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市茶园土壤肥力及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高瑞凤 王政 +2 位作者 孙宁波 胡春光 隋方功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3-47,共5页
茶园土壤肥力状况和环境质量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本文采集青岛市代表性茶园表层(0-30 cm)土壤样品46个,分析了肥力指标和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青岛市茶园土壤pH平均值为5.08,近1/3的茶园土壤酸碱度不适宜;有机质平均含量1... 茶园土壤肥力状况和环境质量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本文采集青岛市代表性茶园表层(0-30 cm)土壤样品46个,分析了肥力指标和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青岛市茶园土壤pH平均值为5.08,近1/3的茶园土壤酸碱度不适宜;有机质平均含量15.0g/kg,73.9%的土样低于NY/T 391-2000土壤肥力III级标准;全氮含量0.10%,达到NY/T391-2000土壤肥力要求I级水平;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4.53、66.47和218.40mg/kg,均属较高水平;6种重金属(Cd、Hg、As、Pb、Cr、Cu)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符合NY 5020-2001、NY/T391-2000和NY 5199-2002的标准,部分茶园土壤铜单因子污染指数超过NY/T 391-2000和NY 5199-2002污染物含量I级标准。青岛市茶园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但应注重改良茶园土壤酸碱度,提高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铜含量较高地区开发绿色或有机茶基地应慎重选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肥力 土壤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4
2
作者 马东辉 赵长星 +2 位作者 王月福 吴钢 林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896-4901,共6页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壤含水量下,小麦旗叶SPAD值、光合速率、Fv/Fo和Fv/Fm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穗数,但过多(30...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壤含水量下,小麦旗叶SPAD值、光合速率、Fv/Fo和Fv/Fm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穗数,但过多(300kg/hm^2)或过少(150kg/hm^2)施氮均不利于穗粒数和干粒重的提高,而导致减产。在相同施氮量下,均表现为花后土壤含水量60%~70%处理的旗叶SPAD值、光合速率、Fv/Fo和Fv/Fm最高,40%~50%处理最低,80%~90%处理居中,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最终使产量降低。表明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影响小麦旗叶的光合特性降低,而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改善旗叶的光合特性,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土壤含水量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种子图像处理的大数目玉米品种形态识别 被引量:54
3
作者 杨锦忠 郝建平 +2 位作者 杜天庆 崔福柱 桑素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9-1073,共5页
玉米种子鉴别是种子质量检验和育种实践的重要内容。为了评价通过图像处理采集种子特征进行大数目品种鉴别的可行性,扫描了193个品种各50粒种子图像,建立和检验了由4大类46个种子形态特征及其组合组成的6种识别模型。大小类、形状类、... 玉米种子鉴别是种子质量检验和育种实践的重要内容。为了评价通过图像处理采集种子特征进行大数目品种鉴别的可行性,扫描了193个品种各50粒种子图像,建立和检验了由4大类46个种子形态特征及其组合组成的6种识别模型。大小类、形状类、纹理类、颜色类、后3类组合、全部4类组合等模型的品种检出率分别为25%、33%、39%、95%、95%和95%,平均籽粒拒真率分别为90%、90%、86%、45%、47%和42%,认伪率为92%、92%、88%、46%、48%和43%,且后两个误判率高度正相关(r=0.83^**-0.91^**)。机器视觉检测具有成本和速度上的优势,能够用于大数目玉米品种的真伪鉴定,形状+纹理+颜色组合模型最佳,经改进技术识别率可以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图像处理 品种识别 种子形态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小麦施肥现状及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69
4
作者 崔振岭 陈新平 +3 位作者 张福锁 徐久飞 石立委 李俊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06期224-229,共6页
针对近年来华北平原水肥投入不断增加而小麦单产徘徊不前的局面,本研究对山东省惠民县小麦的施肥现状和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小麦季农民习惯的氮磷钾肥投入量在不同农户间差异较大,平均为424 kg/hm2N,22... 针对近年来华北平原水肥投入不断增加而小麦单产徘徊不前的局面,本研究对山东省惠民县小麦的施肥现状和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小麦季农民习惯的氮磷钾肥投入量在不同农户间差异较大,平均为424 kg/hm2N,226 kg/hm2P2O5,88 kg/hm2K2O,其中氮磷肥用量已远超过同期作物养分消耗量。在现有的小麦产量水平和施肥水平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亩穗数对小麦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穗粒数,土壤速效钾和千粒重与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明显相关性。由于过量氮磷肥施用和高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不同农户间施肥量的差异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用量 土壤肥力 产量结构 有机质 亩穗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积累氮素来源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1
5
作者 孙虎 李尚霞 +1 位作者 王月福 王铭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3-157,共5页
