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影响天气在陕西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乔友刚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5期112-114,共3页
作为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重要载体,在服务农业生产、支持防灾减灾救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探讨了陕西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 作为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重要载体,在服务农业生产、支持防灾减灾救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探讨了陕西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制约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服务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于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的发展措施,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 高质量发展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云人工增雨条件卫星探测反演个例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贵华 余兴 +2 位作者 戴进 徐小红 岳治国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3-369,共7页
选取2007年6月21日陕西白于山区地形云降水过程,用极轨卫星资料反演高空间分辨率的云微物理特征。对云降水物理结构分析表明:(1)山前云区(迎风坡)云顶亮温(T)为-31℃,粒子有效半径(R_c)为9μm,含有丰富过冷水,缺乏冰晶;(2)T=-20℃的低... 选取2007年6月21日陕西白于山区地形云降水过程,用极轨卫星资料反演高空间分辨率的云微物理特征。对云降水物理结构分析表明:(1)山前云区(迎风坡)云顶亮温(T)为-31℃,粒子有效半径(R_c)为9μm,含有丰富过冷水,缺乏冰晶;(2)T=-20℃的低云在有高云参与的情况下,产生了较多的降水;(3)山前云区面积约4000km^2的区域,存在较好的增雨作业条件。用静止卫星资料反演高时间分辨率的云微物理特征,跟踪地形云3 h演变发现:山前云区一直维持相当厚度(T<-28℃),R_c基本稳定,没有启动降水过程,多数云滴仅完成了一个从凝结到蒸发的过程,山前云区为一个好的增雨作业云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反演 地形云 人工增雨条件 过冷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人工增雨作业条件 Ⅱ:层状云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贵华 余兴 +3 位作者 岳治国 戴进 徐小红 朱延年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8-766,共9页
通过卫星多光谱资料的定标,利用可见光反射率、3.7μm和11μm辐射亮温,反演了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云顶温度等云特征参数。运用图像合成技术,建立了反映云宏、微观特征的RGB合成图。利用发展的多光谱云微物理综合分析方法,通过极轨卫星分... 通过卫星多光谱资料的定标,利用可见光反射率、3.7μm和11μm辐射亮温,反演了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云顶温度等云特征参数。运用图像合成技术,建立了反映云宏、微观特征的RGB合成图。利用发展的多光谱云微物理综合分析方法,通过极轨卫星分析了不同过冷层状云及其降水特征,结合增雨假设,总结出适宜人工增雨作业的卫星判据为:云厚大于1.5km,云顶温度-5~-15℃时,有效半径小于25μm;或云顶温度-15~-25℃时,有效半径小于15μm。利用可见光反射率、云顶温度和有效半径多阈值建立人工增雨播云等级和分级显示。通过静止卫星跟踪云系演变,进一步确定播云部位和作业时机,指导人工增雨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多光谱资料 过冷层状云 人工增雨 作业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人工增雨作业条件 Ⅰ:对流云 被引量:4
4
