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彬长矿区低煤阶煤层气井的排采特征与井型优化 被引量:33
1
作者 林柏泉 李庆钊 +3 位作者 原德胜 李继昌 陈跟马 王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5-141,共7页
为研究我国西部侏罗纪低阶煤储层瓦斯的地面井排采特性及影响因素,以彬长矿区大佛寺井田煤层气井的地质资料、历史排采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区块不同井型煤层气井的产水量、产气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相关因素的主要控制机理。研究... 为研究我国西部侏罗纪低阶煤储层瓦斯的地面井排采特性及影响因素,以彬长矿区大佛寺井田煤层气井的地质资料、历史排采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区块不同井型煤层气井的产水量、产气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相关因素的主要控制机理。研究发现储层特性、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该区煤层气成藏的重要因素,在所研究的几种井型中,多分支井在该区有着良好的地面排采效果,其最高日产气量为16 582.3 m3,垂直井次之,而U型井则相对较差。排采数据显示井底流压与产气量呈指数关系,井底流压的减小,日产气量呈指数增加的趋势。在煤层气井不同排采时期,动液面高度对产气量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作用规律,且对高产气阶段的影响更为显著。套压与产气量之间近似表现为线性变化的关系,但不同排采阶段二者线性关系的比例截然不同。在煤层气井的产气衰减阶段,多分支水平井的日产气量/累计产气量的比值与排采时间呈现为良好的E指数衰减关系,并以此构建了以日产量与累计产量之比和开发时间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煤层气井产能预测模型,拟合相关系数均高于0.848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彬长矿区 低煤级煤层 地面井 瓦斯抽采 产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开采工作面断层三维复杂度采动响应规律
2
作者 晏俊生 刘再斌 +5 位作者 杨辉 武谋达 张永涛 周对对 李鹏 刘文明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175,共16页
断层作为煤矿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程度直接影响煤矿采掘的稳定性及断层型灾害的发生。针对矿井级断层复杂度无法量化评价断层对工作面采掘作业影响的不足,提出一种将透明地质模型与数值模型相结合的工作面断层三维复杂度计算... 断层作为煤矿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程度直接影响煤矿采掘的稳定性及断层型灾害的发生。针对矿井级断层复杂度无法量化评价断层对工作面采掘作业影响的不足,提出一种将透明地质模型与数值模型相结合的工作面断层三维复杂度计算方法。一方面,基于工作面透明地质几何模型,通过递归搜索算法及最小二乘原理对断层面曲面方程进行数学解析,获取断层面空间曲率特征;另一方面,以Anderson断层模型、M-C破裂准则为力学模型基础,构建含断层工作面数值模型,模拟开采条件下反映断层带活化程度的区域岩体应力累积水平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熵权法将2种断层特征相融合,对断层构造统计量进行补偿,将三维分形维数作为框架计算了采动条件下的全工作面断层三维复杂度。以彬长矿区大佛寺煤矿40103工作面为研究区,获取了开采位置距离DF5逆断层100、80、60、40、20、0 m时的工作面断层三维复杂度,并根据断层空间分布与微震数据分析了不同开采位置断层复杂度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40103工作面近DF5逆断层开采过程中,断层三维复杂度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结合断层分布情况发现,断层三维复杂度变化主要是因为采动过程中断层处于失稳状态,且随开采位置变化在横纵方向转移,靠近断层时尤为明显,此外,多断层交错区比单一断层受采动干扰更大,断层特征由单一结构向交错区域演化。同时,高能量微震事件也主要集中在断层三维复杂度较高的区域,其演化规律与断层三维复杂度变化趋势相似,断层结构越复杂,微震事件的空间分布越不均匀,高能量事件的发生频率也越高,说明了采动条件下工作面断层三维复杂度模型所反映的失稳状态转移现象与岩体应力变化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透明地质模型 曲率特征 岩体应力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临空巷道顶板爆破预裂防冲机制及效果分析
3
作者 闫耀东 陈昆 +3 位作者 赵森 吕飞 郝电伟 史锐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3,共8页
