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季节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尹亚丽 王玉琴 +5 位作者 李世雄 刘燕 赵文 马玉寿 王宏生 温灏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91-1800,共10页
微生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能快速对土壤生态变化作出反应。分析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能力的差异,明确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在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季节变化规律,对草地健康状况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Biolog-ECO... 微生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能快速对土壤生态变化作出反应。分析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能力的差异,明确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在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季节变化规律,对草地健康状况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Biolog-ECO法分析了返青期、生长期和枯黄期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SD和极重度退化-黑土滩ED)高寒草甸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对31种碳源的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生育期各试验地0~10 cm土壤微生物AWCD值均高于10~20 cm。U指数在返青期0~10 cm和10~20 cm土层间差异不显著,在生长期中度退化和黑土滩草地0~10 cm和10~20 cm土层间均表现显著差异,枯黄期中度退化草地0~10 cm显著高于10~20cm。(2)同一生育期,在0~10cm和10~20cm土层,AWCD值和U指数均以中度退化草地最低。高寒草甸返青期和枯黄期0~10cm土壤微生物AWCD值和U指数均显著低于生长期;而在10~20cm土层,不同生育期间差异不显著。季节和土层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显著。(3)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相对利用能力表明,同一生育期,随草地退化程度加重,0~10 cm和10~2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相对利用率变化趋势不同。同一时期不同草地相同土层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利用率因草地退化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差异。不同生育期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利用率差异主要体现在酯类和醇类碳源,而10~20 cm主要体现在糖类和胺类。(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未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具有较好的利用能力,重度和黑土滩退化草地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较为相似,中度退化草地与其他草地相比分异较大;氨基酸类、糖类和胺类碳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起主要分异作用。生长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较强,其中糖类、氨基酸类、醇类、羧酸类和胺类具有较大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退化高寒草甸 季节变化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青海渔业生态保护和绿色养殖协调发展的渔业标准体系 被引量:4
2
作者 简生龙 刘扬 +5 位作者 苗世玉 李柯懋 王国杰 关弘弢 李长忠 杨斌兴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年第6期44-50,共7页
青海高原冷水鱼产业和渔业资源保护的迅速发展,对青海高原冷水鱼产业和渔业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渔业标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论述了建立高原现代渔业标准化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青海省高原渔业发展和渔业标准... 青海高原冷水鱼产业和渔业资源保护的迅速发展,对青海高原冷水鱼产业和渔业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渔业标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论述了建立高原现代渔业标准化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青海省高原渔业发展和渔业标准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青海高原冷水鱼绿色养殖渔业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初步构建了适用于青海实际的渔业标准体系框架,并探讨了青海高原渔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标准体系 生态保护 绿色养殖 协调发展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白晓兰 魏加华 解宏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397-8410,共14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过去的几十年里,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三江源区气象、水文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干湿状况反映了区域水分和气候特征,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干湿变化特征,对揭示区域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水文-生态演变问题有重要价...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过去的几十年里,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三江源区气象、水文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干湿状况反映了区域水分和气候特征,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干湿变化特征,对揭示区域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水文-生态演变问题有重要价值。