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风电结构动力屈曲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万润 范科友 杜永峰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2,409,410,共11页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风电结构的动力屈曲行为,提出一种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风力发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分析方法。首先,以西北地区某2.0 MW风力发电机为原型,建立考虑叶轮及机舱偏心的集中质量有限元模型,对其在重力作用下的静力屈曲进行分...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风电结构的动力屈曲行为,提出一种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风力发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分析方法。首先,以西北地区某2.0 MW风力发电机为原型,建立考虑叶轮及机舱偏心的集中质量有限元模型,对其在重力作用下的静力屈曲进行分析,并确定动力屈曲的考察部位;其次,选择14条天然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结合增量动力分析,通过B-R准则考察选定节点的相对位移最大值,并绘制节点的相平面图,对塔筒结构的动力屈曲进行评价;最后,分类讨论了影响风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发生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判别动力屈曲;在地震动作用下风力发电塔筒门洞下部出现局部的塑性动力屈曲现象;地震下风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的发生与地震激起的塔筒模态和地震频谱的集中程度有关,且主要受几何非线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塔筒 动力屈曲 增量动力分析 B-R准则 相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下橡胶隔震支座剪切性能试验及其力学模型研究
2
作者 杜永峰 李元 +1 位作者 王光环 王璐娜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2,共10页
以直径为400 mm的天然橡胶隔震支座(linear natural rubber bearing, LNR)与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ead rubber bearing, LRB)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4、-20、-25、-30、-35℃)和不同应变(50%、100%、150%、200%、250%)下,对冷冻24 h的隔震... 以直径为400 mm的天然橡胶隔震支座(linear natural rubber bearing, LNR)与铅芯橡胶隔震支座(lead rubber bearing, LRB)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4、-20、-25、-30、-35℃)和不同应变(50%、100%、150%、200%、250%)下,对冷冻24 h的隔震支座开展了压剪试验。为排除加载频率的影响,加载过程采用等速率加载。试验结果表明:橡胶隔震支座水平等效刚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随着剪应变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同一温度下,当剪应变达到一定程度后,隔震支座水平刚度开始呈现非线性增长的趋势,出现了刚度强化效应。不同温度下出现刚度强化效应初始应变随着温度降低而逐渐变小,在温度较低时甚至低于100%剪应变;此外,随着温度降低和应变增加,隔震支座的剪切模量与滞回曲线面积也在不断增大。基于以上现象,现有的橡胶隔震支座模型并不能很好地描述这种低温下的力学行为,为此,在参照高阻尼橡胶支座剪切性能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低温下刚度强化效应的隔震支座剪切性能的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隔震支座 低温环境 剪切性能试验 刚度强化效应 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涡流-磁力混合装置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3
作者 朱前坤 姜浩文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5,共8页
为提高电涡流阻尼器(TMD)的阻尼性能并节约材料成本,将电涡流TMD和磁力TMD结合提出一种电涡流-磁力TMD(EMTMD).介绍EMTMD的工作原理,并以某一人行桥结构模型为例设计EMTMD,利用试验方式计算出衡量其阻尼性能的电涡流阻尼系数和磁力阻尼... 为提高电涡流阻尼器(TMD)的阻尼性能并节约材料成本,将电涡流TMD和磁力TMD结合提出一种电涡流-磁力TMD(EMTMD).介绍EMTMD的工作原理,并以某一人行桥结构模型为例设计EMTMD,利用试验方式计算出衡量其阻尼性能的电涡流阻尼系数和磁力阻尼系数,并验证三维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稳态和瞬态方法的准确性.利用验证后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影响两种阻尼系数对的三种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影响规律.依据其影响规律对EMTMD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EMTMD放置于人行桥结构模型上进行振动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EMTMD对人行桥结构模型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且减振效果优于传统电涡流T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电涡流-磁力阻尼器 有限元法 阻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改进的Camshift与Kalman滤波的复杂环境下隔震支座位移测量研究