为深入探讨临空巷道顶板爆破预裂对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危险性的影响。以陕西某矿411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推导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临空巷道实施顶板爆破预裂对于降低综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的防冲机制及其卸压效果。得到... 为深入探讨临空巷道顶板爆破预裂对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危险性的影响。以陕西某矿411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推导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临空巷道实施顶板爆破预裂对于降低综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的防冲机制及其卸压效果。得到以下结论:临空巷道顶板爆破预裂为良好的局部防治冲击地压的方式,利用该手段使得临空巷道侧向覆岩发生“长臂F→长臂L→短臂L”的结构转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具有较高冲击风险的工作面临空超前巷道附近煤岩体能量释放频度和强度,避免了高静载与强动载的叠加,从而降低了临空巷道的冲击危险性。在现场实际应用过程中,41109工作面在爆破前后相近时间相同推采距离内,微震事件能量下降12.7%,微震事件频次下降46.2%。截止目前,在所实施顶板爆破预裂区域内,临空巷道的整体围岩变形量减小,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影响范围下降;回采时未发生灾害性冲击显现,既验证顶板爆破预裂作为局部防冲手段的可靠性,又可为同类型矿井临空巷道的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空巷道 顶板爆破预裂 冲击危险性 覆岩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佛寺煤矿41104综采工作面瓦斯抽采技术综合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宁川 王福军 +2 位作者 张亚潮 代华明 李建华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121,共4页
通过采用采面上隅角抽采、采前预抽、采空区卸压抽采、高位抽采巷抽采、掘进预抽、下分层拦截预抽、区域预抽等抽采方法对大佛寺煤矿41104工作面瓦斯进行了综合治理,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大佛寺煤矿煤层赋存条件及开采条件的瓦斯治理技术。
关键词 上隅角抽采 采前预抽 采空区卸压抽采 高位抽采巷抽采 掘进预抽 下分层拦截预抽 区域预抽 抽采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彬长矿区三区联动立体抽采瓦斯技术 被引量:9
5
作者 张进军 李红选 +2 位作者 原德胜 王福军 张亚潮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1-188,共8页
为构建具有彬长矿区特色的瓦斯抽采三区联动技术理论研究体系及工程实践,以矿区瓦斯资源储量、分布特征为出发点,基于煤层瓦斯抽采机理,研究了"规划区、准备区、生产区"三区联动瓦斯抽采技术、井上下瓦斯抽采联动技术模式与... 为构建具有彬长矿区特色的瓦斯抽采三区联动技术理论研究体系及工程实践,以矿区瓦斯资源储量、分布特征为出发点,基于煤层瓦斯抽采机理,研究了"规划区、准备区、生产区"三区联动瓦斯抽采技术、井上下瓦斯抽采联动技术模式与工艺、地面抽采井对接联动井下瓦斯抽采孔技术、近距离煤层卸压联动立体式瓦斯防治技术等。通过研究与工程实践,实现矿区瓦斯三区联动抽采,促进矿井年抽采量逐年提升,从时间和空间上提前解决生产区域瓦斯问题,矿井瓦斯抽采率达到75%以上,煤层瓦斯含量由6.8 m^3/t快速降低至2.5 m^3/t以下,实现高瓦斯区域转为低瓦斯区域。同时在矿井实现瓦斯零超限的基础上,各采煤工作面风排瓦斯量保持在5 m^3/t以下,掘进工作面风排瓦斯量保持在3 m^3/t以下,并逐年降低,促进矿井实现本质安全、高效绿色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赋存 三区联动 瓦斯抽采 瓦斯零超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佛寺煤矿绿色矿山建设综述 被引量:9
6
作者 韩栓祥 卓青松 杨红民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8,共3页
以陕西彬长大佛寺煤矿绿色矿山建设为例,介绍了矿井绿色矿山建设的方法与成就。通过绿色矿山建设,逐步形成矿井瓦斯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复用零排放、矸石井下充填、煤炭洗选等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创造了良好... 以陕西彬长大佛寺煤矿绿色矿山建设为例,介绍了矿井绿色矿山建设的方法与成就。通过绿色矿山建设,逐步形成矿井瓦斯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复用零排放、矸石井下充填、煤炭洗选等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促进了矿区和谐发展,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矿山 资源综合利用 节能减排 环境保护 和谐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冲击地压煤层开采遗留煤柱与断层复合影响下冲击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冯美华 赵森 +3 位作者 闫耀东 郝电伟 李文帅 史庆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182,共9页