利用近58 a的水文气象数据,采用霍尔德里奇(Holdridge)潜在蒸散率(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Rate,PER)代表干燥度,用累计距平、Pettitt突变点检测及逆距离加权法研究基于PER的三江源区干湿变化特征和分布,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各气象要素变化对干湿变化带来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三江源区整体PER值表现出上升趋势(P<0.05),且在1997年发生突变(P<0.1),干旱化有增加趋势;(2)空间分布上,PER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变化格局,大部分站点的PER增加趋势显著;(3)通过相关性分析,PER与降水及相对湿度呈显著地负相关,与气温和日照显著正相关;气温是三江源暖干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潜在蒸散率(PER) 干湿变化 霍尔德里奇生命地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OS数据的三江源土壤水分时空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生春 魏加华 +1 位作者 万佳华 乔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27,共8页
基于SMOS卫星和GNSS-MET地面土壤水分监测数据,采用皮尔逊相关、滑动平均、反距离权重法等方法,评估SMOS土壤水分数据在三江源地区的适用性,分析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SMOS土壤水分数据能反应研究区(4月-10月)... 基于SMOS卫星和GNSS-MET地面土壤水分监测数据,采用皮尔逊相关、滑动平均、反距离权重法等方法,评估SMOS土壤水分数据在三江源地区的适用性,分析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SMOS土壤水分数据能反应研究区(4月-10月)基本规律,其值略低于地面实测值;(2)SMOS卫星升轨土壤水分值大于降轨土壤水分值,6月-8月SMOS土壤水分值高于其它月份;土壤水分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显著高于春季;(3)三江源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空间格局明显,总体上澜沧江源区相对湿润,长江源区相对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SMOS卫星 三江源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野生黑果枸杞种质资源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祁银燕 郝广婧 陈进福 《青海农林科技》 2018年第3期38-42,共5页
为明确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种质资源分布区域和生长情况,以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黑果枸杞资源,对青海省分布的野生黑果枸杞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海省的野生黑果枸杞自然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腹部,基本以格尔木市为中心,半径200km的... 为明确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种质资源分布区域和生长情况,以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黑果枸杞资源,对青海省分布的野生黑果枸杞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海省的野生黑果枸杞自然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腹部,基本以格尔木市为中心,半径200km的区域内,并且其浆果有2种形状,圆球型和蟠桃型。适宜野生黑果枸杞生长的土壤类型为固定或半固定风沙土、草甸盐土和偏碱性土壤,土壤含盐量高达301.6g/kg;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盐爪爪、柽柳和新疆枸杞;在表型和苗木的生长方面,诺木洪地区的黑果枸杞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野生黑果枸杞 资源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源区与上中游空中水资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光谦 李铁键 +2 位作者 李家叶 魏加华 钟德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9-82,共4页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核心议题。黄河之水天上来,随着气象科学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快速发展,空中水资源应逐步纳入我国的水资源体系,进行空地统一的水资源分析与管理。黄河流域处于我国北方半干旱...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核心议题。黄河之水天上来,随着气象科学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快速发展,空中水资源应逐步纳入我国的水资源体系,进行空地统一的水资源分析与管理。黄河流域处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区,年均370亿m^3的可用水量支撑沿黄9省(区)超过1亿人口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进行空地水资源统一分析与管理的需求最为迫切。本文以黄河源头和上中游地区为例,对比分析了源区(12.7万km2)与上中游地区(66.7万km2,不含源区)的空中水资源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每年空中水汽输入量约为8 700亿m^3,其中约3 700亿m^3为空中水资源,区域降水量约为680亿m^3,考虑区域内蒸发对空中水资源的补给,空中水资源的降水转化率约为16.3%;黄河上中游每年空中水汽输入量约为36 000亿m^3,其中约10 000亿m^3为空中水资源,降水量约为2 920亿m^3,空中水资源的降水转化率约为22.3%。因此,黄河源区空中水资源的丰度较上中游地区高,降水转化率偏低,但产流系数较大。黄河源区更适合进行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适度地利用空中水资源对提高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水资源 水汽输送 降水转化率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泡型包虫囊液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表达IDO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付永 孟茹 +2 位作者 姜涛 张壮志 王宏宾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01-1005,共5页
