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0份黄淮产区大豆种质资源苗期耐盐性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宗昌 鲁雪莉 +6 位作者 姜奇彦 宋奕汝 王晓宇 曲迎玉 张成省 李义强 王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1-860,共10页
为减少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筛选耐盐碱品种,对主要来自黄淮夏大豆产区的50份大豆种质进行盐胁迫处理,即苗期1.6%浓度的NaCl处理,调查盐害指数、测定苗期株高、根长、地上生物量干/鲜重、根干/鲜重、倒二叶面积、主根粗和主茎粗等农艺指... 为减少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筛选耐盐碱品种,对主要来自黄淮夏大豆产区的50份大豆种质进行盐胁迫处理,即苗期1.6%浓度的NaCl处理,调查盐害指数、测定苗期株高、根长、地上生物量干/鲜重、根干/鲜重、倒二叶面积、主根粗和主茎粗等农艺指标,对大豆种质资源进行苗期耐盐评价与筛选。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大豆苗期农艺性状指标变化丰富,变异系数为17.14%~35.16%。通过盐害指数评价方法鉴定到高耐盐材料2份、耐盐材料29份;采用D值综合评价方法鉴定到耐盐材料9份。两种评价中均为耐盐材料的有华育6号、临选3号、临豆21、齐黄39、冀豆12、徐豆18以及临选2号等7个。对盐害指数评价和D值综合评价下的大豆耐盐能力排名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两种评价方式对大豆耐盐性排名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同时,D值综合评价方法耐盐阈值更高,较盐害指数评价法或更为可靠,可为高通量筛选大豆耐盐品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盐胁迫 盐害指数 D值综合评价 耐盐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育期增温对济麦229生长发育、旗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黄金鑫 刘百川 +9 位作者 展晓孟 张玉梅 郭雷 李丹萍 刘秀坤 刘建军 李豪圣 赵振东 高欣 曹新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2,共10页
为探究气候变暖对强筋优质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机理,以强筋优质小麦济麦229为试验材料,以田间自然温度生长的小麦为对照,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济麦229生长发育、旗叶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全生育期增温... 为探究气候变暖对强筋优质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机理,以强筋优质小麦济麦229为试验材料,以田间自然温度生长的小麦为对照,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济麦229生长发育、旗叶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全生育期增温使济麦229营养生长阶段的分蘖数、株高、倒一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加快了花后旗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速度,减少干物质向穗部转运量;增温对济麦229孕穗期和开花期旗叶SOD、POD和CAT活性影响较小,旗叶中MDA和脯氨酸含量较低,但花后旗叶SOD活性显著增加,POD和CAT活性不同程度降低,导致MDA、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增温使济麦229的穗数和千粒重分别降低了20.3%和10.0%,产量减少了24.1%,对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综上,全生育期增温可促进济麦229的营养生长,不利于生殖生长阶段小麦旗叶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导致旗叶加速衰老和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全生育期增温 分蘖 旗叶抗氧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ZmIMPα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昭阳 殷宇航 +3 位作者 刘钰 高璇 宋希云 赵美爱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输入蛋白α(IMPα)是细胞质中蛋白质和RNA等物质进入细胞核的重要运输蛋白,在植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玉米IMPα基因进行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盐胁迫下ZmIMPα在不同玉米自交系中的相对表达量,... 输入蛋白α(IMPα)是细胞质中蛋白质和RNA等物质进入细胞核的重要运输蛋白,在植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玉米IMPα基因进行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盐胁迫下ZmIMPα在不同玉米自交系中的相对表达量,并进一步构建其原核过表达载体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通过分析菌株在盐胁迫下的生长情况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从玉米中鉴定出7个IMPα基因共15个转录本,其编码蛋白序列长度为297~625 aa,分子量32.5~64.0 kDa,等电点3.95~7.27,均定位在细胞质中,有10个蛋白还同时定位在细胞核中。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除Zm00001eb001150_T001外,其余ZmIMPα可分为3个亚家族,与拟南芥的IMPα蛋白相似性较高。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IMPα家族属于SRP1超家族,启动子分析发现该家族基因含有激素响应元件和非生物胁迫相关响应元件,可能在植物生长和响应非生物胁迫方面发挥作用。盐胁迫下ZmIMPα基因在耐盐玉米材料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而在盐敏感材料中表达量显著下降。原核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与空载菌株相比,含有重组质粒pET28a-ZmIMPα的菌株在0.6 mol/L和0.8 mol/L NaCl胁迫下的生长都受到了抑制,且受抑制程度随NaCl浓度上升而增大,推测ZmIMPα基因可能在玉米响应盐胁迫过程中呈负调控模式。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探索输入蛋白家族基因在植物抗逆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IMPα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盐胁迫 原核表达载体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机械打顶的烟草品种株型特征研究
