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陕西省东庄水库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权文婷 张树誉 +1 位作者 刘艳 王卫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6-104,113,共10页
[目的]对陕西省东庄水库流域生态环境开展实时准确的监测,为流域开发与保护、城镇经济发展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选取2000,201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构建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 [目的]对陕西省东庄水库流域生态环境开展实时准确的监测,为流域开发与保护、城镇经济发展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选取2000,201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构建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对东庄水库流域20 a间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与评价,基于IDRISI软件的CA-Markov模型对2030年东庄水库流域生态环境情况进行模拟。[结果]①20 a间东庄水库流域生态环境整体维持在一个水平,RSEI均值由0.499上升到0.500,生态环境状况略微有上升;②从RSEI各等级变化来看,20 a间东庄水库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较为复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恶化长期持续并存,渭北地区1999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对流域生态环境改善起到正向作用,且效用开始凸显。[结论]东庄水库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城镇及其周边区域,改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林区和丘陵地区。今后仍需继续关注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二者间的平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东庄水库 GEE平台 CA-Marko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陕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登科 王钊 谢飞舟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5,共7页
对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陕西省小麦条锈病预报预警、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陕西省2010-2017小麦条锈病调查资料和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资料,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小麦条锈病发生流... 对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陕西省小麦条锈病预报预警、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陕西省2010-2017小麦条锈病调查资料和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资料,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监测指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筛选关键时段和气象因子;采用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建立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监测指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近年来,关中、陕南地区条锈病平均始见期分别为4月18日和1月30日,两地区始见期时间顺序都为由西向东逐步推迟,全省条锈病始见期具有提早的趋势。研究期内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病程度变化趋势不明显,秋田发病面积具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而最终病田面积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条锈病发生面积扩展过程可用逻辑斯蒂(Logistic)生长曲线来模拟。小麦条锈病始见期的早晚对最终发生面积具有极显著影响,始见期越早最终病田面积越大,始见期越晚最终病田面积越小。冬前条锈病发生面积与最终发生面积的关系不大,初春发生病面积与最终发生面积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陕西小麦主产区条锈病流行取决于春季菌源传入时间和数量。反映小麦条锈病的指标(始见期、流行速率、发病面积、发病程度)与冬季温度、初春降水量关系密切。冬季温度高,有利于条锈病孢子越冬;初春降水多,空气湿度大有利于条锈病滋生、蔓延和流行。暖冬、初春降水多等有利气象条件是陕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外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发生流行规律 气象条件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Y-3D/MERSⅠ-Ⅱ数据的陕西农业干旱遥感监测应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权文婷 王旭东 李红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8-163,共6页