我国主要冲击地压矿井往往同时赋存多层可采煤层,多煤层协同安全开采是事关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课题。近距离冲击地压煤层开采时,上部煤层留设的煤柱承载了较高的上覆岩层载荷,给下部煤层开采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当遗留煤柱下发育断层时,... 我国主要冲击地压矿井往往同时赋存多层可采煤层,多煤层协同安全开采是事关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课题。近距离冲击地压煤层开采时,上部煤层留设的煤柱承载了较高的上覆岩层载荷,给下部煤层开采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当遗留煤柱下发育断层时,该遗留煤柱导致的应力集中区与断层围岩附近的应力异常区产生的复合作用对工作面开采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陕西彬长大佛寺煤矿402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了上煤层遗留煤柱和断层复合作用对下部冲击地压煤层开采时冲击危险性的影响,采用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和微震监测技术,分别探明了遗留煤柱和断层复合作用下工作面围岩静载荷、动载荷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层中的断层破碎带在上覆遗留煤柱作用下产生的静载荷集中区域会向断层两盘远处转移,使得断层更易发生滑移失稳;在遗留煤柱和断层的复合作用下,工作面“见方”区域来压早于理论预测结果,且来压强度增大;工作面动载显现以遗留煤柱下区域为主,遗留煤柱的存在增大了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本文研究可对类似条件下的冲击地压煤层开采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冲击地压 遗留煤柱 断层 地震波层析成像 微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软岩相似模拟材料配比实验及其强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其洲 叶海旺 +4 位作者 李宁 任高峰 雷涛 陈东方 陈文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7-82,共6页
针对煤系软岩相似模拟实验中填料和混合型胶结剂的配比问题,开展了材料配比实验,揭示了相似材料单轴抗压和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材料强度与填料与胶结剂比例(砂胶比)和不同胶结剂混合比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砂胶... 针对煤系软岩相似模拟实验中填料和混合型胶结剂的配比问题,开展了材料配比实验,揭示了相似材料单轴抗压和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材料强度与填料与胶结剂比例(砂胶比)和不同胶结剂混合比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砂胶比以及胶结剂中水泥与石膏的比例,实现了煤系软岩相似模拟材料强度的大幅和小幅调整;砂胶比增大后,相似材料破坏特征由脆性劈裂转变为塑性剪切,且横向扩容现象显著;该实验建立的砂胶比、水泥石膏比两个因素与相似材料强度的拟合关系可为煤系软岩相似模拟实验提供参考,同时实验过程和数据结论也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实验提供了拓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软岩 相似模拟 实验室实验 材料配比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异常区域多工作面开采结构演化及冲击地压防治 被引量:5
9
作者 张俊文 董续凯 +9 位作者 柴海涛 杨磊 赵善坤 王黔 吕玉磊 贾乐乐 白俊杰 郑波 李小明 景岩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5-105,共11页