目的探讨小鼠泡型包虫囊液(MCF)诱导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表达IDO的能力。方法通过体外诱导培养获得BMDCs,分别与MCF(MCF组)、rmIFN-γ(阳性对照组)和RPMI-1640培养基(阴性对照组)进行共培养,在不同时间点收集各组BMDCs,采用Re... 目的探讨小鼠泡型包虫囊液(MCF)诱导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表达IDO的能力。方法通过体外诱导培养获得BMDCs,分别与MCF(MCF组)、rmIFN-γ(阳性对照组)和RPMI-1640培养基(阴性对照组)进行共培养,在不同时间点收集各组BMDCs,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BMDCs表面IDO 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BMDCs表面IDO蛋白水平,ELISA方法检测BMDCs上清液中IDO浓度变化。结果 MCF组BMDCs表面IDO mRNA相对表达量和BMDCs上清液中IDO浓度在24h达到峰值,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F=303.305,5752.473,P<0.01);而MCF组BMDCs表面IDO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48h达到最高值,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971,P<0.01)。结论 MCF具有上调BMDCs表面IDO表达的能力,为进一步揭示泡型包虫病的免疫耐受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型包虫病 树突状细胞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河流生态需水约束的调水规模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丹 鲍军 +4 位作者 李想 尹冬勤 王芳 许凤冉 穆祥鹏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7-929,共13页
为减少以调水和蓄水工程为主体的区域水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大通河为研究对象,筛选9种水文学方法计算青石嘴、天堂、享堂3个关键控制断面12种不同的生态流量过程,基于过去60年径流时空分布以及水-能源-生态(water-energy-ecosyste... 为减少以调水和蓄水工程为主体的区域水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大通河为研究对象,筛选9种水文学方法计算青石嘴、天堂、享堂3个关键控制断面12种不同的生态流量过程,基于过去60年径流时空分布以及水-能源-生态(water-energy-ecosystem,WEE)纽带模型,开展生态调度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大通河干流河道内生态流量过程沿程增加,青石嘴、天堂、享堂3个断面年生态需水总量分别为1.62亿~14.54亿m^(3)、2.46亿~22.04亿m^(3)和2.88亿~25.46亿m^(3),且均以Q90_Q50方法为最大,Tennant(10%)方法为最小;在不同生态需水约束下,引大济湟工程调水规模介于2.25亿~8.81亿m^(3),占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的7.8%~30.5%;生态需水保障率整体表现为非汛期高于汛期,上游高于下游。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重目标,为合理确定调水规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文学方法 水-能源-生态纽带 调水规模 大通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县域水资源安全诊断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想 郭丹红 +4 位作者 刘家宏 尹冬勤 李志威 许凤冉 邵薇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9-71,共13页
本文构建了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水资源安全诊断方法体系,开展了京津冀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水量预测,测算了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近、远期调水量,诊断了多情景组合的水资源安全情势。研究表明:一体化情景下,京津冀地区在维... 本文构建了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水资源安全诊断方法体系,开展了京津冀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水量预测,测算了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近、远期调水量,诊断了多情景组合的水资源安全情势。研究表明:一体化情景下,京津冀地区在维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区域需水总量将得到有效控制,需水结构不断优化;无调水时,大部分县域水资源压力较大,中南部县域尤为突出;随着调水工程增补,水资源压力明显缓解,但缺水性质未发生根本变化;考虑远期规划调水,京津冀地区仍有近半数县(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缺水影响,缺水量约为41亿m^(3)/a。深入推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开源和节流并举是不断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水资源 需水预测 水短缺指数 节水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淌河湿地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盐分分布特征研究
10
作者 吴桂玲 吴晓晖 +2 位作者 欧为友 周华坤 马文文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900-2911,共12页
为揭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及盐离子变化规律,在倒淌河湿地选取3个典型植被群落[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群落、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群落、杂草群落]共72个样方,开展植被群落特征调查,并采集0~30 cm土层(... 为揭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及盐离子变化规律,在倒淌河湿地选取3个典型植被群落[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群落、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群落、杂草群落]共72个样方,开展植被群落特征调查,并采集0~30 cm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的216份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全盐量(Total salt content,S)、钠吸附比(Sodium adsorption ratio,SAR)、碱化度(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ESP)及8种盐离子分布特征,同时比较不同群落土壤盐化程度与养分分布。