以陕西省夏季干旱过程监测为例,采用风云系列最新极轨气象卫星FY-3D/MERSⅠ-Ⅱ数据,利用其250 m空间分辨率红光和近红外通道构建NIR-Red特征空间,建立垂直干旱指数(PDI)、改进型垂直干旱指数(MPDI),并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进行相关性... 以陕西省夏季干旱过程监测为例,采用风云系列最新极轨气象卫星FY-3D/MERSⅠ-Ⅱ数据,利用其250 m空间分辨率红光和近红外通道构建NIR-Red特征空间,建立垂直干旱指数(PDI)、改进型垂直干旱指数(MPDI),并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Y-3D/MERSⅠ-Ⅱ数据在陕西省的干旱遥感监测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PDI、MPDI与CI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35和-0.110,达到显著水平,PDI在陕西省夏季旱情动态监测中表现更好;2019年陕西省夏季旱区主要集中在榆林北部和渭北旱腰带,5月下旬的干旱过程最为严重,对冬小麦产量有较大影响;相较于国际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数据,国产FY-3D/MERSⅠ-Ⅱ数据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在进行农业干旱动态监测方面具很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D/MERSⅠ-Ⅱ 垂直干旱指数 农业干旱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黄河流域植被变化与城镇化协同权衡关系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 被引量:12
4
作者 何慧娟 王钊 +2 位作者 董金芳 王娟 邹继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36-3545,共10页
基于卫星植被指数与夜间灯光数据,利用相关系数法和变化趋势法综合分析了陕西黄河流域植被变化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协同和权衡关系。结果显示:陕西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实现了较高水平上的稳定增长,灯光强度从2000年的2.04上升至202... 基于卫星植被指数与夜间灯光数据,利用相关系数法和变化趋势法综合分析了陕西黄河流域植被变化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协同和权衡关系。结果显示:陕西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实现了较高水平上的稳定增长,灯光强度从2000年的2.04上升至2020年的8.86,呈明显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3.46%,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带动的关中城镇发展群,和围绕能源化工开采为主的陕北城镇发展群,并由交通运输网建设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发展;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2.90%增加至2020年的64.19%。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67.45%,以陕北退耕还林(草)区植被增加最为显著;陕西黄河流域经济与生态高质量协同发展成为主要趋势,灯光强度与植被覆盖度同时明显上升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3.49%,其中两者表现为协同关系的区域占比56.42%,主要位于退耕还林(草)区;有占研究区域总面积4.6%的区域灯光强度明显增加而植被明显降低,其中表现为权衡关系的区域占比高达71.75%,主要位于关中城镇化正在的快速发展的地区;城市核心区域及靠近城市的周边占总面积不到5%的区域,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在陕北能源化工区城市核心区域灯光强度下降而植被恢复较快,以西安为中心关中城市群,市中心这一概念逐渐弱化,原来的市中心灯光强度下降,并且随着老城区设施逐渐老旧,新城区人口不断涌入,城市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灯光强度 植被覆盖度 生态恢复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榆林市植被生态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4
5
作者 马锋 卓静 +1 位作者 何慧娟 韩姗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7-261,267,F0003,共7页
[目的]研究陕西省榆林市植被生态演变规律以及驱动机制,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价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基于2000—2018年美国MODIS卫星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和像元二分方法对陕西省榆林市的植被生态系统进行反演,同时利用趋势分析... [目的]研究陕西省榆林市植被生态演变规律以及驱动机制,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价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基于2000—2018年美国MODIS卫星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和像元二分方法对陕西省榆林市的植被生态系统进行反演,同时利用趋势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对植被生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1)2000—2018年榆林市植被生态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植被覆盖度在波动中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年均增速1.47%/a;所辖各区县中吴堡县增加最大。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增速1.66%,高于北部风沙草滩区的1.17%。(2)2000—2018年,整体气候条件呈现暖湿化,表现为年降水量呈现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232.2 mm,增幅78.8%,年均增速10.7 mm/a;年均气温增加趋势不显著,增加0.3℃,增幅2.8%,年均增速0.11℃/a。年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年均气温与植被覆盖度相关性不显著,气候条件对于植被生态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示范建设工程调整了产业结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减少了水土流失,毛乌素沙地风沙草滩区流沙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建设效益显著。生态恢复工程是研究区植被生态恢复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榆林市 生态脆弱区 植被变化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权文婷 周辉 +4 位作者 王卫东 张煦庭 赵青兰 王旭东 陈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6-346,357,共12页
