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趋于降低(P>0.05),与土壤湿度及全碳全氮的变化趋势一致。发硫菌属(Thiothrix)和闪杆菌属(Lamprobacter)的相对丰度在增温处理下显著升高(P<0.05),能够作为温度升高的指示性生物。此外,固碳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不受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土壤湿度是影响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温度升高影响了沼泽湿地的土壤固碳过程,降低高寒湿地固碳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碳循环 碳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增温作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铭 王文颖 +4 位作者 徐进 周华坤 刘艳方 德却拉姆 杨玉青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17,共6页
蘑菇圈是广泛存在于草地和森林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环状群落。有些蘑菇圈如马勃蘑菇圈会显著促进周围植物生长,其蘑菇圈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一直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从2023年6月15日至7月15日,... 蘑菇圈是广泛存在于草地和森林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环状群落。有些蘑菇圈如马勃蘑菇圈会显著促进周围植物生长,其蘑菇圈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一直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从2023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对蘑菇圈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对蘑菇圈子实体进行拍照,同时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检验蘑菇圈真菌生长对土壤温度和土壤酶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蘑菇圈圈上土壤温度变化与圈内、圈外有明显差异,在当日23时后至次日凌晨5时,蘑菇圈上土壤温度高于圈外与圈内0.3℃~1.6℃,红外影像显示蘑菇圈真菌子实体温度显著高于环境温度4℃。蘑菇圈圈上速效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圈内圈外(P<0.05)。蘑菇圈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圈内和圈外。因此马勃蘑菇圈真菌的生长增加了土壤环境温度、提高土壤酶活,通过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促进了蘑菇圈上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圈 高寒草甸 土壤增温 土壤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浩然 曹生奎 +3 位作者 雷义珍 陈链璇 李文斌 康利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54-3566,共13页
本文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发量遥感影像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并研究了近21年生长季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特征,结合近21年生长季平均气温... 本文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发量遥感影像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并研究了近21年生长季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特征,结合近21年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该流域WUE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1年生长季青海湖流域单位面积WUE平均值在0.06~2.88 g·m^(-2)·mm^(-1)间变化,年际间呈显著下降趋势(R^(2)=0.39,P<0.05)。在空间上,青海湖流域多年生长季WUE平均值呈带状分布,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南部和中部。WUE时空变化受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对WUE斜率值的贡献分别为-0.78和0.76 g·m^(-2)·mm^(-1)·a^(-1)。其中,自然环境因子是主要驱动力。生长季青海湖流域Hurst指数均值为0.45,WUE变化的反向特征比同向特征更明显,其中72.09%的地区表现为逆向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时空特征 驱动分析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背景下青海旅游生态位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正逸 薛华菊 +1 位作者 张涛 魏铭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6,共10页
旅游生态位对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包括旅游资源维、旅游市场维、社会经济维、旅游环境维的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对2016—2020年青海省两市六州的旅游生态位水平及旅游经济联系... 旅游生态位对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包括旅游资源维、旅游市场维、社会经济维、旅游环境维的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对2016—2020年青海省两市六州的旅游生态位水平及旅游经济联系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省旅游生态位空间上具有“东西强、南北弱”特征,即西宁市、海西州和海东市三地的旅游综合生态位较高,其余五州较弱;(2)青海省两市六州的社会经济生态位差异最大,旅游环境生态位差距较小;(3)青海省旅游生态位发展表现为旅游核心(西宁市)、旅游节点(海西州、海东市)和旅游网络(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玉树州、果洛州)的三级旅游空间发展格局;(4)青海省各州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总体较低,并呈现显著的“二八效应”,即西宁市、海东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占全省的80%,其余六州占20%。研究针对三级旅游生态位空间格局提出发展策略,以期为青海省生态旅游空间格局规划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青海省 旅游经济联系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预测——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晚军 张海峰 +1 位作者 杨春月 孙骜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52,共9页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属于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是维护青藏高原和黄河上游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屏障,其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南州2008—2018年统计数据,通过生态足迹相关模型对海南州环境可持续发...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属于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是维护青藏高原和黄河上游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屏障,其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南州2008—2018年统计数据,通过生态足迹相关模型对海南州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海南州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008—2018年海南州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上升,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变大,生态安全状态不断恶化。(2)分地域类型,草地生态系统在海南州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占比高,水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恶化明显。(3)根据模型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生活生产方式,海南州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将由2018年的弱不可持续演变为2025年的中等不可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指数 灰色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