针对某矿地质异常体区域多工作面开采覆岩空间结构多变、致灾因素复杂现象,以该矿实际地质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地质异常体区域覆岩空间运移结构变化规律和支承压力分布特征,以单层弯... 针对某矿地质异常体区域多工作面开采覆岩空间结构多变、致灾因素复杂现象,以该矿实际地质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地质异常体区域覆岩空间运移结构变化规律和支承压力分布特征,以单层弯曲薄板为例建立了不同开采阶段板的力学模型,揭示了不同开采阶段板结构弯曲能量释放特征,基于结构调控理论提出了减小厚硬岩层垮断跨度的初末采冲击地压防治措施,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多工作面依次开采,在地质异常体区域依次经历了“一”字形→“S”形→短“Ω”形→不规则“Ω”形→长“Ω”形→“O”形覆岩空间结构演变,丰富了覆岩空间结构的类型;(2)受地质异常体影响,多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承受了更多次的初次来压和“见方”来压,该区域顶板垮断动载扰动与支承压力分布更加复杂多变,容易造成工作面宽煤柱整体失稳性冲击危险;(3)基于单层弯曲薄板力学模型,得到了不同板结构弯曲能随边长呈指数或线性增大,且相对于固支边,自由边对弯曲能影响更大的结论;(4)对防冲预卸压及解危措施进行了效果检验,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没有出现微震大能量事件且煤体应力维持稳定,结构调控措施基本保障了地质异常体区域多工作面开采初末采冲击地压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异常体 覆岩空间结构 多工作面开采 冲击地压防治 结构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初始缺陷再生混凝土渗透性能及其强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志沛 朱文清 +1 位作者 李可飞 李登科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26,31,共5页
再生混凝土已经成为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研究的热点。再生混凝土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于其不同服役环境下力学性能的测试和改进等方面,对于再生骨料的初始缺陷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拌制普通混凝土,而后对其进行等温干燥、干湿循... 再生混凝土已经成为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研究的热点。再生混凝土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于其不同服役环境下力学性能的测试和改进等方面,对于再生骨料的初始缺陷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拌制普通混凝土,而后对其进行等温干燥、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处理,人为制造初始缺陷,进而制备再生混凝土,对再生混凝土进行相同的处理方式,然后测试其力学性能。试验过程中,基于超声波无损检测设备,对普通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进行实时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渗透速率大于普通混凝土;标准养护后的普通混凝土,经历冻融循环后,再进行制备再生混凝土,而后试件再次经历冻融循环后,强度降低了44.56%;标准养护后的普通混凝土,经历干湿循环,再进行制备再生混凝土,而后试件再次经历干湿循环,强度下降了51.24%;超声波检测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密实度低于普通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渗透性 强度 超声波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松动圈破碎围岩硐室锚架注协同支护技术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跟马 曹长江 卢全体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4-138,104,共6页
为了解决大佛寺矿机车修理硐室支护出现支护-破坏-修复-再破坏的恶性循环问题,基于硐室围岩力学性质参数和松动圈测定,分析了大松动圈破碎围岩失稳破坏的机理,运用破碎围岩巷道内外承载模型,研究了内外承载结构协同控制原理:内承载结构... 为了解决大佛寺矿机车修理硐室支护出现支护-破坏-修复-再破坏的恶性循环问题,基于硐室围岩力学性质参数和松动圈测定,分析了大松动圈破碎围岩失稳破坏的机理,运用破碎围岩巷道内外承载模型,研究了内外承载结构协同控制原理:内承载结构向外承载结构提供围压,促使外承载结构形成和稳定,外承载结构承担大部分的围岩应力,保护内承载结构。通过增加内承载结构支护和围岩残余强度,使外承载结构边界位置向巷道靠近,减小围岩变形量及破碎区半径。利用高预应力锚索将内承载结构锚固在外承载结构稳定围岩,形成内外协同承载的整体结构,从而有效控制围岩变形。运用该原理设计了大佛寺矿机车修理硐室锚架注强化支护修复技术,矿压观测表明,硐室两帮和顶底板最大移近量分别为61、87 mm,硐室围岩大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支护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动圈 破碎围岩 内承载结构 外承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采空区孔隙率动态演化模型的卸压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永涛 朱鹏飞 +2 位作者 李庆钊 窦成义 杜豪豪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为了获得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空区卸压瓦斯的运移规律,以大佛寺煤矿40118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建立了基于采空区应力分布特征的采空区孔隙率动态演化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了工作面不同通风量、高位钻孔不... 