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效能干预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
作者 郑衍亮 张作记 陈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口腔正畸治疗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建立合理的临床心理干预模式。方法选择136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奇数号入干预组(自我效能心理行为干预组),偶数号入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正畸知识教育,干预组增加自我效能...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口腔正畸治疗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建立合理的临床心理干预模式。方法选择136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奇数号入干预组(自我效能心理行为干预组),偶数号入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正畸知识教育,干预组增加自我效能干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一般自我效能量感表(GSES)、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第二个月复诊后1周,干预组疼痛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SAS、SDS和GSES评分,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SAS、SDS和GSES评分,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治疗1年后进行正畸治疗满意度评定,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正畸治疗患者进行自我效能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心理卫生问题发生,提高正畸的疗效,增强治疗依从性,减轻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效能 口腔正畸 心理干预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类型Twin-block矫治器对前牙应力分布和位移的影响
2
作者 李星雨 张春艳 +8 位作者 李希贝 黄文莉 于少洋 杨文科 张映玥 郭骏 阎潇 张强 袁晓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4-850,共7页
目的 研究3种不同类型Twin-block矫治器对前牙、牙周膜及牙槽骨应力及位移的影响。方法 构建上下颌骨、关节盘、牙列及牙周膜的三维有限元模型。3组不同类型Twin-block矫治器的有限元模型分别为传统Twin-block矫治器、带切牙帽Twin-bloc... 目的 研究3种不同类型Twin-block矫治器对前牙、牙周膜及牙槽骨应力及位移的影响。方法 构建上下颌骨、关节盘、牙列及牙周膜的三维有限元模型。3组不同类型Twin-block矫治器的有限元模型分别为传统Twin-block矫治器、带切牙帽Twin-block矫治器、改良隐形Twin-block矫治器(clear twin-block aligner, CTBA)。所有类型矫治器的斜面角度均为70°,双侧分别加载200 N垂直于斜面的力。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前牙的应力分布与位移差异。结果 3种不同类型Twin-block矫治器均会导致上前牙舌倾及下前牙唇倾。CTBA组上前牙舌向位移及应力最大,最大应力为30.6 MPa,而下前牙唇向位移及应力最小,位移约为0.02 mm。同时CTBA组下前牙、牙周膜及牙槽骨所受等效应力在3组中最低,而传统Twin-block矫治器组最高。结论 在使用传统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时,无论有无切牙帽,均会导致下前牙的唇倾;而与传统Twin-block矫治器相比,CTBA可减少对下前牙、牙槽骨、牙周膜应力和位移的影响,进而减小下前牙的牙周风险,但需注意上前牙舌向位移带来的舌倾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功能矫治 隐形矫治器 安氏Ⅱ类错[牙合] 前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牵引位点及方向在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时对上颌骨及上牙列的影响
3
作者 张倩文 姜春苗 +4 位作者 刘沂 马翔宇 尚添玮 杨志洁 范存晖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6-843,共8页
目的 分析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矫治上颌发育不足时不同牵引位点及方向对上颌骨及上牙列的影响。方法 构建包含颧上颌复合体、上颌牙列及隐形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矫治器分为组1(牵引扣位于侧切牙远中)及组2(牵引扣位于尖牙远中),... 目的 分析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矫治上颌发育不足时不同牵引位点及方向对上颌骨及上牙列的影响。方法 构建包含颧上颌复合体、上颌牙列及隐形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矫治器分为组1(牵引扣位于侧切牙远中)及组2(牵引扣位于尖牙远中),每组分别设置前牵引方向为与[牙合]平面呈向前下0°、10°、20°、30°的4组工况,并加载单侧500 g牵引力。分析不同加载工况下各组颌骨及牙列的应力及位移差异。结果 当牵引方向为30°时,两组上颌骨均表现为向前向下的位移趋势,其余方向则有逆时针旋转趋势;相同牵引方向下,组2上颌骨总位移及各方向位移均大于组1。组1上中切牙呈舌向位移趋势,且随牵引角度的增加而增大;组2上牙列则为向前的位移趋势,当牵引方向为30°时,上牙列的总位移及矢状向位移最小。两组上颌骨应力集中于颧上颌缝和上前牙牙槽骨,且随牵引角度的增加而减小。结论 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可应用于轻度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当牵引位点位于尖牙远中、牵引方向为与[牙合]平面呈向前下30°时,上颌骨可实现理想的向前向下的位移,同时上前牙的唇向位移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矫治器 牵引位点 牵引方向 上颌骨 上牙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浸润麻醉在全身麻醉下重度低龄儿童龋治疗中血流动力学及镇痛效果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卢晓爔 杨宽 +5 位作者 张百泽 张亚秋 王军辉 韩欣欣 陈宇江 王小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3-498,共6页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重度低龄儿童龋(SECC)治疗联合应用局部麻醉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3—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口腔科进行全身麻醉下SECC治疗的108例6岁以下儿童为研究对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类或Ⅱ...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重度低龄儿童龋(SECC)治疗联合应用局部麻醉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3—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口腔科进行全身麻醉下SECC治疗的108例6岁以下儿童为研究对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类或Ⅱ类,通过调取术中病例及术后回访记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54)和实验组(n=54)。