利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花生品种氮素积累来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花生品种的茎、叶片,果针、幼果,根的干物重均表现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大花生品种花育17号的荚果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 利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花生品种氮素积累来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花生品种的茎、叶片,果针、幼果,根的干物重均表现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大花生品种花育17号的荚果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小花生品种白沙1016在施N 09~0 kg/hm2范围内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但过多施氮(N 135 kg/hm2)荚果产量反而下降,说明两品种对氮肥的增产效应存在差异。两个花生品种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吸收土壤氮和生物固氮量而增加,表明增施氮肥促进了花生植株对土壤氮的吸收和对大气氮的固定。在施氮量01~35 kg/hm2下,花生吸收土壤氮的比例在41.85%4~8.63%之间,吸收肥料氮的比例在0%1~3.93%之间 生物固氮的比例在41.25%5~6.85%之间。吸收肥料氮的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固氮的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施氮量 氮素来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氮代谢特性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马东辉 王月福 +1 位作者 赵长星 林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5-1041,共7页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小麦氮代谢特性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下,旗叶和子粒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表现为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Soil relative water content,SRWC)在...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小麦氮代谢特性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下,旗叶和子粒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表现为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Soil relative water content,SRWC)在60%~70%时最高,过低(40%~50%)或过高(80%--90%)均降低NR和GS活性。旗叶蛋白酶活性随土壤相对含水量增加而降低;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过低不利于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提高,过高则前期氨基酸合成少,后期向子粒转运不彻底。子粒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也随土壤相对含水量增加而降低;子粒蛋白质积累量以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0%时最高,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子粒蛋白质积累。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旗叶和子粒NR和GS活性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蛋白酶活性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旗叶和子粒游离氨基酸含量、子粒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施氮量过多。蛋白质积累量增加幅度减小。试验表明,小麦生产中可以通过施用氮肥和控制花后土壤水分含量技术,调节植株氮代谢,提高子粒蛋白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氮量 土壤相对含水量 氮代谢 蛋白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5
7
作者 孙旭生 林琪 +2 位作者 李玲燕 姜雯 翟延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0-844,共5页
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采用开放式气路测定了超高产麦田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氮素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的光合特... 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采用开放式气路测定了超高产麦田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氮素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有较大的调节作用,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增强,但过高的施氮量(N 375 kg/hm2)导致灌浆后期叶片衰老快,净光合速率下降迅速,叶面积指数降低,千粒重下降明显,最终导致产量的减少。在本试验条件下,超高产麦田的适宜施氮量为N 3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小麦 超高产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Cr、Pb复合胁迫下小麦植株重金属的积累与分布 被引量:18
8
作者 杜天庆 杨锦忠 +2 位作者 郝建平 崔福柱 苗果园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7-542,共6页
为了预测重金属复合胁迫对小麦的危害,采用溶液培养、田间土柱栽培等毒理试验方法,分析了小麦幼苗期及成熟期Cd、Cr、Pb在植株不同器官的富集,并对小麦受重金属胁迫的安全限量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Cd、Cr、Pb二元或三元胁迫条件下... 为了预测重金属复合胁迫对小麦的危害,采用溶液培养、田间土柱栽培等毒理试验方法,分析了小麦幼苗期及成熟期Cd、Cr、Pb在植株不同器官的富集,并对小麦受重金属胁迫的安全限量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Cd、Cr、Pb二元或三元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期植株各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浓度均极显著高于单一胁迫处理,说明复合胁迫加剧了重金属向小麦体内的迁移累积。成熟期小麦对Cd、Cr、Pb的富集比较依赖于土壤中相应Cd、Cr、Pb的浓度水平,其他两种重金属的协同作用在根系所占比例大约为5.09%~21.66%。②各器官中重金属的富集表现:幼苗期为根系>叶鞘>叶片,成熟期为根系>茎叶>籽粒。但幼苗期复合胁迫促进了重金属向地上部分的转移。③幼苗期植株各器官对重金属富集系数的大小为Cr>>Pb>Cd,表明幼苗期小麦根系对Cr的富集能力最强;植株地上部分的重金属平均富集量Cd为68.68%、Cr为51.63%、Pb为70.83%,说明Cd、Pb运输到地上部的能力较强。