4
作者 杜永峰 熊小桥 +2 位作者 范宁 韩博 李虎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7-780,共14页
为解决传统的Camshift算法在隔震工程应用时过度依赖颜色信息、易受周围环境干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视觉的隔震支座位移测量方法。首先,对采集到的视频进行图像预处理。然后,通过调节由Canny算子获取的目标边缘信息和由Camshift算法得... 为解决传统的Camshift算法在隔震工程应用时过度依赖颜色信息、易受周围环境干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视觉的隔震支座位移测量方法。首先,对采集到的视频进行图像预处理。然后,通过调节由Canny算子获取的目标边缘信息和由Camshift算法得到的颜色信息的权重,生成融合信息直方图,从而增强算法在目标跟踪时的稳定性。当目标未被遮挡时,直接使用改进的Camshift算法来获取目标位置;当目标发生遮挡时,通过目标被遮挡面积判断遮挡程度,引入Kalman增益来预测目标位置,将预测和观测结果融合后得到目标新的位置状态估计。随后,通过坐标转换获取真实位移信息。该方法准确性通过三层钢框架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得以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视觉方法测量与拉线式位移计测量的结果所得最大位移误差均小于6.84%,两者相关性也均在0.91之上。最后,将该视觉方法应用到某实际工程中,通过对比一个监测点视觉位移测量与拉线式位移计的数据,发现二者误差值仅为0.15 mm,精度达到了98.56%,进一步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光照变化、灰尘和遮挡等复杂的隔震层环境,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支座位移 CAMSHIFT算法 KALMAN滤波 复杂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屈服点钢波纹管阻尼器横向滞回性能研究
5
作者 李虎 杜永峰 +1 位作者 赵燕舞 李芳玉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7,共14页
提出一种用于基础隔震结构的新型耗能装置—低屈服点钢波纹管阻尼器,该阻尼器具有水平各向力学性能相同、水平剪切大变形能力等显著特征.首先,通过开展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对低屈服点钢波纹管阻尼器的破坏模式、滞回特性、承载能力、变形... 提出一种用于基础隔震结构的新型耗能装置—低屈服点钢波纹管阻尼器,该阻尼器具有水平各向力学性能相同、水平剪切大变形能力等显著特征.首先,通过开展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对低屈服点钢波纹管阻尼器的破坏模式、滞回特性、承载能力、变形特征、耗能能力等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波纹管高度、平均直径等构造参数对阻尼器力学性能的影响;接着,利用ABAQUS建立了阻尼器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阻尼器构造参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阻尼器各力学性能指标的预测公式.结果表明:波纹管的破坏主要发生在与加载方向一致且靠近连接板的波纹管上,与加载方向垂直侧的变形相对较小;各阻尼器试件的滞回曲线均比较饱满,表现出良好的耗能能力和水平大变形能力;阻尼器均发生了明显的屈服和强化过程,屈服前水平刚度较大,屈服后显著降低,约为屈服前的20%~32%;增加波纹管高度或者减小波纹管直径时,阻尼器的承载能力降低,水平刚度减小,滞回耗能也减少,但变形能力增大;提高波纹管材料强度和厚度时,阻尼器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耗能能力增强.提出的计算公式能够较准确地预测阻尼器的基本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屈服点钢 波纹管 拟静力试验 滞回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筋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梁柱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韩建平 包有乾 许继祥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5,178,共9页
改善工程材料韧性和耐久性,提高框架梁柱节点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是提高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代替普通混凝土应用到梁柱边节点,考虑轴压比和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影响,设计6个配筋PVA... 改善工程材料韧性和耐久性,提高框架梁柱节点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是提高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代替普通混凝土应用到梁柱边节点,考虑轴压比和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影响,设计6个配筋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1个配筋单掺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和1个钢筋混凝土梁柱边节点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其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耗能能力、钢筋应变和梁端塑性铰区转角,探讨混杂纤维的加入对梁柱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钢筋混凝土节点和单掺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节点相比,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节点的承载力高、变形能力大、延性好、耗能能力强,抗震性能显著提升。当试验轴压比从0.12增加到0.24,梁端塑性铰区产生一定的外移,塑性性能发挥更充分,同时试件的变形能力、延性、耗能能力增加。在加密区体积配箍率减小的情况下,试件仍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柱边节点 PVA-钢HyFRCC 轴压比 体积配箍率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旧教学楼火灾场景人员疏散仿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前坤 李继武 杜永峰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43-2053,共11页
