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YP2E1 DraⅠ基因遗传多态性与青海省胃癌人群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燕速 白振忠 +4 位作者 赵健信 谢大伟 吴俊麒 马新福 王海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278,共6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青海省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和致死病因之一,生活环境中的前致癌物质需要经过体内代谢酶代谢并转化为致癌物质,CYP2E1是人体内重要的I相代谢酶,已知CYP2E1在不同人种、不同地区存在基因多态性,本研究旨在探讨CYP2E1 D...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青海省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和致死病因之一,生活环境中的前致癌物质需要经过体内代谢酶代谢并转化为致癌物质,CYP2E1是人体内重要的I相代谢酶,已知CYP2E1在不同人种、不同地区存在基因多态性,本研究旨在探讨CYP2E1 DraI基因遗传多态性与青海地区人群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的研究方法,并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世居青海的胃癌患者120例(胃癌组)和与之匹配的同期世居青海的健康体检者120例(对照组),应用PCR-RFLP技术对两组人群CYP2E1 DraI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在两组间的分布特征。结果:CYP2E1基因DraI位点各不同基因型(包括C/C、C/D、D/D)在胃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8.33%、35.00%、6.67%和58.33%、38.34%、3.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1.00、0.59、0.24);CYP2E1基因DraI位点的等位基因(C和D)在胃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为75.83%、24.17%和77.50%、22.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钟=0.19,P=0.67);CYP2E1基因DraI多态性位点突变基因型(C/D、D/D)与高/高中分化胃腺癌的发生相关(X^2=4.49,P=0.03,0R=3.5,95%CI:1.04-11.80),是青海地区发生高/高中分化胃腺癌的危险因素;CYP2E1 DraI野生纯合子(C/C)与低分化胃腺癌的发生相关(X^2=3.97,P=0.049,0R=0.54,95%CI:0.29-1.00),是发生低分化胃腺癌的危险因素。结论:CYP2E1 DraI基因遗传多态性与青海地区人群不同分化程度胃腺癌易感性存在一定相关性,携带CYP2E1 DraI野生型纯合子(C/C)者易发生低分化胃腺癌,携带突变纯合子(D/D)和突变杂合子(C/D)者易发生高分化及高中分化肖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胃癌 CYP2E1DraⅠ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基因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青海地区人群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晓龙 张成武 +3 位作者 刘宁 马晓明 缪巍 孙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p53基因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青海地区人群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青海地区84例健康对照者和123例胃癌患者中P53基因Arg72Pro的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结果:青... 目的:探讨p53基因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青海地区人群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青海地区84例健康对照者和123例胃癌患者中P53基因Arg72Pro的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结果:青海地区胃癌患者中p53基因Arg/Arg、Pro/Arg、Pro/Pro的频率分别为36.5%、47.2%和16.3%,健康对照组中的频率为21.4%、50%、28.6%,Arg/Arg基因型与在胃癌患者中明显增高,对照组和胃癌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胃癌组中Arg/Arg基因型与在低分化腺癌及淋巴结转移组中明显增高并且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p53基因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青海地区人群胃癌易感性存在相关性,携带P53基因Arg72Pro野生型纯合子(Arg/Arg)可能是青海地区发生胃癌、胃低分化腺癌及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青海 P53基因Arg72Pro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及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马玉滨 燕速 +1 位作者 于鹏杰 白振忠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99-1803,共5页
目的: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探讨HIF-1α在胃癌发病过程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世居于青海省境内河湟谷地的新发胃癌患者60例,设为高原组;选取平原地区(深圳)新发胃癌患... 目的: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探讨HIF-1α在胃癌发病过程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世居于青海省境内河湟谷地的新发胃癌患者60例,设为高原组;选取平原地区(深圳)新发胃癌患者60例,设为平原组。收集两组患者胃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两组患者组织标本中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测定两组受试者胃癌组织的HIF-1α的表达量。采用RT-PCR检测两组患者组织标本中miR-210的表达水平。分析胃癌患者HIF-1α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高原组患者胃癌组织的HIF-1α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平原组(P<0.05)。高原组患者胃癌组织的HIF-1αmRNA含量也显著高于平原组(P<0.05)。高原组患者胃癌组织的miR-210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平原组(P<0.05)。HIF-1α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P=0.044 1)、浸润深度(P=0.031 9)、淋巴结转移(P=0.025 3)及TNM分期(P=0.028 9)相关。结论:低氧环境下胃癌组织中HIF-1α水平显著增加,并且HIF-1α能通过miR-210促进胃癌细胞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1Α 胃癌 MIR-210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C00662通过调控miR-199a-5p/MAP3K1通路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于鹏杰 才保加 +1 位作者 朱生茂 蒲永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90-897,共8页
目的探讨LINC00662通过调控miR-199a-5p/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1(MAP3K1)通路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实时定量PCR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INC00662、miR-199a-5... 目的探讨LINC00662通过调控miR-199a-5p/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1(MAP3K1)通路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实时定量PCR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INC00662、miR-199a-5p、MAP3K1 mRNA表达。取对数生长期的SGC-7901细胞,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试剂盒进行转染,并分为si-NC组、si-LINC00662组、si-LINC00662+anti-miR-NC组、si-LINC00662+anti-miR-199a-5p组、si-LINC00662+miR-NC组、si-LINC00662+miR-199a-5p组、miR-NC组、miR-199a-5p组、空载体组、LINC00662过表达组、anti-miR-NC组、anti-miR-199a-5p组,另取未转染的SGC-7901细胞作为空白组。