为了获得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空区卸压瓦斯的运移规律,以大佛寺煤矿40118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建立了基于采空区应力分布特征的采空区孔隙率动态演化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了工作面不同通风量、高位钻孔不同抽采负压,以及不同瓦斯涌出量条件下的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孔隙率动态演化模型可以较好地适应该矿的地层条件,其随着工作面推进而动态变化;在高位钻孔抽采条件下,随着工作面通风量和抽采负压的增大,采空区瓦斯浓度(甲烷体积分数)逐渐减小,但浓度值处于爆炸界限内的区域却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发生瓦斯爆炸风险的范围;随着采空区瓦斯涌出量的增加,采空区内甲烷体积分数整体上升,但瓦斯爆炸风险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孔隙率 数值模拟 覆岩裂隙 高位钻孔 瓦斯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硬煤层顺层长钻孔分段压裂强化瓦斯抽采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晨阳 李树刚 +4 位作者 张永涛 郭毅 孙四清 陈冬冬 窦成义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2-81,共10页
针对硬煤层瓦斯抽采衰减快,抽采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中硬煤层顺层长钻孔分段压裂增加煤层透气性瓦斯强化抽采技术。以陕西彬长矿区4号煤层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采用SEM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对比分析了水力压裂前后煤体微观孔隙结... 针对硬煤层瓦斯抽采衰减快,抽采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中硬煤层顺层长钻孔分段压裂增加煤层透气性瓦斯强化抽采技术。以陕西彬长矿区4号煤层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采用SEM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对比分析了水力压裂前后煤体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利用Abaqus软件模拟了封隔器受力特征及钻孔的稳定性;在彬长矿区大佛寺煤矿井下4号煤层进行水力压裂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煤层在加载压力15 MPa,保压48 h,煤体的孔隙、裂隙数量增多,孔径尺寸增大,且连通性增强,裂隙间的连通性明显提升。压裂过程中,封隔器同时受到内压和外压载荷产生膨胀变形,内压15 MPa、外压10 MPa时,可保持硬煤钻孔结构完整同时,产生最大的封隔摩擦力。工程试验完成3个顺煤层定向长钻孔分段压裂施工,孔深540~568 m,每孔分8段压裂,单孔注液量910~1154 m^(3),累计注液量3011 m^(3);压裂后,利用孔内瞬变电磁测试确定压裂影响半径34~46 m。压裂钻孔平均瓦斯抽采纯量0.72~1.73 m^(3)/min,平均抽采瓦斯体积分数42.60%~67.48%;对比试验区常规钻孔,瓦斯抽采体积分数提高1.20~2.49倍,百米钻孔瓦斯抽采纯量是3.93~10.03倍,实现了试验区域瓦斯超前增透和预抽,该工艺技术为类似地质条件大区域瓦斯超前治理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超前治理 瓦斯抽采 分段水力压裂 顺层长钻孔 硬煤层 煤矿井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区段煤柱宽度变化区冲击危险性分析及防治实践 被引量:15
14
作者 凌志强 赵森 顿长健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122,共5页