为提高老旧教学楼火灾场景下人员应急疏散能力,建立一个老旧教学楼火灾人员疏散模型。运用PyroSim软件建立火灾扩散模型,模拟分析该教学楼在机械排烟、自动喷淋和着火房间窗户是否开启的情况下,发生火灾时着火楼层安全出口处的烟气能见... 为提高老旧教学楼火灾场景下人员应急疏散能力,建立一个老旧教学楼火灾人员疏散模型。运用PyroSim软件建立火灾扩散模型,模拟分析该教学楼在机械排烟、自动喷淋和着火房间窗户是否开启的情况下,发生火灾时着火楼层安全出口处的烟气能见度、温度和CO的变化规律;结合Pathfinder软件对出口状态、人员疏散进行模拟仿真,得到人员全部疏散完成时所需安全疏散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老旧教学楼无喷淋时人员疏散效率降低12.1%,无机械排烟时人员疏散处于危险状态,多设出口对提升人员疏散效率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教学楼 PyroSim火灾模拟 Pathfinder疏散模拟 疏散效率 安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MD对人行桥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马法荣 朱前坤 +1 位作者 蒲兴龙 杜永峰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8-936,共9页
针对人群运动导致人行结构振动过大而日益突出的疲劳破坏问题,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以钢-玻璃人行桥为试验平台开展关于安装TMD前后人致人行桥疲劳性能的研究,采用APS400电子激振器激励模拟人行荷载,通过长期应变监测数据,分析... 针对人群运动导致人行结构振动过大而日益突出的疲劳破坏问题,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以钢-玻璃人行桥为试验平台开展关于安装TMD前后人致人行桥疲劳性能的研究,采用APS400电子激振器激励模拟人行荷载,通过长期应变监测数据,分析得出了该结构下的疲劳应力谱以及日平均损伤度,进而预估其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安装TMD后,结构1/2处的加速度峰值由0.15 m/s²减少到0.084 m/s²,减振率达44.0%;位移峰值由2.98 mm减少到0.92 mm,减振率达69.1%;应变幅值由40με减少到13με,减振率达67.5%。结构跨中处等效应力幅值最大,疲劳寿命最短,为74年;安装TMD后,结构跨中处疲劳寿命为2880年,延长近39倍,其他测点处依次延长了3.95倍、7.4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玻璃人行桥 疲劳破坏 应变监测 疲劳应力谱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的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
9
作者 张超 杜永峰 +4 位作者 洪娜 许军 周金良 马振和 李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8,共16页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方法.其次,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模型得到了12个不同环境温湿度分布的高烈度城市最冷月平均最低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最优分布模型参数,结合超长隔震结构施工期的3个环境温湿度水准,给出了不同水准下12个城市超长隔震结构综合温差的取值建议,进而提出了后浇带最大设置间距计算方法.接着,总结出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最后,对某在建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不变、混凝土干缩模型确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隔震层合成向最大温缩变形控制在55 mm的限值之内,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3和封闭方案1时,需将最冷月隔震层温度提升至-4℃及以上.为了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施工便利性,可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2和封闭方案1,同时最冷月隔震层温度需达到-1℃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度分布 湿度分布 结构单元划分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长隔震结构混凝土干缩应变分离与温缩变形预测
10
作者 杜永峰 张超 +3 位作者 李虎 王光环 李超 马振和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64,共12页
