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冀东平原农业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以滦县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志刚 王凯荣 +1 位作者 向开成 谢小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1-226,230,共7页
以冀东平原区域的河北滦县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结合GIS及Fragstats软件,对1996年、2009年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a来,滦县农田景观优势度降低,建设地景观优势度增高,破碎度增大,景观形状趋于简单。两期比... 以冀东平原区域的河北滦县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结合GIS及Fragstats软件,对1996年、2009年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a来,滦县农田景观优势度降低,建设地景观优势度增高,破碎度增大,景观形状趋于简单。两期比较,总生态服务价值(ESV)减少了1 336.19万元,其中建设地景观扩展是生态服务价值减少的最主要因素。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同农业景观格局演化之间紧密相关,其中景观斑块面积、景观斑块种类、斑块数量及破碎度等指数的变化都会引起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波动。可通过保护区域林地、园地、水域等关键景观类型,增加有效网络面积和连通性,减少干扰以降低斑块破碎度等措施来增强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更好地支撑和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县 农业景观 景观格局 生态服务价值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特征及格局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志刚 王凯荣 +1 位作者 谢小立 关欣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7-140,共4页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其农业发展与格局建设也必将适应生态型转变。利用区位商法,对研究区域各区县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生态经济区内各区县的优势产业,并对农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根据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其农业发展与格局建设也必将适应生态型转变。利用区位商法,对研究区域各区县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生态经济区内各区县的优势产业,并对农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根据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态势,对农业格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四大产业区的农业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布局 空间格局 农业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农业废弃物对水中Cr(VI)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开峰 彭娜 +1 位作者 涂常青 王凯荣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62,共5页
研究了4种典型农业废弃物(花生壳、柚子皮、稻草和玉米芯)对模拟废水中Cr(VI)的吸附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都具有吸附Cr(VI)的能力,在Cr(VI)初始质量浓度为20mg.L-1的溶液中,吸附率可达到97%以上;pH在1.0~6.0,Cr(VI)的吸附量... 研究了4种典型农业废弃物(花生壳、柚子皮、稻草和玉米芯)对模拟废水中Cr(VI)的吸附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都具有吸附Cr(VI)的能力,在Cr(VI)初始质量浓度为20mg.L-1的溶液中,吸附率可达到97%以上;pH在1.0~6.0,Cr(VI)的吸附量随pH升高而下降,最佳吸附pH为1.0~2.0;吸附在30 min左右达到平衡且符合拟2级动力学方程;最大吸附量的顺序为:花生壳(3.19 mg.g-1)>柚子皮(1.46 mg.g-1)>稻草(1.22 mg.g-1)>玉米芯(1.20 mg.g-1),吸附过程既符合Freundlich方程又符合Langmuir方程。综合比较,花生壳和柚子皮具有较强的吸附废水中Cr(VI)的能力,可作为废水铬净化剂使用,而稻草和玉米芯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弱,不是理想的净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玉米芯 CR(VI)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9
4
作者 赵志刚 王凯荣 谢小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5-230,共6页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建立江西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江西省农业生态安全度划分为不安全、较不安全、较安全和安全4个等级。从地域分异特征来看,环鄱区域生态系统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赣南区域农业生态问题突出...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建立江西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江西省农业生态安全度划分为不安全、较不安全、较安全和安全4个等级。从地域分异特征来看,环鄱区域生态系统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赣南区域农业生态问题突出,农业生态安全性较差;赣中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基本完整,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较好。在11个地级市中吉安等6个地级市处于较安全等级,鹰潭等5个地级市处于较不安全等级。针对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探讨了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区域特征 生态安全评价 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以湖南省桃源县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志刚 王凯荣 谢小立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74-1478,1482,共6页
