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言发育迟缓婴幼儿亲子互动质性研究及其在家庭干预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思维 赖莎 +2 位作者 阿春芳 刘雨涵 杨彬婷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总结普通话情境下语言发育迟缓婴幼儿亲子互动中不利于语言发育的具体行为表现,为制定家长参与的、促进语言发育的早期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取质性研究设计,使用互动分析法、类属分析法,归纳30例语言发育迟缓婴幼儿亲子互动视... 目的总结普通话情境下语言发育迟缓婴幼儿亲子互动中不利于语言发育的具体行为表现,为制定家长参与的、促进语言发育的早期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取质性研究设计,使用互动分析法、类属分析法,归纳30例语言发育迟缓婴幼儿亲子互动视频中不利于语言发育的共性行为。使用质性研究结果效度检验方法,对108例语言发育迟缓婴幼儿亲子视频中家长的低质量互动行为给予5次建设性反馈指导,统计类属行为变化验证质性研究的效度。结果语言发育迟缓婴幼儿亲子互动中存在不利于语言发育的10个行为问题可分为2大类属3个方面,分别为:家长互动技能问题5个,亲子间相互影响问题3个,互动环境问题2个。经5次治疗师反馈指导后,108组语言发育迟缓亲子互动存在的不利行为明显改善,其中8个问题达到80%稳定标准,实现了质性研究结果的效度验证。结论本文质性研究总结出了不利于语言发育的亲子互动行为问题;基于亲子互动视频的行为分析及反馈,可提升家长的亲子互动技能,为婴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发育互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发育迟缓 亲子互动 质性研究 家庭干预 视频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医学颅面复原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家敏 储光 +4 位作者 牟清楠 韩梦琪 陈腾 侯玉霞 郭昱成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5期614-621,共8页
颅面复原是在未识别的颅骨基础上,基于解剖学、人类学、艺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进行软组织复原以期恢复面部形态的一种方法,在法医学、口腔整形外科学和考古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应用,尤其对法医学中无名尸体的尸源认定具有重要作用。... 颅面复原是在未识别的颅骨基础上,基于解剖学、人类学、艺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进行软组织复原以期恢复面部形态的一种方法,在法医学、口腔整形外科学和考古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应用,尤其对法医学中无名尸体的尸源认定具有重要作用。颅面复原是在其他方法(如DNA比对、影像学匹配或齿学信息比对等)都无法识别个体身份情况下的补充鉴别手段。面部软组织厚度资料是进行颅面复原的基础,随着影像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面部软组织的测量方法有了快速的进展。本文对颅面复原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不同方法的准确性以及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对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人类学 颅面复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CT对成人下颌管分支的影像学研究
3
作者 徐娜 荆文凡 +4 位作者 王春燕 郜珍燕 李莉 张彬 孙俊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7-503,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深入探究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和发生率,以提高对下颌管分支的认知,从而减少因下颌管分支内神经血管束受到创伤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803例患者的CBCT数据,采用Naitoh分类...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深入探究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和发生率,以提高对下颌管分支的认知,从而减少因下颌管分支内神经血管束受到创伤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803例患者的CBCT数据,采用Naitoh分类法对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及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54.05%,其中磨牙后管和前行管的发生率分别为26.40%、32.75%。结论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建议口腔临床医师采用CBCT获得三维图像,以便精确评估下颌管分支的情况,避免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 下颌管分支 磨牙后管 前行管 解剖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断冠再接技术联合牙髓切断术治疗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根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4
作者 苏雪龙 郭青玉 +1 位作者 任美月 刘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9-504,共6页
