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卓静 胡皓 +2 位作者 何慧娟 王智 杨承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68-1777,共10页
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1997年和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不同行政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和不同坡度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 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1997年和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不同行政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和不同坡度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明显改善,生态脆弱性指数均值从41.74下降至32.96,减幅21.0%;生态脆弱性等级也整体下降,已由中脆弱和低脆弱性占主导转化为低脆弱性占主导的格局。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地带性分布特征,从南到北生态脆弱性等级逐步提高。(2)1997—2021年,51.2%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改善,以中脆弱改善到低脆弱为主;4.6%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增加,以一般脆弱增加至低脆弱、低脆弱增加至中脆弱为主。铜川市、延安市和榆林市辖区内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下降,其中铜川市生态脆弱性最低,榆林市最高。3个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显著下降,降幅表现为:退耕还林区>风沙区>黄桥林区。(3)符合退耕条件的区域,高等级脆弱性大幅转化为低等级脆弱性,生态脆弱性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4)剖析驱动机制可以发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驱动力各占83.1%和16.9%,说明生态恢复工程是区域生态脆弱性显著改善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估和生态可持续性修复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工程 陕北黄土高原 生态脆弱性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黄土高原覆膜农田识别 被引量:7
2
作者 赵成 梁盈盈 +3 位作者 冯浩 王钊 于强 何建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0-192,共13页
及时、准确地获取覆膜农田的空间分布信息是防治地膜微塑料污染的基础。为准确地识别黄土高原地区的覆膜农田,本研究构建了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和随机森林算法的适用于黄土高原覆膜农田遥感识别的特征集组合与多时相组合方案。以甘... 及时、准确地获取覆膜农田的空间分布信息是防治地膜微塑料污染的基础。为准确地识别黄土高原地区的覆膜农田,本研究构建了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和随机森林算法的适用于黄土高原覆膜农田遥感识别的特征集组合与多时相组合方案。以甘肃省临夏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和山西省山阴县作为测试区,陕西省旬邑县作为验证区开展识别研究。首先,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针对3个不同的作物生育期(播期、生长旺盛期和收获期),在7种不同的特征集组合方案中优选出各时期识别精度最高的方案。然后,基于不同作物生育期的遥感影像及其对应的最优特征集组合方案,构建不同的多时相组合来进行覆膜农田识别并优选多时相组合。最后,利用旬邑县来验证构建的优选特征集组合与多时相组合识别覆膜农田的有效性,并绘制各研究区的覆膜农田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遥感识别特征因子,Sentinel-2遥感影像光谱特征集中的可见光波段(B2、B3和B4)和短波红外波段(B11和B12),指数特征集中的归一化差值裸地与建筑用地指数(NDBBI)、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裸土指数(BSI)、归一化建筑物指数(NDBI)和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纹理特征集中的和平均(savg)和相关性(corr)可以作为覆膜农田识别的优选输入特征变量。在7种特征集组合方案中,光谱+指数方案是播期和收获期识别覆膜农田的优选方案,在这两个时期对4个研究区的覆膜农田进行识别的F1值分别大于87%和57%,而光谱+指数+纹理方案是生长旺盛期识别覆膜农田的优选方案,该方案识别4个研究区覆膜农田的F1值均大于71%。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覆膜农田识别精度高于仅基于单时相遥感影像的精度,其中播期+生长旺盛期+收获期多时相组合可作为黄土高原覆膜农田识别的优选多时相组合,该组合在4个研究区识别覆膜农田的F1值均大于92%。总体而言,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本研究优选的特征集组合与多时相组合方案能够较为精准地识别黄土高原地区的覆膜农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农田 遥感识别 多时相遥感影像 特征优选 Google Earth Engine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北麓地区CO_(2)和水汽湍流输送实验研究
3