为了分析特厚煤层区段煤柱宽度变化区的冲击危险性,以大佛寺煤矿40103回风巷煤柱宽度变化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巷道掘进过程中煤柱宽度变化前后的微震、地音监测数据,以及锚杆、锚索轴力变化情况,分析煤柱宽度变化对冲击危险性... 为了分析特厚煤层区段煤柱宽度变化区的冲击危险性,以大佛寺煤矿40103回风巷煤柱宽度变化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巷道掘进过程中煤柱宽度变化前后的微震、地音监测数据,以及锚杆、锚索轴力变化情况,分析煤柱宽度变化对冲击危险性的影响规律,得出煤柱宽度变化后冲击危险性升高的原因,提出弱化静载荷源、增强煤柱稳定性和提高支护强度等冲击地压防治措施。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取的针对性防治措施大幅降低了冲击危险性,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保障了掘进工作面煤柱宽度变化后的安全生产,可为类似开采技术条件下的区段煤柱区域冲击地压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微震监测 地音监测 无损检测 区段煤柱 侧向支承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大峡谷崩塌发育特征及成因模式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吕艳 陈天宝 +3 位作者 王祚鹏 赵俊彦 占洁伟 刘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04-1315,共12页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山西省壶关县境内的南太行山区,历经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形成了以峡谷群、峰林石柱、河流瀑布、溶洞等为典型景观的大型高山峡谷景观系统,大峡谷现已建设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和“5A”景区。同时,太行山大峡谷因地处我国...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山西省壶关县境内的南太行山区,历经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形成了以峡谷群、峰林石柱、河流瀑布、溶洞等为典型景观的大型高山峡谷景观系统,大峡谷现已建设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和“5A”景区。同时,太行山大峡谷因地处我国第二、三阶梯的地表突变带,构造活动强烈,地表侵蚀严重,在山地特殊气候作用下崩塌灾害频发,时常损毁道路桥梁、破坏生活设施,并危及居民和游客安全,制约景区建设发展。本文立足大峡谷景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明大峡谷内发育崩塌达318处,以高位小型岩质崩塌为主,主要分布于海拔700~1100 m之间,崩落高度平均120 m左右,最高可达300 m以上;崩塌多发育在断层带附近和软弱岩层处,沿峡谷两侧呈带状分布,以倾倒式和坠落式的破坏方式为主,具有明显的“群发、多发、复发”的特点。基于对大峡谷景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地表营力及人类活动等崩塌孕灾环境的分析,依据发育区位和致灾效应将崩塌划分为陡壁崩落带、梯状崩石链、碎裂崩滑带和水岸崩塌带4种类型;结合崩塌运动轨迹和对承灾体的效应归纳出崩落滚石型、崩链型、碎裂溃散型、落石涌浪型4种典型成灾模式,并分析提出景区安全防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成果可为高山峡谷区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太行山区的景区开发规划和建设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大峡谷 崩塌 发育规律 影响因素 成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条件下综放工作面支架回撤技术实践 被引量:9
16
作者 赵华全 卓青松 陈晓海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7-48,51,共3页
为使综放工作面支架安全、快速、高效回撤,文章对大佛寺煤矿40110综放工作面在复杂条件下支架回撤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液压单体配合慢速绞车撤架,可大大的减少操作工序,提高工时利用,并且介绍了在回撤过程中"一通三防"工作。采... 为使综放工作面支架安全、快速、高效回撤,文章对大佛寺煤矿40110综放工作面在复杂条件下支架回撤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液压单体配合慢速绞车撤架,可大大的减少操作工序,提高工时利用,并且介绍了在回撤过程中"一通三防"工作。采用此种撤架技术,创造了一个小班撤架10架的最高纪录,实现工作面支架回撤快速、高效,安全价值显著。该技术对类似条件下综放工作面支架的安全高效收作和回撤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条件 综放工作面 支架回撤 高瓦斯矿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层开采上覆遗留煤柱影响区冲击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建辉 闫耀东 +3 位作者 张永涛 汪海平 赵森 郝电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1-66,共6页