目的探讨原位断冠再接技术联合牙髓切断术在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根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6月—2024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50例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根折患儿,采用原位断冠再接技术联合牙髓切断术治疗。术... 目的探讨原位断冠再接技术联合牙髓切断术在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根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6月—2024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50例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根折患儿,采用原位断冠再接技术联合牙髓切断术治疗。术后1、6、12个月进行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及主观满意度调查(Likert 1-10分制)。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期间失访率为12%(6/50),44例完成12个月评估。临床检查成功率为93.18%(41/44),影像学成功率为97.73%(43/44)。主观满意度显示:咀嚼功能评分从术后1个月的7.03±0.52显著提升至术后12个月的8.07±0.92(P<0.05),美观性、舒适度、生活治疗影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断冠再接技术联合牙髓切断术可有效治疗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根折,短期临床成功率高,显著改善咀嚼功能,且微创保留牙髓活力及牙根发育潜力。该技术为儿童牙外伤提供了一种优化的治疗选择,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恒前牙 复杂冠根折 原位断冠再接技术 牙髓切断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距离升高和咬合丧失引起的下颌位置异常对成年大鼠髁突影响的影像学研究
5
作者 王悦 耿威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下颌位置改变时,成年大鼠髁突前部及髁突后部在不同时间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本研究构建了对照组、垂直距离升高组及咬合丧失组3组动物模型,分别于实验1周、2周、4周及8周时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大鼠髁突大体变化,并使用显微C... 目的:研究不同下颌位置改变时,成年大鼠髁突前部及髁突后部在不同时间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本研究构建了对照组、垂直距离升高组及咬合丧失组3组动物模型,分别于实验1周、2周、4周及8周时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大鼠髁突大体变化,并使用显微CT(mirco computed tomography,Mirco CT)分析大鼠髁突前部及后部软骨下骨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垂直距离升高组髁突前部骨形态学参数在早期无明显变化,8周时出现骨吸收,咬合丧失组在第2周时逐渐发生代偿;垂直距离升高组髁突后部软骨下骨在早期出现骨代偿,8周时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咬合丧失组则在各个时间段均出现骨代偿。结论:当垂直距离升高和咬合丧失时,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均发生骨改建,但两者的骨改建程度及部位不完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 软骨下骨 垂直距离 咬合丧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微种植体植入导板引导下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研究
6
作者 刘晶晶 唐睿 +1 位作者 袁丽仙 刘鑫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目的观察本课题组研发的微种植体植入导板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比较其与对照组使用传统方式进行微种植体植入的植入效果差异。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计纳入34名患者,试验侧采用微种植体植入导板辅助微种植体的植入,共计植入34枚微种植体... 目的观察本课题组研发的微种植体植入导板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比较其与对照组使用传统方式进行微种植体植入的植入效果差异。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计纳入34名患者,试验侧采用微种植体植入导板辅助微种植体的植入,共计植入34枚微种植体。对照侧参考植入术区影像片,依据操作者的经验进行微种植体的植入,共计植入34枚微种植体,分析导板引导下的微种植体植入精确度,并对2组微种植体的植入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植入成功率为97.06%,对照组植入成功率为82.35%,统计分析学结果显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课题组研发的微种植体植入导板可提高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 导板 成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树脂直接修复离体切牙切角缺损后整体抗折性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小丽 蒋月桂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0-833,共4页