4
作者 何辉 孙延国 +7 位作者 时元鲲 王玉华 赵清海 谢庆 赵长星 肖丽霞 张彦 石屹 《中国烟草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为明确适宜机械打顶的株型特征,本研究分析了我国14个主裁烤烟品种株型特征及其机械打顶效果,解析了打顶效果与株型特征相关性,筛选到适宜机械打顶的烤烟品种。结果表明,株高、株高变异系数、茎围、叶片数、花蕾高度、上部叶长、上部叶... 为明确适宜机械打顶的株型特征,本研究分析了我国14个主裁烤烟品种株型特征及其机械打顶效果,解析了打顶效果与株型特征相关性,筛选到适宜机械打顶的烤烟品种。结果表明,株高、株高变异系数、茎围、叶片数、花蕾高度、上部叶长、上部叶茎叶夹角与打顶效果密切相关,以上指标可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很好地预测打顶效果;适宜机械打顶的烤烟开花期应相对集中(现蕾期到盛花期≤8天),株型特征为:株高140~165 cm,株高变异系数小于5%,茎围8.6~11.5 cm,叶片数27~30,花蕾高度大于39.8 cm,上部叶长小于61.8 cm,上部叶茎叶夹角、披垂角分别大于29.9°、39.5°。中烟301和中烟101的株型特征可获得本研究所用打顶机的最佳打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机械打顶 品种 株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夏花生氮肥前移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宋慧贤 刘珂珂 +3 位作者 张佳蕾 王建国 郭峰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9-1206,共8页
为实现小麦、花生双高产,探究固定施氮量下,氮肥前移至前茬作物小麦上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济麦22和花生品种花育2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T1(氮肥前移量为0)、T2(15%前移至小麦拔节期进行追肥)、T3(... 为实现小麦、花生双高产,探究固定施氮量下,氮肥前移至前茬作物小麦上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济麦22和花生品种花育2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T1(氮肥前移量为0)、T2(15%前移至小麦拔节期进行追肥)、T3(30%前移量)、T4(45%前移量)、T5(60%前移量)。结果表明适宜比例氮肥前移有助于提高花生的根系活力及光合特性,使植株生长健壮,其中以T3增加最为显著,结荚期根系活力、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较T1分别增加27.17%、6.32%、14.28%,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T1分别增加6.61%、10.34%、8.05%,细胞间CO_(2)浓度降低4.19%,干物质积累以及单株饱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均显著增加,因而荚果产量大幅提高,较T1提高27.38%。但前移比例过高会使花生生育后期脱肥,导致植株发育不良进而造成减产,如T5荚果产量较T1减少了18.54%。此外,不同比例氮肥前移均能够使小麦增产,其中T2、T3、T4、T5小麦产量较T1分别增加8.94%、12.50%、12.74%、12.86%,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适当比例的氮肥前移可以增加花生荚果产量,其中氮肥前移30%能够实现花生较好的光合特性并获得小麦、花生双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花生 氮肥前移 光合特性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青枯病雪茄烟ZX145的SNP指纹图谱构建
6
作者 李光灿 张玉芹 +11 位作者 曹长代 张兴伟 肖志亮 杨晴 周东新 章慧芬 周永 耿锐梅 修启贵 宋志美 胡海洲 杨爱国 《中国烟草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共9页
为筛选具有青枯病抗性的优质雪茄烟材料,并为其后续育种应用提供分子标记,本研究基于包含雪茄烟种质ZX145在内的19份烟草种质GBS(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by-sequencing)重测序数据,鉴定到221个ZX145特异SNP位点;筛选特异SNP位点开发K... 为筛选具有青枯病抗性的优质雪茄烟材料,并为其后续育种应用提供分子标记,本研究基于包含雪茄烟种质ZX145在内的19份烟草种质GBS(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by-sequencing)重测序数据,鉴定到221个ZX145特异SNP位点;筛选特异SNP位点开发KASP分子标记,并利用71份不同类型烟草种质进行检测,获得28对能区分ZX145与其他种质的KASP分子标记;挑选覆盖所有染色体的24个位点构成ZX145的特异性SNP指纹图谱;并在福建、贵州、安徽三地病圃开展青枯病抗性及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ZX145在病圃中抗性表现为中抗至抗病水平,优于常规对照,且产值效益较好。ZX145可作为雪茄烟抗青枯病育种的优质抗源,所得KASP标记可为其育种应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病 雪茄烟 指纹图谱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期施用贝莱斯芽孢杆菌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萧珣 王兴亚 +8 位作者 张守梅 高琪 孙琳琳 陈利容 马振萍 王红霞 龚魁杰 郭玉秋 刘开昌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77,共7页