对湖南桃源县区1996~2006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探讨其与社会经济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期间桃源县的各单项指标中,水源涵养、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价值较高;其几项总价值比重达... 对湖南桃源县区1996~2006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探讨其与社会经济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期间桃源县的各单项指标中,水源涵养、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价值较高;其几项总价值比重达到74.6%.研究年份间,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排序未发生变化,排列顺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园地、未利用地与建设用地;地类与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关联度排序为林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农业人口变化是导致地类面积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增加林地面积、城镇化发展有推动作用,水域及未利用地与社会经济因子相关性不强;对于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也可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类型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源县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类型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贝类汞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磊1 张磊2 孟湘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7721-7723,共3页
[目的]调查青岛市贝类产品汞含量状况,分析其潜在健康风险。[方法]根据贝类的消费量并兼顾品种多样性的原则,在青岛市海产品批发市场共采集11种75份贝类样品,并分析其汞含量。[结果]青岛市贝类汞含量为0.0013~1.2914 mg/kg,平... [目的]调查青岛市贝类产品汞含量状况,分析其潜在健康风险。[方法]根据贝类的消费量并兼顾品种多样性的原则,在青岛市海产品批发市场共采集11种75份贝类样品,并分析其汞含量。[结果]青岛市贝类汞含量为0.0013~1.2914 mg/kg,平均含量0.0718mg/kg,在采集的62份样品中有5份超过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海产品中总汞0.3mg/kg(GB2762—1994)的限量值,超标率为8.1%。在经过检测的品种中,文蛤、缢蛏、魁蚶等品种平均含量较高,而杂色蛤仔含量则较低。与其他地区比较,青岛贝类汞含量是东营地区汞含量的37.1%,但比龙口高出1.85倍,也高于浙江及泉州地区贝类汞含量。[结论]我国胶州湾一带的海域已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汞污染,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青岛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冬闲期间覆盖稻草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9
7
作者 尹春梅 谢小立 王凯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62-2168,共7页
冬季覆盖和裸田休闲作为两种主要的冬闲方式,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存在,且有扩大趋势。研究其生态效应,具有良好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以湖南亚热带双季稻作区为典型研究区域,以耕层土壤温湿度、田间植被生长、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指标,研究... 冬季覆盖和裸田休闲作为两种主要的冬闲方式,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存在,且有扩大趋势。研究其生态效应,具有良好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以湖南亚热带双季稻作区为典型研究区域,以耕层土壤温湿度、田间植被生长、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指标,研究早晚稻稻草覆盖还田与无覆盖还田两种冬闲方式生态效应的不同。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覆盖还田对冬闲稻田的生态效应主要包括4个方面:保温、保水、抑制田间杂草生长以及增加了指向大气的CO2排放。覆盖对土温的影响主要在地下5cm层,试验期内,温度较无覆盖平均高出1.0~3.2℃;覆盖对耕层水分的影响主要在0~15cm层,覆盖与无覆盖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覆盖显著改变了冬闲稻田生态系统的CO2与大气的交换情况,试验期内,由无覆盖的固定了CO2气体4.13tCO.2hm-2转为覆盖处理的净排放3.06tCO.2hm-2,致使冬闲稻田由大气的碳汇变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闲稻田覆盖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杂草 CO2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坡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植被群落的演变 被引量:8
8
作者 胡实 谢小立 +1 位作者 王凯荣 李裕元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7-333,共7页
