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动技能教学若干关键问题审思 被引量:4
1
作者 季浏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内容和专项运动技能内容。如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学生体育学习特点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发挥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基本运动技能内容和专项运动技能内容。如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学生体育学习特点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发挥运动技能对培养核心素养、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小学是否应采用自主运动选项教学和走班制形式、基本运动技能是否应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进行专门教学、专项运动技能是否应按照年级划分等级3个理论和实践问题,认为,小学不应采用自主运动选项教学和走班制形式,基本运动技能在小学1~2年级进行专门教学更科学合理,按照年级划分专项运动技能等级不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学生体育学习特点。正确认识和理解这3个问题,有助于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教学和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享受运动乐趣、掌握运动技能、实现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 自主运动选项教学 基本运动技能 专项运动技能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ROC曲线评估久坐行为对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李琳 廖津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4-619,共6页
在全球久坐行为日趋普遍化的大环境下,儿童青少年“高久坐行为”特征也日趋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指出,儿童青少年久坐行为与肥胖风险的增加、心脏代谢水平下降、亲社会行为表现较差以及睡眠时间减少... 在全球久坐行为日趋普遍化的大环境下,儿童青少年“高久坐行为”特征也日趋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指出,儿童青少年久坐行为与肥胖风险的增加、心脏代谢水平下降、亲社会行为表现较差以及睡眠时间减少有关^([1-2])。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儿童青少年高久坐行为现象似乎更为严重,长时间久坐不动已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逐年下降和肥胖、超重人数增多的“罪魁祸首”^([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久坐行为 视力不良 ROC曲线 儿童青少年 学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叠效应理论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模式构建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燕国 汪晓赞 孔琳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7,共12页
重叠效应理论是教育领域中指导家校社合作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基于“理论解读-问题剖析-逻辑阐释-模式构建-推进路径”的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深入探讨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刻剖析儿童... 重叠效应理论是教育领域中指导家校社合作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基于“理论解读-问题剖析-逻辑阐释-模式构建-推进路径”的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深入探讨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刻剖析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现实困境,阐释了重叠效应理论指导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逻辑理路。基于此,从目标靶向、内容结构、实践方式和评估反馈4个方面构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模式。研究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突破信息茧房束缚,形成多元联动强大合力;完善责任权益机制,厘清多元联动权责边界;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提升多元联动协同效应;实施综合评估反馈,保持多元联动的发展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效应理论 儿童青少年 体育健康促进 多元联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70
4
作者 季浏 尹小俭 +2 位作者 吴慧攀 杨小芳 刘媛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54,共13页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指标,探索制定相应新评价标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长远的作用。采用立意抽样法、层次分析法、LMS法等完成被试抽...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指标,探索制定相应新评价标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长远的作用。采用立意抽样法、层次分析法、LMS法等完成被试抽样、指标筛选、权重确定、体质健康评价指标成绩界值点确定等标准制定的相关程序。研究认为:1)《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新评价标准》包含6个一级指标(身体成分、心肺耐力、力量、柔韧性、速度、灵敏协调性)和9个二级指标(BMI、腰围、20 m往返跑、握力、30 s仰卧起坐、立定跳远、50 m跑、20 s反复横跨、坐位体前屈),新评价标准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2)新评价标准提高了心肺耐力、力量和身体成分的指标权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助于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肺耐力水平,遏止力量素质的持续下滑,控制超重肥胖率的快速上升;3)基于全国大范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新评价标准确定的各单项指标等级划分的界值点可以成为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儿童 青少年 体质健康 评价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及其启示 被引量:27
5
作者 岳建军 阎智力 +1 位作者 季浏 王建琴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5-39,共5页