本试验以济麦44为供试材料,以清水为对照(CK),研究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喷施和灌根对小麦幼苗系统抗性、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质量的影响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适宜浓度的B.ve... 本试验以济麦44为供试材料,以清水为对照(CK),研究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喷施和灌根对小麦幼苗系统抗性、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质量的影响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适宜浓度的B.velezensis显著提升苗期小麦叶片VC、类黄酮、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而显著提高苗期小麦系统抗性水平;与CK相比,田间施用适宜浓度的B.velezensis在短期内可显著提升小麦根际土壤中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并显著提升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苗期施用适宜浓度的B.velezensis显著增加小麦穗数及籽粒氨基酸和淀粉含量,而对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苗期系统抗性高有助于小麦植株进行干物质积累,苗期叶片VC含量和SOD活性高有利于小麦植株进行氮积累,SOD活性高有利于小麦植株进行磷积累,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水平高有利于小麦籽粒氨基酸的合成与积累,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高有利于籽粒氨基酸和淀粉的合成与积累,苗期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高有利于小麦穗数增多并有效提高籽粒氨基酸和淀粉含量。该结论可为利用贝莱斯芽孢杆菌实现小麦提质增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贝莱斯芽孢杆菌 系统抗性 营养品质 土壤养分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育期增温对两个济麦系列小麦品种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黄金鑫 刘百川 +10 位作者 展晓孟 张玉梅 郭雷 李丹萍 段小艳 刘秀坤 刘建军 李豪圣 赵振东 曹新有 高欣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616,共11页
为探究气候变暖对济麦系列小麦品质的影响,以中筋小麦‘济麦22’和强筋小麦‘济麦229’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搭棚覆膜增温方式,以未进行增温处理的小麦为对照,研究全生育期增温对这两个小麦籽粒外观、籽粒和面粉理化特性、面团流变学特... 为探究气候变暖对济麦系列小麦品质的影响,以中筋小麦‘济麦22’和强筋小麦‘济麦229’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搭棚覆膜增温方式,以未进行增温处理的小麦为对照,研究全生育期增温对这两个小麦籽粒外观、籽粒和面粉理化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增温通过增加‘济麦22’的粒宽使千粒质量和体积质量增加,而‘济麦229’的粒宽、千粒质量和体积质量降低;增温使‘济麦22’籽粒水分和淀粉含量降低,对其他理化参数影响不显著。增温使‘济麦229’淀粉和湿面筋含量降低,籽粒硬度和面筋指数增加,对籽粒水分、蛋白含量和面粉白度影响不显著。此外,增温通过增加两个小麦的面筋蛋白含量使面团稳定时间与粉质质量指数增加,弱化度降低;增温使‘济麦229’的面团拉伸特性增强,而对‘济麦22’影响不显著;并且,增温通过降低两种小麦面粉的α-淀粉酶活性使其低谷黏度、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增加。综上所述,全生育期增温对‘济麦22’和‘济麦229’籽粒外观及理化特性影响不一致,但增温能改善和提升它们的粉质特性和糊化特性使其加工品质得到提升。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2’的籽粒与面粉理化特性和面团拉伸特性较‘济麦229’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全生育期增温 籽粒外观 面团流变学特性 面粉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作物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对品种、播期和水肥管理的响应
9
作者 徐云耀 宋朝玉 +2 位作者 姜雯 刘树堂 魏文良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7,共9页
合理的品种搭配、适宜的播期播量以及水肥协同高效利用是实现作物单产提高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传统对照(TCK)、传统模式(T)、水肥一体化对照(WFCK)、水肥一体化模式(WF)4种水肥管理模式,选取小麦... 合理的品种搭配、适宜的播期播量以及水肥协同高效利用是实现作物单产提高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传统对照(TCK)、传统模式(T)、水肥一体化对照(WFCK)、水肥一体化模式(WF)4种水肥管理模式,选取小麦品种济麦22(JM22)、青农2号(QN2)、烟农999(YN999)分别与玉米品种郑单958(ZD958)、迪卡517(DK517)、京科728(JK728)轮作种植,开展小麦播期分别为10月16日(D1)、10月22日(D2)、10月28日(D3)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小麦、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氮吸收和产量以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播期、水肥管理下的小麦、玉米植株生物量、吸氮量和产量存在差异。QN2地上部生物量较JM22、YN999分别显著提高5.47%、9.45%;ZD958地上部生物量较DK517、JK728分别显著提高2.19%、4.22%。