作者 彭艳 赵奎锋 +2 位作者 张璐 张宏昇 李星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07-2417,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长安站2021年4月~2022年3月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秦岭北麓城郊过渡带近地面大气CO_(2)、H_(2)O浓度、蒸发量以及湍流通量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气象要素对碳通... 利用中国气象局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长安站2021年4月~2022年3月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秦岭北麓城郊过渡带近地面大气CO_(2)、H_(2)O浓度、蒸发量以及湍流通量演变特征,并讨论了气象要素对碳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时段内CO_(2)小时浓度年均值为(404.4±27.9)×10^(-6),与瓦里关大气背景观测站和全球背景观测站CO_(2)年均值浓度水平相当,水汽小时浓度年均值为9.44g/m^(3),年总蒸发量为1321.5mm;CO_(2)、水汽浓度和蒸发量均存在显著的月、季节变化特征;CO_(2)和水汽通量存在明显的日、月和季节变化,全年白天均表现为较强的碳吸收,观测时段内CO_(2)总吸收量约为-3047g/m^(2);夜间表现为碳排放,观测时段内总排放量约为2631g/m^(2);气温、土壤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变化均会对区域内CO_(2)通量产生影响,温度升高会增加区域内植被的固碳能力;白天CO_(2)通量负值多出现在西风条件下,农田和植被覆盖率较大的区域为CO_(2)通量的主要贡献区域;夜间CO_(2)通量正值主要来自于植被、土壤呼吸作用和人类活动排放的贡献.总体而言,秦岭北麓城郊过渡带呈现较为明显的碳汇属性,实验时段内CO_(2)的净吸收量约为-416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通量 秦岭北麓 城郊过渡带 涡动相关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象站资料在体育赛事服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庆元 金丽娜 +2 位作者 刘丽娟 贺晨昕 张高健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2期182-184,190,共4页
基于西安地面区域气象站历史数据对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8-10月的气象条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区域气象站资料在体育赛事气象服务中的具体应用,针对不同气象要素对各类体育赛事举办的适宜性进行评估,最后对十四运会开幕式气象服务保障案... 基于西安地面区域气象站历史数据对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8-10月的气象条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区域气象站资料在体育赛事气象服务中的具体应用,针对不同气象要素对各类体育赛事举办的适宜性进行评估,最后对十四运会开幕式气象服务保障案例进行复盘分析,对拟定体育训练及比赛计划、提高运动成绩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合理科学的赛事气象服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象站 体育赛事 气象条件 适宜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GPP和ET产品的秦岭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黄卓 曹银轩 +5 位作者 徐喜娟 陈上 冯浩 王钊 于强 何建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1-194,203,共15页
通过评价多种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遥感数据产品,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秦岭区域的GPP和ET组合数据集,并计算分析了秦岭区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 通过评价多种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遥感数据产品,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秦岭区域的GPP和ET组合数据集,并计算分析了秦岭区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产品对于不同植被类型GPP和ET的估算效果差异较大,其中VPM GPP和RF GPP这2种GPP产品,China ET和PML-V2 ET这2种ET产品的总体表现较好。秦岭区域的多年平均GPP_(year)为1489.95 g C/m^(2),ET_(year)为588.49 mm,WUE_(year)为2.56 g C/kg H_(2)O,多年平均WUE_(year)的变化率为0.156 g C/(kg H_(2)O·10 a)。秦岭区域WUE_(year)总体呈现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秦岭区域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多年平均WUE_(year)数值差异不大,但WUE_(year)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部分植被类型呈现上升趋势,而其他植被类型呈现下降趋势;多年平均逐月WUE_(month)变化多呈现较为明显的“双峰”模式。研究结果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水碳关系研究中获取和选择数据提供了依据和途径,加深了对秦岭区域生态系统WUE时空变化规律的认识,从而为研究气候变化对秦岭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 多源产品 水分利用效率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与气象灾害指标的苹果相对气象产量预测 被引量:6
6
作者 罗琦 茹晓雅 +3 位作者 姜元 冯浩 于强 何建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2-364,共13页