作者 徐小红 余兴 +3 位作者 朱延年 刘贵华 戴进 岳治国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7-757,共11页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和云微物理分析方法,针对云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过程探讨可播性、播撒方式,通过对不同类型对流云分析,归纳出4类可播云系,分析表明:1)重污染深厚对流云,当云底粒子有效半径小于7μm、凝结增长带深厚、降水启动厚度大...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和云微物理分析方法,针对云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过程探讨可播性、播撒方式,通过对不同类型对流云分析,归纳出4类可播云系,分析表明:1)重污染深厚对流云,当云底粒子有效半径小于7μm、凝结增长带深厚、降水启动厚度大于20℃、碰并增长带薄、无雨胚带、晶化温度低于-30℃时,可播撒吸湿性核或播撒AgI。2)强上升冰雹云,若云外型强对流特征明显、各增长带增长缓慢、无雨胚带、晶化温度低于-30℃,且云顶附近存在明显的有效半径减小带,可播撒吸湿性核或播撒AgI。3)强上升强降水对流云,云底滴较大,通常大于10μm,碰并增长较为充分,晶化温度低,一般低于-30℃,冰晶化延迟明显,冷云降水发展不充分,通过在0℃层附近播撒AgI促进冷云降水。4)污染性浅薄对流云,当云底有效半径小于10μm、凝结增长带深厚、碰并增长带薄、无雨胚带、云顶有效半径小于14μm、云厚3~6km,可播撒吸湿性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 云微物理结构 降水形成过程 人工影响天气条件 播撒方式 卫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雷暴弱降水云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被引量:33
5
作者 戴进 余兴 +4 位作者 刘贵华 徐小红 岳治国 孙伟 杨馥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8-298,共11页
选取青藏高原3个雷暴弱降水过程,以极轨卫星反演云微物理特征分析方法为主,结合地面实况和探空资料,探讨了云微物理特征及这类雷暴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这类云的云底温度较低,为0℃左右,离地面1~2 km,属冷云底的对流云。与暖云... 选取青藏高原3个雷暴弱降水过程,以极轨卫星反演云微物理特征分析方法为主,结合地面实况和探空资料,探讨了云微物理特征及这类雷暴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这类云的云底温度较低,为0℃左右,离地面1~2 km,属冷云底的对流云。与暖云底(云底温度15~20℃)相比,冷云底导致云中的水成物少,释放潜热少,这可能是该区域强对流灾害少的主要原因之一;(2)冰化温度较高(高度低),云粒子在-20^-25℃高度上基本完全冰化,可能与云底粒子有效半径(Re)较大有关;(3)Re=15μm的高度到冰化高度是主要起电层对应的温度,为-10^-25℃,这一层为冰、水共存区;(4)云的主体高度均在0℃层以上,降水以冷云过程为主,冰相参与的增长过程为主要的云雨粒子增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雷暴 弱降水 云微物理特征 冷云底 卫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形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9
6
作者 余兴 王晓玲 +2 位作者 戴进 杨文峰 李兆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89-401,共13页
首先发展了一个三维非静力中-β尺度动力学模式,以模拟地形的动力、热力作用对边界层结构的影响。模式放弃了静力近似假设,垂直方向采用地形跟随坐标,用较细的网格以提高空间分辨率和精度。在参数化过程中,太阳辐射吸收考虑了地形... 首先发展了一个三维非静力中-β尺度动力学模式,以模拟地形的动力、热力作用对边界层结构的影响。模式放弃了静力近似假设,垂直方向采用地形跟随坐标,用较细的网格以提高空间分辨率和精度。在参数化过程中,太阳辐射吸收考虑了地形的坡向作用,地表潜热和水汽通量考虑了植被作用,闭合方案采用E-ε能量闭合。然后利用该模式对陕西省关中地区作了实例模拟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起伏地形对垂直流场及低层风场影响较大。迎风坡空气抬升,背风坡空气下沉。层结稳定时易形成背风波,层结不稳定时,在地形抬升、水平温度梯度(地表形状不同)和背风坡的共同作用下,地形边界区易形成局地环流。除迎风坡空气抬升和背风坡引起上升运动外,还有地形加热引起的上升运动,这些对水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静力模式 复杂地形 数值模拟 边界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旬邑地区冰雹云的早期识别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93
7
作者 肖辉 吴玉霞 +7 位作者 胡朝霞 李宏宇 雷恒池 洪延超 黄美元 樊鹏 梁谷 屈铁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9-166,共8页
分析了1997年到1999年在陕西省旬邑防雹实验区用3 cm雷达观测到的146块雷暴和雹暴云回波资料, 结果表明, 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冰雹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都生成于5.0 km(0~-5℃)左... 分析了1997年到1999年在陕西省旬邑防雹实验区用3 cm雷达观测到的146块雷暴和雹暴云回波资料, 结果表明, 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冰雹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都生成于5.0 km(0~-5℃)左右高度, 然后向上伸展或向上向下同时伸展, 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14℃。