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实验组在实施全身麻醉的基础上,采用2%利多卡因对每颗采用所研究4种术式(间接牙髓治疗术、牙髓切断术、根管治疗术、牙拔除术)的治疗牙进行局部麻醉。记录并分析2组患儿基本信息、术前麻醉深度、术中不同术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儿基本信息和术前麻醉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间接牙髓治疗术外,在其余3种术式(牙髓切断术、根管治疗术、牙拔除术)中,实验组的3项观察指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根据改良面部疼痛量表(FPS-R)评分需采取镇痛措施的比率在术后清醒时和术后2 h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根据父母疼痛测量量表(PPPM)评分需采取镇痛措施的比率在术后清醒时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和术后24 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SECC治疗联合使用局部麻醉后,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小,术后疼痛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低龄儿童龋 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 疼痛管理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转导通路在人慢性根尖周炎中的表达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晨 刘珺 +1 位作者 赵涵 刘玲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检测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Janus kinase 2/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在人慢性根尖周炎中的表达并推测其在慢性根尖周炎中的作用,为研究慢性根尖周病的... 目的:检测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Janus kinase 2/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在人慢性根尖周炎中的表达并推测其在慢性根尖周炎中的作用,为研究慢性根尖周病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健康牙齿牙周膜为对照组,患有根尖周囊肿及根尖周肉芽肿标本分别为实验组1、实验组2,每组各20例,对各组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JAK2、磷酸化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phosphorylation-janus kinase 2,p-JAK2)、STAT3及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phosphorylation-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JAK2、p-JAK2、STAT3、p-STAT3在正常牙周组织中均有少量表达,在根尖周囊肿及肉芽肿组织中表达量增加,实验组1、实验组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与实验组2比较,JAK2及p-JAK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及p-STAT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根尖周炎标本中的JAK2和STAT3以及p-JAK2和p-STAT3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JAK2和STAT3以及p-JAK2和p-STAT3之间有相关性。结论:JAK2、p-JAK2、STAT3及p-STAT3在慢性根尖周炎中表达量增加,推测JAK2/STAT3信号通路与根尖周炎的炎症过程有关,可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 根尖周囊肿 根尖周肉芽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与非唇腭裂患者牙弓形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琦 范存晖 +5 位作者 杨茜 李然 徐晓琳 丁玮 王文惠 杨彩秀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44-152,共9页
目的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和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牙弓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23例、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24例为试验组;年龄相仿的个别正常患者24例为对照组。在石膏模型上测量3组患者的... 目的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和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牙弓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23例、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24例为试验组;年龄相仿的个别正常患者24例为对照组。在石膏模型上测量3组患者的牙弓宽度及长度。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UCLP组上颌裂隙侧牙弓宽度及长度均小于非裂隙侧(P<0.01),骨性Ⅲ类组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UCLP组上颌裂隙侧牙弓宽度及长度小于骨性Ⅲ类组,2组均小于正常组(P<0.05);上颌非裂隙侧牙弓长度小于骨性Ⅲ类,2组均小于正常组;上颌非裂隙侧牙弓宽度除尖牙区外,其余各段(前磨牙和磨牙区)与骨性Ⅲ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UCLP组骨性Ⅲ类组下颌牙弓的宽度及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牙弓较骨性Ⅲ类患者更窄、更短,且不对称;下颌牙弓在该期与骨性Ⅲ类患者尚无明显差异。对于UCLP反及牙弓缩窄患者的治疗应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差异性扩弓矫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牙期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骨性Ⅲ类 牙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周力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颌骨生长发育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彩秀 范存晖 +4 位作者 许涛 房晓旭 王文惠 郑英泽 刘晓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8-354,共7页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上颌骨在静息状态口周力作用下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提取1名替牙期UCLP患者的CBCT图像,建立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选择双侧切牙区、尖牙区、第一和第二前磨牙/乳...