为及时准确地预测我国黄土高原苹果产量,首先选取黄土高原苹果产区86个基地县的气象观测数据,分别提取出苹果生长季内不同月份的气温、降水量、太阳辐射等气象特征变量,花期冻害时间、连阴雨时间和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 为及时准确地预测我国黄土高原苹果产量,首先选取黄土高原苹果产区86个基地县的气象观测数据,分别提取出苹果生长季内不同月份的气温、降水量、太阳辐射等气象特征变量,花期冻害时间、连阴雨时间和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等气象灾害特征变量,以及气象站点经度、纬度和高程等空间特征变量,再根据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苹果产量的最重要气象特征变量。然后,采用梯度提升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GBDT)、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贝叶斯正则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yesian regularization 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RBP)和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算法,建立苹果相对气象产量的预测模型,并确定最佳模型输入特征变量组合。最后,基于不同生育期和生长季内各月份最佳模型输入特征变量组合,分析不同模型预测苹果相对气象产量的提前期。结果表明:影响苹果相对气象产量的最重要气象特征变量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和太阳辐射;最佳模型输入变量组合为最重要气象特征变量、空间特征变量和灾害特征变量;基于最佳模型输入变量组合,GBDT和BRBP模型精度较好(相关系数r为0.77,均方根误差(RMSE)为0.44;r为0.70,RMSE为0.44),而MLR模型表现最差(r为0.63,RMSE为0.49)。在苹果不同生育期内,GBDT和BRBP模型在各个生育期内均能获得相对较高的苹果相对气象产量预测精度,SVM和MLR模型可在果实膨大期获取较为理想的苹果相对气象产量模拟结果。在苹果生长季内各月份,GBDT、SVM、BRBP和MLR模型可在苹果成熟期前1~2个月实现对苹果相对气象产量的早期预测。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苹果产量早期产量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产量预测 机器学习 气象灾害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1年来陕西省不同地貌类型的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永永 娄盼星 +3 位作者 惠英 肖贻青 郑小华 孙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4-161,共8页
[目的]获取陕西省主要地貌类型的降水变化特征,为陕西省的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1961—2021年陕西省82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滑动平均法对陕西省近61年不同地貌类型降水的变化进行研究,并采用Mann-Kenda... [目的]获取陕西省主要地貌类型的降水变化特征,为陕西省的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1961—2021年陕西省82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滑动平均法对陕西省近61年不同地貌类型降水的变化进行研究,并采用Mann-Kendal对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进行突变性检验。[结果]山地地貌区年均降水量(851.88 mm)和年均降水日数(195.92d)最大,风蚀地貌区年均降水量(405.07 mm)和年均降水日数(85.20d)最少。黄土塬、丘陵和台地地貌区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为负值,其他地貌区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为正值。夏季降水量占比最大,除了台地地貌区外,其余地貌区夏季降水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各个地貌区降水日数最多的季节为夏季,所有地貌区年、春季和夏季降水日数都呈现下降趋势。黄土台塬地貌区年降水日数在1968年存在突变。[结论]陕西省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呈现南多北少的总体分布,其中大多数地貌区的夏季降水量在增加而降水日数在减少,未来应加强降水变化的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日数 地貌类型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降雪特征及相关环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申红艳 乔少博 +3 位作者 封国林 龚志强 温婷婷 冯晓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1-854,共14页
利用1961-2020年青藏高原降雪观测资料和大气再分析数据,分析了高原冬季降雪特征及其关键环流系统。结果表明:高原冬季降雪空间分布不均,表现为西北少、东南多,同时降雪年际振荡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88年发生由偏少向偏多的转折。青... 利用1961-2020年青藏高原降雪观测资料和大气再分析数据,分析了高原冬季降雪特征及其关键环流系统。结果表明:高原冬季降雪空间分布不均,表现为西北少、东南多,同时降雪年际振荡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88年发生由偏少向偏多的转折。青藏高原冬季降雪一致偏多时,中高纬呈现类似欧亚南部型(Southern Eurasian,SEA)遥相关的正位相特征,即欧洲西南部、阿拉伯海、东北亚上空位势高度场为显著正异常,中东地区、青藏高原上空为显著负异常,经分析发现,SEA正位相时中东急流增强,高原南部上升运动明显,高原东北部和西南侧出现水汽显著辐合区,为青藏高原冬季降雪异常偏多提供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正(负)位相时有利于青藏高原降雪偏多(少),NAO主要通过SEA型遥相关和中东急流等环流系统来调控高原冬季降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雪 年际变化 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碧玉’萝卜大田种植农业气象指标及适播期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艳 刘帆 +2 位作者 王孜瑄 赵翔 刘新生 《农学学报》 2022年第5期60-64,95,共6页
