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阿拉善高原大风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1
作者 姚正毅 王涛 +1 位作者 周俐 朱开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12,共6页
以196l-2000年阿拉善高原10个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阿拉善高原40年大风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合地形地貌和大尺度天气系统变化,导致大风天气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高值区... 以196l-2000年阿拉善高原10个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阿拉善高原40年大风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合地形地貌和大尺度天气系统变化,导致大风天气自然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高值区位于阿拉善高原的西部,从年内分布看,研究区年内大风天气集中于4~7月,占全年大风天气的54.3%,3月和8月次之,占全年的18.0%.从年际变化看,阿拉善大风天气年际变化的共同特点是:20世纪60年代大风天气是逐渐上升的,70年代或80年代达到峰值,90年代逐步下降,90年代为40年来的最小值.阿拉善高原大风天气受全球气候变化、大尺度天气系统及局地地形和下垫面性质的影响,沙尘天气多发期与反厄尔尼诺事件和干冷气候期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大风天气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
2
作者 张晓茹 纪晓玲 +2 位作者 张亚刚 李晓攀 王海鹰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5-297,共13页
基于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和1.0°×1.0°的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逐6 h再分析数据,利用拉格朗日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聚类和气块追踪分析法,对2001—2019年贺兰山东麓、西麓及东西麓暴雨过程不同高度水汽输送进行后... 基于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和1.0°×1.0°的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逐6 h再分析数据,利用拉格朗日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聚类和气块追踪分析法,对2001—2019年贺兰山东麓、西麓及东西麓暴雨过程不同高度水汽输送进行后向追踪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不同高度上的水汽输送存在明显差异。东麓型暴雨中,偏南路径为3000 m及以下高度的主要输送路径,水汽贡献率为57.3%~75.2%,偏西路径的贡献越往高层越大,至5000 m高度层达100%。西麓型暴雨中,偏西路径为主要输送路径,水汽贡献率为31.8%~67.5%,其次为偏南路径,水汽贡献率为23.8%~68.2%,偏北路径仅出现在100 m和1000 m高度层,水汽贡献率为28.9%~39.4%。东西麓型暴雨各高度层均为偏西路径,水汽贡献率达100%。欧亚大陆西风带是贺兰山暴雨的主要水汽源地,在东西麓型暴雨中尤为显著,各高度层(除1000 m)上该源地的水汽贡献率均最高。青海—甘肃局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黑海—里海—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水域分别为东西麓型、东麓型和西麓型暴雨的次要水汽源地。横断山脉仅为东麓型和西麓型暴雨个别高度层的水汽源地,贡献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暴雨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水汽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资料的灾害性天气分析——以2024年7月29日阿拉善盟强对流天气为例
3
作者 徐源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6期105-107,共3页
受各尺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2024年7月29日阿拉善盟发生强对流天气,过程具有复杂性、突发性、致灾性较强的特点。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垂直观测系统与毫米波云雷达相关资料、卫星云图及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此次过程,结果... 受各尺度天气系统共同影响,2024年7月29日阿拉善盟发生强对流天气,过程具有复杂性、突发性、致灾性较强的特点。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垂直观测系统与毫米波云雷达相关资料、卫星云图及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此次过程,结果表明:在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中高层存在且长时间维持高空槽,低层气旋式切变、地面辐合线和地面发展强盛的低压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副热带高压及台风外围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此外,大雨点的分布与地形分布密切相关,研究显示:物理量特征、水汽辐合区及不稳定层结均与地形存在较好对应条件,因此,需要从地形增幅作用、降水叠加效应入手进一步剖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致灾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多源资料 多尺度天气系统 地形增幅作用 降水叠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