雷雨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出现高度比较低, 强回波生成后向下伸展; 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高于-14℃。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或以45 dBz回波顶温度低于-14℃, 作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 再根据强回波生长情况, 可提前5~10 min识别出冰雹云, 1999年现场识别准确率为86%。三维冰雹云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云的强回波顶高和强度出现剧烈增长是云内冰雹生成引起的, 这也和雷达观测到的冰雹云降雹的先兆特征“跃增增长”现象一致, 而雷雨云的这些特征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旬邑地区 冰雹云 早期识别 数值模拟 雷雨云 雷达回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暴雨过程中云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戴进 余兴 +2 位作者 刘贵华 徐小红 岳治国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7-397,共11页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和云微物理分析方法,以陕北2006年7月2日发生的暴雨过程为例,反演了云顶粒子有效半径(R_e)、云顶温度(T)等云物理特征参数,通过卫星不同时次对暴雨云团的探测资料,分析了暴雨发展过程。暴雨云团表现为多单体特征,发展...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和云微物理分析方法,以陕北2006年7月2日发生的暴雨过程为例,反演了云顶粒子有效半径(R_e)、云顶温度(T)等云物理特征参数,通过卫星不同时次对暴雨云团的探测资料,分析了暴雨发展过程。暴雨云团表现为多单体特征,发展旺盛期对流单体的数量明显增加、云团尺度大幅增加。根据暴雨云系中的对流云、层云、过冷水云、低云(未被高云遮挡住)4种类型,分别选择了9个代表区,用于分析这次暴雨过程中不同类型云的物理特征和垂直结构。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云团由多种高度的云组成,低云高度较低,温度较高,云顶在0—-10℃;层云高度略高,T为-10—-20℃,R_e为10—20μm,并含有连片分布的过冷水云(R_e为10μm左右);高度最高的云为对流云,镶嵌在系统性层云中或在其上发展,T最低达到-80℃左右。从云底至0℃层存在一个较厚的凝结增长带,R_e为5—10μm;0—-10℃层存在一个碰并增长带,R_e从13—15μm增长到20—25μm,但其厚度小于凝结增长带;T<-10℃层以上存在一个深厚的冰相增长带,表明在对流云团的发展成熟期,冰相增长过程为优势云物理过程。随着云的逐渐发展,混合相增长带由厚变薄,冰化增长带增厚,晶化温度升高、高度降低,表明在对流云团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中,冰化增长带在下传,云中冰化增长过程向下传递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云微物理特征 卫星反演 T-R_e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强飑线云结构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徐小红 余兴 +3 位作者 朱延年 刘贵华 戴进 岳治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8-268,共11页
利用NOAA卫星AVHRR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山东一次春季强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卫星资料多光谱综合分析的强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卫星识别的对流强信号,并与雷达、FY-2C卫星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RGB合成图能清晰... 利用NOAA卫星AVHRR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山东一次春季强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卫星资料多光谱综合分析的强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卫星识别的对流强信号,并与雷达、FY-2C卫星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RGB合成图能清晰地显示云顶的结构、纹理、云砧、组成、高度及云厚等信息,是一种很方便的分析工具。(2)多光谱综合分析归纳出卫星探测对流强信号:云顶的对流结构和纹理突出,有明显的云砧,云顶以小粒子为主,粒子有效半径Re随高度增长缓慢,云团上部存在明显的Re随高度递减带,云顶Re和-dRe/dT能定量指示对流的强弱。据此,卫星识别出强中心A比实际降雹提前了近1h,比飑线发生提前了2.5h,比多普勒雷达监测提前了近2h,特别是识别出的强中心B比实际降雹提前了近4h。卫星探测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卫星云微物理反演 多光谱综合分析 卫星探测对流强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云中非垂直多条撒播线源催化剂扩散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10
