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枣压缩特性实验与计算仿真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彭俊 谢洪起 +3 位作者 冯亚利 傅隆生 VáZQUEZ-ARELLANO Manuel 李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0-25,共6页
为了研究冬枣果实在收获、分选、运输及贮藏过程的力学特性,对冬枣果实进行压缩实验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不同成熟度白熟期和脆熟期冬枣在不同压缩方向下的弹性模量以及接触应力。压缩实验结果表明:白熟果实的破裂力大于脆熟果实;二者的压... 为了研究冬枣果实在收获、分选、运输及贮藏过程的力学特性,对冬枣果实进行压缩实验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不同成熟度白熟期和脆熟期冬枣在不同压缩方向下的弹性模量以及接触应力。压缩实验结果表明:白熟果实的破裂力大于脆熟果实;二者的压缩曲线相似,横向压缩曲线有较明显的生物屈服点,纵向压缩时没有明显的屈服点。横向压缩时,白熟果实的平均弹性模量计算值与仿真值分别为3.527 MPa和3.263 MPa,平均误差为11.38%;脆熟果实的平均弹性模量计算值与仿真值分别为3.131 MPa和2.877 MPa,平均误差分别为12.96%。纵向压缩时,白熟和脆熟果实的弹性模量计算值与仿真值平均误差分别为26.24%和27.66%。压缩应力云图显示:上压头接触面的最大应力大于与固定底板接触面的最大应力;横向压缩时,上下表面的接触应力呈现对称分布;相同的压缩方向,白熟果实的计算最大应力和仿真最大应力都大于脆熟果实;最大应力的计算值和仿真值的误差较大,最小平均误差为26.24%。研究结果可为冬枣运输、分级及贮藏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包装设计和摆放方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枣 压缩特性 弹性模量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高光谱图像的冬枣损伤早期检测 被引量:27
2
作者 孙世鹏 彭俊 +3 位作者 李瑞 朱兆龙 Vázquez-Arellano MANUEL 傅隆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1-305,共5页
为了对冬枣损伤进行早期检测,采用近红外高光谱图像技术对损伤区域成像。针对高光谱图像波长多的特点,分别采用连续投影算法、相关特征选择算法、一致性(Consistency)算法选择冬枣损伤的特征波长,对提取的特征波长分别应用k-邻近、朴素... 为了对冬枣损伤进行早期检测,采用近红外高光谱图像技术对损伤区域成像。针对高光谱图像波长多的特点,分别采用连续投影算法、相关特征选择算法、一致性(Consistency)算法选择冬枣损伤的特征波长,对提取的特征波长分别应用k-邻近、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NB)、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3种分类方法进行损伤区域识别。结果表明:所有方法选择的一致特征波长在1 353 nm和1 691 nm附近。Consistency算法选择的特征波长在SVM分类器下分类识别正确率达到95.16%,一致特征波长在NB分类器下分类识别正确率达到84.26%,验证了一致波长的有效性,为多光谱成像技术实现在线检测冬枣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枣 高光谱成像 特征波长 轻微损伤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AquaCrop模型预测 被引量:41
3
作者 杜文勇 何雄奎 +3 位作者 Shamaila Z 胡振方 曾爱军 Muller J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4-178,183,共6页
以华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将AquaCrop作物生长模型应用到滴灌、喷灌、漫灌中,对模型主要参数如气象、土壤、作物特性等进行调整,并对作物产量和生物量模拟的有效方法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产量和收获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模拟值与... 以华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将AquaCrop作物生长模型应用到滴灌、喷灌、漫灌中,对模型主要参数如气象、土壤、作物特性等进行调整,并对作物产量和生物量模拟的有效方法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产量和收获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且略高于实测值,模型性能指数均高于0.95。产量模拟效果优于生物量,滴灌模拟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生物量 预测 灌溉 AquaCro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技术条件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33
4
作者 杜文勇 何雄奎 +2 位作者 胡振方 Zia S. Muller 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2011年第2期170-174,共5页
为了研究并得到3种不同灌溉技术(滴灌、喷灌、漫灌)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设计了滴灌、喷灌、漫灌的大田试验.3种灌溉技术条件下,其灌溉总量相同,漫灌和喷灌采用浇底墒水加浇两水,滴灌采用浇底墒水加浇... 为了研究并得到3种不同灌溉技术(滴灌、喷灌、漫灌)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设计了滴灌、喷灌、漫灌的大田试验.3种灌溉技术条件下,其灌溉总量相同,漫灌和喷灌采用浇底墒水加浇两水,滴灌采用浇底墒水加浇四水的方式;从冬小麦整个生长期内的作物高度、叶面积指数、籽粒重等指标,考察不同灌溉技术对冬小麦生产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表层含水量下降速度最小,整个生长期,含水量高于喷灌和漫灌;滴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高,其次是喷灌;在成熟期,滴灌条件下,作物高度比漫灌高12%,比喷灌高5%;滴灌和喷灌的条件下产量分别比漫灌高8.63%,7.75%;滴灌、喷灌、漫灌的籽粒千粒重分别为43.36,42.17和41.17 g,滴灌和喷灌籽粒重明显高于漫灌,且生物量分别比漫灌提高了6.9%,3%.这说明3种灌溉技术中,滴灌技术最有利于实现节水保墒、小麦增产,其次是喷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技术 冬小麦 含水量 叶面积指数 产量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在使用红外热像仪技术预测冬小麦产量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6