[目的]掌握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格局和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生态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运用2000-2023年MODIS数据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性特征、演变... [目的]掌握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格局和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生态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运用2000-2023年MODIS数据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性特征、演变趋势及未来发展动态,并探讨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1)关中平原城市群的RSEI整体呈上升趋势,RSEI均值增长率为0.0053/a,各市之间RSEI时空演变存在差异;(2)近24年来,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虽有改善,但优质区域有限且呈下降趋势;(3)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城市活动强度和坡度两个主导因子的影响,同时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在多数年份中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城市活动强度和坡度是主要因素,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维护和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质量,应考虑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城市群 遥感生态指数 GoogleEarthEngine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枣猕猴桃越冬期结果母枝低温冻害模拟研究
7
作者 曲静 王楠 +2 位作者 李四虎 李化龙 武晋雯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1223,共13页
【目的】探究软枣猕猴桃低温灾害,为冻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MSX-2F人工模拟霜箱系统对软枣猕猴桃历史上发生的典型低温冻害和冬季可能低温环境进行模拟试验,通过观测4个品种结果母枝细胞结冰点温度并采用电导率法、恢复生... 【目的】探究软枣猕猴桃低温灾害,为冻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MSX-2F人工模拟霜箱系统对软枣猕猴桃历史上发生的典型低温冻害和冬季可能低温环境进行模拟试验,通过观测4个品种结果母枝细胞结冰点温度并采用电导率法、恢复生长法、组织褐变法等试验方法,对软枣猕猴桃结果母枝的冻害指标进行研究。【结果】在4个主栽品种中,宾果抗冻性最弱,桓优1号、海佳1号居中,龙成2号最强;以结果母枝细胞伤害率为主要参数,综合参考细胞结冰点温度、芽存留率、芽冻害指数、枝条冻害指数、细胞半致死温度等参数,将软枣猕猴桃结果母枝低温冻害划分为0~3级4个等级。【结论】不同软枣猕猴桃的耐低温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低温持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低温受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枣猕猴桃 低温胁迫 结果母枝 半致死温度 冻害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陕西苹果晚霜冻特征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姜元 茹晓雅 +8 位作者 罗琦 李美荣 王钊 王景红 冯浩 张东 苏宝峰 于强 何建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70-180,共11页
为探讨利用Copula函数对苹果晚霜冻进行特征分析的适用性,该研究首先基于陕西省苹果主产区7个气象站点1971-2018年的逐日最低气温(T min)数据集,提取出晚霜冻事件的历时和强度两个特征变量。然后,基于6种不同的Copula函数构建晚霜冻特... 为探讨利用Copula函数对苹果晚霜冻进行特征分析的适用性,该研究首先基于陕西省苹果主产区7个气象站点1971-2018年的逐日最低气温(T min)数据集,提取出晚霜冻事件的历时和强度两个特征变量。然后,基于6种不同的Copula函数构建晚霜冻特征变量的联合分布,并进行拟合优度评价。最后,利用优选的Copula函数分析晚霜冻发生的概率及重现期。结果表明:陕西苹果产区各站点1971-2018年受晚霜冻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加重,各站点晚霜冻的历时和强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晚霜冻强度和历时增大时,其联合累积概率也相应增大,且增大趋势变缓。各站点联合重现期代表的“或”事件比同现重现期所代表的“且”事件更容易发生。当单变量重现期取值较小时,可将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视为单变量重现期的两种极端情况,对其实际范围进行估计。总体而言,陕西苹果产区各站点发生长历时且高强度晚霜冻事件的概率较小,但是位于延安果区的站点相较于其他果区站点更容易发生高强度或长历时的晚霜冻事件,以及高强度长历时同时发生的晚霜冻事件,需要重点加以关注。该研究可为陕西苹果产区应对晚霜冻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 灾害 晚霜冻 COPULA函数 频率分析 重现期 苹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9
作者 柏秦凤 霍治国 +1 位作者 王景红 张勇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29-1243,共15页