D1处理小麦地上部生物量较D2、D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17%、9.43%。与传统处理组(TCK、T)相比,水肥一体化处理组(WFCK、WF)的小麦、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平均提高5.77%、6.94%。QN2较JM22、YN999产量分别显著提高5.22%、9.46%,不同玉米品种间产量无显著差异;D2较D1、D3小麦产量分别提高3.00%、8.73%;WFCK较TCK、T较TCK、WF较WFCK处理的小麦、玉米产量均显著提高,WF与T处理差异不显著,但WF处理组较T处理组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季灌溉水分生产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增幅分别为36.97%、45.01%和26.12%、22.46%。综上可知,青农2号-迪卡517轮作种植并结合小麦适当早播能够提高作物生物量、地上部氮吸收量和产量,水肥一体化与传统水肥管理模式相比,能够在保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作物产量 灌溉水分生产率 氮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葡萄孢拮抗菌的筛选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特性
10
作者 石精涛 赵栋霖 +9 位作者 肖艳松 邓茹婧 芶剑渝 彭治鑫 郭富强 姬芮 张鹏 张成省 徐康文 施宠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147,共7页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影响我国葡萄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产后贮藏过程中的毁灭性病害,因此需要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对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以12种从葡萄健康果实中分离出的潜在生防菌为材料,利用平板对峙试验...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影响我国葡萄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产后贮藏过程中的毁灭性病害,因此需要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对葡萄灰霉病的发生。以12种从葡萄健康果实中分离出的潜在生防菌为材料,利用平板对峙试验初步测试防效;发酵并萃取拮抗效果较好的生防菌提取物进一步验证防效,然后利用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了提取物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的形态变化,最后测试了提取物的抑菌谱。结果显示,6种菌株对灰葡萄孢的抑制率>70%,它们的发酵提取物在1 mg/mL时均对灰葡萄孢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CX2菌株提取物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100%,且其抑制率存在浓度依赖性;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CX2菌株为紫红蓝状菌(Talaromyces purpureogenus);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结果显示,CX2提取物会导致灰葡萄孢菌丝形变及细胞器裂解;防效试验结果表明,CX2提取物在0.5 mg/mL时能够有效抑制灰葡萄孢侵染葡萄果实,菌斑抑制率达到97.44%;进一步的抑菌谱结果表明,CX2菌株提取物对黄瓜织球壳菌等7种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黄瓜织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和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的抑制效果尤为明显,抑制率分别是92.47%和100.00%。综上,CX2菌株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且具有开发为灰葡萄孢生防菌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拮抗菌 灰葡萄孢 紫红蓝状菌 生防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量后移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蔡文良 宋孝红 +10 位作者 魏杰 刘兴强 李琳琳 刘晓燕 李中华 王鹏 崔冲霄 陈广周 张宾 赵凯男 李升东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2-951,共10页
为明确氮肥减量后移对黄淮海平原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于2020年10月至2023年6月3个年度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阳基地进行氮肥相关试验,分析了传统农户处理(F_(200),基肥130 kg·hm^(-2)+返青肥70 kg·hm^(-2))、施氮模... 为明确氮肥减量后移对黄淮海平原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于2020年10月至2023年6月3个年度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阳基地进行氮肥相关试验,分析了传统农户处理(F_(200),基肥130 kg·hm^(-2)+返青肥70 kg·hm^(-2))、施氮模式1(N_(1),基肥和返青肥各90 kg·hm-2)、施氮模式2(N_(2),返青肥60 kg·hm-2+抽穗肥80 kg·hm^(-2))、施氮模式3(N_(3),基肥40 kg·hm^(-2)+返青肥60 kg·hm^(-2)+抽穗肥80 kg·hm^(-2))4种氮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植株氮素积累特性、蛋白质及组分含量、一次加工品质以及二次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量后移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要素,其中N_(2)处理表现最佳,其3年平均籽粒产量显著高于F_(200)、N_(1)和N_(3)处理,增幅分别为20.5%、13.5%和7.6%。