以美国学生体质评价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为契机,阐述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和FITNESSGRAM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表明:FITNESSGRAM指标构建是以体质健康效度为首要原则,其效度是以定义阶段、论证阶段和理论测试阶段组成的"金字... 以美国学生体质评价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为契机,阐述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和FITNESSGRAM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表明:FITNESSGRAM指标构建是以体质健康效度为首要原则,其效度是以定义阶段、论证阶段和理论测试阶段组成的"金字塔"式结构范式。评价标准是以健康状况居中法建立的,以反映学生真实健康信息为原则。结合我国体质评价情况和部分地区调研,提出在评价指标建立方面,首先要把效度放在第一位,围绕体质健康来构建测试指标体系,而不是运动能力;在评价标准参照方面,联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建立健康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体育 美国 体质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HO-FICs架构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运动康复的健康结局: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辉 杨剑 +1 位作者 曹航 贾绍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93-1002,共10页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构建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和运动康复的健康和功能结局的研究架构,系统分析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与功能障碍表现、参与身体活动的方案以及健康和功能结局。方法 运用《...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构建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和运动康复的健康和功能结局的研究架构,系统分析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与功能障碍表现、参与身体活动的方案以及健康和功能结局。方法 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方案以及健康与功能结局进行系统分析,构建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健康与功能状况、身体活动干预方案以及健康与功能结局架构。检索Scopus、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收集建库至2022年8月18日公开发表的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与运动康复的健康及功能结局的系统综述,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系统综述8篇,来自5个国家,包括190项随机对照试验和7 011例参与者,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智力障碍、儿童神经病学、康复科学、残疾与健康、适应性体育、特殊教育等,发表时间集中在2018年至2022年。常见的健康状况主要有唐氏综合征、孤独症谱系障碍、脆性X综合征、Prade-Willi综合征、智力障碍、认知障碍;身体活动干预形式分为体适能类、技能类和活动类3类,活动频率每周1~5次,活动强度为中-高强度,持续时间1周~1.5年;健康结局体现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身体活动、心理行为健康与社会适应、整体生活质量和福祉方面。结论 基于WHO-FICs构建了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和运动康复的健康效果的理论架构。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主要功能障碍表现为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活动和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福祉3个层面。其中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层面涉及概念性技能、社交性技能和实践性技能,活动和参与层面表现为低体育活动参与度、久坐和肥胖,活动能力低,没有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福祉层面涉及情绪和情感、自尊、一般自我概念、幸福感、友谊、与他人的关系或社会成熟度、生活质量和福祉等。身体活动方式可以分为体适能类、技能类和运动项目类。主要健康和功能结局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智力功能与适应性行为,活动和参与以及心理行为健康与社会适应、生活质量和福祉。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领域,主要健康结局涉及认知功能(执行功能、认知可塑性、工作记忆等)、心理功能(情绪自我控制、自我价值和自尊)。在活动和参与领域,主要健康结局涉及体适能(肌力和肌耐力、速度、灵敏性)和动作技能(基本动作技能、平衡、核心稳定性),提高体育活动参与度,促进其更好地适应与赋能(社交、亲社会行为等),达成健康目标(降低疾病风险、缓解焦虑和抑郁、肥胖管理)。在心理行为健康与社会适应、生活质量和福祉领域,参与身体活动与运动康复可以提升儿童青少年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残疾 身体活动 运动康复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 系统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脑-行为”视角下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运动干预及作用机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微娜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体育运动被认为可以使普遍理性化社会中的冲动得以宣泄甚至升华,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人类行为固然会受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干扰,但外显行为终究是由大脑的生物学适应以及认知能力直接操纵的。梳理运动干预对儿童青少年攻... 体育运动被认为可以使普遍理性化社会中的冲动得以宣泄甚至升华,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人类行为固然会受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干扰,但外显行为终究是由大脑的生物学适应以及认知能力直接操纵的。梳理运动干预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从"基因-脑-行为"视角出发,揭示了潜在的遗传基础(COMT、MAOA、DRD4/D2等基因多态性研究)和神经生理机制(ERPs、fMRI、fNIRS等神经影像学研究)。有望为减少校园霸凌与暴力,降低儿童青少年犯罪、反社会行为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干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攻击行为 运动干预 基因多态性 神经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运动强度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晨斐 徐波 季浏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5-92,共8页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所强调的三个关键点之一“运动负荷”提出,每节体育课全班学生的平均心率需达到140~160次/分钟(beats per minute,bpm),旨在解决我国传统低强度体育课导致的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但个别学者仍对该强度存在疑...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所强调的三个关键点之一“运动负荷”提出,每节体育课全班学生的平均心率需达到140~160次/分钟(beats per minute,bpm),旨在解决我国传统低强度体育课导致的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但个别学者仍对该强度存在疑问:认为140~160 bpm强度过高,不利于身心健康,超出160 bpm甚至危害生命。通过梳理体育领域教材、国内外学者以及健康推行机构对于运动强度等级的划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界定了140~160 bpm所属运动强度,阐明了平均心率140~160 bpm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有益影响,以期为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儿童青少年 运动强度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密度对青少年运动能耗与体质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蔡瑞金 季浏 +2 位作者 尹杰 杨晓玲 薛小安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探讨60%THR运动强度下不同运动密度对青少年运动能耗与体质健康的影响。