为合理高效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咸阳冷凉蔬菜种植规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利用1991—2020年咸阳市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平均相对湿度气象资料,结合咸阳南部渭城区和北部旬邑县2020年‘碧玉’萝卜大田生产数据,研究了‘碧玉’萝卜大田种植... 为合理高效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咸阳冷凉蔬菜种植规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利用1991—2020年咸阳市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平均相对湿度气象资料,结合咸阳南部渭城区和北部旬邑县2020年‘碧玉’萝卜大田生产数据,研究了‘碧玉’萝卜大田种植的农业气象指标和适宜播种期。研究结果表明:(1)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萝卜营养生长阶段的主要农业气象指标;(2)萝卜最适生长的日平均气温为11.1~24.9℃,萝卜最适生长的日平均相对湿度>47%;(3)咸阳市北部长武、旬邑、淳化的萝卜最适播种期在4月14日至8月5日;彬州、永寿的最适播种期为4月4日至5月16日和7月28日至8月12日。(4)南部县区(渭城、三原、兴平、乾县、武功、泾阳、礼泉)的萝卜最适播种期集中在3月17日至4月13日和8月15日至24日。‘碧玉’萝卜在咸阳的最早播种期与海拔高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随着海拔的升高,萝卜的最早播种期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玉’萝卜 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相对湿度 农业气象指标 适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农业背景下我国农业气象节目的发展探索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媛媛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4期49-50,55,共3页
深层次剖析我国农业气象节目存在的问题,如服务时间单一、节目形式模板化、节目资源利用率不足、品牌效果未形成等,指出通过树立服务农业、服务农村和服务农民的意识,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信息,提高农业气象节目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农... 深层次剖析我国农业气象节目存在的问题,如服务时间单一、节目形式模板化、节目资源利用率不足、品牌效果未形成等,指出通过树立服务农业、服务农村和服务农民的意识,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信息,提高农业气象节目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农业气象节目的包装和品牌效应,增强农业气象节目的实用性等措施,可以使农业气象节目为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节目 智慧农业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1年度咸阳冬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
作者 刘帆 高萌 +1 位作者 刘艳 吕阳 《农学学报》 2022年第5期65-69,共5页
根据2020/2021年度冬季(12月—翌年2月)咸阳市12个国家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比1959—2019年冬季的气候标准值,总结分析咸阳市2020/2021年度冬季的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对主要农作物和设施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咸阳市2020/2021年度冬季气温... 根据2020/2021年度冬季(12月—翌年2月)咸阳市12个国家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比1959—2019年冬季的气候标准值,总结分析咸阳市2020/2021年度冬季的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对主要农作物和设施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咸阳市2020/2021年度冬季气温偏高、北部负积温不足、降水偏多、日照偏少,期间阶段性出现了大范围低温寒潮、寡照等农业气象灾害,其中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大降水量突破或接近历史极值,总体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弊大于利;(1)气温偏高,有利于冬小麦增加分蘖,但小麦也得不到抗寒锻炼,易出现冻害;(2)北部负积温不足,使冬小麦和油菜对春季低温更敏感,也使果树休眠期推迟,降低苹果坐果率;(3)光照偏少,寡照日数多,大棚内温度低,大棚蔬菜生长受阻,出现生长减缓、落花落果,遇到寒潮天气时极易出现冻害,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4)冬季低温寒潮天气有利于杀灭虫卵,减轻病虫害;(5)2月下旬的首场透墒雨,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为春季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2021年度冬季 气象条件 农业生产 咸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霾识别方法对陕西霾判识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星敏 董自鹏 +2 位作者 赵奎锋 陈闯 彭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7-657,共11页
利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逐时气象和PM_(2.5)质量浓度观测资料,依据《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 113—2010)》(以下简称2010行标)和《霾的观测识别》(GB/T 36542—2018)(以下简称2018国标)两种标准规定的判识方法,分析了在不同标准下陕... 利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逐时气象和PM_(2.5)质量浓度观测资料,依据《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 113—2010)》(以下简称2010行标)和《霾的观测识别》(GB/T 36542—2018)(以下简称2018国标)两种标准规定的判识方法,分析了在不同标准下陕西省霾出现频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2018国标判识的霾出现频率明显多于采用2010行标的霾出现频率,若均以霾现象持续6 h及以上作为判定标准,则两者得到的霾日数相当。