结果表明:杂草群落土壤中S,SAR,ESP显著高于马蔺群落和华扁穗草群落(P<0.05);在检测的8种盐离子中,Na^(+)和Cl^(-)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离子,在土壤盐离子组成中占主导地位,其中NaCl是土壤碱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各群落0~10 cm土层速效钾与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P<0.05);马蔺群落与杂草群落的土壤盐渍化程度已达重度水平,需要重点治理。本研究旨在解析盐离子组成、盐渍化驱动因子及养分垂直分异规律,为高寒湿地盐渍化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化湿地 不同植被群落 盐离子分布 盐碱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湟水河流域耕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1
作者 孔小云 张永坤 +9 位作者 李润杰 李颖 林成清 马占明 辛继林 杨晓璇 党怡乐 赵家艺 冯玲正 周燕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15-1727,共13页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的基本单元,其形成和稳定与土壤有机碳密切相关。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湟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布设84个耕地样点,采集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样进行耕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组分及其内相关有机碳的测定,综合土壤理...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的基本单元,其形成和稳定与土壤有机碳密切相关。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湟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布设84个耕地样点,采集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样进行耕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组分及其内相关有机碳的测定,综合土壤理化因素及地理环境因子的半方差函数、克里金插值和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空间变化特征,识别影响其空间分布特征的主控因子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该流域内土壤团聚体表现出中等程度的变异性,土壤有机碳表现出较高的变异性;2)地统计学分析表明,随团聚体粒径变小(由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变为粉黏粒),土壤团聚体组分及其内有机碳的基台值相应变小,空间自相关性相应变弱;3)克里金插值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组分及其内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格局大致相似,总体从西北往东南部递减;4)结合Spearman’s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土壤和地形因素是湟水流域耕地土壤团聚体组分及其有机碳空间变异最重要的直接和间接驱动因素。其中,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空间变异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地形因子通过土壤因子对团聚体有机碳具有最主要的间接效应,这种影响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在研究湟水河流域耕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可为高寒农牧区防止土壤退化、维持耕地生产力以及对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河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空间变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式细胞术和全基因组Survey的盐爪爪基因组大小测定
12
作者 刘鹏辉 袁庆 +3 位作者 宋晓硕 任飞 秦乐乐 刘海瑞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4-100,135,共8页
为制定盐爪爪全基因组测序以及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策略方案,以二倍体盐生植物盐爪爪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基因组Survey对盐爪爪基因组大小以及杂合率等相关特征进行评估。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盐爪爪的基因组大小在0.93~1.01 G... 为制定盐爪爪全基因组测序以及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策略方案,以二倍体盐生植物盐爪爪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基因组Survey对盐爪爪基因组大小以及杂合率等相关特征进行评估。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盐爪爪的基因组大小在0.93~1.01 Gb之间,通过基因组Survey测定盐爪爪基因组大小为987.17 Mb,杂合率为1.01%,重复序列比例为63.72%,表明盐爪爪基因组属于一般复杂基因组。采用K-mer=41进行初步组装,得到Contig N50为765 bp,总长为814715464 bp,Scaffold N50为1170 bp,总长为848776486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爪爪 基因组Survey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不同林分类型退耕林土壤碳氮水变化特征
13
作者 辛继林 林成清 +2 位作者 邵亚茹 巩建伟 张永坤 《绿色科技》 2025年第2期75-81,143,共8页
