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万星煜 李楠 +1 位作者 刘水清 张曦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4-299,共6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多基因突变驱动的血液肿瘤,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是骨髓微环境中的...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多基因突变驱动的血液肿瘤,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是骨髓微环境中的重要细胞成分。研究表明,MSCs通过转移线粒体、传递细胞外囊泡、促进自身成脂分化、分泌促癌蛋白等多种机制促进AML的发生发展。该文就MSCs在AML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为靶向MSCs治疗AML的新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微环境 促癌作用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R1介导的RNA编辑在血液肿瘤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万星煜 郭焕平 +5 位作者 黄瑞昊 王筱淇 曾令宇 吴涛 夏琳 张曦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08,共9页
RNA编辑是发生于双链RNA(dsRNA)上的一类重要转录后反应,可通过碱基插入、缺失或替换的方式改变RNA的核苷酸序列从而丰富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水平的多样性。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RNA编辑是ADAR家族介导的腺嘌呤-次黄嘌呤编辑(A-to-I),其在碱... RNA编辑是发生于双链RNA(dsRNA)上的一类重要转录后反应,可通过碱基插入、缺失或替换的方式改变RNA的核苷酸序列从而丰富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水平的多样性。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RNA编辑是ADAR家族介导的腺嘌呤-次黄嘌呤编辑(A-to-I),其在碱基配对过程中被识别为鸟嘌呤。人类转录组中已报道了数百万个A-to-I编辑位点,而ADAR1是最主要的催化酶。在血液肿瘤中,ADAR1的失调将直接影响基因编码区、非编码区和miRNA前体的A-to-I编辑状态,从而导致一系列分子事件改变,如蛋白质编码序列改变、内含子滞留、选择性剪接和miRNA生物发生受抑制。近年来研究发现,异常的RNA编辑导致分子调控网络的紊乱,促进细胞增殖、凋亡受阻和细胞耐药,是白血病干细胞(LSCs)生成和干性维持的重要因素。目前,以RNA编辑为靶点的新药(如rebecsinib)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良好疗效。有别于传统抗肿瘤药,表观遗传抗肿瘤药有望克服血液肿瘤的耐药、复发难题,为患者提供全新治疗选择。本综述总结了ADAR1介导的RNA编辑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的进展,并探讨了其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RNA编辑 表观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疗效分析
3
作者 刘嘉 朱丽丹 +7 位作者 高世春 刘焕凤 王路 张诚 高力 张曦 孔佩艳 高蕾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2-806,共5页
目的:研究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ransplantation-associated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A-TMA)的临床特征、高危风险因素、治疗方案对TA-TMA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 目的:研究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ransplantation-associated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A-TMA)的临床特征、高危风险因素、治疗方案对TA-TMA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诊断的40例TA-TM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一时间段未发生TA-TMA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120例,回顾性分析TA-TMA患者临床特征、高危风险因素、治疗反应、生存情况等。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倍体移植、巨细胞病毒感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钙调抑制剂浓度增高是TA-TMA发生的高危风险因素(P<0.05);将40例TA-TMA患者的治疗方案分为2组:含血浆置换治疗方案26例(方案1),不含血浆置换治疗方案14例(方案2)。结果显示方案1存活8例(30.8%),方案2存活2例(14.3%),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病毒感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TA-TMA发生的高危风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含或不含血浆置换方案疗效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建议依据患者病情、TA-TMA指南推荐进行治疗选择,后续亟需进一步探索更优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TATMA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 危险因素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王聪聪 朱丽丹 +10 位作者 刘嘉 唐书翰 高世春 刘焕凤 陈婷 秦先念 孔佩艳 张诚 高力 张曦 高蕾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3-819,共7页
目的:分析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PTLD)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病理诊断为PTLD的患者10例为研究组。分析10例PTLD... 目的:分析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PTLD)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病理诊断为PTLD的患者10例为研究组。分析10例PTLD患者的移植预处理方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emocyte globulin,ATG)使用情况、供/受者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情况等因素对PTLD发生及转归的影响。按照1∶4比例个体匹配,选取同时期同一移植中心4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检查检验指标,对PTLD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10例PTLD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淋巴结肿大:颈部4例,腹股沟、耳后、腹腔各1例;回肠、肺脏、肝脏淋巴组织增生各1例。病理类型以单形性变为主,共8例,多形性变2例。B细胞来源9例,以高增殖活性B细胞淋巴瘤为主,可疑T细胞来源1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免疫抑制剂使用时间和供者EB病毒水平与PTLD发生相关:PTLD组免疫抑制剂使用时间低于对照组[131.50(61.00,197.75)d vs.244.50(142.00,424.00)d,Z=2.547,P<0.05],PTLD组供者EBV DNA阳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5.0%vs.17.4%,χ^(2)=5.888,P<0.05);患者年龄、疾病诊断、移植预处理方案、供受者关系、供受者血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相合程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预防方案、ATG使用情况、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BK病毒(BK virus,BKV)/JC病毒(JC virus,JCV)水平、移植前后EB病毒水平、GVHD与PTLD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发生PTLD后,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龙)治疗组生存时间长于未治疗和非R-CHOP治疗组[(345.13±110.84)d vs.(9.00±7.51)d/21.00 d,P<0.05]。结论:供者EB病毒DNA水平和免疫抑制剂使用时间与PTLD发生呈现相关性,提示移植前需监测供者EB病毒水平,阳性供者应给予相应治疗;移植后发生PTLD患者首先会减停免疫抑制剂,所以会造成免疫抑制剂使用时间长是PTLD发生保护性因素的假象。发生PTLD后,及时进行R-CHOP方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EB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杨程 夏琳 +5 位作者 赫童 苟阳 唐永杰 彭贤贵 张曦 张云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6-398,共13页
血液肿瘤作为一类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主要包括各类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瘤.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群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低龄化,发病原因与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密不可分.近年来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学修饰在... 血液肿瘤作为一类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主要包括各类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恶性淋巴瘤.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群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低龄化,发病原因与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密不可分.近年来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血液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些相关修饰基因作为血液肿瘤的治疗靶点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近年来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血液肿瘤中的研究新进展,本文将系统综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及RNA修饰等在血液肿瘤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表观遗传学 RNA修饰 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少见严重并发症