在80%≤相对湿度<95%时,用2018国标判识的霾出现频率比采用2010行标多,湿度越大,增加越明显;气溶胶吸湿性参数对吸湿增长后气溶胶消光系数的计算影响较大,使用2018国标时应注意该参数在各地的差异。在PM_(2.5)≤75μg·m^(-3)时,采用2018国标仍能识别出霾,显现出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在PM_(2.5)>75μg·m^(-3)时,当空气污染达到中度及以上时,两者差异缩小。陕西省各地市霾发生频率的月变化均呈现出“冬高夏低”的“U型”分布,且以1月发生频率最高。除陕北的榆林、延安,陕南的商洛霾发生频率的日变化表现为单峰(09—11时)外,其余地市霾发生频率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分布(09—11时和20—23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颗粒物浓度 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达回波指标的冰雹天气预报模型建设分析
13
作者 王雷 王曌 +2 位作者 许伟峰 刘瑜 韩蓓蓓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7期129-131,共3页
冰雹是一种典型的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广特征。这类极端天气事件通常会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基础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提高冰雹预警技术水平与预报准确率成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 冰雹是一种典型的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广特征。这类极端天气事件通常会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基础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提高冰雹预警技术水平与预报准确率成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基于雷达回波关键指标的研究,分析其与冰雹发生的相关性,系统探讨了基于雷达回波特征的冰雹天气预报模型的应用价值、建设难点、建设方法等方面,探讨其模型构建的可行性,为冰雹灾害防治与冰雹天气预报模型构建提供理论指导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天气 预报模型 雷达回波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DAS实况产品在陕西气温网格预报检验与订正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丹 王建鹏 +3 位作者 党超琪 娄盼星 黄少妮 蔡新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46-957,共12页
利用陕西地区自动气象站的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滑动训练期和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先在站点上对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气温进行检验和订正,再将订正系数传递到格点上订正CLDAS气温格点场,最后利用站点观测气温和订正前、后的CLDA... 利用陕西地区自动气象站的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滑动训练期和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先在站点上对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气温进行检验和订正,再将订正系数传递到格点上订正CLDAS气温格点场,最后利用站点观测气温和订正前、后的CLDAS气温分别对ECMWF气温预报的格点场进行订正,并做非独立和独立检验。结果表明,CLDAS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站点观测基本一致,但是存在一定误差,订正后误差减小,其中,订正前秦岭和大巴山区的平均绝对误差较其他地区偏大,绝对误差≤1℃和≤2℃的准确率分别低于20%和30%,订正后均提高了40%以上。利用订正后的CLDAS气温对ECMWF气温预报进行订正,提高了模式的预报准确率,例如,陕西地区24 h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的绝对误差≤2℃的准确率分别从订正前的46%和66%提高到订正后的63%和74%,优于利用站点观测气温和订正前的CLDAS气温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气温预报的订正结果,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模式在站点稀少地区的气温预报质量,用于高分辨率气象格点预报业务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 检验 误差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陕西关中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成因及对农作物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乔丹杨 高萌 +3 位作者 卢晔 王瑾婷 王瑾 刘帆 《农学学报》 2023年第12期60-67,共8页
2022年夏季陕西关中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对玉米、苹果和猕猴桃等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为研究此次高温干旱发生机制,利用关中地区46个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和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主要高温时段大气环流... 2022年夏季陕西关中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对玉米、苹果和猕猴桃等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为研究此次高温干旱发生机制,利用关中地区46个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和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主要高温时段大气环流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1)主要高温时段为6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关中大部分地区出现中到重旱;(2)2个高温阶段均表现出下沉气流强盛的特征,但成因不同。