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湘北红壤坡地有人为干扰和无人为干扰两种方式下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无人为干扰的坡地植被恢复在11年间经历了缓慢恢复和快速恢复两个阶段,不同坡位群落生物量稳步增长,正在逐步形成具有稳定... 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对湘北红壤坡地有人为干扰和无人为干扰两种方式下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无人为干扰的坡地植被恢复在11年间经历了缓慢恢复和快速恢复两个阶段,不同坡位群落生物量稳步增长,正在逐步形成具有稳定群落结构的自然生态系统;人为干扰坡地植被恢复缓慢,由于水土流失,上坡位地下部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中坡位和下坡位地下部的生物量都大幅度的增加,此外人为干扰使得乔木类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从而不能形成具有明显垂直结构的稳定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自然恢复 人为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不同功能区常见绿化植物及土壤汞污染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张磊 周震峰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02-806,共5页
城市植物汞的污染特征,能够反映其生境特性,并能为城市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青岛市植物及土壤汞污染特征,采集了青岛市不同功能区植物包括柏树(Cyparissus)、落叶松(Pinus)、法桐(Platanus)、黄杨(Euonymus)、冬青(Ilex),并... 城市植物汞的污染特征,能够反映其生境特性,并能为城市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青岛市植物及土壤汞污染特征,采集了青岛市不同功能区植物包括柏树(Cyparissus)、落叶松(Pinus)、法桐(Platanus)、黄杨(Euonymus)、冬青(Ilex),并同步采集相应表层土壤样品,采用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总汞含量,研究汞的含量及分布。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对汞的吸收累积能力不同,汞含量范围为7.2~95.7ng·g-1,其中冬青和黄杨对汞的吸收累积能力高于其他植物,分别达到59.79ng·g-1和51.85ng·g-1。植物的不同器官对汞的吸收能力不同,一般表现为树茎<树叶。不同功能区植物含汞量有很大的差异,植物在老工业区的汞含量最高,在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含量较低。道路两旁的植物中汞含量较高,说明交通是影响植物汞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工业区土壤汞含量最高于其它功能区,但植物中的汞含量和土壤中的汞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青岛市表层土壤汞含量低于中国其他城市的汞含量水平。青岛市常见绿化植物只有老工业区为中度污染,其它地区均为轻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市 绿化植物 城市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赵庆雷 吴修 +7 位作者 袁守江 王凯荣 高洁 陈峰 张士永 孙公臣 谢小立 马加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为了探讨土壤对磷素的固定与释放过程,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稻田0~20 cm和20~4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动态.结果表明,0~2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培养前期快速增大、后期趋于稳定,20~4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呈培养前期快速增... 为了探讨土壤对磷素的固定与释放过程,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稻田0~20 cm和20~4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动态.结果表明,0~2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培养前期快速增大、后期趋于稳定,20~4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呈培养前期快速增大、后期缓慢增大的态势.长期有机物循环配施化肥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壤磷吸附量,与单施化肥相比,其对土壤磷的吸附量降低幅度达20.1%;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效果次之,单施化肥无明显效果.各施肥模式对20~40 cm土壤磷的吸附特性影响较小.土壤对磷的解吸量主要集中在前几次浸提,且随浸提次数的增多而减小.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促进了0~20 cm土壤磷素的解吸,有机物循环利用配施化肥效果更佳,其对土壤磷的累积解吸率较单施化肥提高幅度达72.2%;单施化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对磷的解吸.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20~40 cm土壤磷的解吸特性影响不大.0~20 cm土壤对磷的解吸量和累积解吸率均低于20~40 cm土壤.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促进了土壤中磷素的活化,改善了磷素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红壤性水稻土 磷吸附和解吸 动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47
11
作者 王开峰 彭娜 +1 位作者 王凯荣 谢小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5-108,共4页
以湖南省7个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了无肥对照(CK)、化肥(NPK)、中量有机肥+化肥(MOM)和高量有机肥+化肥(HOM)4个处理下0~20cm土壤重金属Zn,Cu,Cd和Pb全量及其有效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加大了稻... 以湖南省7个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了无肥对照(CK)、化肥(NPK)、中量有机肥+化肥(MOM)和高量有机肥+化肥(HOM)4个处理下0~20cm土壤重金属Zn,Cu,Cd和Pb全量及其有效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加大了稻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风险。仅施化肥对土壤Zn,Cu,Cd和Pb全量、有效态含量及活化率的影响均较小,而中、高量有机肥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Zn,Cu,Cd的全量、有效态含量及活化率,只对土壤Pb的影响较小。且高量有机肥处理下其增幅最大,土壤Zn,Cu,CA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1%,18.7%和8.3%,有效态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7.3%,65.8%和41.4%,活化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77.5%,32.0%和29.8oA。有机肥的“激活”效应是导致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大幅提高的主要机制。各试验点土壤全Cd含量均大大超出了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30mg/kg),表明各试验点稻田土壤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Cd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重金属有效性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0
