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WIF-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与该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关联 被引量:5
1
作者 宋金莲 马中良 +3 位作者 侯琳 马春红 王盛楠 吴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098-1101,共4页
目的:研究WIF-1(Wnt inhibitory factor-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进一步探讨WIF-1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9月1日至2009年12月30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手术切除新鲜组... 目的:研究WIF-1(Wnt inhibitory factor-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进一步探讨WIF-1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9月1日至2009年12月30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手术切除新鲜组织标本69例,其中良性病变组织9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各30例,应用RT-PCR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 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乳腺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WIF-1mRNA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情况。结果:癌组织中WIF-1基因表达率明显低于相应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41.786,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甲基化率在癌组织中明显升高(矫正χ2=16.484,P<0.05);WIF-1基因表达下降与其异常甲基化存在明显关联(P=0.023);WIF-1异常甲基化与乳腺癌发病年龄、肿瘤分级、组织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异常甲基化可能是乳腺癌WIF-1基因表达下降的重要原因,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F-1基因表达乳腺癌启动子甲基化TNM分期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C225对乳腺癌干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史亚飞 黄明主 +2 位作者 张凤春 张雁云 曹明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11-1315,共5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C225)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乳腺癌干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法检测C225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将MCF-7进行微球体培养,根据培养液中是否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和C225分为对照...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C225)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乳腺癌干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法检测C225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将MCF-7进行微球体培养,根据培养液中是否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和C225分为对照组、C225组、EGF组、EGF+C225组;培养13d,观察四组微球体形成大小及数量,计算微球体形成率(MFE);流式细胞术检测微球体细胞及常规培养MCF-7中CD44+CD24-细胞比例。结果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随C225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与对照组比较,C225组微球体体积明显减小,且MFE和微球体中CD44+CD24-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分别为(0.61±0.04)%vs(1.44±0.09)%(P<0.01)和(3.50±0.29)%vs(9.07±0.52)%(P<0.01)。与EGF组比较,EGF+C225组微球体体积明显减小,且MFE和微球体中CD44+CD24-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分别为(0.68±0.04)%vs(1.61±0.05)%(P<0.01)和(4.00±0.58)%vs(10.47±0.79)%(P<0.01)。常规培养MCF-7中CD44+CD24-细胞比例为(2.03±0.15)%,与EGF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GF组与对照组微球体形成大小、MFE以及微球体中CD44+CD24-细胞比例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225对MCF-7中CD44+CD24-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干细胞 微球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单克隆抗体 C2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后行为恢复的影响及其分子机理 被引量:27
3
作者 王炳高 王守彪 +2 位作者 郭云良 李永刚 梅广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理。方法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模型(MCAO)。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然恢复组、康复治疗组。利用行为学测试、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技...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理。方法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模型(MCAO)。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然恢复组、康复治疗组。利用行为学测试、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技术,探求早期康复运动对大鼠脑缺血后行为恢复的影响及变化规律,并阐述其分子机理。结果康复训练组功能评分在手术后14天、21天明显优于自然恢复组。结论早期康复运动促进大鼠大脑缺血后的功能恢复,其分子机理可能与缺血半影区GAP-43、P38mRNA的表达提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 脑缺血 行为恢复 分子机理 生长相关蛋白-43 突触素 神经元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全结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4
作者 崔建 张建立 江秀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随着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已应用于治疗多种结直肠疾病。文中比较腹腔镜辅助与开腹全结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结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全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为开腹手术... 目的随着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已应用于治疗多种结直肠疾病。文中比较腹腔镜辅助与开腹全结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结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全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为开腹手术组(l2例)和腹腔镜手术组(11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术后情况以及疗效评价。结果 2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相关并发症,1例结肠多原发癌患者中转开腹。腹腔镜组的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和切口长度均少于或小于开腹组(P<0.05),排气时间和进食后排便次数与开腹组无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相比开腹手术组延长105 min(P<0.05)。术后随访6~18个月,患者均未见转移及复发,排便次数2~5次/d。结论腹腔镜辅助全结肠切除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全结肠切除术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结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术后应激反应期ghrelin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江秀丽 王倩 +2 位作者 张建立 王海波 崔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23-828,共6页