目的:检测纳米树脂直接修复离体切牙切角缺损后牙齿的整体抗折性能。方法:搜集30颗完整离体中切牙,分为A、B、C 3组,每组10颗。A、B 2组为实验组,对实验组离体切牙用磨除法制备近中切角缺损模型。对缺损模型进行根管治疗及牙体预备,2组... 目的:检测纳米树脂直接修复离体切牙切角缺损后牙齿的整体抗折性能。方法:搜集30颗完整离体中切牙,分为A、B、C 3组,每组10颗。A、B 2组为实验组,对实验组离体切牙用磨除法制备近中切角缺损模型。对缺损模型进行根管治疗及牙体预备,2组皆预备唇侧贴面及舌侧鸠尾,对A组切缘进行2 mm磨除。用纳米树脂对2组牙齿进行分层分色直接充填修复,完成抗折试件的制备。C组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冷热循环2 000次试验后以万能材料试验机检测试件的断裂载荷,观察断裂模式,将3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A,B,C 3组的平均断裂载荷分别为(466.93±171.68)N,(444.5±173.00)N及(474.77±97.55)N(P>0.05)。30个试件中,仅对照组中发生1个不利断裂。结论:纳米树脂直接修复离体切牙切角缺损后与天然牙的抗折性能相近,断裂模式皆为有利断裂。切端磨除不影响整体抗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角缺损 纳米树脂 断裂载荷 断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F4溶液对脱矿牙釉质再矿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汪鹏 高江红 +2 位作者 梁爽 高震 阮建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6-52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四氟化钛(TiF_4)溶液对脱矿牙釉质的再矿化作用。方法:将人第三磨牙切割打磨,制备3 mm×2 mm×1.5 mm的牙釉质块60个,建立早期人工龋损模型后随机分6组:1%、2%、3%、4%TiF_4溶液组、1.356%Na F阳性对照组和双...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四氟化钛(TiF_4)溶液对脱矿牙釉质的再矿化作用。方法:将人第三磨牙切割打磨,制备3 mm×2 mm×1.5 mm的牙釉质块60个,建立早期人工龋损模型后随机分6组:1%、2%、3%、4%TiF_4溶液组、1.356%Na F阳性对照组和双蒸水DDW阴性对照组。各组试件每天处理1次后浸泡于再矿化液中,14 d后进行micro-CT扫描和表面显微硬度(SMH)测试。结果:2%TiF_4处理组脱矿深度变浅,显著优于3%TiF_4组和4%TiF_4组(P<0.05);2%TiF_4组脱矿深度优于Na F阳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TiF_4组处理后表面硬度与阳性对照Na F组相当(P>0.05),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2%TiF_4溶液对脱矿牙釉质再矿化作用优于1%、3%和4%TiF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釉质 再矿化 四氟化钛(TiF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技术在可摘局部义齿基牙精准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唐青青 牛林 +1 位作者 郝欢萌 王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4-808,823,共6页
目的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可摘局部义齿基牙精准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设计并模拟制作包含固定义齿预备后基牙的可摘活动义齿简化模型,Trios口内扫描仪分10次扫描该简化模型,获得包含预备后基牙与可摘活动义齿基板三维空间信息的简化模型数据... 目的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可摘局部义齿基牙精准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设计并模拟制作包含固定义齿预备后基牙的可摘活动义齿简化模型,Trios口内扫描仪分10次扫描该简化模型,获得包含预备后基牙与可摘活动义齿基板三维空间信息的简化模型数据。在该预备后基牙上分别制作10个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CAD/CAM)树脂冠,以及10个统一标准制作的手工树脂冠。3Shape D700模型扫描仪舱扫上述20个树脂冠,获得STL格式数据,并导入Geomagic Qualify 12.0软件对扫描数据进行两两之间最佳拟合对齐及3D分析,结果以配准模型间的偏差输出,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差异并实物检验两组树脂冠与可摘义齿基板的适合性。结果 CAD/CAM组平均偏差均值、标准差均值分别为52.13/-57.53、75.53μm,低于手工组的77.42/-68.91μm和96.84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设计制作的树脂冠均能顺利就位。结论针对位于可摘活动义齿基板范围内的预备后基牙,采用口内扫描结合CAD/CAM技术制作的全冠精度高于传统手工方法制作的全冠,二者均可满足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 最佳拟合对齐 口内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锌生物活性玻璃纳米颗粒对复合树脂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路明 曹潇 +3 位作者 仵琳悦 李蕴聪 雷波 牛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404-411,共8页
目的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掺锌活性玻璃纳米颗粒(Zn@BGN)并利用其对复合树脂进行改性,研究Zn@BGN对改性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模板法制备3种不同掺锌比例的Zn@BGN,通过体外生物活性实验筛选适宜的掺锌比例。将Zn@BGN... 目的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掺锌活性玻璃纳米颗粒(Zn@BGN)并利用其对复合树脂进行改性,研究Zn@BGN对改性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模板法制备3种不同掺锌比例的Zn@BGN,通过体外生物活性实验筛选适宜的掺锌比例。将Zn@BGN分别以质量分数为10%、15%、20%的添加比例制备3组改性复合树脂实验组,以未改性复合树脂作为对照组,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及显微硬度仪测试挠曲强度(FS)、径向拉伸强度(DTS)、压缩强度和维氏硬度等力学性能。