12
作者 彭娜 王开峰 +1 位作者 谢小立 王凯荣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10,共5页
通过湖南省7个土壤肥力与肥效监测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耕层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促进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积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孔隙度特别是通气孔隙度,促进... 通过湖南省7个土壤肥力与肥效监测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耕层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促进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积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孔隙度特别是通气孔隙度,促进水稳性大团聚体(WSA)的形成,提高阳离子交换量(CEC),高量有机肥效果优于中量有机肥。(2)有机肥使初始pH为5.20~7.8的土壤pH调节到5.6左右。(3)土壤有机碳(TOC)、热水可提取碳(HWC)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CEC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积累,因而能使土壤变得疏松,透气性、保水保肥能力都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无机配施 稻田土壤 理化性状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对花生苗期的毒害效应及其品种间差异 被引量:22
13
作者 王凯荣 曲伟 +3 位作者 刘文龙 王铭伦 陈殿绪 李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53-1658,共6页
重金属在籽粒中的积累与植物对镉的生物学耐性和吸收特性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品种对镉胁迫的生物学耐性,旨在为进一步揭示花生籽粒镉积累的种内差异形成机制提供实验参数。在人工气候箱控制... 重金属在籽粒中的积累与植物对镉的生物学耐性和吸收特性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品种对镉胁迫的生物学耐性,旨在为进一步揭示花生籽粒镉积累的种内差异形成机制提供实验参数。在人工气候箱控制环境下的含镉的营养液砂培试验中,花生苗期对镉胁迫的反应具有显著的品种间遗传差异。基于植株生物量变化,可将花生的镉胁迫反应分为3种类型,即镉钝感型,品种有平度01、花育23和莱农13;敏感型,品种有中花4号、花育20、丰花3号、莱农29、豫花15和祁阳小籽;普通型,品种有湘农3010-w、湘农312、湘农55、丰花2号和湘农小果w2-7等。钝感型品种在5个加Cd水平下的茎叶干物量比对照平均降低22.8%,全株生物量平均降低11.7%;敏感型品种茎叶干物量平均降低38.0%,全株生物量降低29.2%;普通型品种茎叶干物量平均降低33.2%,全株生物量降低25.1%。随着Cd质量浓度提高和暴露时间延长,花生叶片的叶绿素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叶片和根系丙二醛质量分数及细胞膜透性显著提高,与钝感型品种相比,敏感型品种的上述生理指标变化速率较高,而且随着镉暴露时间延长,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持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重金属 植物毒性 生理响应 敏感性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夏海勇 王凯荣 +1 位作者 赵庆雷 张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6-393,共8页
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为调节土壤碳循环、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1年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0-400g-kg-1秸秆时,两种土壤的有机物料分解率、腐殖化系数、C/N及土壤活性有机碳... 研究秸秆添加量对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有机碳库分解转化和组成的影响规律,为调节土壤碳循环、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1年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0-400g-kg-1秸秆时,两种土壤的有机物料分解率、腐殖化系数、C/N及土壤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和碳库活度(活性有机碳与非活性有机碳的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秸秆用量的增加,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率增加,腐殖化系数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含量和碳库活度均增加,与秸秆添加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问具有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性关系,腐殖化系数同土壤碳库活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砂姜黑土相比,秸秆在黄潮土中更易分解,但黏粒含量较高的砂姜黑土更有利于土壤碳的储存。试验1年后.黄潮土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和碳库活度分别比砂姜黑土平均高7.6个百分点和12.3个百分点,砂姜黑土的腐殖化系数和C/N分别比黄潮土平均高3.2个百分点和2.3。综上,秸秆添加越多,碳库活度便越高,越有利于有机物料分解,降低腐殖化系数;黏粒含量越高,有机物料的分解受阻,腐殖化系数便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秸秆 土壤有机质 秸秆分解速率 腐殖化系数 土壤有机碳库 碳库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条件与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彭英湘 王凯荣 +1 位作者 谢小立 唐彬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3,48,共5页