果树产业是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分类归纳法,对我国现有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分类总结和系统阐述。从果树气象灾害指标基本概念出发,对果树... 果树产业是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分类归纳法,对我国现有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分类总结和系统阐述。从果树气象灾害指标基本概念出发,对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分类;分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按照各自主要果树的气象灾害种类,综述了我国目前已有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评述了各类指标的优缺点及适用性;从指标构成、指标构建方法、涉及果树种类、产业发展需求、创新的技术方法等方面,讨论了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主要果树的品种布局、产业优化、防灾减灾等提供信息参考,为我国果树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气象灾害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区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4
10
作者 卓静 朱延年 +1 位作者 李韬 杨承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6-342,共7页
为了给陕北黄土高原区生态恢复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估提供科学数据和参考依据,基于遥感图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法,剖析了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97-2018年,土地利用格局的... 为了给陕北黄土高原区生态恢复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估提供科学数据和参考依据,基于遥感图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法,剖析了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97-2018年,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向林木和草地转化,未利用地向草地、林木和农田转化;这些转化同时促使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357.56亿元,增幅33.28%,其中榆林市增量最大,铜川市最小;除食物生产功能价值量有所减少外,其他服务价值均在增加;调节服务价值增加量最大,文化服务价值增幅最大。(2)研究区32.93%的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主要集中退耕还林区和防风治沙区;农田向林木和草地的转化是价值增加的主要驱动力,促使服务价值增加363.64亿元,占总增加量的95.68%;未利用地的转化是服务价值增加的另一贡献因子,促使价值量增加16.42亿元,占比4.32%。研究区5.92%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减少,集中在西部风沙区和南部残塬区;大型集中农场的修建导致林木和草地向农田转换,促使服务价值损失70.17亿元,占总损失量的93.08%。(3)榆林市辖区43.24%的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在增加,延安市23.37%增加,铜川市仅11.51%。(4)在不同地物类型中,林木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最大,草地次之;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最多。以上监测结果说明,研究区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使其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随之促使生态服务价值显著增加,生态恢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质量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周期和温度的物候模型对华北平原刺槐始花期的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楠 刘冬 +6 位作者 王雨欣 王姝纯 卢凡青 王淼 张煦庭 李秋月 徐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45-3758,共14页
光周期和温度是影响木本植物开花的两大关键气象因素。基于我国华北平原1963—2018年57个站点的刺槐始花期实测数据,构建了6种基于气温或光周期驱动的春季物候过程模型(积温模型、光周期模型、光周期-温度顺序模型、温度-光周期顺序模... 光周期和温度是影响木本植物开花的两大关键气象因素。基于我国华北平原1963—2018年57个站点的刺槐始花期实测数据,构建了6种基于气温或光周期驱动的春季物候过程模型(积温模型、光周期模型、光周期-温度顺序模型、温度-光周期顺序模型、光周期-温度平行模型、光周期-温度乘法模型),并进行了参数率定和模型比较优选,以期明确刺槐开花的主导驱动因子以及潜在的光温作用机制。根据内部模拟的赤池信息准则(AIC)判定光周期-温度顺序模型的表现最佳,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为0.86,均方根误差(RMSE)为4.81d,纳什效率系数(NSE)达到0.74,说明刺槐始花期的发生同时受到光周期和温度的作用。同时,在华北平原14个代表性站点上,光周期-温度顺序模型的表现普遍优于均值模型。基于光周期-温度顺序模型的参数率定结果,以下限温度6.5℃和下限日长4.5h来统计刺槐开花的实际有效积温量和实际有效日长累积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56年来刺槐开花的实际有效积温量呈现显著递增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5℃·d(P<0.05),而实际有效日长累积量却呈现极显著递减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23.9h·d(P<0.01),这说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刺槐开花的热量需求会更快速完成,引起刺槐开花日期的提前,但自然光周期的年内变化只与地理位置有关,日长累积需求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春季升温引起的开花日期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周期 温度 刺槐 始花期 物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平柿饼气候品质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沈姣姣 卢珊 +2 位作者 郝苏娟 张维敏 周心河 《中国果树》 2024年第10期91-98,共8页