结果溶胶-凝胶模板法制备的Zn@BGN呈现为较规则的直径约150 nm的球形颗粒,单分散性良好。当Zn@BGN中掺锌质量分数为1.6%时,生物活性良好。3组改性复合树脂实验组中,当Zn@BGN添加质量分数为10%和15%时,与对照组相比,力学性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Zn@BGN添加质量分数为20%时,FS和DT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胶-凝胶模板法可制备出粒径大小均匀、单分散性良好且生物活性优异的Zn@BGN。当Zn@BGN添加质量分数为15%时,改性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纳米颗粒 溶胶-凝胶模板法 复合树脂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安全视野下的法医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瑜鑫 赵兴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03-1007,共5页
近年来,生物科技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越来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之而来的生物安全问题也日益显著。本文基于生物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梳理了在传统法医学和现代法医学研究中涉及到的生物安全内容,分析了在生物安全视野下,法医学研究中面... 近年来,生物科技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越来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之而来的生物安全问题也日益显著。本文基于生物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梳理了在传统法医学和现代法医学研究中涉及到的生物安全内容,分析了在生物安全视野下,法医学研究中面临的风险、机遇及挑战,并以此为基础,从对法医工作者的保护及工作准则的建立、法医学研究对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促进支撑作用等多个方面,对生物安全体系中法医学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法医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 法医学 技术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irjian法推断个体年龄是否年满16周岁的准确性研究
12
作者 储光 韩梦琪 +3 位作者 潘峰 董明 周洪 郭昱成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8-662,共5页
目的:基于Demirjian法建立中国北方人群年龄推断公式。方法:纳入900例年龄介于8~25岁中国北方人群(每一年龄男女各25名)的曲面断层片(OPG)。基于Demirjian法测量其左侧下颌第二、第三磨牙的发育阶段。使用Logistic回归法得出年龄推断公... 目的:基于Demirjian法建立中国北方人群年龄推断公式。方法:纳入900例年龄介于8~25岁中国北方人群(每一年龄男女各25名)的曲面断层片(OPG)。基于Demirjian法测量其左侧下颌第二、第三磨牙的发育阶段。使用Logistic回归法得出年龄推断公式并通过卡方检验验证其准确性。结果:利用第三磨牙得出的推断公式为:Age=-17.293+3.232 g+2.242 S3,联合第二、第三磨牙得出的推断公式为:Age=-30.800+0.377 g+1.751 g+2.405 S2+2.469 S3。使用该公式判断个体是否年满16岁的准确率为87.0%~92.0%。结论:基于Demirjian法建立的年龄推断公式在判断个体是否年满16周岁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IRJIAN法 牙齿矿化 年龄推断 法医齿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刚度通过Piezo1-Integrin β1调控牙髓干细胞迁移的研究
13
作者 郭怡 牛林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34-434,共1页
目的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与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的迁移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究深龋条件下牙髓力学微环境变化对DPSCs迁移的影响,为促进深龋治疗中内源性封闭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实验性深龋大鼠模型... 目的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与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的迁移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究深龋条件下牙髓力学微环境变化对DPSCs迁移的影响,为促进深龋治疗中内源性封闭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实验性深龋大鼠模型,探究深龋牙髓力学微环境变化与DPSCs迁移的时空关联性。以深龋人牙髓基质刚度变化范围为依据,利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构建软(200 Pa)、硬(1000 Pa)两种二维细胞培养基底,探究基质刚度对DPSCs迁移速度的影响,并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及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探究其分子机制。结果(1)实验性深龋大鼠模型构建14 d后可见造模区域下方血管周Stro-1/CD146阳性细胞的聚集,同期发现牙髓刚度显著下降;(2)深龋环境下人牙髓刚度较正常牙髓出现显著下降,硬基质上DPSCs迁移速度更快;(3)Piezo1、Integrinβ1、P-FAK在硬基质上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软基质,并且硬基质上的DPSCs显示出更高的细胞黏附强度和细胞牵引力。Gs MTx4(Piezo1抑制剂)与ATN161(Integrinβ1抑制剂)作用后均可抑制DPSCs的黏着斑形成并降低细胞牵引力,从而下调DPSCs的迁移速度。结论深龋会导致牙髓基质刚度的显著下降,并且牙髓基质刚度的降低可能通过Piezo1-Integrinβ1负向调节DPSCs的黏着斑形成与细胞牵引力,从而降低DPSCs的迁移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6 深龋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迁移速度 修复性牙本质 牙髓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生磨牙症现状调查与肌电分析