作者 余兴 樊鹏 +2 位作者 王晓玲 戴进 李兆元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08-723,共16页
首先建立了一个模拟层状云中催化剂扩散的三维时变烟团轨迹模式。该模式能够模拟层状云中多条(与风向)非垂直撒播线源的催化剂扩散特征。在模式中,详细考虑了地形、垂直风切变对催化剂扩散的影响以及催化剂播散参数的时空变化和催化... 首先建立了一个模拟层状云中催化剂扩散的三维时变烟团轨迹模式。该模式能够模拟层状云中多条(与风向)非垂直撒播线源的催化剂扩散特征。在模式中,详细考虑了地形、垂直风切变对催化剂扩散的影响以及催化剂播散参数的时空变化和催化剂的湿清除效应以更接近于实际过程。其次建立了一个细网格三维非静力中-β尺度动力学预报模式,用于模拟大气流场和湍流场,以其作为烟团轨迹模式的背景场。最后根据1996年3月31日08时实测常规气象资料和14时飞机实际播撒参数,对陕西省关中地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催化剂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不同的大气层结和扩散参数做了敏感性试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1)在非均匀、非定常及非垂直直线源情况下,层状云中催化剂扩散的浓度等值线空间分布较复杂,不满足高斯分布。(2)催化剂的扩散与湍流扩散系数、风场分布相对应,水平扩散范围大于垂直扩散范围。(3)不稳定层结有利于催化剂扩散和多条线源的合并,扩散系数越大,扩散范围越大,线源间合并越早,撒播的线源间距可以大些。(4)陡峭地形对低层风场和湍流场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 非线性线源 催化剂 扩散特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冬季雾多发期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陆春松 牛生杰 +2 位作者 岳平 岳治国 项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5,共8页
2006年冬季在南京北郊盘城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仪器对雾日和非雾日的边界层进行了监测,对比分析了两者的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非雾日主要为单层贴地逆温,并时常出现短时的双层结构,雾发展成熟时逆温则脱离地面。与非雾... 2006年冬季在南京北郊盘城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仪器对雾日和非雾日的边界层进行了监测,对比分析了两者的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非雾日主要为单层贴地逆温,并时常出现短时的双层结构,雾发展成熟时逆温则脱离地面。与非雾日相比,雾日平均雾顶之上温度日较差增大,雾顶之下则减小。平均风速的时间—高度分布在雾日和非雾日类似,在稳定性边界层中风速随高度出现一个或者两个极大值区。温度和比湿在非雾日没有显著的对应性,而在雾体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雾顶升降过程中反相关。较强的逆温、较低的温度和较小的近地层风速是南京冬季成雾的背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期 边界层 冬季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二氧化碳(LC)播撒装置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樊鹏 余兴 +4 位作者 雷恒池 陈保国 梁谷 岳治国 张晓庆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5-692,共8页
针对液态二氧化碳(LC)的播撒问题,给出了其播撒装置的基本特征、播撒率及主要影响因子;用FSSP-100、2D-C粒子测量仪、三用滴谱仪及能见度仪等设备测定了LC播出物的相态、粒子形状和尺度谱.测定表明:LC播出物为液、固、气态二氧化碳三相... 针对液态二氧化碳(LC)的播撒问题,给出了其播撒装置的基本特征、播撒率及主要影响因子;用FSSP-100、2D-C粒子测量仪、三用滴谱仪及能见度仪等设备测定了LC播出物的相态、粒子形状和尺度谱.测定表明:LC播出物为液、固、气态二氧化碳三相共存混合物.液态、固态粒子存在时间约100~101 s,粒子尺度10-1~102 μm,播出物流束中单位体积质量可达3.6 g*m-3.这些测定结果为使用LC作为冷云催化剂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国内在较暖云顶层状云中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合适的催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二氧化碳 播撒装置 增雨 消冷雾 装置 应用 粒子形状 测定结果 人工增雨作业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3A/VIRR反演云微物理特征及与TERRA/MODIS反演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贵华 余兴 +1 位作者 师春香 戴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1-470,共10页