为深入探讨保护层开采上覆遗留煤柱对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危险性的影响,以大佛寺煤矿402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探测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层开采上覆遗留煤柱影响区耦合断层构造及工作面见方等因素的冲击危险性。研究结果表... 为深入探讨保护层开采上覆遗留煤柱对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危险性的影响,以大佛寺煤矿402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探测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层开采上覆遗留煤柱影响区耦合断层构造及工作面见方等因素的冲击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层开采为良好的区域防治冲击地压的方式,40201工作面在初期回采过程中所监测到的微震事件总能量不超过104 J,总频次不超过100次,处于较低水平,保护层开采工作面受远场动载扰动影响小;保护层开采上覆遗留煤柱影响区的冲击危险性相对较高,上覆遗留煤柱内的应力集中继续向下方工作面传递,与回采面内断层构造及见方时期带来的构造应力及顶板活动异常等因素耦合,40201回风巷侧较运输巷侧具有更高的冲击危险性;大佛寺矿40201工作面在保护层开采上覆遗留煤柱影响区回采时未发生灾害性冲击显现,验证了保护层开采作为区域防冲手段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层开采 上覆遗留煤柱 冲击危险性 见方效应 震波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影响下卸压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18
作者 郑文龙 杨朝 +3 位作者 白亦欢 季鹏飞 孔祥国 杨送瑞 《中国煤炭》 2023年第12期66-71,共6页
针对极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回风隅角瓦斯易超限等问题,以彬长矿区大佛寺煤矿为工程背景,提出了“分区段”卸压瓦斯综合治理方法,并在40201综放工作面开展了工程实践。结果表明:40201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 针对极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回风隅角瓦斯易超限等问题,以彬长矿区大佛寺煤矿为工程背景,提出了“分区段”卸压瓦斯综合治理方法,并在40201综放工作面开展了工程实践。结果表明:40201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回风隅角瓦斯易超限是由4号煤层顶板与4上号煤层采空区底板隔厚h不均、瓦斯抽采措施不合理等因素耦合造成的。应采取与h相对应的卸压瓦斯治理措施:h<8 m时,采取“上隅角迈步式埋管+风排瓦斯”的方式;8≤h<15 m时,采取“高位卸压钻孔+上隅角迈步式埋管+风排瓦斯”的方式;h≥15 m时,采取“高位定向钻孔+上隅角迈步式埋管+风排瓦斯”的方式。通过合理选择并实施卸压瓦斯抽采措施,有效降低了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回风隅角瓦斯未超限,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重复采动 “分区段”卸压瓦斯治理 底板隔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SS时序数据的西部矿区地表动态沉陷预测模型研究
19
作者 汤伏全 高佳坤 +3 位作者 薛俊磊 朱超 周对对 李小涛 《煤炭科学技术》 2025年第10期33-44,共12页
矿区GNSS连续监测站相比常规观测站能够更好地获取地表动态沉陷特征,但布设GNSS站点太多及费用过高制约了其实际应用。为了探讨基于少量站点GNSS连续观测数据构建地表动态沉陷模型的可行性,以黄土高原矿区地表沉陷监测工程为实例,通过... 矿区GNSS连续监测站相比常规观测站能够更好地获取地表动态沉陷特征,但布设GNSS站点太多及费用过高制约了其实际应用。为了探讨基于少量站点GNSS连续观测数据构建地表动态沉陷模型的可行性,以黄土高原矿区地表沉陷监测工程为实例,通过绘制地表点动态下沉及其下沉速度与加速度变化曲线,发现其分布特征与Boltzmann角度函数及其一阶、二阶导数的变化曲线高度一致,因此选择具有“S”型分布特征的Boltzmann角度函数构建地表动态下沉模型,引入相对位置角x和偏心角y两个参数描述监测站与工作面动态边界的相对位置关系,利用GNSS时序观测数据反演Boltzmann模型的4个参数(A_(1)、A_(2)、a、b),并阐明了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变化特征。基于此,利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获取的GNSS时序观测数据构建了地表动态沉陷Boltzmann模型,通过分析模型参数随工作面推进位置(参数x)的变化特征,发现这些参数的时序变化随地表沉陷量增大而趋于稳定值,利用该模型可实现后续沉陷量的精准预测。进一步分析发现,主断面上各GNSS站点Boltzmann模型参数的空间变化符合高斯函数分布特征,采用不少于5个GNSS站点的观测数据即可稳定拟合高斯函数参数,据此建立了地表任意点动态沉陷的Boltzmann预测模型。实测数据验证表明,上述基于少数(不少于5个)站点GNSS时序观测数据所构建的Boltzmann模型,具有很好的参数确定性及预测精度,这为西部矿区地表沉陷的动态监测和预测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矿区 GNSS连续监测 动态沉陷 Boltzmann角度函数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