与F_(200)和N_(1)处理相比,N_(2)和N_(3)处理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增幅3年平均为12.6%~20.8%;N_(2)处理籽粒氮素积累量较F_(200)、N_(1)和N_(3)处理显著提高,增幅3年平均分别为16.4%、15.0%和5.8%。与F_(200)相比,N_(1)处理氮肥用量较低,导致籽粒总蛋白含量、籽粒硬度、容重、出粉率和面团形成时间显著降低,而N_(2)和N_(3)处理由于氮肥后移量增加,显著提高了面团稳定时间、吸水率、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综上所述,N_(2)模式施氮量最少,且能达到增产优质的生产目的,是实现黄淮海平原小麦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协同提升的较优施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量 氮肥后移 小麦 蛋白质含量 加工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耕深度与有机肥用量对潮土麦田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李琳琳 刘阿康 +8 位作者 王燕萍 刘晓燕 南镇武 赵帅 陈广周 郭涛 张宾 赵凯男 李升东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6,共11页
探究翻耕深度和有机肥用量对潮土麦田光合特性、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潮土或相近土壤类型下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22—2024年小麦季,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的典型潮土区麦田开展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2种翻耕深度,包括15... 探究翻耕深度和有机肥用量对潮土麦田光合特性、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潮土或相近土壤类型下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22—2024年小麦季,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的典型潮土区麦田开展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2种翻耕深度,包括15~20 cm(D1)与30~35 cm(D2);副区为3种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800(L),1200(M),1600 kg/hm^(2)(H)。分析了不同翻耕深度与有机肥施用量下潮土麦田光合特性、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特性、产量构成。D2M和D2H较其他处理均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与籽粒产量的2 a均值分别显著提高了5.5%~8.5%,3.5%~12.1%,6.7%~13.2%和6.6%~12.8%。D2M和D2H处理还通过提升各生育时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速率,不同程度地提升了拔节、开花与成熟期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2 a均值分别提高了9.0%~22.1%,8.9%~25.8%和10.7%~24.3%。与D1翻耕深度相比,D2处理进一步提升了有机肥对各生育时期叶片SPAD的促进作用,且D2M和D2H处理在灌浆中期至后期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在M和H有机肥用量下,D2翻耕深度各生育时期叶片Pn均显著高于D1,在拔节、孕穗、开花、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2 a均值分别显著提高12.0%~16.7%,13.7%~16.8%,13.8%~19.7%,20.2%~25.8%,24.6%~44.8%;相同有机肥用量条件下,叶片LAI在2种耕作深度间的差异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增加,在开花和灌浆中期均以D2M和D2H表现最佳,2 a均值分别提高13.2%~27.2%,13.4%~29.4%。D2M和D2H处理均能改善植株光合特性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能力,进而优化产量构成要素实现小麦产量的大幅提升,但因D2M和D2H处理在各指标间差异均不显著,因此,基于资源节约的前提,认为翻耕深度30~35 cm和有机肥用量1200 kg/hm^(2)组合即可实现潮土麦田籽粒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翻耕深度 有机肥用量 产量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花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综合评价
13
作者 王光浩 王子豪 +7 位作者 苏磊 韩林婕 贺梁琼 王培云 邓丽 王兴军 潘教文 赵传志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产品约50%用于榨油,40%用于各种食用。彩色花生指具有黑色、红色、白色、彩斑等种皮颜色花生的统称,是高端的食用型花生,市场需求旺盛且种植效益较高。本文从国内外收集彩色花生种质资源158份,普通...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产品约50%用于榨油,40%用于各种食用。彩色花生指具有黑色、红色、白色、彩斑等种皮颜色花生的统称,是高端的食用型花生,市场需求旺盛且种植效益较高。本文从国内外收集彩色花生种质资源158份,普通粉色花生种质资源50份,对种皮颜色、种子长度等10个性状进行表型鉴定。统计结果显示,各性状之间的变异系数范围在12.15%~35.14%之间,其中百仁质量、颜色指数、种子面积和面积比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在20%以上。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7.61~7.69,表明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百仁质量与长、宽、面积、直径、周长、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50~0.96之间。聚类分析将种质分为4个类群:Ⅰ和Ⅱ主要是小粒组,平均百仁质量分别为50.51 g和34.29 g;Ⅲ和Ⅳ主要是大粒组,平均百仁质量分别为68.24 g和84.66 g。主成分分析发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9.09%,第一主成分反映种子的大小和质量,第二主成分反映种子的形状,第三主成分反映种皮的颜色。以上研究阐明了彩色花生的种皮颜色及种子大小、形状等相关的性状,为下一步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培育彩色新品种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花生 种皮颜色 种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14