14
作者 屈凌寒 程百祥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42-442,共1页
目的磨牙症会引起牙齿的损伤,破坏牙周组织结构,并诱发颞颌关节障碍,在大学医学生校园压力较大情况下,磨牙症发生率较高,通过调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生磨牙症现状与肌电分析,为大学医学生预防磨牙症提供辅助依据。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132... 目的磨牙症会引起牙齿的损伤,破坏牙周组织结构,并诱发颞颌关节障碍,在大学医学生校园压力较大情况下,磨牙症发生率较高,通过调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生磨牙症现状与肌电分析,为大学医学生预防磨牙症提供辅助依据。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132名医学生使用Molina磨牙量表进行评分,评分>0分为磨牙组,评分=0分为非磨牙组,采集双侧咬肌(MM)和颞肌前束(TA)在静息和紧咬情况下的肌电值并进行分析对比。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132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生校园压力中磨牙组48人,非磨牙组84人,其中磨牙组Molina磨牙程度量表得分为(1.85±0.16)。静息状态下,磨牙组双侧TA与MM肌电电位均显著高于非磨牙组;紧咬状态下,磨牙组双侧MM肌电电位显著高于非磨牙组,双侧TA肌电电位与非磨牙组无显著差别。结论大学医学生磨牙症发病率较高,且伴有咀嚼肌力增高与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症 颞颌关节 肌电分析 静息状态 西安交通大学 医学生 现状调查 T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六步新模式舒适化龈上洁治术的临床探索与实践
15
作者 陈悦 李金阳 +4 位作者 王垭铮 李婧 刘瑾 周雨萌 李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8-635,共8页
舒适化龈上洁治术是以超声洁治为基础,联合镇静、微创等技术,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治疗的不良感受,提升患者就诊依从性。目前临床上已开展的舒适化龈上洁治术在环境、设备、操作步骤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在此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口腔... 舒适化龈上洁治术是以超声洁治为基础,联合镇静、微创等技术,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治疗的不良感受,提升患者就诊依从性。目前临床上已开展的舒适化龈上洁治术在环境、设备、操作步骤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在此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病科提出了“十六步新模式舒适化龈上洁治术”,在新模式中,对既往模式的环境、设备、操作步骤、流程环节以及服务等各方面均进行了调整优化和创新,临床实践证实十六步新模式舒适化龈上洁治术可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以及就诊依从性,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化 龈上洁治术 镇痛 镇静 牙周基础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炎不同发展阶段牙周膜微环境中生化因素与力学因素的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万婉婷 傅玉婷 +1 位作者 王译婕 邹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3,共9页
目的探究牙周炎不同阶段牙周膜微环境生化因素(IL-1β、TGF-β1)与力学因素的变化规律。方法构建大鼠不同发展阶段的牙周炎模型(牙周炎发展早期和晚期),通过检测牙周膜内生化因子(IL-1β和TGF-β1)和牙周膜刚度变化,确定在体牙周炎微环... 目的探究牙周炎不同阶段牙周膜微环境生化因素(IL-1β、TGF-β1)与力学因素的变化规律。方法构建大鼠不同发展阶段的牙周炎模型(牙周炎发展早期和晚期),通过检测牙周膜内生化因子(IL-1β和TGF-β1)和牙周膜刚度变化,确定在体牙周炎微环境中生化因素和力学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对于生化因子来说,牙周炎发生早期生长因子TGF-β1处于高水平状态,而炎症因子IL-1β含量较正常状态略有增高,但表达水平较低。随着炎症的发展,牙周炎晚期TGF-β1表达受到抑制,显著下降(晚期11.34±2.91 vs.早期20.41±2.64,P<0.01);相反,IL-1β的表达显著升高(晚期18.77±3.36 vs.早期8.24±1.47,P<0.01)。对于力学因素,牙周膜刚度与力学信号通路关键蛋白整合素α_vβ_3的表达随着牙周炎的发展而逐渐降低。另外,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在牙周炎晚期显著降低(晚期12.47±2.83 vs.早期21.15±4.38,P<0.05)。结论TGF-β1在牙周炎早期表达较高,可能参与维持牙周稳定,而晚期表达降低;IL-1β在晚期显著升高,可能抑制牙周成骨;力学因素基质刚度与整合素α_vβ_3表达随牙周炎发展逐渐降低,可能影响骨组织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微环境 生化因素 力学因素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间接粘接技术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郭昱成 李沐嘉 +2 位作者 董明 周洪 潘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3-376,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间接粘接法应用于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恒牙期固定矫治病例87例,分别由研究生(A),青年医师(B)和进修医师(C)实施间接粘接操作,比较MBT托槽与自锁托槽的粘接脱落率。