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活性分子isatin经p53介导的线粒体途径诱导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 被引量:6
1
作者 宋金莲 马中良 +2 位作者 迟晓伟 陈艳萍 侯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3-778,共6页
目的探讨吲哚醌(isatin)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具体的调控机制。方法不同浓度isatin(0、50、100、200μmol·L^(-1))作用于乳腺癌细胞48 h后,利用细胞荧光染色、RT-PCR、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isatin的促... 目的探讨吲哚醌(isatin)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具体的调控机制。方法不同浓度isatin(0、50、100、200μmol·L^(-1))作用于乳腺癌细胞48 h后,利用细胞荧光染色、RT-PCR、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isatin的促凋亡作用。结果不同浓度isatin处理MCF-7细胞48 h,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出现核染色质聚集、细胞体积缩小及DNA断裂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随着isatin浓度的不断增加,p53、Bax mRNA和蛋白表达量也逐渐增加,而Bcl-2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流式细胞仪结果提示不同药物浓度作用的细胞膜电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caspase-9被激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satin处理组细胞胞质细胞色素C含量明显增加,相反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含量相应降低。结论 isatin具有明显诱导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经p53的线粒体凋亡通路被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醌 乳腺癌细胞 凋亡 p53 Bcl-2 Bax 线粒体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女性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与免疫组织化学分子亚型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黄峻琳 林青 +6 位作者 崔春晓 苏晓慧 王成勤 王海波 李丽丽 马锦竹 张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12-820,共9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在30岁以下的青年女性中很罕见,但近几年乳腺癌趋向年轻化并且发病率逐年增高,而早期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分子亚型的识别可以完善治疗方案。该研究旨在探讨青年女性(≤30岁)乳腺癌的超声、数字乳腺X线摄影(digital mamm...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在30岁以下的青年女性中很罕见,但近几年乳腺癌趋向年轻化并且发病率逐年增高,而早期乳腺癌免疫组织化学分子亚型的识别可以完善治疗方案。该研究旨在探讨青年女性(≤30岁)乳腺癌的超声、数字乳腺X线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及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特征与免疫组织化学分子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并分析2013年12月—2019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过乳腺超声、DM和DBT检查,且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年龄≤30岁的139例青年女性患者。影像学特征参照第5版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进行评估及分类。对肿块样病变,3种检查方法均评估了病变的形状、边缘,DM和DBT对肿块密度另加以评估,超声对病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血流信号另加以评估;对异常钙化评估其形态及分布;依据BI-RADS评估了乳腺纤维腺体构成;分子亚型根据2015年修订的St.Gallen国际专家共识建议确定。结果:病变多表现为可触及肿块(89.9%)、临床T2期(50.4%)、组织学Ⅱ级(58.3%)、腋窝淋巴结转移(59.7%)、luminal B型乳腺癌(44.6%),BI-RADS多为4类或5类。在所有成像中,肿块病变均多表现为不规则形(P<0.001),luminal A型乳腺癌及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多为肿块样病变,luminal B型乳腺癌中肿块伴钙化病变多见,HER2过表达型多见单纯钙化样病变(P<0.001)。在DM和DBT上,诊断为阴性情况更常见于luminal A型乳腺癌(P<0.001)。对于肿块样病变,DM中最常见表现为边缘模糊(71.9%),而DBT多见毛刺影(51.8%),毛刺边缘多与luminal A和luminal B型乳腺癌相关(P<0.01)。良性影像学特征多与TNBC相关,表现为卵圆形或圆形(P<0.001),边缘清楚(P<0.01)。HER2过表达型和TNBC型两组中肿块病变的范围均大于luminal A和luminal B型乳腺癌(P=0.003)。结论:30岁以下青年女性乳腺癌的部分影像学特征可用于预测某些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分子亚型。DBT的乳腺癌检出率高于DM,对乳腺致密的青年女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X线摄影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 超声 分子亚型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与核素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犇龙 焦得闯 +13 位作者 陈嘉健 王春建 金利丹 赵文和 高学强 王海波 李珺 赵海东 吴迪 范志明 王淑君 刘真真 王永胜 吴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6-133,共8页
背景与目的: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核素用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示踪剂,但多种原因导致该技术在国内未得到普及。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mitoxantro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for tracing,MHI)是一种新... 背景与目的: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核素用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示踪剂,但多种原因导致该技术在国内未得到普及。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mitoxantro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for tracing,MHI)是一种新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示踪剂,其在乳腺癌SLNB中的效果尚未明确。本研究是一项大样本阳性对照临床试验,旨在评价MHI和核素在SLNB中的示踪差异。方法:试验纳入了2019年12月—2020年7家医院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所有入组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均在手术前注射MHI和核素作为SLN示踪剂。分别统计MHI和核素的SLN检出数量和SLN检出率,分析两种示踪剂示踪效果的差异。结果:MHI的SLN检出率为96.9%(370/382),核素的SLN检出率为97.4%(372/382),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示踪剂共同检测到362例(94.7%)受试者的SLN;16例(4.1%)发生可能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本研究发现MHI示踪效果不劣于核素。且MHI的使用无需特殊仪器/设备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示踪用盐酸米托蒽醌注射液 淋巴示踪剂 核素 腋窝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