作者 杜佳临 况帅 +2 位作者 王飞 宋文静 陈向东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4,共12页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比例沼液氮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探究沼液替代化肥应用效果、制定合理培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小区随机区组试验,设置CK(不施肥)、CF(常规施肥)、15%BS(...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比例沼液氮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探究沼液替代化肥应用效果、制定合理培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小区随机区组试验,设置CK(不施肥)、CF(常规施肥)、15%BS(沼液氮占总氮15%)、30%BS(沼液氮占总氮30%)、45%BS(沼液氮占总氮45%)和60%BS(沼液氮占总氮60%)6个处理,水稻收获后,测定0~20 cm土层土壤p H、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有效钾含量和水稻产量。【结果】与CK和CF相比,各处理的水稻产量、籽粒氮磷钾浓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提高,其中,30%BS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2022年和2023年分别增产44.72%和34.69%、39.31%和19.68%;30%BS处理显著提升籽粒氮的含量,分别提高53.70%和42.80%、38.10%和31.70%,各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增加;各处理中的优势类群均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土壤细菌群落分析可知,与CK相比,30%BS和45%BS处理均提高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幅分别为25.21%和20.31%,30%BS处理显著提高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幅为26.78%。【结论】不同比例沼液替代化肥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和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质量。本试验条件下以30%比例沼液替代化学氮肥处理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化肥 资源化利用 水稻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5种传统农田杂草饲用价值评估
15
作者 柏雨 鲁雪莉 +5 位作者 王萌 孙海栓 王文良 孟晨 李义强 徐宗昌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21-125,共5页
试验旨在评估盐碱地传统农田杂草的饲用潜力,为低成本饲草开发及盐碱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试验选取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典型杂草牛筋草、马唐、狼尾草、稗草和银青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 试验旨在评估盐碱地传统农田杂草的饲用潜力,为低成本饲草开发及盐碱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试验选取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典型杂草牛筋草、马唐、狼尾草、稗草和银青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灰分、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和植酸)、矿物质(Na、K、Mg、P、Ca)及重金属(Pb、Cd、As、Hg)含量,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饲用价值。结果显示:5种杂草的粗蛋白含量为11.34%~17.35%,粗脂肪含量为0.80%~3.29%,粗纤维含量为25.86%~30.81%,蛋白酶抑制剂和凝集素含量分别为4.00~6.12 ng/g和4.01~6.33 ng/g。5种杂草的矿物质含量丰富,重金属含量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均达到优质饲草标准。银青菜、狼尾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杂草(P<0.05),稗草的相对饲喂价值显著高于银青菜和狼尾草(P<0.05),隶属函数均值排序为银青菜>稗草>狼尾草>牛筋草>马唐。研究表明,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典型杂草资源中,银青菜、稗草和狼尾草的营养价值较高,具有替代传统饲草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农田杂草 饲用价值 营养指标 重金属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分析的不同品种鲜食玉米籽粒花青素合成分布的分子调控机制
16
作者 孙悦 刘霞 +7 位作者 邓运全 于雅婷 刘倩彤 高霞 刘志云 穆春华 冷冰莹 张恩盈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共10页