另外选择16例拔牙矫治的患者比较间接粘接和直... 目的:探讨改良间接粘接法应用于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恒牙期固定矫治病例87例,分别由研究生(A),青年医师(B)和进修医师(C)实施间接粘接操作,比较MBT托槽与自锁托槽的粘接脱落率。另外选择16例拔牙矫治的患者比较间接粘接和直接粘接技术应用后拔牙间隙相邻牙根平行度的变化。结果:3位正畸医师(A、B、C)在熟练掌握间接粘接技术之后脱落率分别由5.94%、4.49%和9.09%降低为1.80%、1.69%和4.26%。MBT和自锁托槽脱落率分别为2.73%和0.70%(P<0.05)。采用间接粘接技术治疗的患者矫治结束后拔牙间隙相邻牙牙根的平行度均优于直接粘接技术。结论:改良式间接粘接法在正畸临床治疗中粘接效果较好,治疗结束后牙根平行度较佳,并且自锁托槽的粘接效果优于MBT托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粘接 MBT托槽 自锁托槽 脱落率 牙根平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amic~?树脂聚合物渗透陶瓷髓腔固位冠修复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蕴聪 陈璐 +2 位作者 牛林 陈莎莎 逯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7-361,共5页
目的:评价Enamic■树脂聚合物渗透陶瓷髓腔固位冠修复经根管治疗的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根管治疗的后牙行Enamic■树脂聚合物渗透陶瓷髓腔固位冠修复56例,参考改良型美国公共健康服务标准,分别于修复后1、3、6、12以及2... 目的:评价Enamic■树脂聚合物渗透陶瓷髓腔固位冠修复经根管治疗的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根管治疗的后牙行Enamic■树脂聚合物渗透陶瓷髓腔固位冠修复56例,参考改良型美国公共健康服务标准,分别于修复后1、3、6、12以及24个月对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边缘染色、修复体折裂/脱落、牙龈健康情况等进行评估。结果:56例修复体边缘适合性和边缘染色情况达A级分别为94.6%和89.3%, 2例修复体折裂。其余未发现明显修复体的缺陷或因修复体引起的牙体、牙周等疾患。结论:Enamic■树脂聚合物渗透陶瓷髓腔固位冠修复根管治疗后的后牙牙体缺损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聚合物渗透陶瓷 髓腔固位冠 牙体缺损 根管治疗 临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芩补牙周缓释凝胶的制备及药剂学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瑾 仇冬冬 +4 位作者 孙俊毅 杨冬梅 裴丹丹 苟建重 李昂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3,共8页
优选芩补中药牙周缓释凝胶制备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能。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含量,获得黄芩提取物与骨碎补提取物配伍的最佳质量比,并通过形态学、pH值、流变学、稳定性、回收率及药物的体外释放率等指标,考察制备得到的芩补... 优选芩补中药牙周缓释凝胶制备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能。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含量,获得黄芩提取物与骨碎补提取物配伍的最佳质量比,并通过形态学、pH值、流变学、稳定性、回收率及药物的体外释放率等指标,考察制备得到的芩补中药牙周缓释凝胶的制剂学情况。黄芩提取物与骨碎补提取物配伍的最佳质量比为1∶1,且4%的芩补中药缓释凝胶的制剂学指标最佳。制备最佳配比的芩补缓释凝胶,为进一步考察其对小型猪牙周炎模型的体内药效学奠定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骨碎补 提取物 牙周缓释凝胶 药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压应力促进三维培养下的人牙周膜细胞自噬
20
作者 吴诗阳 亢雪萍 +2 位作者 邹蕊 柴桢 吉玲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建立一个体外三维培养和静态压应力加载的人牙周膜细胞(hPDLCs)模型,并检测静态压应力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从新鲜的离体牙表面刮取牙周组织进行培养,获得hPDLCs;提取Ⅰ型鼠尾胶原,制备胶原-藻酸盐复合水凝胶,将hPDLCs包埋进水... 目的:建立一个体外三维培养和静态压应力加载的人牙周膜细胞(hPDLCs)模型,并检测静态压应力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从新鲜的离体牙表面刮取牙周组织进行培养,获得hPDLCs;提取Ⅰ型鼠尾胶原,制备胶原-藻酸盐复合水凝胶,将hPDLCs包埋进水凝胶中,培养72 h后加力,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Atg-5,Beclin-1的基因表达,使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Atg-5,Beclin-1及LC3的蛋白表达。结果:细胞在胶原-藻酸盐水凝胶中生长良好;在压应力加载15 min后,hPDLCs自噬水平显著提高,之后逐渐降低到基线水平。结论:胶原方木藻酸盐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可作为细胞体外三维培养的优良载体;静态压应力可以促进细胞自噬,且这种促进作用是迅速而短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自噬 胶原-藻酸盐复合水凝胶 人牙周膜细胞 静态压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