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青岛地区60岁及以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8
1
作者 宋玉文 陈立震 +13 位作者 金文文 耿宁 张旸 杜水仙 赵本田 段建平 周永 毕春花 马磊 胡欣欣 张吉宏 孙建涛 谭杰 辛永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069,共9页
目的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在老年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其对骨骼和肾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0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青岛市即墨人民... 目的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在老年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其对骨骼和肾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0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青岛市即墨人民医院接受TAF抗病毒治疗的60岁及以上CHB患者36例。所有患者接受TAF(25 mg/d)抗病毒治疗。收集患者基线期、48周病毒学指标、生化指标、尿蛋白电泳指标以及甲胎蛋白(AFP)、肝脏超声瞬时弹性成像测定(FibroScan)、骨密度测定数据。收集24周病毒学指标,生化指标,尿蛋白电泳指标。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治疗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36例CHB患者完成了24周随访。TAF治疗24周后,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为83.3%(30/36),与基线期77.8%(28/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P=0.55)。24周DBil(t=-2.42,P=0.02)、Cys C(t=-4.34,P<0.001)显著下降,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例CHB患者完成了48周随访。治疗48周后,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为94.4%(17/18),与基线期77.8%(14/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34);IBil(t=2.43,P=0.03)和TBA(Z=-2.24,P=0.03)均升高,腰椎(t=2.92,P=0.01)及股骨颈骨密度(t=2.42,P=0.03)T评分均升高,LSM水平降低(t=-2.31,P=0.03),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β2-MG、URBP、α1-MG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AF在60岁及以上CHB患者中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使更多CHB患者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未发现对肾脏造成损害,能够改善骨密度及肝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治疗结果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单核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极化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晔 洪润丹 +4 位作者 王志国 刘涵云 孟琛达 王茹 徐全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86-292,共7页
目的在成功建立巨噬细胞(Mφ)体外培养模型基础上,比较不同来源Mφ的极化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法体外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人重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后培养出PBMC Mφ。人单核细胞系THP-1在100 ... 目的在成功建立巨噬细胞(Mφ)体外培养模型基础上,比较不同来源Mφ的极化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法体外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人重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后培养出PBMC Mφ。人单核细胞系THP-1在100 nmol·L^-1佛波酯刺激下分化为THP-1 Mφ。上述两种来源的Mφ分别采用不同的极化因子进行诱导,经50 ng·mL^-1脂多糖+20 ng·mL^-1干扰素-γ诱导形成M1型Mφ(M1 Mφ),经20 ng·mL^-1白细胞介素-4诱导形成M2型Mφ(M2 Mφ)。观察两种来源Mφ的细胞形态,比较两种细胞表面极化标记物(CD86和CD206)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甘露糖受体C1样蛋白(MRC1)、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种来源的Mφ经M1极化因子刺激后,TNF-α、IL^-1β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CD86表达量增加,与PBMC Mφ相比,THP-1 Mφ中的TNF-α、IL^-1β分泌水平更高;两种Mφ在M2极化因子刺激后MRC1、IL^-10 mRNA水平上调,CD206在PBMC Mφ中表达显著增强,而在THP-1 Mφ中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THP-1可能更适合进行M1极化的研究,而PBMC可能更适合进行M2极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极化 人单核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肝硬化并发豚鼠气单胞菌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例(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德瑜 赵莹 +3 位作者 江月萍 李忠斌 杨武才 陈国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1-344,共4页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目前多认为SBP的常见病原菌是肠杆菌属和链球菌属细菌。气单胞属菌广泛存在淡水和海水中,但是导致SBP的病原菌中尚未发现豚鼠气单胞菌。一位既往有乙...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目前多认为SBP的常见病原菌是肠杆菌属和链球菌属细菌。气单胞属菌广泛存在淡水和海水中,但是导致SBP的病原菌中尚未发现豚鼠气单胞菌。一位既往有乙肝肝硬化史1年的患者因腹泻就诊。患者2周前到过海滨城市,其后1周后开始腹泻,给予诺氟沙星治疗7 d,症状恶化,出现发热、腹胀、腹泻加重后,住院治疗。腹水化验白细胞计数4.42×109 L-1中,中性粒细胞占88%。大便化验显示每高倍镜视野60个白细胞。立即经验性地给予头孢曲松钠4 g/d静脉输注治疗,但症状无缓解。3 d后,大便和腹水培养结果显示豚鼠气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而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定、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和磺胺甲恶唑耐药。遂将头孢曲松换成亚胺培南。14 d后患者痊愈。豚鼠气单胞菌作为SBP的少见病原菌,可能对临床常用的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耐药,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气单胞菌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肝脏炎症、肝纤维化进展的关系o-展 被引量:36
4
作者 宣碧碧 徐永红 +3 位作者 杜忠彩 刘玉 杨玉玲 边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52-2259,共8页
目的 研究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LLV)的影响因素以及LLV与肝脏炎症、纤维化进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7月1日—2021年11月30日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口服核苷(酸)类(NUC)药... 目的 研究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LLV)的影响因素以及LLV与肝脏炎症、纤维化进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7月1日—2021年11月30日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口服核苷(酸)类(NUC)药物抗病毒治疗疗程≥1年,且HBV DNA<2000 IU/mL的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17例,根据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LLV组(10 IU/mL≤HBV DNA<2000 IU/mL)和完全病毒学应答(CVR)组(HBV DNA<10 IU/mL),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一般资料、病毒学、生化学及肝纤维化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发生LLV的影响因素。此外,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指标变化程度,分析LLV与肝脏炎症、纤维化进展的关系。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Kendall’s tau-b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LLV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17例CHB和肝硬化患者中有173例发生LLV,LLV构成比为41.5%,且以10 IU/mL≤HBV DNA<1000 IU/mL为主,占比达94.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前患者HBeAg阳性(OR=3.009,95%CI:1.346~6.729,P=0.007)、有肝硬化或HCC家族史(OR=2.929,95%CI:1.344~6.383,P=0.007)及HBV DNA水平>1.0×10^(8) IU/mL(OR=10.790,95%CI:1.265~92.007,P=0.030)是LLV发生的危险因素,而AST>40 U/L(OR=0.355,95%CI:0.171~0.737,P=0.005)是LLV发生的保护因素。抗病毒治疗后HBeAg阳性(OR=4.394,95%CI:1.962~9.841,P<0.001)仍是LLV发生的危险因素;2年≤抗病毒治疗疗程<3年(OR=0.175,95%CI:0.046~0.674,P=0.010)和抗病毒治疗疗程≥3年(OR=0.170,95%CI:0.048~0.600,P=0.006)是LLV发生的保护因素。CVR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AST、AFP、APRI、FIB-4变化程度(ΔAST、ΔAFP、ΔAPRI、ΔFIB-4)均较LLV组明显(P值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ΔAST(τ=-0.192,P<0.001)、ΔAFP(τ=-0.192,P<0.001)、ΔAPRI(τ=-0.210,P=0.002)、ΔFIB-4(τ=-0.202,P=0.003)与LLV均呈负相关。结论 高灵敏的HBV DNA检测方法有助于LLV的早期诊断。对于存在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高水平HBV DNA、HBeAg阳性、低水平AST的患者应进行强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并监测HBV DNA、AST及HBeAg情况,尽早发现LL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低病毒血症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