退耕还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对土壤碳氮水循环起着关键作用。以祁连山南麓不同林分类型退耕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退耕的农田作为对照。研究0~100 cm土层土壤碳、氮、水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对不同林分类型退耕林的响应。... 退耕还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对土壤碳氮水循环起着关键作用。以祁连山南麓不同林分类型退耕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退耕的农田作为对照。研究0~100 cm土层土壤碳、氮、水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对不同林分类型退耕林的响应。结果表明:相较于农田,不同林分类型退耕林显著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降低土壤容重。退耕后不同林分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为20.26~22.53 g/kg和0.95~1.55 g/kg;储量分别为65.72~70.79、2.81~4.62 t/hm^(2)。退耕后MF(白桦-云杉混交林)0~100 cm土层土壤碳氮水储量均达到了最大,针阔混交林在该区域生态系统中具有显著优势。0~100 cm土层MF全氮含量的平均增幅是有机碳含量平均增幅的5.79倍,表明该区域退耕恢复过程中存在土壤碳氮积累的脱耦现象。土壤含水率与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者之间有正向反馈效应。林分类型是调控土壤碳氮水固持能力的主要因素,深层碳氮水的贡献率不容忽视。在造林初期应采取土壤碳固持能力的措施,以维持退耕恢复长期过程中土壤碳氮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麓 退耕林分 土壤有机碳 碳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盐湖区路基结构层级配及其阻盐效果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文 罗艳珍 +3 位作者 刘昕 李斌 王珑霖 杨晓旭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64-1271,1296,共9页
青海盐湖地区的路基工程处于隐蔽性盐风化作用强烈的寒旱岩土环境.分别采取青海茶卡盐湖地区工程建设层天然盐渍土土样和已建路基结构土层土样,研究青海盐渍土地区路基结构防护盐风化作用的效果.通过易溶盐含量测定、颗粒分析实验和毛... 青海盐湖地区的路基工程处于隐蔽性盐风化作用强烈的寒旱岩土环境.分别采取青海茶卡盐湖地区工程建设层天然盐渍土土样和已建路基结构土层土样,研究青海盐渍土地区路基结构防护盐风化作用的效果.通过易溶盐含量测定、颗粒分析实验和毛细管水上升实验,对青海茶卡盐渍土区路基结构土层中的毛细管水上升最大高度开展理论计算.研究表明:青海茶卡地区盐渍土中毛细水上升高度大于一般土中毛细水上升高度,细粒组(0.250~0.075 mm)含量有利于水盐运移上升,粗粒组(>0.250 mm)含量不利于水盐运移上升;在水盐运移和汽盐运移双重作用下,茶卡盐渍土地区路基结构土层均出现次生盐渍化现象,建议在茶卡盐渍土地区的路基工程中,设置卵砾石阻盐隔断层的粒组级配范围控制在2.0~5.0 mm之间,该粒组含量大于75%,厚度在300.0~1000.0 mm为宜;阻盐隔断层的设置位于路堤上部,高于一般路基规范中规定的高度,可以提高阻止水盐运移上升、增强汽盐淋滤作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路基 水盐运移 汽盐运移 阻盐隔断层 次生盐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太阳能-风能发电潜力评估及时空格局 被引量:8
15
作者 曹炯玮 魏加华 +1 位作者 李想 黄跃飞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5-265,共11页
为定量评估青海省太阳能、风能资源开发潜力,该文基于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区等地理空间分析,在10 m×10 m空间分辨率上提取光风电站可开发利用区域,考虑了地形条件对装机折减影响及真实电场设计参数,采用1980—2020年MERR... 为定量评估青海省太阳能、风能资源开发潜力,该文基于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区等地理空间分析,在10 m×10 m空间分辨率上提取光风电站可开发利用区域,考虑了地形条件对装机折减影响及真实电场设计参数,采用1980—2020年MERRA-2再分析数据,评估了青海省光风理论和技术发电潜力,分析了时空格局,识别了开发利用现状。研究表明:(1)1980—2020年青海省太阳能多年平均理论发电潜力1881.1 kWh/m^(2),技术发电潜力301.7 kWh/m^(2);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且东部变化更为显著;时间上,全省呈波动减少特征,整体下降速率为-337.9亿kWh/a,各地区增减不一,其中果洛和玉树缓慢上升,其他地区呈下降趋势。(2)1980—2020年青海省风能多年平均理论发电潜力121.1 kWh/m^(2),技术发电潜力21.9 kWh/m^(2);空间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且西南部变化更为显著;时间上,全省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特征,整体下降速率为-27.0亿kWh/a,各地区增减不一,其中海西减少最快,玉树有小幅增加。(3)青海省太阳能和风能2020年发电量分别为167亿kWh和81亿kWh,分别占技术发电潜力的1.1%和9.2%,仍具有较大挖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风能 发电潜力 时空分布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6年若尔盖高原荒漠化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游宇驰 李志威 +1 位作者 黄草 曾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71-1680,共10页
近几十年若尔盖高原的荒漠化呈明显增长趋势,威胁着当地草原生态环境。为获取并定量分析若尔盖高原荒漠化的最新动态及趋势,探讨不同区域的荒漠化变化机制,利用ENVI和ArcGIS对多时相Landsat遥感数据(1990—2016年)进行处理。通过计算NDV... 近几十年若尔盖高原的荒漠化呈明显增长趋势,威胁着当地草原生态环境。为获取并定量分析若尔盖高原荒漠化的最新动态及趋势,探讨不同区域的荒漠化变化机制,利用ENVI和ArcGIS对多时相Landsat遥感数据(1990—2016年)进行处理。通过计算NDVI和Albedo,建立荒漠化指数(DDI)模型,开展若尔盖高原荒漠化等级划分以及时空分布特征的定量评估及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6年荒漠化面积以2.17 km^2·a^(-1)速率呈增加趋势,1990—2004年主要以轻度和重度荒漠化的面积增加为主,其增幅分别为1.27 km^2·a^(-1)和1.36 km^2·a^(-1);2004—2011年荒漠化整体呈逆转趋势,7年间荒漠化总面积减少33.44%,其中轻度荒漠化减少速率最快,为2 km^2·a^(-1);2011—2016年荒漠化又趋于严重,总面积增加幅度达58.43%,仍以轻度和重度荒漠化为主,增长幅度分别为2.59 km^2·a^(-1)和4.04 km^2·a^(-1)。荒漠化的空间分布及扩张范围为:采日玛乡北部的成片泥炭沼泽的边缘处、河流附近的河漫滩与江心洲、阿西乡西南方向泥炭沼泽范围、若尔盖县西北方向沿泥炭沼泽边缘、阿西乡南部及西南方向相距12.8~18.0 km区域。荒漠化因治沙措施的作用发生短期逆转,但总体上仍呈扩张趋势,其内因是河流地貌过程及其地表以下分布疏松易破碎的堆积物和粒径细的湖相沉积物,外因是气候变化和沟渠排水引起湿地萎缩退化,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荒漠化 荒漠化差值指数 湿地萎缩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体系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鸿仓 宝康妮 朱文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1,共8页