成熟期Cd在小麦地下、地上各器官的转移速率最快,Cr次之,而Pb转移到籽粒中去的量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重金属 复合胁迫 富集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灌浆期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孙旭生 林琪 +3 位作者 刘义国 张玉梅 李玲燕 翟延举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8-162,共5页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灌浆期光合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麦田光合特性日变化是由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的光合特性逐渐增强,光合"午休"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减缓。但过多的施...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超高产小麦灌浆期光合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麦田光合特性日变化是由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的光合特性逐渐增强,光合"午休"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减缓。但过多的施氮量(纯氮375 kg/hm2)虽然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但是降低了群体叶面积指数,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由此表明,氮肥对超高产小麦光合日变化有较大的调节作用,但光合作用与产量并非均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 小麦 灌浆期 光合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解除牡丹芽休眠进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32
10
作者 郑国生 盖树鹏 盖伟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2,共5页
以4~5年生牡丹‘胡红’为试材,研究1~7周不同低温处理时间对其开花展叶的影响。根据花芽萌动和开花情况结合激素的变化动态,将低温解除花芽休眠进程划分为:低温累积期、休眠解除启动期、休眠基本解除期、休眠彻底解除期4个时期。分别... 以4~5年生牡丹‘胡红’为试材,研究1~7周不同低温处理时间对其开花展叶的影响。根据花芽萌动和开花情况结合激素的变化动态,将低温解除花芽休眠进程划分为:低温累积期、休眠解除启动期、休眠基本解除期、休眠彻底解除期4个时期。分别测定低温处理期内和进入温室后内源GA3,ABA,CTK,IAA及其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期内GA3,ABA,CTK质量分数的增减和GA3/ABA比值的变化可明显地反映低温解除花芽休眠的进程。其中,GA3/ABA比值的变化与休眠的进程直接对应。进入温室后牡丹花芽内各激素的变化进一步证明GA3和CTK是解除休眠的促进物,ABA是解除休眠的抑制物。低温解除牡丹休眠是通过调节休眠解除的促进物和抑制物之间的平衡来实现的,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内源激素 低温 休眠解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靖 林琪 +2 位作者 倪永君 刘义国 王炳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0-483,共4页
为给胶东地区旱地保护性耕作提供技术依据,设置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还田免耕(NT2)和还田深松免耕(NTS)4个耕作方式,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及旗叶叶绿素... 为给胶东地区旱地保护性耕作提供技术依据,设置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还田免耕(NT2)和还田深松免耕(NTS)4个耕作方式,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及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明显高于CT处理,且高值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光合功能期的延长,增强了籽粒灌浆速率,最终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其中NTS处理表现最好,但保护性耕作降低了公顷穗数,比传统耕作减少240万/ha,产量表现:NTS>CT>NT2>NT1,说明土壤深松与秸秆还田相结合是该地区旱地冬小麦最适宜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地 保护性耕作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赵长星 马东辉 +4 位作者 王月福 林琪 吴钢 邵宏波 Cheruth Abdul JALEEL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396-4404,共9页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表现为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最终使产量降低。在同一土壤含水量...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表现为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最终使产量降低。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表现为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穗数,但过多(300kg/hm^2)或过少(150kg/hm^2)施氮均不利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而导致减产。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总蛋白质、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含量及谷/醇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总蛋白质及各组分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谷/醇比也降低。在同一施氮量下,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均不利于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提高。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过高(300kg/hm^2)或过低(150kg/hm^2)施用氮肥均不利于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提高。只有保持适宜的花后土壤含水量和施适宜的氮肥才有利于支/直比的提高。适量增施氮肥或花后土壤含水量适宜可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这说明在小麦生产中可以通过施用氮肥和控制花后土壤水分含量技术,调控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形成,从而实现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土壤含水量 小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发育遗传动态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延明 董树亭 +1 位作者 严敏 高宏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49-654,共6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吐丝后不同发育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性状的发育动态及其遗传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均受到环...