方法:将146名健康小学生随机分成低、中、高运动密度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olar Team OH1和Actigraph wGT3X-BT监测运动强度和运动能耗。结果:运动能耗建模后,时段... 探讨60%THR运动强度下不同运动密度对青少年运动能耗与体质健康的影响。方法:将146名健康小学生随机分成低、中、高运动密度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olar Team OH1和Actigraph wGT3X-BT监测运动强度和运动能耗。结果:运动能耗建模后,时段以及时段与组别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运动能耗与组别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体质健康建模后,BMI变化、往返跑、50 m跑和坐位体前屈进步幅度组别主效应以及肺活量、跳绳进步幅度"组别×性别"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仰卧起坐组别主效应和"组别×性别"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0%THR运动强度、36%~74%运动密度的运动负荷是维持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的最小阈值,55%~74%的运动密度是引起BMI下降的最小阈值并适宜发展女生跳绳能力,75%以上运动密度是健康促进效应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价值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运动密度 运动强度 能耗 体质健康 学校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食和运动干预下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质量控制交互效应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喆 钱帅伟 丁树哲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85,共11页
归纳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质量的交互效应在运动和饮食干预下的最新研究动态,提出:在饮食方面,间歇性禁食可能通过线粒体自噬调节节律分子钟,从而促进健康;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动态变化的交互作用可有效避免高脂饮食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在运... 归纳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质量的交互效应在运动和饮食干预下的最新研究动态,提出:在饮食方面,间歇性禁食可能通过线粒体自噬调节节律分子钟,从而促进健康;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动态变化的交互作用可有效避免高脂饮食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在运动方面,目前已明确PGC-1α、Fis1和HIF-1α分别在脂肪、肝脏和骨骼肌中与BMAL1存在交互效应,且运动可通过BMAL1-HIF-1α、CLOCK-线粒体自噬以及AMPK-SIRT1-PGC-1α调控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质量控制的交互效应。长期择时运动和/或不同运动强度/方式(如无氧运动、低氧运动、抗阻训练等)对线粒体质量和节律分子钟交互效应的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线粒体自噬可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运动是否通过节律分子钟与线粒体动态变化的交互效应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代谢异常亦有待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律分子钟 线粒体质量控制 运动 饮食 交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神经精神疾病的精准干预:运动因子的发掘、应用与转化
11
作者 刘微娜 章森 +1 位作者 何文柯 漆正堂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51,74,共18页
运动因子(Exerkines)作为由骨骼肌及其他组织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炎症、促进神经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系统探讨运动因子的来源、转运机制及其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作用,详细阐述运动因子的神经生物功能,... 运动因子(Exerkines)作为由骨骼肌及其他组织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炎症、促进神经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系统探讨运动因子的来源、转运机制及其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作用,详细阐述运动因子的神经生物功能,并探讨其在神经精神疾病精准干预中的潜力。运动因子可分为骨骼肌源性因子、心源性因子、肝源性因子、脂肪源性因子和神经源性因子等,其神经生物学功能包括神经修复与再生、神经炎症调节、神经发育等。在运动的诱导下,这些因子通过血液循环或囊泡转运等方式传递信息,并在靶组织中发挥作用。在神经精神疾病的精准干预中,可通过运动因子进行个性化评估、精准诊断和治疗监测。通过整合生物组学、神经影像学及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运动因子的功能机制,并为疾病的精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因子 精准干预 神经精神疾病 神经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竞活动对青少年健康和功能的影响及康复干预的系统综述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彤彤 杨剑 +1 位作者 吴铭 郭正茂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9-888,共10页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探究电竞活动对青少年的健康影响,并对健康状况和功能、干预策略和康复结局进行系统综述。方法 运用ICF对青少年从事电竞活动的身心健康和功能影响进行系统分析。采用关键词和主题检索的方...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探究电竞活动对青少年的健康影响,并对健康状况和功能、干预策略和康复结局进行系统综述。方法 运用ICF对青少年从事电竞活动的身心健康和功能影响进行系统分析。采用关键词和主题检索的方式,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等数据库检索电竞活动、健康状况、功能、功能康复(干预)和康复结局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2月。对纳入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和综述,采用ICF架构和WHO-FICs编码分析从事电竞活动的健康状况和相关的功能、干预策略以及康复(健康状况和功能)结局。结果与结论 最终纳入文献8篇,来自6个国家,主要涉及临床医学、康复科学、运动康复、运动心理学和康复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其发表日期主要集中在2015年之后,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平均分为6.88分。根据ICF分类,青少年从事电竞活动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涉及身体层面、个体层面和环境层面。身体层面包括精神功能、感觉功能和疼痛、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有关的功能,常见的有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疲劳、睡眠障碍、抑郁和焦虑、肥胖症、骨骼肌肉疼痛等;个体层面包括活动与参与领域中的健康行为(如久坐行为和身体活动不足)、饮食与营养不良、其他健康行为等;环境层面主要包括支持和相互联系、态度、服务、体制和政策表现。干预策略分为身体层面(如身体干预、心理干预)和活动与参与层面(如社交干预、认知干预、社交媒体的使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两类。康复结局涉及认知、活动性、自我照护、与人相处、生活活动、参与和健康影响6个维度,通过康复干预可以改善情绪和认知状况、提升日常身体活动水平、迅速增加轻度到中度身体活动,中断久坐,增加身体活动;增加社交活动,获得社会支持,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生活质量和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电竞活动 健康 康复 系统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静态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洁丽 郭亚茹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4,共7页