利用FY-3A/VIRR多光谱资料反演了云微物理参数,针对2009年4月18日和5月21日两个个例,选取深厚积云、高、中、低云作为分析对象,并与TERRA/MODIS反演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FY-3A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1)FY-3A反演的云微物理参... 利用FY-3A/VIRR多光谱资料反演了云微物理参数,针对2009年4月18日和5月21日两个个例,选取深厚积云、高、中、低云作为分析对象,并与TERRA/MODIS反演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FY-3A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1)FY-3A反演的云微物理参数形成的可视化RGB合成图,色彩层次较为丰富,与TERRA RGB合成图的云外形特征基本一致,可以定性地应用于云降水特征分析。(2)与TERRA相比,FY-3A可见光反射率偏低5%,云顶平均温度偏低1~5℃,变化范围减小,4、5月个例反映的偏低程度稳定,基本可以用于定量分析。(3)FY-3A对粒子有效半径(Re)反演的问题较多,一是同一顶高Re的分布层次少,反映的粒子大小不充分;二是Re小值端偏大明显,有时甚至达8μm(5~13μm);三是Re大值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四是5月个例比4月的偏差增大。因此,在用FY-3A反演的Re定量分析时,容易造成部分特征不明显,甚至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A/VIRR TERRA/MODIS 卫星反演 云微物理特征 RGB合成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秋季陕北地区一次锋面云系综合探测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保国 樊鹏 +2 位作者 雷崇典 郭强 何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49,共5页
使用载有粒子测量系统 (PM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GPS)的飞机对 2 0 0 2年 9月1 3日陕北地区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系进行了有设计的催化、探测飞行。获取了云微物理背景值和影响值 ,分析发现 :催化影响区内小冰晶数量产生了量级上的增加 ,雷... 使用载有粒子测量系统 (PM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GPS)的飞机对 2 0 0 2年 9月1 3日陕北地区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系进行了有设计的催化、探测飞行。获取了云微物理背景值和影响值 ,分析发现 :催化影响区内小冰晶数量产生了量级上的增加 ,雷达RHI融化层出现的局部凸起 ,可能是播撒液态二氧化碳催化后过冷云水消耗释放的溶解潜热导致融化层局部升温上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系 锋面 微物理 层状云 冷云 探测 融化 秋季 陕北地区 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微波辐射计云中含水量的探测 被引量:8
15
作者 梁谷 雷恒池 +3 位作者 李燕 岳治国 张晓庆 高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05-1111,共7页
通过对2003年4月18日在延安地区用单波长(0.95 cm)机载微波辐射计探测到的层状云云中液态水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层状云中的过冷水平均含量为0.0171 g.m-3。分析其变化,发现云中垂直向的液态水存在高值区,这一区有助于人工引晶催化增雨(... 通过对2003年4月18日在延安地区用单波长(0.95 cm)机载微波辐射计探测到的层状云云中液态水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层状云中的过冷水平均含量为0.0171 g.m-3。分析其变化,发现云中垂直向的液态水存在高值区,这一区有助于人工引晶催化增雨(雪)作业,有利于冰晶的增长,可提高人工催化作业的效果。与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及地面711数字化雷达的探测结果进行比对,机载微波辐射计和PMS粒子测量系统的探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在垂直区域的探测上比PMS粒子测量系统更具有代表性;与711数字化雷达的探测结果也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微波遥感 液态水 过冷水 含水量垂直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积云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刘贵华 余兴 戴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3,共7页