6月高空异常的脊前负涡度平流输送在关中地区造成强烈的下沉运动,8月副高和南亚高压叠置,气候态正异常在陕西上空表现为异常强的下沉运动;(3)6月强盛的西北气流和8月副高异常偏西偏强使低层偏南气流减弱,阻断了水汽来源,均表现出水汽通量散度正异常,不利于出现有效降水;(4)高温干旱对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建议高温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灌溉,降低田间温度,补充植株水分,增强植株蒸腾作用,降低农作物高温胁迫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干旱 农作物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生产力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文彪 冯文哲 +3 位作者 屈萌钰 冯浩 于强 何建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29-445,共17页
揭示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作物物候和产量的影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文献收集的多站点多年份大田试验数据来校准和验证APSIM-Wheat和APSIM-Maize模型,并结合CMIP6数据集10个全球气候... 揭示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作物物候和产量的影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文献收集的多站点多年份大田试验数据来校准和验证APSIM-Wheat和APSIM-Maize模型,并结合CMIP6数据集10个全球气候模型(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预测的未来气象数据,驱动校准验证后的APSIM模型,模拟分析了SSP2-4.5和SSP5-8.5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在2021—2060年(2040s)和2061—2100年(2080s)作物物候期和产量的变化情况。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其变化趋势,并结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分析了气候要素与作物生殖生长期变化对作物产量的正负效应及其重要性。结果表明:与基准期(1981—2020年)相比,冬小麦营养生长期总体缩短,生殖生长期总体延长,产量增加,且在SSP5-8.5情景下变化更明显;与基准期相比,夏玉米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都将缩短,产量增加,但相较于SSP2-4.5,夏玉米在SSP5-8.5情景下出现减产趋势;与SSP2-4.5相比,在SSP5-8.5情景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周年全生育期缩短,周年总产量增加,且冬小麦产量占比有所增加。在未来时段,冬小麦产量主要与生育期内太阳辐射、日均温及累计降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日均温及累计降雨量的增加不利于在SSP5-8.5情景下2080s时间段内实现冬小麦增产;夏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与冬小麦类似,但夏玉米产量始终与日均温直接呈显著负相关。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可知,冬小麦生殖生长期、生育期内累计降雨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夏玉米生育期内CO_(2)浓度、日均温及累计降雨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最大。总体上,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殖生长期延长,夏玉米生殖生长期缩短,产量增加;但随着时间推移,温度及降雨量对作物产量的正效应会逐渐转变为负效应,导致夏玉米在SSP5-8.5情景下2080 s时间段内出现减产趋势,可见未来作物产量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因子对作物产量的正效应与作物生长期缩短的负效应的共同作用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决定。本研究可为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作物生产及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物候期 产量 气候变化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持续性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
17
作者 王瑾婷 高萌 +1 位作者 乔丹杨 刘帆 《农学学报》 2024年第5期67-74,共8页
为探讨关中地区罕见持续性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和发生机理,客观分析此次过程对农业的影响情况。利用中国新一代全球大气/陆面再分析产品,常规高空、地面观测以及人工观测冰雹等资料,对2021年7月一次罕见持续性强天气的天气形势、水汽通量... 为探讨关中地区罕见持续性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和发生机理,客观分析此次过程对农业的影响情况。利用中国新一代全球大气/陆面再分析产品,常规高空、地面观测以及人工观测冰雹等资料,对2021年7月一次罕见持续性强天气的天气形势、水汽通量散度、假相当位温和环境参量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干旱指数、风雹对经济林果撞击深度等进行定量化客观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关中地区持续性强对流天气受大气长波调整影响,前期以高空冷平流强迫类配置为主,后期属低层暖平流强迫类;低层偏东气流输送、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明显的水汽辐合和假相当位温密集区扩大造成显著的位势不稳定,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有利水汽和热力条件。较大对流有效位能、不稳定层结、垂直风切变增加和适当特殊层高度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有利潜势。强对流天气发生为旱情缓解和有效改善土壤墒情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局地强降水和大风冰雹天气导致关中部分农作物倒伏,农田出现积水或土壤过湿现象,不利于玉米、猕猴桃等浅根系作物根部呼吸和养分输送,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关中地区多种经济林果出现0.07~0.32 cm的撞击深度,并出现脱落受损现象。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对流 水汽 热力 探空 农业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卡尔曼动态频率的ECMWF降水预报订正 被引量:8