5
作者 胡振方 张录达 +7 位作者 王珏璇 Shamaila Z 曾爱君 宋坚利 刘亚佳 Wolfram S Joachim M 何雄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87-1592,共6页
通过使用红外热像仪技术获得冬小麦冠层不同温度值,计算得到冬小麦主要需水阶段水分胁迫指标ICWSI(infrared crop water stress index)。并根据此数据,使用一次灌溉周期中3个时段不同的ICWSI的平均值作为输入因子,相应实测冬小麦产量作... 通过使用红外热像仪技术获得冬小麦冠层不同温度值,计算得到冬小麦主要需水阶段水分胁迫指标ICWSI(infrared crop water stress index)。并根据此数据,使用一次灌溉周期中3个时段不同的ICWSI的平均值作为输入因子,相应实测冬小麦产量作为输出因子,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对冬小麦的产量进行预测,本文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其拓扑结构为3-5-1,数据归一化处理后收敛性能增强。预测结果显示,平均相对误差最大只有3.42%;为了证实这一方法的优越性,同时建立了基于ICWSI和冬小麦产量关系的非线性函数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产量值进行比较,平均相对误差最大达到了18.87%。两种预测方法得到的不同预测结果表明,将红外热像仪技术与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相结合,可以成功用来预测冬小麦产量,比使用非线性函数预测的效果更好,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强,可以用于实际生产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仪 ICWSI BP神经网络 冬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下限对膜下滴灌棉花土壤水盐运移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汪昌树 杨鹏年 +1 位作者 姬亚琴 Miguel Aguila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238,共7页
通过2014年在新疆巴州灌溉试验站开展的棉花膜下滴灌大田试验,在各生育期选取不同的灌水下限,设置4个水平的灌水量处理(处理A、B、C、D分别为425 mm·30次^(-1)、345 mm·22次^(-1)、545 mm·18次^(-1)、595mm·16次^(-... 通过2014年在新疆巴州灌溉试验站开展的棉花膜下滴灌大田试验,在各生育期选取不同的灌水下限,设置4个水平的灌水量处理(处理A、B、C、D分别为425 mm·30次^(-1)、345 mm·22次^(-1)、545 mm·18次^(-1)、595mm·16次^(-1)),研究不同灌水下限对膜下滴灌棉花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盐分分布及积累特征的影响,并对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分布特征及棉花产量进行评价。试验以TRIME-T3管式TDR监测土壤含水率指示灌水,初步得出:不同灌水下限影响棉花的田间灌水及产量,灌水下限定的高时(处理A、B),灌水频率增加,增大了田间耗水量且滴灌土壤水分水平运动距离和范围有限,对盐分的淋洗效果一般;灌水下限较低时(处理C、D),次灌水量大,灌溉定额增加,综合控盐效果较好,棉花产量较高。基于不同灌水下限对膜下滴灌棉花生育期内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对棉花产量有一定的影响,B处理(345 mm·22次^(-1))可获得最高的灌溉水生产效率为1.79 kg·m^(-3),D处理(595 mm·16次^(-1))可获得最大籽棉产量为6 63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灌水下限 水盐运移 TRIME-T3管式TDR 棉花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装备与技术 让蔬菜施药更精准 被引量:1
7
作者 齐鹏 刘亚佳 +5 位作者 宋坚利 王昌陵 曾爱军 王志翀 何雄奎 张炜 《蔬菜》 2021年第10期1-12,共12页
我国蔬菜种类繁多,高达1600种,蔬菜产业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应用场景不同,主要分为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达2086.274万hm^(2),占全部播种农作物面积的12.57%,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 我国蔬菜种类繁多,高达1600种,蔬菜产业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应用场景不同,主要分为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达2086.274万hm^(2),占全部播种农作物面积的12.57%,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第2位;蔬菜总产量为72102.6万t,居种植业中第1位[1]。由于设施栽培产量和平均效益普遍比露地种植高,平均为露地种植产量的1.41倍[2],特别是栽培同种作物,设施蔬菜是露地蔬菜产量的3.5倍[3],经济价值十分可观,设施栽培成为带动农民就业和致富的重要渠道,在保供给、促增收、促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总产量 蔬菜播种面积 支柱产业 露地蔬菜 国家统计局 蔬菜种类 露地种植 数据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