为了助力富平柿饼气候品质评价工作,提升市场竞争力,根据1992—2022年富平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数据、生育期资料和品质检测结果,应用专家决策法、百分位数法和加权求和法,确定关键生育期气象指标的阈值范围和权重系数,建立富平柿饼气候... 为了助力富平柿饼气候品质评价工作,提升市场竞争力,根据1992—2022年富平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数据、生育期资料和品质检测结果,应用专家决策法、百分位数法和加权求和法,确定关键生育期气象指标的阈值范围和权重系数,建立富平柿饼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并对2023年富平柿饼进行气候品质评价。结果表明,尖柿芽体萌动期至展叶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10℃积温、降水量,花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果实膨大期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降水量是影响柿饼气候品质的关键指标。将柿饼气候品质指数划分为特优(≥2.2)、优(1.8~2.2)、良(1.5~1.8)和一般(<1.5),通过典型年验证法发现构建的气候品质模型评价结果与生产实际相吻合,能定量化地反映气象条件对柿饼气候品质的影响。2023年富平柿饼气候品质指数为1.82,等级为“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平柿饼 气候品质指数 气候品质评价模型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树物候期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震 刘璐 李艳莉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81-1389,共9页
果树物候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受到人们普遍关注。从气候变暖对果树物候期的影响、驱动果树物候期变化的因子和果树物候期监测方法3个方面回顾了果树物候期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果树物候期的研究重点。果树物候期变化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 果树物候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受到人们普遍关注。从气候变暖对果树物候期的影响、驱动果树物候期变化的因子和果树物候期监测方法3个方面回顾了果树物候期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果树物候期的研究重点。果树物候期变化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大部地区果树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相比传统地面观测,利用遥感方法的果树物候期研究实现了果树物候期观测由点到面的空间转换,是物候期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未来应将地面观测、模型模拟和遥感监测手段有效结合进行果树物候期交互验证,同时加强多因子的果树物候期分子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物候期 气候变暖 遥感物候学 物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恢复工程对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卓静 朱延年 +3 位作者 何慧娟 王娟 董金芳 权文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627-8637,共11页
以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M遥感影像解译陆表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从生态系统转移矩阵、单一生态系统动态度和综合生态系统动态度等方面探索了生态恢复工程实施20年来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利用最小二乘... 以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M遥感影像解译陆表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从生态系统转移矩阵、单一生态系统动态度和综合生态系统动态度等方面探索了生态恢复工程实施20年来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利用最小二乘趋势分析法和人类扰动指数分析气候条件和生态恢复工程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1997—2018年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林木、草地的面积占比分别增加19.34%和6.91%;耕地面积占比减少22.15%;未利用地面积占比减少5.01%;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格局已由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的耕地占主导转化为林木占主导。(2)受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流转方向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化为林木和草地;防风固沙工程促使毛乌素沙漠区域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3)研究时间段内陕北地区年均气温基本无变化,年降水量显著呈增加趋势,整体向湿润化发展,适合地表植被生长和恢复。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榆林和延安两市生态系统变化速度明显高于铜川市,说明生态恢复工程是研究区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气候背景变化是辅助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工程 陕北 生态系统格局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猕猴桃园小气候特征的高低温灾害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维敏 王景红 +3 位作者 李化龙 柏秦凤 张焘 郭建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36-2245,共10页
