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近40年阿拉善高原大风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
25
1
作者
姚正毅
王涛
+1 位作者
周俐
朱开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12,共6页
以196l-2000年阿拉善高原10个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阿拉善高原40年大风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合地形地貌和大尺度天气系统变化,导致大风天气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高值区...
以196l-2000年阿拉善高原10个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阿拉善高原40年大风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合地形地貌和大尺度天气系统变化,导致大风天气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高值区位于阿拉善高原的西部,从年内分布看,研究区年内大风天气集中于4~7月,占全年大风天气的54.3%,3月和8月次之,占全年的18.0%.从年际变化看,阿拉善大风天气年际变化的共同特点是:20世纪60年代大风天气是逐渐上升的,70年代或80年代达到峰值,90年代逐步下降,90年代为40年来的最小值.阿拉善高原大风天气受全球气候变化、大尺度天气系统及局地地形和下垫面性质的影响,沙尘天气多发期与反厄尔尼诺事件和干冷气候期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大风天气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
2
作者
张晓茹
纪晓玲
+2 位作者
张亚刚
李晓攀
王海鹰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5-297,共13页
基于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和1.0°×1.0°的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逐6 h再分析数据,利用拉格朗日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聚类和气块追踪分析法,对2001—2019年贺兰山东麓、西麓及东西麓暴雨过程不同高度水汽输送进行后...
基于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和1.0°×1.0°的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逐6 h再分析数据,利用拉格朗日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聚类和气块追踪分析法,对2001—2019年贺兰山东麓、西麓及东西麓暴雨过程不同高度水汽输送进行后向追踪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不同高度上的水汽输送存在明显差异。东麓型暴雨中,偏南路径为3000 m及以下高度的主要输送路径,水汽贡献率为57.3%~75.2%,偏西路径的贡献越往高层越大,至5000 m高度层达100%。西麓型暴雨中,偏西路径为主要输送路径,水汽贡献率为31.8%~67.5%,其次为偏南路径,水汽贡献率为23.8%~68.2%,偏北路径仅出现在100 m和1000 m高度层,水汽贡献率为28.9%~39.4%。东西麓型暴雨各高度层均为偏西路径,水汽贡献率达100%。欧亚大陆西风带是贺兰山暴雨的主要水汽源地,在东西麓型暴雨中尤为显著,各高度层(除1000 m)上该源地的水汽贡献率均最高。青海—甘肃局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黑海—里海—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水域分别为东西麓型、东麓型和西麓型暴雨的次要水汽源地。横断山脉仅为东麓型和西麓型暴雨个别高度层的水汽源地,贡献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暴雨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水汽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多源资料的灾害性天气分析——以2024年7月29日阿拉善盟强对流天气为例
3
作者
徐源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6期105-107,共3页
受各尺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2024年7月29日阿拉善盟发生强对流天气,过程具有复杂性、突发性、致灾性较强的特点。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垂直观测系统与毫米波云雷达相关资料、卫星云图及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此次过程,结果...
受各尺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2024年7月29日阿拉善盟发生强对流天气,过程具有复杂性、突发性、致灾性较强的特点。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垂直观测系统与毫米波云雷达相关资料、卫星云图及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此次过程,结果表明:在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存在且长时间维持高空槽,低层气旋式切变、地面辐合线和地面发展强盛的低压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副热带高压及台风外围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此外,大雨点的分布与地形分布密切相关,研究显示:物理量特征、水汽辐合区及不稳定层结均与地形存在较好对应条件,因此,需要从地形增幅作用、降水叠加效应入手进一步剖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致灾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多源资料
多尺度天气系统
地形增幅作用
降水叠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40年阿拉善高原大风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
25
1
作者
姚正毅
王涛
周俐
朱开文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自治区
阿拉善盟气象台
出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12,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另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G2000048705)资助
文摘
以196l-2000年阿拉善高原10个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阿拉善高原40年大风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合地形地貌和大尺度天气系统变化,导致大风天气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高值区位于阿拉善高原的西部,从年内分布看,研究区年内大风天气集中于4~7月,占全年大风天气的54.3%,3月和8月次之,占全年的18.0%.从年际变化看,阿拉善大风天气年际变化的共同特点是:20世纪60年代大风天气是逐渐上升的,70年代或80年代达到峰值,90年代逐步下降,90年代为40年来的最小值.阿拉善高原大风天气受全球气候变化、大尺度天气系统及局地地形和下垫面性质的影响,沙尘天气多发期与反厄尔尼诺事件和干冷气候期相对应.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大风天气
时空分布
Keywords
alxa plateau
number of windy days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分类号
P458.12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
2
作者
张晓茹
纪晓玲
张亚刚
李晓攀
王海鹰
机构
中国
气象
局旱区特色农业
气象
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
宁夏
气象
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宁夏
气象台
内蒙古自治区
阿拉善盟气象台
出处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5-297,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5008)
宁夏第五批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NXKJTJGC2021089)共同资助。
文摘
基于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和1.0°×1.0°的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逐6 h再分析数据,利用拉格朗日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聚类和气块追踪分析法,对2001—2019年贺兰山东麓、西麓及东西麓暴雨过程不同高度水汽输送进行后向追踪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不同高度上的水汽输送存在明显差异。东麓型暴雨中,偏南路径为3000 m及以下高度的主要输送路径,水汽贡献率为57.3%~75.2%,偏西路径的贡献越往高层越大,至5000 m高度层达100%。西麓型暴雨中,偏西路径为主要输送路径,水汽贡献率为31.8%~67.5%,其次为偏南路径,水汽贡献率为23.8%~68.2%,偏北路径仅出现在100 m和1000 m高度层,水汽贡献率为28.9%~39.4%。东西麓型暴雨各高度层均为偏西路径,水汽贡献率达100%。欧亚大陆西风带是贺兰山暴雨的主要水汽源地,在东西麓型暴雨中尤为显著,各高度层(除1000 m)上该源地的水汽贡献率均最高。青海—甘肃局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黑海—里海—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水域分别为东西麓型、东麓型和西麓型暴雨的次要水汽源地。横断山脉仅为东麓型和西麓型暴雨个别高度层的水汽源地,贡献率最小。
关键词
贺兰山
暴雨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水汽贡献率
Keywords
Helan Mountains
rainstorm
backward trajectory
cluster analysis
water vapor contribution rate
分类号
P42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多源资料的灾害性天气分析——以2024年7月29日阿拉善盟强对流天气为例
3
作者
徐源
机构
阿拉善盟气象台
出处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6期105-107,共3页
文摘
受各尺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2024年7月29日阿拉善盟发生强对流天气,过程具有复杂性、突发性、致灾性较强的特点。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垂直观测系统与毫米波云雷达相关资料、卫星云图及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此次过程,结果表明:在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存在且长时间维持高空槽,低层气旋式切变、地面辐合线和地面发展强盛的低压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副热带高压及台风外围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此外,大雨点的分布与地形分布密切相关,研究显示:物理量特征、水汽辐合区及不稳定层结均与地形存在较好对应条件,因此,需要从地形增幅作用、降水叠加效应入手进一步剖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致灾原因。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多源资料
多尺度天气系统
地形增幅作用
降水叠加效应
分类号
P457 [天文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近40年阿拉善高原大风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姚正毅
王涛
周俐
朱开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
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
张晓茹
纪晓玲
张亚刚
李晓攀
王海鹰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多源资料的灾害性天气分析——以2024年7月29日阿拉善盟强对流天气为例
徐源
《农业灾害研究》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