利用NOAA卫星多光谱资料反演了云滴有效半径,采用多信息组合的RGB彩色显示方法,分析了云顶微物理特征;运用Rosenfeld的卫星微物理反演分析方法,根据云中物理过程与T-re分布关系,着重分析了不同积云的云物理过程和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NOAA卫星多光谱资料反演了云滴有效半径,采用多信息组合的RGB彩色显示方法,分析了云顶微物理特征;运用Rosenfeld的卫星微物理反演分析方法,根据云中物理过程与T-re分布关系,着重分析了不同积云的云物理过程和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中高纬内陆地区积云底层一般具有较深厚的凝结增长带和较小的云滴有效半径,晶化增长起始温度较低,具有典型的大陆性云物理特征;低纬度海岛与近海地区积云与大陆性积云相比,底层云滴有效半径普遍较大,碰并作用较强,晶化增长起始温度较高,具有大陆性到海洋性过渡的云物理特征;海洋上空积云底层的云滴有效半径最大,晶化增长起始温度高,降水带较深厚,具有海洋性云物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反演 积云 有效半径 T-re分布 云物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延安层状云微物理结构特征及降水机制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王扬锋 雷恒池 +2 位作者 樊鹏 吴玉霞 陆忠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8-395,共8页
利用PMS资料对延安2003年9月17日降水性层状云各高度上的粒子特征量和粒子谱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性层状云宏微观垂直结构配置或云粒子主要特性可以分为5个层次。过冷水滴和冰晶共存层存在,冰晶快速增长,此层的存在可能是发生... 利用PMS资料对延安2003年9月17日降水性层状云各高度上的粒子特征量和粒子谱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性层状云宏微观垂直结构配置或云粒子主要特性可以分为5个层次。过冷水滴和冰晶共存层存在,冰晶快速增长,此层的存在可能是发生降水的关键;在0℃层以下,存在比较深厚的云滴浓度小、含水量较小的小云滴层,应是导致地面雨强较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地区 层状云 云微物理 降水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二氧化碳播云物理效应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樊鹏 陈保国 雷恒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38,共5页
使用液态二氧化碳 (LC)对过冷层状云进行催化后 ,通过飞机粒子测量系统 ,GPS定位以及地面测雨雷达和地面雨强研究了催化前后云微物理参数的变化 ,揭示了部分因催化后产生的物理效应 ,特别是雷达RHI上 2 5dBz回波在负温区出现较对称的凸... 使用液态二氧化碳 (LC)对过冷层状云进行催化后 ,通过飞机粒子测量系统 ,GPS定位以及地面测雨雷达和地面雨强研究了催化前后云微物理参数的变化 ,揭示了部分因催化后产生的物理效应 ,特别是雷达RHI上 2 5dBz回波在负温区出现较对称的凸起尖峰 ,可能是小冰晶的凝华增长释放潜热而引起的动力抬升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二氧化碳 播云 催化 人工增雨 凝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旱涝气候的长期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兆元 吴素良 +3 位作者 杨文峰 陈建文 王玉玺 余兴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7年第4期35-39,共5页
根据西安丰富的历史旱涝史料,建立了近1500年旱涝序列,并采用滑动滤波、功率谱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安地区旱涝气候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 旱涝气候 长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对流风暴中同质冻结增温的直接探空观测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小红 余兴 +3 位作者 戴进 刘贵华 朱延年 岳治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6-422,共7页
通过两个强对流风暴个例,利用探空资料辅以卫星反演方法,揭示了强对流风暴中同质冻结增温这一事实。探空观测到在强风暴中同质冻结潜热释放造成该层内的空气增温达5℃以上,风暴中强上升气流使云滴没有足够的时间长大,云水向雨水转化和... 通过两个强对流风暴个例,利用探空资料辅以卫星反演方法,揭示了强对流风暴中同质冻结增温这一事实。探空观测到在强风暴中同质冻结潜热释放造成该层内的空气增温达5℃以上,风暴中强上升气流使云滴没有足够的时间长大,云水向雨水转化和云的晶化会被推到更高的高度,在到达同质冻结高度之前,异质核化过程没有太多的时间消耗大量云水,多数云滴被带到同质冻结高度以上时迅速冻结,造成潜热的集中释放,使周围的空气增温。NOAA卫星观测到的云顶的大量由同质冻结形成的小冰粒子以及过顶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同质冻结潜热增温。当探空仪靠近风暴、对流层顶又距同质冻结高度层较近时,同质冻结增温作用有可能被探空仪观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释放 增温 强对流风暴 探空 卫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