【目的】构建猕猴桃园高低温灾害预测模型,为提升猕猴桃果园防灾减灾能力及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小气候观测系统对陕西关中猕猴桃果园温度进行系统全面的定位观测,分析猕猴桃果实膨大期、休眠期不同垂直高度温度变... 【目的】构建猕猴桃园高低温灾害预测模型,为提升猕猴桃果园防灾减灾能力及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小气候观测系统对陕西关中猕猴桃果园温度进行系统全面的定位观测,分析猕猴桃果实膨大期、休眠期不同垂直高度温度变化,不同天气条件下猕猴桃冠层温度变化;利用统计学方法建立猕猴桃果园冠层高低温预测模型。【结果】猕猴桃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垂直高度、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度日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单峰曲线。不同阶段一天中冠层温度低于冠层上部,大部时段低于冠层下部。果实膨大期一天中大部分时段最高气温晴天最高,多云次之,阴雨天最低;休眠期阴雨天最低气温最高,多云次之,晴天最低,但午后晴天最高。建立了猕猴桃果实膨大期、休眠期分晴天、多云、阴天的冠层日最高、日最低气温,以及不分时段不分天气类型冠层高低温一元线性预测模型。【结论】猕猴桃果园冠层温度受太阳辐射、树体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与冠层上部、冠下温度存在差异。从日尺度来看,高温热害发生时刻集中在15:00—16:00,低温冻害发生时刻集中在7:00;从月尺度来看,高温热害多发时段为7月上旬—8月中旬,低温冻害多发时段为1月。基于气象站气温建立的猕猴桃冠层休眠期低温预测模型、不分时段不分天气类型高低温预测模型都能较好地预测冠层高低温,猕猴桃果实膨大期高温线性模型需进一步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果园 气温 灾害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卓静 胡皓 +2 位作者 何慧娟 王智 杨承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68-1777,共10页
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1997年和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不同行政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和不同坡度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 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1997年和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不同行政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和不同坡度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明显改善,生态脆弱性指数均值从41.74下降至32.96,减幅21.0%;生态脆弱性等级也整体下降,已由中脆弱和低脆弱性占主导转化为低脆弱性占主导的格局。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地带性分布特征,从南到北生态脆弱性等级逐步提高。(2)1997—2021年,51.2%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改善,以中脆弱改善到低脆弱为主;4.6%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增加,以一般脆弱增加至低脆弱、低脆弱增加至中脆弱为主。铜川市、延安市和榆林市辖区内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下降,其中铜川市生态脆弱性最低,榆林市最高。3个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显著下降,降幅表现为:退耕还林区>风沙区>黄桥林区。(3)符合退耕条件的区域,高等级脆弱性大幅转化为低等级脆弱性,生态脆弱性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4)剖析驱动机制可以发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驱动力各占83.1%和16.9%,说明生态恢复工程是区域生态脆弱性显著改善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估和生态可持续性修复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工程 陕北黄土高原 生态脆弱性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低温下主产品种猕猴桃结果母枝冻害指标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化龙 王景红 +5 位作者 张维敏 柏秦凤 潘宇鹰 张焘 权文婷 郭建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8-628,共11页
越冬冻害是猕猴桃的主要气象灾害,为探讨低温对猕猴桃的伤害机理,建立猕猴桃越冬冻害指标体系,2020年12月—2021年2月利用MSX-2F霜箱系统模拟越冬期低温过程,采用组织褐变率、细胞伤害率等参数对结果母枝冻害特征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冻害... 越冬冻害是猕猴桃的主要气象灾害,为探讨低温对猕猴桃的伤害机理,建立猕猴桃越冬冻害指标体系,2020年12月—2021年2月利用MSX-2F霜箱系统模拟越冬期低温过程,采用组织褐变率、细胞伤害率等参数对结果母枝冻害特征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冻害指数与低温的Logistic关系模型,研究6个主栽品种结果母枝冻害特征。结果表明:结果母枝主芽半致死温度以海沃德最低,为-16.5℃,瑞玉、徐香、金福居中,分别为-14.8℃,-14.9℃和-14.2℃,翠香、红阳较高,分别为-13.4℃,-13.8℃。-16℃~-10℃低温主要影响结果母枝主芽活性,-16℃为主芽受冻向副芽受冻的转折点,低于-18℃对主、副芽活性均有伤害,-20℃以下低温可造成结果母枝大量死亡。品种间抗冻性能,以海沃德最强,瑞玉、金福、徐香居中,翠香、红阳最弱。以结果母枝芽冻害指数为主要参数,构建6个主产品种猕猴桃结果母枝5级低温冻害指标,对应类型和温度阈值如下:1级为轻度减产型,-11.0℃~-10.5℃;2级为中度减产型,-14.5℃~-10.5℃;3级为重度减产型,-16.5℃~-12.0℃;4级为绝收型,-20.0℃~-13.5℃;5级为致死型,-20.0℃~-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低温胁迫 结果母枝 半致死温度 冻害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味系猕猴桃越冬冻害指标 被引量:8
18
作者 柏秦凤 王景红 +4 位作者 李化龙 张维敏 郭建平 张焘 贺晨昕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4-512,共9页