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吐丝后不同发育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性状的发育动态及其遗传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均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控制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各遗传效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存在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吐丝至成熟前4个时期性状的表现是以遗传主效应(加性效应VA和显性效应VD)为主,遗传效应表达在不同环境中较为稳定,玉米籽粒成熟期该性状的表现是以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此时的遗传效应表达在不同环境中变化较大。玉米腊熟期至成熟期即玉米吐丝后40~50d是控制玉米吐丝后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的微效多基因被激活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一些遗传效应存在发育时期间断表达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绿素含量 遗传方差 条件遗传方差 基因型×环境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对强、弱筋小麦烘焙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玲燕 杜金哲 +2 位作者 姜雯 林琪 刘义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8-203,共6页
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弱筋小麦宁麦9为材料,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对强、弱筋小麦烘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减少,强、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与小麦烘焙品质指标... 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弱筋小麦宁麦9为材料,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对强、弱筋小麦烘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减少,强、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与小麦烘焙品质指标均呈显著相关,可以作为衡量小麦烘焙品质的参考指标。2个供试品种中,强筋小麦(济麦20)烘焙品质受土壤水分影响较大,在土壤相对含水量55%~60%条件下烘焙品质最好;而弱筋小麦(宁麦9)烘焙品质受土壤水分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水分 烘焙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小麦品种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林 樊庆琦 +3 位作者 隋新霞 李根英 楚秀生 黄承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5-911,共7页
为了解山东小麦种质资源的抗性基因分布规律,利用Pm4、Pm8、Pm13、Pm21等抗白粉病基因的STS、SCAR标记对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保存的227份小麦育成品种和442份地方品种进行白粉病抗性基因鉴定。在育成品种中,抗病基因Pm4、Pm8和Pm13都... 为了解山东小麦种质资源的抗性基因分布规律,利用Pm4、Pm8、Pm13、Pm21等抗白粉病基因的STS、SCAR标记对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保存的227份小麦育成品种和442份地方品种进行白粉病抗性基因鉴定。在育成品种中,抗病基因Pm4、Pm8和Pm13都有发现,其中具有Pm4、Pm8和Pm13的材料分别为5份、74份和3份,分别占育成品种的2.2%、32.6%和1.3%。Pm4基因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用于育种,并应用至今;Pm8基因在20世纪70-90年代应用较多;Pm13基因很少应用,Pm21未被应用。在地方品种中,发现具有Pm4的材料17份,占3.8%,未发现Pm8、Pm13和Pm21。Pm4基因在山东地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德州、潍坊、泰安、淄博等山东省中部地区。此外还发现含有两个抗病基因的聚合材料,如潍麦8号和山农863410含有Pm4+Pm8,烟中1934和鲁农89(4)116含有Pm8+Pm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K35早熟特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羽 樊庆琦 +5 位作者 张利 隋新霞 李根英 楚秀生 张宪省 黄承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7-960,999,共5页
为探讨小麦早熟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并为小麦育种提供具有早熟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早熟品种K35和晚熟品种Wesley杂交组合的P1、P2、F1、F2的早熟特性进行了分析。... 为探讨小麦早熟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并为小麦育种提供具有早熟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早熟品种K35和晚熟品种Wesley杂交组合的P1、P2、F1、F2的早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熟性状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模型,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均为负值;但根据F1代的表型分析,该性状有可能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因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可能是增效,且d大于h为正向部分显性。F2代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0.82%,多基因遗传率为0.38%,环境因素影响为18.8%。说明主基因对于该性状起主导作用,环境因素影响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早熟性 主基因+多基因模型 加性效应 显性效应 数量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种植体系下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变化 被引量:19
17
作者 宋效宗 赵长星 +3 位作者 李季 王小兰 吴钢 Cheruth Abdul JALEEL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513-5520,共8页