隔震层温缩变形是评估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性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为充分掌握隔震层温缩变形规律,并实现对隔震层温缩变形预测,首先建立了隔震层温缩位移一维等直梁比拟模型,给出了隔震层水平温缩位移的求解方法。其次提出了温缩位移系... 隔震层温缩变形是评估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性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为充分掌握隔震层温缩变形规律,并实现对隔震层温缩变形预测,首先建立了隔震层温缩位移一维等直梁比拟模型,给出了隔震层水平温缩位移的求解方法。其次提出了温缩位移系数,通过验证该系数计算的准确性,以保证综合温差估计的合理性;提出了隔震层均方根温度,以较为精准地估计隔震层温度;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隔震层混凝土干缩应变分离与温缩变形预测方法。最后以严寒地区某超长复杂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隔震层均方根温度相关性模型,为观测时间点隔震层温度预测提供依据;分离得到了隔震层各测点混凝土干缩应变,利用双指数函数拟合得到了混凝土干缩预测模型,为预测混凝土各龄期下干缩应变提供参考;进而对隔震层温缩变形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层均方根温度相关性模型和双指数干缩预测模型,能够较为精准地预测隔震层各测点的合成向温缩变形,从而为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的性能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缩变形 均方根温度 干缩应变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下不同本构对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的适用性及温度相关性
11
作者 杜永峰 王光环 +1 位作者 张超 李虎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202,共11页
为了探究低温条件下几种常用本构模型对我国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的适用性及温度相关性问题,针对4种不同配方的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开展了23~-60℃温度范围内的单轴拉伸实验。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7种本构模型的材料参数,分析了不同本构... 为了探究低温条件下几种常用本构模型对我国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的适用性及温度相关性问题,针对4种不同配方的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开展了23~-60℃温度范围内的单轴拉伸实验。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7种本构模型的材料参数,分析了不同本构在低温下的适用性。利用ABAQUS软件,对4种橡胶材料进行不同温度下的单轴拉伸模拟,验证了各本构模型参数的正确性及模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23~-40℃温度范围内,与其他几种本构相比,Yeoh模型的稳定性好且计算精度高。在-60℃时,橡胶材料完全固化,考察的7种本构模型均不能精确反映橡胶材料的力学特征。通过对Yeoh模型温度相关性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考虑温度相关性的Yeoh修正模型,据此可对不同温度下相近剪切模量的橡胶材料力学性能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橡胶材料 本构模型 适用性 温度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C的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低温结晶试验
12
作者 杜永峰 王光环 +1 位作者 李元 张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5-194,共10页
为分析低温下橡胶隔震支座的性能劣化机理,对无应变状态下我国隔震支座所用橡胶材料的低温结晶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两家典型企业用于生产隔震支座的天然硫化橡胶开展了玻... 为分析低温下橡胶隔震支座的性能劣化机理,对无应变状态下我国隔震支座所用橡胶材料的低温结晶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两家典型企业用于生产隔震支座的天然硫化橡胶开展了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等温结晶熔融试验.结果表明:无应变状态下,随着在低温下保持时间的延长,隔震支座的结晶度会逐渐增大;且受产地、生长环境及硫化工艺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硫化天然橡胶的结晶性能不同;仅环境温度低于-60℃时,用于本文研究的橡胶材料所生产的橡胶隔震支座才会丧失工程实用价值.考虑到实际服役过程中隔震支座会受低温和应变的双重作用,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揭示其低温下力学性能劣化机理、理解力学行为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隔震支座 橡胶材料 结晶 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运动放大的风力机结构动力特性识别
13
作者 李万润 赵文海 +1 位作者 李清 杜永峰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0-31,共12页
为了有效解决基于视觉监测方法中出现的监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结合视觉监测方法的风力机动力特性识别方法。首先,采用编码器、操控器和解码器构建运动放大深度学习网络框架,实现视频中运动信息的任... 为了有效解决基于视觉监测方法中出现的监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结合视觉监测方法的风力机动力特性识别方法。首先,采用编码器、操控器和解码器构建运动放大深度学习网络框架,实现视频中运动信息的任意放大倍率生成;其次,运用Lucas-Kanade光流法结合Shi-Tomasi角点检测,增强了对放大视频的视觉鲁棒监测能力;最后,采用风力机模型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结合视觉监测方法可以在风力机不同环境下有效识别风力机动力特性,精确度高达98%以上。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运动放大技术与视觉监测方法相结合,可以实现小振动、远距离、非接触、低成本的结构健康监测,可为风力机等大型结构状态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健康监测 风力机结构 运动放大 动力特性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建筑隔震改造后结构体系地震易损性分析
14