通过对1991 —2020年越冬期灾害调查、历史灾情查阅和专家评估,初步建立美味系猕猴桃越冬冻害症状及对应指标的3级评价标准。基于对美味系猕猴桃陕西及河南4个主栽县28例灾害个例致灾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构建了美味系猕... 通过对1991 —2020年越冬期灾害调查、历史灾情查阅和专家评估,初步建立美味系猕猴桃越冬冻害症状及对应指标的3级评价标准。基于对美味系猕猴桃陕西及河南4个主栽县28例灾害个例致灾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构建了美味系猕猴桃越冬冻害的综合指标及分级标准,并用3个主栽县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美味系猕猴桃越冬冻害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的低温指标(T_(D))分别为- 12.0℃2.15;美味系猕猴桃越冬冻害低温指标及综合指标等级划分在3个县验证应用结果均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美味系猕猴桃越冬期冻害的防御和评价、产业布局优化、引种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味系猕猴桃 越冬冻害 指标 主成分分析 K-means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地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36
19
作者 刘璐 王景红 +2 位作者 柏秦凤 张维敏 张焘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0-338,共9页
【目的】黄土高原苹果产区是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地区,开展气候变化对苹果物候期的影响研究,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该地区苹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万荣、洛川和西峰作为黄土高原苹果产区代表站,利用1994—2018年... 【目的】黄土高原苹果产区是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地区,开展气候变化对苹果物候期的影响研究,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该地区苹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万荣、洛川和西峰作为黄土高原苹果产区代表站,利用1994—2018年各地苹果芽开放期、展叶始期、始花期、可采成熟期、叶变色末期和落叶末期物候数据,分析不同物候期及生长阶段长度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从日尺度层面,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各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近25年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地气候呈暖湿变化特征,受其影响,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呈推迟趋势,果实生长发育期和果树生长季呈延长趋势。平均气温对春秋两季物候期均有显著影响,影响时段内气温每升高1℃,春季各物候期将提前2.20~4.15 d,秋季落叶期将推迟3.58~7.77 d;降水量主要影响秋季物候期,影响时段内降水量每变化1 mm,叶变色末期将提前0.07~0.40 d,落叶末期将推迟0.12~0.55 d。各主产地间,万荣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西峰和洛川。【结论】气温对物候期的影响大于降水,且气温主要影响春季物候期,而降水主要影响秋季物候期;各物候期中,芽开放期、展叶始期和始花期主要受气温影响,叶变色末期主要受降水影响,落叶末期受温度和降水共同影响,而可采成熟期与气温和降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黄土高原 物候期 气候变化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D12Q2的秦岭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登科 王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2,共12页
植被物候是反映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最客观、最敏感的指示器,秦岭是中国南北自然环境的分界线,研究秦岭物候变化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2001-2016年连续16 a的MCD12Q2数据和气候资料、利用统计分... 植被物候是反映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最客观、最敏感的指示器,秦岭是中国南北自然环境的分界线,研究秦岭物候变化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2001-2016年连续16 a的MCD12Q2数据和气候资料、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秦岭地区植被物候变化规律及对气候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植被物候始期、末期、生长期长度大体呈现由南到北的纬向分异规律。物候始期表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延迟的纬向分布特征,物候末期分布情况与始期大体相反。生长季始期主要分布在第80—110天(3月下旬至4月中旬),生长季末期均值集中分布在第300—320天(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生长期长度绝大部分在200-240 d之间。(2)16 a间秦岭地区植被物候年际变化的总体特征呈现生长始期具有提前趋势(P>0.05),平均提早0.61 d·(10 a)^−1;生长末期具有显著的推迟趋势(P<0.05),平均推迟3.1 d·(10 a)^−1;生长期长度年际变化具有延长趋势(P>0.05),平均延长3.7 d·(10 a)^−1。(3)生长始期随海拔高度呈现上升线性提前,海拔每升高1000 m,生长始期推迟18 d左右。(4)秦岭地区植被生长始期与3月气温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3月气温每增加1℃生长始期提前2.1 d;生长末期与9月气温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9月气温每增加1℃生长始期推迟1.5 d。研究结果揭示了秦岭地区植被物候及其变化趋势、变化速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说明了物候的变化与春、秋季温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MCD12Q2 秦岭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