目的 ghrelin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胃肠激素在炎症和应激反应中的潜在作用尚未明确。研究旨在了解不同手术操作所致围手术期外周循环ghrelin的特征性变化,以及与炎性细胞因子相关性及与应激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44例... 目的 ghrelin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胃肠激素在炎症和应激反应中的潜在作用尚未明确。研究旨在了解不同手术操作所致围手术期外周循环ghrelin的特征性变化,以及与炎性细胞因子相关性及与应激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44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配至开腹手术组(对照组=22例)和腹腔镜手术组(实验组=2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前及手术开始后6、12、24、36、48、72 h测定血清中ghrelin、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IL-6、IL-8、α-1抗胰蛋白酶(alphao-antitrypsin,AAT)水平。结果 2组患者手术学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2组血清ghrelin水平均显著升高,对照组显著高于术前(P<0.01)和试验组峰值水平(P<0.05),2组ghrelin于术后36~48 h降至术前水平。除皮质醇外,2组其他试验参数术后峰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 ghrelin与TNF-α相关系数最高(r=0.64,P<0.05),与IL-6也存在相关性(r=0.56,P<0.05)。结论应激反应会导致血浆中ghrelin水平升高,其反应程度依赖于炎性反应的刺激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RELIN 应激 炎症细胞因子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粘蛋白1单链抗体的构建及其功能初步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庆峰 马中良 +2 位作者 王笑峰 李福年 郑玲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770-1772,共3页
目的分离鼠源抗粘蛋白1(mucin1,MUC1)单克隆抗体可变区基因,构建有结合功能的单链抗体,并初步检测结合活性。方法提取杂交瘤细胞总mRNA,合成cDNA后,PCR扩增鼠特异性抗体可变区编码基因,通过9个氨基酸的连接子构建表达单链抗体的原核重... 目的分离鼠源抗粘蛋白1(mucin1,MUC1)单克隆抗体可变区基因,构建有结合功能的单链抗体,并初步检测结合活性。方法提取杂交瘤细胞总mRNA,合成cDNA后,PCR扩增鼠特异性抗体可变区编码基因,通过9个氨基酸的连接子构建表达单链抗体的原核重组表达载体,体外诱导表达纯化后,采用Westernblot和流式细胞术方法分析单链抗体与变性或天然状态下抗原的结合活性。结果在杂交瘤细胞中成功分离到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基因,重组链接后形成单链抗体能够在大肠杆菌中分泌表达,Westernblot和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该单链抗体能够与变性或天然状态下的T47D肿瘤细胞表面MUC1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抗肿瘤相关MUC1单链抗体,该单链抗体具有与MUC1特异性结合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粘蛋白类 单链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球蛋白基因多态性对甲状腺非髓样癌易感性的影响
7
作者 李建国 柳晓义 +2 位作者 王宇 胡建霞 曹明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3,共4页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TSHR)的种系变异促使良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危险性增加。良性甲状腺疾病是甲状腺非髓样癌(non-medullary thyroid cancer,NMTC)的...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TSHR)的种系变异促使良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危险性增加。良性甲状腺疾病是甲状腺非髓样癌(non-medullary thyroid cancer,NMTC)的高危因素。有研究发现Tg基因和TSHR基因与人甲状腺增生和甲状腺肿瘤有关,基于此原因,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基因多态性与NMTC危险性的相关性。方法:本院于2004年6月-2008年6月期间共收集176例NMTC患者,同时收集本院健康查体中心筛选的18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Tg A7589G及TSHR C253A多态性,分析NMTC组与对照组的Tg和TSHR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与NMTC危险性的关系。结果:NMTC组与对照组TSHR C253A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 A7589G在人群中分布存在差异,NMTC组AG+GG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33,P=0.037)。NMTC组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891,P=0.009)。结论:甲状腺球蛋白基因A7589G在NMTC组和对照组存在多态性,G等位基因可能为中国北方甲状腺非髓样癌发病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非髓样癌 甲状腺球蛋白基因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人嵌合抗粘蛋白1 IgG1全抗体的构建及其功能初步分析
8
作者 陈庆峰 牛兆河 +3 位作者 刘翠翠 王笑峰 吴俐 张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771-1774,共4页
目的获得鼠-人嵌合抗粘蛋白1(mucin1,MUC1)IgG全抗体,降低鼠源抗MUC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的异种免疫原性,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制备,初步分析其特性。方法 PCR扩增鼠mAb-6E3可变区编码基因,通过特异性限制性酶切位点... 目的获得鼠-人嵌合抗粘蛋白1(mucin1,MUC1)IgG全抗体,降低鼠源抗MUC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Ab)的异种免疫原性,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制备,初步分析其特性。方法 PCR扩增鼠mAb-6E3可变区编码基因,通过特异性限制性酶切位点克隆入含有人源IgG1抗体恒定区的哺乳动物细胞重组表达载体,获得IgG全抗体表达质粒,瞬时转染293T哺乳动物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法确定细胞内人源IgG抗体表达,收获转染细胞培养上清,经亲和层析纯化后,经SDS-PAGE蛋白电泳、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检测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等分析所制备IgG抗体分子特点及其与MUC1抗原的结合活性及动力学参数。结果所构建鼠-人嵌合IgG表达质粒能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表达并分泌到细胞上清,纯化后蛋白质电泳分析与预期IgG抗体分子大小一致,能够与变性或天然状态下的T47D肿瘤细胞表面MUC1特异性结合,经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分析表明抗体的亲和力约为KD=2.8×10-7M。结论获得鼠-人嵌合抗MUC1 IgG抗体,具有与MUC1特异性结合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粘蛋白类 嵌合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