18
作者 潘留杰 薛春芳 +3 位作者 张宏芳 高星星 梁绵 刘嘉慧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83,共11页
利用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ECMWF细网格模式降水预报和388个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三源网格降水量融合分析产品,在降水频率客观分析检验的基础上,采用卡尔曼动态频率匹配方法对ECMWF网格降水预报进行订正,所得结... 利用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ECMWF细网格模式降水预报和388个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三源网格降水量融合分析产品,在降水频率客观分析检验的基础上,采用卡尔曼动态频率匹配方法对ECMWF网格降水预报进行订正,所得结论如下:ECMWF模式小雨以上量级降水预报频率较观测明显偏多,暴雨偏少;模式预报与观测降水频率在不同季节上显著不同,将预报降水频率匹配到与观测一致,并不能得到最高的降水预报评分。基于卡尔曼滤波方法动态匹配预报和观测降水频率,能够将模式预报频率订正到与观测基本一致,预报降水的标准差和观测更加吻合,显著改善模式对小量级降水预报偏大、大量级降水预报偏小的现象。由于模式预报降水的位置或时间偏差,选用适当的系数,使得暴雨预报频率较观测频率略偏多,晴雨预报中降水频率较观测略偏少,可以获得更好的预报评分。按照不同区域的降水特性,分区计算卡尔曼动态频率进行降水订正,可以有效地提高暴雨的TS评分,但对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曼动态频率 网格降水预报 频率匹配 预报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式和网格预报产品融合的降水预报释用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留杰 薛春芳 +4 位作者 张宏芳 高星星 梁绵 王建鹏 刘嘉慧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0-560,共11页
网格降水的预报准确率是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的核心问题。利用多家数值模式和国家气象中心逐3 h网格降水预报指导产品,以格点降水实况分析资料为参照,在客观评估模式表现的基础上,提出多模式和网格降水预报产品融合的降水预报释用方法。... 网格降水的预报准确率是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的核心问题。利用多家数值模式和国家气象中心逐3 h网格降水预报指导产品,以格点降水实况分析资料为参照,在客观评估模式表现的基础上,提出多模式和网格降水预报产品融合的降水预报释用方法。研究表明:给定降水阈值,不同降水产品的预报性能有显著差异,存在预报表现好的降水产品漏报,而其他降水产品命中的情况;对确定性单模式来说,在降水检验阈值给定的条件下,预报降水量超出阈值越大,其空报的可能性越低。检验三种降水产品72 h时效内逐3 h降水量,晴雨预报的降水漏报次数明显低于空报次数,基于该特性,可以利用不同模式未预报降水的格点来消除空报。以检验为基础,选用前期表现好的降水预报为背景场,使用高阈值融合满足条件的其他强降水预报产品,使用低阈值消除弱降水空报。回算表明,相对背景场,该方法可以同时提高强降水的TS评分和晴雨预报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降水 多种降水预报产品 高阈值融合 低阈值消除空报 预报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空和毫米波云雷达探测云高一致性的时空匹配原则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瑾 张镭 +6 位作者 杜韬 李燕 岳治国 李金辉 周旭 陈闯 丁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48-1366,共19页
利用探空检验毫米波云雷达的测云能力时,探空气球的漂移偏差造成二者观测的误差不可忽视.因此,在二者探测云结构对比时,提出筛选二者样本的时间匹配和空间匹配原则,可有效减小探空气球漂移偏差引起的误差.通过分析西安泾河气象站2017年8... 利用探空检验毫米波云雷达的测云能力时,探空气球的漂移偏差造成二者观测的误差不可忽视.因此,在二者探测云结构对比时,提出筛选二者样本的时间匹配和空间匹配原则,可有效减小探空气球漂移偏差引起的误差.通过分析西安泾河气象站2017年8月17日至2018年12月31日长达508天的探空和毫米波云雷达观测的共406组云底和云顶高度样本,结果表明,同时使用时间和空间匹配原则筛选探空和云雷达的云高样本时,二者观测的相关系数显著提高,有效减小探空漂移引起的误差.二者观测的云底和云顶高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从未使用时空匹配原则筛选样本的0.70和0.66提高到0.98和0.97,均方根误差分别从未使用的2009 m和2148 m减小到602 m和708 m,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从未使用的47%和47%降低到14%和9%.筛选样本时仅使用时间匹配原则就可以大幅提高二者观测云底高度的相关系数,平均相关系数从未使用的0.35提高至0.86,时间匹配原则筛选样本对于提高二者观测云底高度的一致性非常有效.在筛选二者观测云顶高度时,必须同时使用时间和空间匹配原则才能有效提高二者观测一致性.无论有没有使用时空匹配原则筛选样本,探空观测到的云底和云顶高度均比云雷达观测到的高.另外,探空和云雷达观测的云底和云顶高度的相关系数不随二者相对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估毫米波云雷达对云宏观垂直结构的探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云雷达 L波段无线电探空 云垂直结构 一致性对比 时间匹配 空间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