探究静态行为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和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于2021年9—12月在上海、昆明、乌鲁木齐、宿州与长沙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10327名12~17岁青少年进行静态行为调查与抑郁症状评估,采用卡方检验... 探究静态行为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和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于2021年9—12月在上海、昆明、乌鲁木齐、宿州与长沙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10327名12~17岁青少年进行静态行为调查与抑郁症状评估,采用卡方检验、逻辑回归分析探讨两者关系。结果显示:青少年抑郁总检出率为28.6%,其中抑郁症状、严重抑郁总检出率分别为19.5%、9.1%。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于初中,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静态行为时长≥8h、视屏时间≥2h组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静态行为时长<8h、视屏时间<2h组的1.302和1.348倍(P<0.01)。研究表明:静态行为尤其是视屏时间与青少年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应当重视静态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通过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间、鼓励参与户外活动、教育正确的使用习惯、家长监督和参与等措施限制静态行为和视屏时间,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电子设备,以减少和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状 静态行为 视屏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 被引量:186
14
作者 汪晓赞 郭强 +3 位作者 金燕 李有强 吴红权 季浏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4,共12页
通过梳理国内、外青少年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总结出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两次重要转向:由早期疾病诊疗的辅助手段转向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制定健康公共政策的理论探索转向推动行动计划的实践实施。国外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 通过梳理国内、外青少年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总结出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两次重要转向:由早期疾病诊疗的辅助手段转向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制定健康公共政策的理论探索转向推动行动计划的实践实施。国外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成功范例有:"总统挑战杯"、"动起来"、"5-2-1-0计划"、健康公民计划、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体育创新计划、健康改造计划、"塑造全新的你"、"运动是良药"、欧洲健康促进学校网络计划以及"传递的足球"等。这些优秀的体育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具有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促进对象全面覆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推广和实施主要体现在健康促进学校的实施与推广、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和多元联动机制的探索等几个方面。通过分析国内、外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发展规律和内在价值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尝试提出包含身体干预、心理调试和营养膳食的多维发展格局,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多维发展策略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监测、评价、管理等多维监管机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促进框架体系,从而推动以积极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健康促进 生活方式 理论溯源 框架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锻炼时间对青少年运动承诺的影响机制——锻炼满足感和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杨剑 陈开梅 季浏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73,共5页
运用心理量表、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青少年施测,以运动承诺模型为主轴,融合锻炼满足感和社会支持的概念,考察锻炼满足感与社会支持对运动承诺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锻炼时间、锻炼满足感、社会支持和运动承诺变量之间相关均达到... 运用心理量表、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青少年施测,以运动承诺模型为主轴,融合锻炼满足感和社会支持的概念,考察锻炼满足感与社会支持对运动承诺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锻炼时间、锻炼满足感、社会支持和运动承诺变量之间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锻炼时间越长,体验到的锻炼满足感越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运动承诺也越高;2锻炼时间不仅可对运动承诺产生直接作用,还可以通过锻炼满足感和社会支持中介变量对运动承诺产生间接作用。采用层级回归和最大似然法,验证锻炼满足感与社会支持在锻炼时间对运动承诺干预中的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锻炼时间 运动承诺 社会支持 中介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72
16
作者 汪晓赞 杨燕国 +2 位作者 孔琳 童甜甜 陈美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2,共7页