通过2年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和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上年晚稻稻草还田提高了来年早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配施氮肥后,新鲜早稻稻草还田也增加了晚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但在不施氮肥情... 通过2年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和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上年晚稻稻草还田提高了来年早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配施氮肥后,新鲜早稻稻草还田也增加了晚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但在不施氮肥情况下,淹水灌溉稻草还田处理的土壤NH4+-N浓度要低于移走稻草处理,间歇灌溉下稻草还田处理的土壤NH4+-N浓度仍高于移走稻草处理。(2)稻草还田能促进水稻中后期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及生物量的累积。(3)稻草还田能增加水稻产量,早稻增产幅度为6.85%,晚稻为8.17%;施用氮肥后稻草的增产效应要显著高于不施氮肥,早、晚稻增产分别为9.18%和5.83%。稻草还田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影响产量。水稻生长季节、灌溉模式和施肥条件对稻草还田的增产效应存在交互作用,早稻的最佳处理组合为"连续淹灌+稻草还田+配施氮肥",晚稻的最佳处理组合为"间歇灌溉+稻草还田+配施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灌溉方式 氮肥 铵态氮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土壤磷素及水稻磷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赵庆雷 王凯荣 +4 位作者 马加清 杨连群 谢小立 张士永 袁守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39-1545,共7页
基于16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了无肥对照(CK)、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C)、NPK化肥配施(NPK)、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NPK+C)、减量施肥(F+1/2C) 5个处理,通过测定各处理土壤P素肥力指标和水稻植株P含量,研... 基于16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了无肥对照(CK)、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C)、NPK化肥配施(NPK)、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NPK+C)、减量施肥(F+1/2C) 5个处理,通过测定各处理土壤P素肥力指标和水稻植株P含量,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P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模式显著改变了0~20 cm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对土壤P素的吸收利用,对20~40 cm土壤P素肥力影响不大。NPK化肥配施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108.8%和31.9%,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显著。NPK化肥配施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NPK化肥配施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84.3%和19.4%,土壤P素活化系数达到2.96,差异显著,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稻谷除外)差异显著。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P素肥力指标、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均不显著。减量施肥处理与NPK化肥配施相比,土壤肥力性状无明显差异,植株中P含量略有下降,稻谷中P含量差异不显著。施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明显改善了土壤P素肥力性状,提高了土壤P素活化度,促进了水稻对P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红壤性水稻土 土壤磷 水稻 磷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特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彭英湘 王凯荣 +3 位作者 彭娜 谢小立 佘冬立 刘迎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0-33,共4页
通过2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年晚稻草还田提高了翌年早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配施N肥后新鲜早稻草还田也增加了晚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但不施N肥淹水灌溉下稻草还... 通过2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年晚稻草还田提高了翌年早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配施N肥后新鲜早稻草还田也增加了晚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但不施N肥淹水灌溉下稻草还田土壤NH4+-N浓度低于移走稻草的处理,间歇灌溉下稻草还田处理土壤NH4+-N浓度仍高于移走稻草的处理。稻草还田能增加水稻产量,早稻增产幅度为6.85%,晚稻为8.17%;施用N肥后稻草增产效应显著高于不施N肥处理,分别增产9.18%和5.83%。稻草还田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影响产量,但水稻生长季节、灌溉模式和施肥条件对稻草还田的增产效应存在交互作用,早稻以连续淹水灌溉条件下稻草还田的增产效果最大,而晚稻则以间歇灌溉条件下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灌溉方式 N肥 铵态氮 水稻产量 早稻 晚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氮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志刚 王凯荣 +2 位作者 陈安磊 王卫 谢小立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1-25,共5页