花青素因其抗氧化作用在食用、医用和药用等领域价值显著。深色鲜食玉米花青素含量丰富,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不同品种鲜食玉米花青素含量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基于鲁黑甜糯201和鲁甜糯191两个不同品种鲜食玉米的籽粒花青素分布差... 花青素因其抗氧化作用在食用、医用和药用等领域价值显著。深色鲜食玉米花青素含量丰富,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不同品种鲜食玉米花青素含量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基于鲁黑甜糯201和鲁甜糯191两个不同品种鲜食玉米的籽粒花青素分布差异以及果皮和去皮籽粒转录组测序结果,开展了转录组分析以及花青素合成和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鲁黑甜糯201籽粒花青素分布在果皮,而鲁甜糯191花青素分布在糊粉层。鲁黑甜糯201去皮籽粒(NZL201)与鲁甜糯191去皮籽粒(ZL191)之间筛选到1093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而果皮组筛选到1340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相对于鲁甜糯191果皮(ZP191),鲁黑甜糯201果皮(NZP201)中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显著上调表达;而相对于ZL191,NZL201花青素相关基因显著下调表达。两组(NZP201 vs ZP191、NZL201 vs ZL191)共筛选到显著差异表达的MYB、bHLH和WD40转录因子33个,其中调控花青素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基因C1(MYB)、R1(bHLH)和pl1(MYB)显著差异表达。这些基因的协同表达可能是鲁黑甜糯201籽粒花青素高水平积累和造成鲁黑甜糯201与鲁甜糯191花青素分布差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花青素代谢 转录组测序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下株型改变对花生生长、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筱雯 彭雅楠 +4 位作者 高玉曦 李昱涵 张超群 高若钧 司彤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6,共10页
为明确不同株型与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以确定和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株型,本试验以“青花7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3个种植密度即21万株/hm^(2)(D1)、18万株/hm^(2)(D2)、15万株/hm^(2)(D3)为主区,4种株型塑造即花针初期不压环(T0... 为明确不同株型与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以确定和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株型,本试验以“青花7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3个种植密度即21万株/hm^(2)(D1)、18万株/hm^(2)(D2)、15万株/hm^(2)(D3)为主区,4种株型塑造即花针初期不压环(T0)、压直径50 mm环(T1)、压直径75 mm环(T2)、压直径100 mm环(T3)为副区,开展两年大田试验,研究密度与株型对花生生长、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密度促进花生营养生长,花生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但抑制生殖生长,降低花生功能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压环塑造株型处理抑制花生营养生长,降低花生功能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但促进生殖生长。压环塑造株型起到了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关系的作用,增加了库容量;21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压直径50 mm环(D1T1)处理的花生产量最高,而18万株/hm^(2)、1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均为压直径100 mm环(D2T3、D3T3)处理的花生产量最高。该结论可为不同种植密度下花生高产株型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株型 密度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山东省审定玉米品种主要性状演变规律分析
18
作者 孙悦 库婷婷 +6 位作者 熊伟 刘倩彤 党同洋 张超 刘霞 冷冰莹 张恩盈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6,共10页
为了解山东省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性状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以2004—2023年山东省审定的玉米品种为材料进行其产量和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审定玉米品种生育期、株高、穗长、穗行数、穗粒数... 为了解山东省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性状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以2004—2023年山东省审定的玉米品种为材料进行其产量和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审定玉米品种生育期、株高、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年均产量、粗脂肪含量、粗淀粉含量随年份变化均呈上升趋势,穗位高、穗粗、赖氨酸含量随年份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出籽率、容重、千粒重、粗蛋白含量随年份变化不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大部分农艺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位高、穗粗、赖氨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产量的直接效应由大到小排序为生育期>赖氨酸含量>穗粒数>穗位高>千粒重>粗蛋白含量>穗长>粗淀粉含量>株高>出籽率>穗行数>容重>粗脂肪含量>穗粗。其中,除赖氨酸含量、穗位高、出籽率、粗脂肪含量和穗粗对产量产生直接负效应外,其他性状均产生直接正效应。综上,未来山东省玉米品种选育应协调好各性状之间的关系,适当延长生育期,关注穗粒数、千粒重和容重的改良,以期达到高产的目的;同时,加强品质性状改良,培育更多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玉米审定品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部性状近等基因系的创制及穗粒数候选基因分析