寿光作为全国闻名的保护地蔬菜产区,过量施肥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解集约化大棚蔬菜种植区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变化状况,于2003~2005年对寿光市大田(小麦-玉米)、大棚(一年两茬番茄)两种不同的种植体系下农田灌溉水和农村饮用水水井... 寿光作为全国闻名的保护地蔬菜产区,过量施肥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解集约化大棚蔬菜种植区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变化状况,于2003~2005年对寿光市大田(小麦-玉米)、大棚(一年两茬番茄)两种不同的种植体系下农田灌溉水和农村饮用水水井进行了定点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大田区地下水中硝态氮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波动很小,农村饮用水中硝态氮含量没有超标现象;随着时间推移,大棚区灌溉水井中硝态氮含量年内(从年初到年末)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际间则存在有规律的波动并逐年升高;灌溉水中硝态氮平均含量普遍高于饮用水,浅层地下水明显高于深层地下水;无论大棚区还是大田区,井深不同对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影响差异很大,浅井中硝态氮的含量明显高于深井。大棚区农村饮用水硝态氮含量超标现象非常普遍,对国家饮用水标准(20mg·L-1)超标率最高达37.50%,平均为14.06%;对WHO推荐饮用水上限(10mg·L-1)超标率最高达56.25%,平均为42.19%,硝态氮最高含量45.60mg·L-1。集约化大棚蔬菜栽培模式已经对农村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硝态氮污染,饮用水中较高的硝酸盐含量已经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系 硝态氮 地下水 饮用水 灌溉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肥对两种品质类型大豆脂肪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波 苗保河 +1 位作者 李向东 张丽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36-739,共4页
以高油大豆品种山宁11和高蛋白大豆品种菏豆12为试验材料,于分枝期末进行氮素和磷素处理。结果表明适当施氮肥均可以提高籽粒中粗脂肪的含量,降低棕榈酸、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提高亚油酸的含量。山宁11以施氮量在N1处理水平(尿素120 kg ... 以高油大豆品种山宁11和高蛋白大豆品种菏豆12为试验材料,于分枝期末进行氮素和磷素处理。结果表明适当施氮肥均可以提高籽粒中粗脂肪的含量,降低棕榈酸、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提高亚油酸的含量。山宁11以施氮量在N1处理水平(尿素120 kg hm^(-2))时表现最佳,比不施氮处理棕榈酸含量降低了0.65%,亚油酸含量提高了1.0%左右,而对于高蛋白品种则表现为在N2处理水平(尿素240 kg hm^(-2))时最佳,比不施氮肥处理油分含量提高了0.56%,棕榈酸含量降低了0.18%,硬脂酸含量降低了0.31%,亚油酸和油酸总量提高了2.37%,亚麻酸含量显著降低。施磷肥均可降低粗脂肪的含量,同时也降低棕榈酸和亚油酸的含量,但对于高蛋白品种则有利于其油酸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氮磷肥 脂肪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铅对水稻土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曾路生 廖敏 +2 位作者 黄昌勇 严敏 陈承利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93-998,共6页
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稻-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外源铅不同处理水平(CK、100、300、500、700、900mg·kg^-1)对两种水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水稻生理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土壤中微生物量... 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稻-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外源铅不同处理水平(CK、100、300、500、700、900mg·kg^-1)对两种水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水稻生理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及水稻叶绿素与生物量都随铅处理水平的增大而增加。多数指标在300~500mg·kg^-1铅处理时出现峰值。然后随铅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它们的转折点受土壤性质(如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等)影响。试验范围内,水稻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随铅处理水平的增大而缓慢增加。体系中土壤微生物指标和水稻生理指标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大小也受土壤类型的制约。试验还表明,土壤微生物量氮、脱氢酶活性及水稻过氧化物酶活性是铅处理后更为敏感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铅污染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活性 水稻生理指标 水稻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肥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政 高瑞凤 +2 位作者 姜涛 倪永君 姜德锋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31-134,共4页
为了探明大豆高产施肥中氮磷钾最佳配比用量,采用“3414”肥料试验设计,通过肥料效应函数拟合,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比例配合施用对大豆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用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各施肥处理产量较不施肥处理增产27.... 为了探明大豆高产施肥中氮磷钾最佳配比用量,采用“3414”肥料试验设计,通过肥料效应函数拟合,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比例配合施用对大豆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用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各施肥处理产量较不施肥处理增产27.9%~43.2%,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磷钾3种肥料对大豆产量的效应函数拟合性较好,可作为大豆施肥依据。综合3类7种肥料效应函数,大豆高产推荐施肥量为:N51.0kg/hm^2、P20,127.1kg/hm^2、K2O84.8kg/hm^2,即肥料用量比例为:N:P2O5:K2O=1:2.49: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