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了长期定位试验,以研究在等量化肥氮条件下,NP、NPK、NPK+C(养分循环)等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量化肥氮条件下配施NPK+C对水稻生长影响最为明显,各项指标均为最高,早稻和晚稻产量分... 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了长期定位试验,以研究在等量化肥氮条件下,NP、NPK、NPK+C(养分循环)等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量化肥氮条件下配施NPK+C对水稻生长影响最为明显,各项指标均为最高,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是CK的2.5倍与1.6倍左右。NP、NPK、NPK+C处理均可显著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并提高产量;增施肥料主要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来提高稻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定位试验 施肥方式 水稻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被对桔园旱季土壤水分变化和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胡实 谢小立 王凯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6-983,共8页
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是解决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的有效措施。2005~2006年在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了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对桔园降雨入渗、土壤蒸发、土壤水分调控和利用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更有利于雨水的储存... 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是解决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的有效措施。2005~2006年在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了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对桔园降雨入渗、土壤蒸发、土壤水分调控和利用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更有利于雨水的储存和向深层入渗,雨后48h分别比裸地土壤储水增量多3.33mm和1.33mm,降雨入渗深度分别为40cm和80cm。此外,稻草覆盖和自然覆被分别抑制了69.10%和36.53%的土壤蒸发,其蒸发抑制作用在午间高温时段表现尤为明显,使得更多的水分以植物蒸腾(稻草覆盖15.71%、自然覆被7.30%)和土壤蓄留的方式支出,并且分别降低了20.55mm(稻草覆盖)和14.33mm(自然覆被)的水分支出。覆被下土壤水分结构发生明显改变,0~20cm土层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土壤水分变异系数较大,自然覆被由于覆盖的植被消耗表层水分,水分亏缺较大,平均含水量为稻草覆盖>裸地>自然覆被;20~80cm土壤水分变异减小,平均含水量稻草覆盖>自然覆被>裸地;120~160cm深土层中,自然覆被下土壤水分得不到补给,变异系数增大,稻草覆盖和裸地水分变化稳定,平均含水量稻草覆盖>裸地>自然覆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覆盖 自然覆被 土壤含水量 土壤蒸发 水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含量对石灰性黄潮土和砂姜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20
作者 夏海勇 王凯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03-1310,共8页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不同量小麦秸秆,经好气培养1年后,获得不同有机质含量梯度的系列土壤,研究有机质含量对石灰性黄潮土和砂姜黑土磷(P)相关吸附参数和不同水土比下解吸溶液P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不同有机质...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不同量小麦秸秆,经好气培养1年后,获得不同有机质含量梯度的系列土壤,研究有机质含量对石灰性黄潮土和砂姜黑土磷(P)相关吸附参数和不同水土比下解吸溶液P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不同有机质含量的两种土壤对P的等温吸附曲线,拟合度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黄潮土和砂姜黑土P最大吸附量(Xm)、吸附亲和力常数(K)、最大缓冲容量(MBC)、吸附饱和度(DPS)及相同水土比下P解吸溶液浓度与有机碳含量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抛物线拐点之前,随有机质含量的提高,P的吸附能力增强,解吸能力降低;拐点之后,吸附能力降低,解吸能力增强。各水土比条件下,P解吸溶液浓度与Xm、K、MBC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DPS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随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土壤磷的植物有效性和P流失风险呈先降低后增强的抛物线趋势;土壤供P缓冲能力则先增强后降低。砂姜黑土Xm、K、MBC均明显高于黄潮土,DPS明显低于黄潮土;且其抛物线拐点滞后,拐点横坐标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黄潮土。不同有机质含量的解吸曲线较黄潮土排列紧密;砂姜黑土粘粒含量、碳酸钙含量明显高于黄潮土,全P和Olsen-P含量明显低于黄潮土,这可能是造成两种石灰性土壤P吸附-解吸特性差别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吸附 解吸 石灰性黄潮土 石灰性砂姜黑土 麦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