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梳理了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发展瓶颈问题,并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生命过程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结合国际体育健康促进先进经验,遵循"长远规划、系统构建... 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梳理了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发展瓶颈问题,并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生命过程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结合国际体育健康促进先进经验,遵循"长远规划、系统构建、有效控制"的原则,提出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3-4-5"发展战略体系,即:凝聚家庭、学校和社区3大主体力量,辐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4个领域范围,落实优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活力校园的打造、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的构建、运动奖励计划的设置、运动智能监控的运用等5项行动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 体育健康促进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预方法和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剑 陈开梅 董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和综合干预3种不同干预方法及4种不同干预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运用协方差分析不同干预方法和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交互作用和综合作用。结果:3种不同干预方法对青少年心理应激干预前后差异...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和综合干预3种不同干预方法及4种不同干预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运用协方差分析不同干预方法和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交互作用和综合作用。结果:3种不同干预方法对青少年心理应激干预前后差异显著;4种不同干预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应激干预前后差异也显著。多重比较分析表明:综合干预效果优于运动干预,运动干预效果优于心理干预;团体+心理干预效果优于团体干预,团体干预效果优于个人+心理干预,个人+心理干预效果优于个人干预。结论:综合干预方法和团体+心理的综合干预方式是缓解青少年心理应激最有效的方法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心理干预 青少年 心理应激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质测试中青少年力量素质评价指标效度的比较 被引量:10
18
作者 岳建军 高升 +1 位作者 龚俊丽 程宙明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8-144,共7页
将4种青少年力量素质评价指标与标准测试相比较,筛选出效度高的评价指标,为我国青少年力量素质评价提供参考。选取85名非体育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利用BIODEX等动测力仪、Telemyo2400DTS16通道表面肌电系统等仪器,测试了学生屈腿硬拉、... 将4种青少年力量素质评价指标与标准测试相比较,筛选出效度高的评价指标,为我国青少年力量素质评价提供参考。选取85名非体育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利用BIODEX等动测力仪、Telemyo2400DTS16通道表面肌电系统等仪器,测试了学生屈腿硬拉、下肢蹬力、屈臂力量、髋关节伸肌力量、引体向上、握力等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生屈腿硬拉与实验室标准测试指标下肢蹬力相关系数达到0.913,与实验室标准测试指标髋关节伸肌力量相关系数为0.653,与实验室标准测试指标屈臂力量相关系数为0.724;女生屈腿硬拉与实验室标准测试指标下肢蹬力相关系数达到0.745,与实验室标准测试指标髋关节伸肌力量相关系数为0.463,与实验室标准测试指标屈臂力量相关系数为0.559。结果说明屈腿硬拉可以作为全身肌肉力量素质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力量素质 屈腿硬拉 青少年 评价指标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对青少年自主神经功能的急性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朋 季浏 +3 位作者 李世昌 陈祥和 王静 陈培友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38,共9页
目的:研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青少年自主神经平衡功能的急性影响。方法:以60名(男30岁,女30岁)健康青少年(男22±2岁,女23±2岁)为研究对象。该研究共进行2次测试:第1次测试,运用Bruce跑台(FreeMotion;Fitness Blowout,USA)模... 目的:研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青少年自主神经平衡功能的急性影响。方法:以60名(男30岁,女30岁)健康青少年(男22±2岁,女23±2岁)为研究对象。该研究共进行2次测试:第1次测试,运用Bruce跑台(FreeMotion;Fitness Blowout,USA)模式测量受试者最大心率(HRmax)和峰值摄氧量(VO2peak);第1次测试结束后48h^2 wk,进行第2次测试。第2次测试主要测量受试者基础状态的身体生理指标,以及运动前、运动后30 min和60min仰卧状态的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动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BRS)、呼吸频率(BF)等系列指标。急性有氧运动的目标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70%+安静心率。结果:2×3(2个性别×3个时间点)ANOVA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两个性别在运动前、运动后30min和60min的LnHF、LnLF/HF、LnRMSSD、HR、LnRRI和BRSup-up存在性别和时间交互影响的显著性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CI=95%)发现:LnHF与LnLF/HF呈显著负相关(r=-0.674,P=0.000),LnHF与LnRMSSD呈显著正相关(r=0.949,P=0.000),LnHF与BRSup-up呈显著正相关(r=0.633,P=0.000),VO2peak与HR呈显著负相关(r=-0.416,P=0.000)。结论:1)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后青少年ANS平衡功能的恢复水平存在性别间的差异,表现为男性的恢复延迟于女性;2)引起ANS平衡功能恢复水平性别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男性PSNS活性的恢复延迟于女性,该差异可能是由性激素水平的差异引起;3)运动后HR恢复(HRR)的水平与ANS平衡功能恢复水平不同步,有氧运动能力的差异可能影响了运动后HR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自主神经功能 心率变异性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结构及相关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孙开宏 季浏 王坤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61,80,共7页
探讨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的结构及相关特征,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多维体育道德取向量表的扩展版"进行信效度检验,对411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结构是由社会规... 探讨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的结构及相关特征,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多维体育道德取向量表的扩展版"进行信效度检验,对411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结构是由社会规范、规则裁判、尊敬对手和工具性攻击4个因素构成;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存在显著的年龄、性别、项目、运动等级和训练年限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运动员 体育道德 结构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