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上颌骨在静息状态口周力作用下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提取1名替牙期UCLP患者的CBCT图像,建立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选择双侧切牙区、尖牙区、第一和第二前磨牙/乳磨牙区、第一恒磨牙区的唇(颊)舌侧的牙槽突区作为施力部位,垂直于牙槽突表面施加前期研究所获得的口周力值,分析模拟口周力作用后上颌骨的应力及位移变化。结果:在口周力的作用下,上颌骨的健、裂侧在三维方向上均发生应力及位移的改变。VonMises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位移的方向主要是向后向内,前段向后移位最明显,健侧中后段大于裂侧。健、裂侧和前后部的抑制作用分别呈现出不对称性及不均衡性,唇颊侧压力较大或(和)舌侧压力较小。结论:口周力对UCLP患者上颌骨的生长发育在三维方向上有不同程度地抑制,矢状向抑制程度最大,前段受抑制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上颌骨 口周力 三维有限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混合牙列扩弓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睿 刘洋 +2 位作者 吕翱 郭学强 刘新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74-1078,共5页
目的探讨混合牙列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扩弓效率。方法选取2019年至2021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并使用隐形矫治器扩弓的混合牙列患者32例,收集矫治前、排牙预置及矫治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牙尖水平和龈缘水平... 目的探讨混合牙列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扩弓效率。方法选取2019年至2021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并使用隐形矫治器扩弓的混合牙列患者32例,收集矫治前、排牙预置及矫治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牙尖水平和龈缘水平牙弓宽度及磨牙颊倾度,计算各牙位扩弓效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矫治前、排牙预置及矫治后牙弓差异宽度。结果矫治后各牙位牙弓宽度显著增加(P<0.05),上颌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第一恒磨牙区牙尖水平扩弓效率分别为69%、70%、71%、61%,龈缘水平扩弓效率分别为63%、55%、59%、47%;下颌相应牙位牙尖水平扩弓效率分别为84%、78%、76%、69%,龈缘水平分别为69%、68%、64%、56%。矫治后上颌第一恒磨牙颊倾(1.19±3.56)°,下颌第一磨牙颊倾(5.54±3.03)°,实际颊倾量大于预置值(P<0.05)。结论隐形矫治器能在替牙期实现有效的上下颌扩弓,乳尖牙及乳磨牙区扩弓效率较高,龈缘水平扩弓效率低于牙尖水平,第一恒磨牙实际颊倾量大于预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牙列 早期矫治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扩弓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牙龄骨龄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房晓旭 范存晖 +4 位作者 薛青 许涛 肖文林 田忠辉 徐晓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0-186,共7页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牙龄(DCS)和颈椎骨龄(CVMS)间关系,为唇腭裂(CLP患者选择治疗时间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UCLP患者123名,非CLP患者215名。通过Demirjian法评估非CLP患者下颌左侧和UCLP患者下颌双侧尖牙,前磨牙及第...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牙龄(DCS)和颈椎骨龄(CVMS)间关系,为唇腭裂(CLP患者选择治疗时间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UCLP患者123名,非CLP患者215名。通过Demirjian法评估非CLP患者下颌左侧和UCLP患者下颌双侧尖牙,前磨牙及第二磨牙的DCS;通过Baccetti法观测CVMS。将DCS和CVMS分布行Spearman相关分析,并对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非CLP患者和UCLP患者的所有DCS和CVMS均具有显著相关性(非CLP患者r=0.762~0.864,P<0.05;UCLP患者r=0.809~0.914,P<0.05)。其中,UCLP患者下颌第一前磨牙DCS和CVMS相关性最高。除UCLP女性前磨牙外,其余牙齿DCS和CVMS的相关性同非CLP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CS可以作为判定UCLP患者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指标。其中,下颌第一前磨牙的DCS和CVMS相关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牙龄 颈椎骨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下唇上缘曲线对前牙微笑弧美观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弘 王伟 +2 位作者 徐宏 修霞 姜春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96-701,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下唇上缘曲线形态在正畸结束患者中的分布比例及不同微笑弧曲度对V形和梯形下唇上缘曲线患者微笑美观性的影响。方法:纳入300名正畸矫治结束患者,统计不同下唇上缘曲线形态的分布比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法形成不同上颌中切... 目的:研究不同下唇上缘曲线形态在正畸结束患者中的分布比例及不同微笑弧曲度对V形和梯形下唇上缘曲线患者微笑美观性的影响。方法:纳入300名正畸矫治结束患者,统计不同下唇上缘曲线形态的分布比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法形成不同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垂直距离及不同下唇上缘曲线的组合微笑图,由正畸医生、口腔修复医生和普通人对组合图片的美观性进行评价及比较。结果:圆缓形、V形和梯形下唇上缘曲线的患者比例分别是54.7%、23.3%和23.0%。对于V形下唇上缘曲线的患者,3组评价者均认为2 mm的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切缘垂直距离差的微笑是最美观的。对梯形下唇上缘曲线的患者,正畸医生和普通人选择曲度较平的微笑弧。结论:正畸医生在制定矫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下唇上缘曲线形态对微笑弧美观性的影响,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微笑弧。对于V形下唇上缘曲线患者,不可随意压低其上颌前牙,微笑弧曲线可稍深一些,梯形下唇上缘曲线的患者微笑弧建议稍平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笑弧 下唇曲线 美观性 正畸 小组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