系统梳理发达国家水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体系,汲取有益经验,可为我国当前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考虑到美国在此方面的先进性,首先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回顾了美国水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的历史发展过程;然后着重从监测技术... 系统梳理发达国家水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体系,汲取有益经验,可为我国当前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考虑到美国在此方面的先进性,首先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回顾了美国水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的历史发展过程;然后着重从监测技术、组织方式、调查目标、调查内容与评价方法等方面概述了美国水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的现状;进而依据其水资源普查进展报告,对美国水资源普查的未来规划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水资源调查评价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对比与分析,从数据共享、不确定性分析、水文模型开发应用以及遥感技术推广4个方面提出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监测技术 调查评价 美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亚麻籽总酚含量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兴瑞 陈昀昀 +2 位作者 韩玉泽 李应霞 王进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1-124,137,共5页
以4种青海本地(贵德、互助、三合、民和)和3种分别来自甘肃、山西和内蒙古产地亚麻籽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总酚,福林酚法测定总酚含量,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亚麻籽总酚的最佳... 以4种青海本地(贵德、互助、三合、民和)和3种分别来自甘肃、山西和内蒙古产地亚麻籽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总酚,福林酚法测定总酚含量,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亚麻籽总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17、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15 min,在此条件下总酚含量为30.21 mg/g。青海贵德、互助、三合、民和的亚麻籽总酚含量为23.16~28.70 mg/g,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42.62%~51.06%,而山西、内蒙古、甘肃产亚麻籽总酚含量为19.97~22.38 mg/g,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41.84%~42.43%,表明青海亚麻籽总酚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优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 总酚 超声辅助提取法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树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任建东 王晓醒 +5 位作者 王金山 祝天天 王乃夫 王文栋 侯志强 蔡恭民 《农业科学研究》 2022年第3期55-59,共5页
构树种质资源丰富,根据其不同特征已全面开展创新利用工作。构树因具有速生、抗旱、抗盐碱等特性,在生态及土壤改良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因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枝叶富含蛋白质等特性,是理想的饲用原料;因纤维品质优良,是造纸、纺织行业的... 构树种质资源丰富,根据其不同特征已全面开展创新利用工作。构树因具有速生、抗旱、抗盐碱等特性,在生态及土壤改良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因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枝叶富含蛋白质等特性,是理想的饲用原料;因纤维品质优良,是造纸、纺织行业的优质原料;因全株富含类黄酮、维生素、氨基酸等,也被用作保健品及饮料原料。随着科技创新,已培育出许多不同用途构树品种,但仍存在对种质资源保护意识淡薄、种质创新利用进度缓慢、资源利用推广乏力等问题。下一步要分析地域及市场需求,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制定明确的育种目标,力争培育出性状优良的构树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 种质资源 开发研究 创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亚麻籽油脂肪酸指纹图谱构建及掺伪识别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兴瑞 韩玉泽 +3 位作者 李应霞 王淑珍 陈昀昀 王进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2-87,109,共7页
以青海省不同产地的亚麻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亚麻籽油,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并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青海亚麻籽油脂肪酸指纹图谱,利用指纹图谱鉴定掺伪量分别为10%、20%、30%、40%、50%的... 以青海省不同产地的亚麻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亚麻籽油,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并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青海亚麻籽油脂肪酸指纹图谱,利用指纹图谱鉴定掺伪量分别为10%、20%、30%、40%、50%的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的掺伪模型。结果表明:构建的指纹图谱符合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青海亚麻籽油样品的整体性;该指纹图谱可以鉴别掺伪量20%及以上大豆油、葵花籽油掺伪模型,10%及以上玉米油、花生油和菜籽油掺伪模型,而对芝麻油掺伪识别效果欠佳,掺伪量大于30%时才能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亚麻籽油 脂肪酸组成 气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掺伪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