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与迁移;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MAP3K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INC00662与miR-199a-5p、miR-199a-5p与MAP3K1的靶向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LINC00662、MAP3K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iR-199a-5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与空白组和si-NC组比较,si-LINC00662组SGC-7901细胞中LINC0066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侵袭、迁移细胞数目显著减少,划痕愈合率显著降低,MAP3K1、MMP-2、MMP-9、N-cadherin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miR-199a-5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si-LINC00662组和si-LINC00662+anti-miR-NC组比较,si-LINC00662+anti-miR-199a-5p组SGC-7901细胞中miR-199a-5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侵袭、迁移细胞数目显著升高,划痕愈合率显著升高,MAP3K1、MMP-2、MMP-9、N-cadherin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均P<0.05)。与si-LINC00662组和si-LINC00662+miR-NC组比较,si-LINC00662+miR-199a-5p组SGC-7901细胞中miR-199a-5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侵袭、迁移细胞数目显著降低,划痕愈合率显著降低,MAP3K1、MMP-2、MMP-9、N-cadherin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LINC00662靶向负调控miR-199a-5p表达,miR-199a-5p靶向负调控MAP3K1表达。结论胃癌组织中LINC00662高表达,si-LINC00662通过调控miR-199a-5p/MAP3K1通路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C00662 miR-199a-5p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1 胃癌 细胞侵袭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感染危险因素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罗进 燕速 +3 位作者 张书勤 邢多 施昊旻 杨惠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6,共7页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感染组病原菌分布情况,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揭示腹腔感染影响因素的网络关系及影响程度。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1年3月青海省某三甲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病例资料。首先对胃...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感染组病原菌分布情况,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揭示腹腔感染影响因素的网络关系及影响程度。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1年3月青海省某三甲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病例资料。首先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感染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利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素,之后采用MMHC算法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果 共计纳入胃癌根治术患者1 448例,发生腹腔感染169例,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1.67%;胃癌根治术患者发生腹腔感染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5个危险因素,分别为年龄、吸烟史、脉管侵犯、手术时长(≥240 min)、引流管数(≥2根);将logistic回归结果当中的5个危险因素纳入到贝叶斯网络模型当中,结果显示与腹腔感染直接相关的因素为年龄、手术时长、留置引流管数、脉管侵犯;高龄、留置较多引流管且脉管侵犯伴较长手术时间胃癌患者根治术后腹腔感染风险最高达0.462。感染组共培养出11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68株(59.13%),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1株(26.96%)、肺炎克雷伯菌11株(9.57%)、铜绿假单胞菌10株(8.70%)、表皮葡萄球菌12株(10.43%)、屎肠球菌13株(11.30%)等。结论 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感染主要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吸烟史、脉管侵犯、较长手术时间、留置较多引流管,贝叶斯网络模型在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感染危险因素研究中具有较好运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感染 危险因素 贝叶斯网络模型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身体成分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文星 王晴晴 +3 位作者 张晓静 翁湧 陈周 马玉滨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001-1008,共8页
目的:通过探究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身体成分的变化,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以及评估患者近期并发症发生及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新辅助化疗以及手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胃癌... 目的:通过探究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身体成分的变化,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以及评估患者近期并发症发生及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新辅助化疗以及手术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前已获得的CT扫描、骨骼肌放射密度,评估骨骼肌指数、皮下指数、内脏脂肪指数。为尽可能降低选择偏移,按照相同标准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患者数据作为外部验证。结果: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前后各身体成分中,新辅助化疗前后肌肉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根据病理缓解程度(≥50%vs.<50%)对身体成分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前后肌肉指数变化值能够独立预测病理学缓解(OR=1.308,P<0.001)。生存分析中,骨骼肌体质量指数之差(Δskeletal muscle index,ΔSMI)不同的患者在远期生存上存在差异,ΔSMI≥1.2的患者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优于ΔSMI<1.2的患者(P<0.05)。结论:ΔSMI有望成为评估化疗疗效、决定患者手术时机、延长患者总生存期的一个简便、客观、有效、无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进展期胃癌 身体成分 新辅助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加压气溶胶化疗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宁 于鹏杰(综述) 张成武(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181-1186,共6页
腹腔加压气溶胶化疗(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是一种新型的腹膜癌治疗方法,该疗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良好的耐受性和疗效,其治疗模式也具有多样性,可单独治疗,也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治疗,全球范围内... 腹腔加压气溶胶化疗(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是一种新型的腹膜癌治疗方法,该疗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良好的耐受性和疗效,其治疗模式也具有多样性,可单独治疗,也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治疗,全球范围内正在广泛开展相关的前瞻性研究和临床试验。将纳米药物应用于该治疗中具有增加药物的腹膜滞留时间和靶向药物至肿瘤部位的优势。随着单纯性PIPAC及其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证据越来越多,研究者们对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越发重视,本文就PIPAC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疗效、安全性以及相关纳米药物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加压气溶胶化疗 腹膜癌 腹腔内化疗 纳米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