6
作者 高铭阳 高蕾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7-801,共5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目前血液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HSCT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实现了移植后的长生存,但移植本身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治疗方法,移植后相关并发...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目前血液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HSCT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实现了移植后的长生存,但移植本身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治疗方法,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阻碍移植后患者长期生存的一道难关。其中,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ransplantation associated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A-TMA)、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BOS)和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PTLD),3种并发症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极高,一旦发生会对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重视移植后少见严重并发症是提高移植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林妥欧单抗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微小残留病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
7
作者 刘嘉 朱丽丹 +7 位作者 高世春 刘焕凤 王路 张诚 高力 张曦 孔佩艳 高蕾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0期1453-1456,共4页
目的:探索有效治疗策略,以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前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cell lymphocyte leukemia,B-ALL)... 目的:探索有效治疗策略,以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前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cell lymphocyte leukemia,B-ALL)患者移植后高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2022年11月至2024年11月10例移植前MRD阳性B-ALL患者,中位年龄30(7~56)岁,男4例,女6例,4例无关供者移植,6例亲缘间单倍体移植。10例患者均给予贝林妥欧单抗(≥45 kg,28μg/d,14 d;<45 kg,5μg/m^(2)/d,14 d),7 d之内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结果:10例患者经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后MRD均转阴,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00%供者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重建中位时间12(9~22)d,血小板重建中位时间13.5(9~22)d。至2025年1月,中位观察时间14(2~26)个月,2例复发,1例MRD转阳,复发率20%;9例存活,1例死于疾病复发,1例复发后经Car T细胞治疗再次达到完全缓解,MRD转阳患者经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治疗MRD再次转阴,目前均存活。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并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1例患者并发新冠病毒感染,1例患者并发带状疱疹及病毒性脑炎,3例患者出现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出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无移植相关微血栓病变发生。结论:贝林妥欧单抗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RD阳性B-ALL可明显降低移植后复发、并发症较少且易控制,后续可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林妥欧单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MRD阳性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安 夏艳秋 +3 位作者 傅建玲 袁梦 郭馨予 崔丽君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8期855-860,共6页
卒中后吞咽障碍可能是由吞咽皮质中枢、皮质下行纤维、延髓吞咽中枢及锥体外系损伤所致,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干预以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等康复治疗为主。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通过直... 卒中后吞咽障碍可能是由吞咽皮质中枢、皮质下行纤维、延髓吞咽中枢及锥体外系损伤所致,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干预以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等康复治疗为主。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通过直流电刺激来改变神经可塑性和皮质兴奋性,以改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刺激治疗手段。近年来,研究者逐渐重视tDCS对大脑活动的调节作用和生理效应,并对tDCS刺激神经网络的作用机制展开探索。本研究从tDCS的神经作用机制、刺激参数以及刺激后效应等方面阐述tDCS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寻找有效的康复方式,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侵袭及难治复发性B-NHL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于前进 陈永升 +8 位作者 曾东风 李佳丽 朱丽丹 高蕾 高力 刘耀 尹晓林 张曦 孔佩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85,共9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R)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高危侵袭性及难治复发CD20^+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疗效。方法:选取本中心2005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为高危侵袭性及难治复发CD20^+B-NHL、并行auto-HSCT治疗...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R)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高危侵袭性及难治复发CD20^+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疗效。方法:选取本中心2005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为高危侵袭性及难治复发CD20^+B-NHL、并行auto-HSCT治疗的患者资料83例。联合R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共57例,未用R的患者为对照组,共26例。观察组患者在移植前联合R 375 mg/m^2进行免疫化疗及采集前体内净化,部分患者移植后也采用R进行了维持治疗;对照组除未应用R外,诱导、强化及移植方案与观察组相同。依据观察组患者应用R的时机及频次不同进行疗效的亚组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随访截止时间为2014年4月30日。结果:移植成功后所有患者均达完全缓解(CR),中位随访时间39(2-11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成功采集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造血重建时间两组无差异。观察组3年总生存(OS)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0%vs73.1%,P=0.037),无事件生存(EFS)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5%vs 65.4%,P=0.034);观察组患者死亡4例,复发3例(其中1例复发死亡,2例经巩固化疗后达CR2);对照组患者死亡7例,复发6例(其中4例复发死亡,2例经巩固化疗后达CR2)。亚组分析:移植前、采集前及移植后全程均使用R的32例患者与仅移植前化疗使用R的22例患者相比,OS、EFS率分别为97.0%vs 87.5%(P>0.05)和97.0%vs 76.2%(P=0.05);全程均使用R者与对照组比较,OS和EF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31,P=0.008);按R使用频次不同,其OS率依次为:1-2次(9例)88.9%,3-4次(29例)93.1%,≥5次(19例)94.7%,EFS率分别为77.8%、89.7%、94.7%。结论:在治疗高危侵袭及难治复发性CD20^+B-NHL患者的过程中,联合R的诱导化疗、干细胞采集前的R体内净化,以及移植后联合R维持治疗能明显改善行自体移植患者的OS及EFS,其中移植前、后均使用者,其EFS优于仅移植前使用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0^+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