作者 包超 吴巧智 +4 位作者 杜姣燕 马肖彤 杜永峰 谭伏波 冯琥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222,共10页
既有建筑隔震改造是提升老旧建筑抗震性能和实现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为了研究既有建筑隔震改造过程中下部结构尺寸对隔震改造后串联体系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从整体结构的串联特征入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下支柱截面面积未... 既有建筑隔震改造是提升老旧建筑抗震性能和实现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为了研究既有建筑隔震改造过程中下部结构尺寸对隔震改造后串联体系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从整体结构的串联特征入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下支柱截面面积未改变及增大不同尺寸后各部分子结构与整体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易损性及结构超越概率,并确定了结构倒塌裕度比。研究结果表明:下支柱截面面积大小会对串联隔震体系结构地震易损性造成一定影响。随着下支柱截面尺寸增加,串联隔震体系倒塌裕度比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最高倒塌裕度比未必出现于下支柱截面尺寸最大的工况,最优下支柱截面尺寸需通过计算确定。既有建筑隔震改造时,通过串联隔震体系地震响应与易损性分析确定下支柱最优截面尺寸,可以有效提高结构体系安全冗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建筑 串联隔震体系 增量动力法 地震易损性 下支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摩擦摆新型隔震支座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
15
作者 李喜梅 牛珂欣 +1 位作者 苏润田 母渤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869,共11页
传统的摩擦摆支座虽然耗能能力强,但存在支座本身位移过大的问题。因此在三重摩擦摆支座的基础上,结合形状记忆合金(SMA)拉索提出了多重摩擦摆新型隔震支座(STFPB),介绍了其基本构成和隔震原理,利用力学平衡原理对摩擦摆隔震支座进行了... 传统的摩擦摆支座虽然耗能能力强,但存在支座本身位移过大的问题。因此在三重摩擦摆支座的基础上,结合形状记忆合金(SMA)拉索提出了多重摩擦摆新型隔震支座(STFPB),介绍了其基本构成和隔震原理,利用力学平衡原理对摩擦摆隔震支座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出多重摩擦摆新型隔震支座的刚度和等效粘滞阻尼比,构造了多重摩擦摆新型隔震支座的四折线滞回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多重摩擦摆新型隔震支座进行实体单元建模,模拟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该支座的滞回特性与回复特性,并分别研究了竖向荷载、水平位移幅值、SMA拉索的数量和直径以及水平激励角度对其的耗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提出的滞回模型计算公式的正确性;(2)相比传统的三重摩擦摆支座,多重摩擦摆新型隔震支座的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3)耗能能力随竖向荷载的增大、水平位移幅值的增大以及SMA拉索的增多而增强;(4)45度激励作用下布置4根SMA拉索的刚度和耗能最大,在进行支座布置时应考虑SMA拉索的布置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摆隔震支座 低周反复 滞回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计算机视觉进行全路径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翠云 杜永峰 朱前坤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3,共10页
针对当前结构振动舒适度评估方法和标准只考虑结构响应而忽略结构主要使用者(人)的感受,或仅以结构的振动响应代替行人的实际感受来进行振动舒适度评估,以及传统采集方法不能同时实现结构和人的数据采集的现状,建立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 针对当前结构振动舒适度评估方法和标准只考虑结构响应而忽略结构主要使用者(人)的感受,或仅以结构的振动响应代替行人的实际感受来进行振动舒适度评估,以及传统采集方法不能同时实现结构和人的数据采集的现状,建立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激励‐传播‐感知全路径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估方法。方法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获取行人激励下人行桥和行人的运动视频,利用分段光流法和MMTracking算法获取二者的振动响应,通过提取和转换获取相应的行人加速度,进而以加速度均方根值对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进行评估。为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在实验室人行桥模型上进行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方法能够同时实现行人和人行桥响应的非接触测量,并具有较高的精度,而全路径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估方法比常规只将结构振动响应作为或代替行人实时响应来进行振动舒适度评估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舒适度评估 人行桥 计算机视觉 全路径 分段光流法 MMTrac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及对结构非线性分析的要求 被引量:54
17
作者 韩建平 吕西林 李慧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23,共9页