19
作者 陈旺 王殿 +4 位作者 宋波 刘易科 朱展望 卫波 宁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7-807,共11页
为创制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定位影响小麦穗粒数的候选区间,以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品种衡观35和科农199杂交构建的近等基因系作为研究材料,对株高、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穗数、每穗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7个性状进行表型鉴... 为创制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定位影响小麦穗粒数的候选区间,以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品种衡观35和科农199杂交构建的近等基因系作为研究材料,对株高、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穗数、每穗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7个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利用660K SNP芯片对表型差异显著的近等基因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两对近等基因系间的多态性SNPs位点及一致性的物理区间。结合候选区间的基因功能注释和基因表达分析,预测影响小麦穗粒数的重要候选基因。结果表明,N81和N82、N86和N87是两对在小麦穗部性状具有显著差异的近等基因系,其遗传相似度分别为98.02%和98.78%。通过660K SNP芯片分析,确定两对近等基因系分别在1B染色体上662~669 Mb、3B染色体上19~25 Mb和5B染色体上541~548 Mb的物理区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态性,表明这些物理区间可能是影响小麦穗部相关性状的候选区间。通过整合前人研究的QTL定位区间、基因功能注释、基因表达分析和同源基因功能分析,筛选出3个可能影响小麦穗粒数的重要候选基因,分别是1B染色体上编码苹果酸脱氢酶的TraesCS1B02G443200,3B染色体上编码AP2/ERF转录因子的TraesCS3B02G042400,5B染色体上编码C2H2类型锌指蛋白TraesCS5B02G366500。本研究结果为挖掘小麦穗粒数基因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660K SNP芯片 近等基因系 穗部相关性状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肥分层减施对花生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议丹 钱麟君 +3 位作者 孙玉洁 杨力剑 司彤 邹晓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7-226,共10页
为探究缓释肥分层减施对花生田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试验以农民常规施肥为对照(CK),选用复合肥(CF)和缓释肥(RF)开展分层减肥试验,设2个减肥梯度,分别较CK减氮10%和20%,共组合为CF10%、CF20%、RF10%、RF20%,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为探究缓释肥分层减施对花生田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试验以农民常规施肥为对照(CK),选用复合肥(CF)和缓释肥(RF)开展分层减肥试验,设2个减肥梯度,分别较CK减氮10%和20%,共组合为CF10%、CF20%、RF10%、RF20%,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花生生育期内N_(2)O、CH_(4)和CO_(2)排放通量、核算全球增温潜势效应(GWP)。结果表明:各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呈相似的波动变化,花生生育期内植株-土壤体系表现为N_(2)O排放源、CH_(4)和CO_(2)吸收汇;与CK相比,各分层减肥处理均显著降低N_(2)O累积排放量(11.29%~27.06%),其中,RF10%较CF10%、RF20%较CF20%的N_(2)O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13.30%、13.87%;各分层减肥处理CH_(4)累积吸收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RF10%和RF20%较之分别提升19.02%和16.87%,RF10%处理CH_(4)累积吸收量亦显著高于CF10%(11.28%);RF10%处理CO_(2)累积吸收量显著高于CK(11.35%),但与RF20%差异不显著;肥料类型对N_(2)O和CH_(4)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产生显著和极显著影响,肥料用量仅对N_(2)O平均排放速率影响显著;土壤温度与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呈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湿度仅对CH_(4)排放通量影响显著。与CK相比,CF10%、CF20%、RF10%、RF20%处理GWP分别显著降低13.37%、18.48%、27.90%、32.09%。研究表明,分层减肥有利于降低花生田间温室气体排放,且以缓释肥分层减施10%和20%效果更佳,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缓释肥 分层施肥 温室气体排放 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