结合国际地震工程界提出的新一代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的框架方法,重点阐述了性能评估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对性能评估使用的静力非线性分析、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在基于概率的性能评估中有应用前景的增量动... 结合国际地震工程界提出的新一代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的框架方法,重点阐述了性能评估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对性能评估使用的静力非线性分析、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在基于概率的性能评估中有应用前景的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概念、相关问题及其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思想提出的一些简化方法。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建议,特别是结构非线性分析方面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 非线性 概率 静力非线性分析 动力非线性分析 增量动力分析 倒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下楼梯时人行荷载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杜永峰 刘路路 +1 位作者 朱前坤 陈凯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20-228,共9页
对试验获得的900组三向楼梯荷载时程,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统计出各阶谐波动力荷载因子的分布规律并指出相位角的分布具有很大的离散性。采用小波变换得到单条荷载曲线的时频图,可以反映出人在行走过程中行走频率的变异性。最后将上下楼... 对试验获得的900组三向楼梯荷载时程,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统计出各阶谐波动力荷载因子的分布规律并指出相位角的分布具有很大的离散性。采用小波变换得到单条荷载曲线的时频图,可以反映出人在行走过程中行走频率的变异性。最后将上下楼梯时人行荷载与已完成的楼板荷载就行走频率、幅值等参数进行比较,并将上楼梯与下楼梯的荷载参数进行比较,发现上楼梯时的人行荷载至少是楼板上荷载的150%,下楼梯时是楼板荷载的300%之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楼梯 人行荷载 傅里叶级数模型 动力荷载因子 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激励下基础隔震结构的主要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韩建平 王洪涛 +2 位作者 刘云帅 杜永峰 李慧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6-271,共6页
通过对两栋基础隔震建筑在环境激励下的振动测试,运用随机子空间识别法和有理分式多项式法分别识别了结构的模态频率、振型和模态阻尼比。识别结果表明在环境激励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基本频率远大于设计计算多遇地震工况下的基本频率;等... 通过对两栋基础隔震建筑在环境激励下的振动测试,运用随机子空间识别法和有理分式多项式法分别识别了结构的模态频率、振型和模态阻尼比。识别结果表明在环境激励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基本频率远大于设计计算多遇地震工况下的基本频率;等效黏滞阻尼比很小,与未隔震结构的阻尼比相当,可以将基础隔震结构视为经典的比例阻尼系统。进一步以其中一栋为研究对象,以识别的模态参数作为修正基准,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反演了环境激励下隔震层的实际水平等效刚度,结果表明其值为多遇地震下计算刚度取值的10.9倍。最后,基于反演的实际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对结构的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的对比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基础隔震结构在环境激励下的动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建筑 动力特性 环境激励 模态参数识别 多目标优化 有限元模型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不规则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动力放大系数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杜永峰 包超 +1 位作者 李慧 张尚荣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49,共7页
为研究竖向不规则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过程中的动力响应特征,以一系列不同布置形式的竖向不规则RC框架为对象,基于变换路径法,采用静力非线性和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底层柱失效时建筑形式与动力放大... 为研究竖向不规则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过程中的动力响应特征,以一系列不同布置形式的竖向不规则RC框架为对象,基于变换路径法,采用静力非线性和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底层柱失效时建筑形式与动力放大系数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特定建筑形式提出塔群层数比和塔群跨数比。研究表明:GSA2003在静力非线性方法中所建议的动力放大系数2.0偏于保守;减小结构的塔裙层数比,降低结构不规则程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剩余结构承受动力荷载的能力;在下部裙楼跨数一定的情况下,增大结构塔群跨数比能够降低结构连续倒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 竖向不规则 变换路径法 非线性 连续倒塌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