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地区土壤水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马云飞 许翔驰 +3 位作者 马艳敏 全秋浩 吴玉洁 王冬妮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5,共8页
探讨长白山地区受极端降水、地形复杂、植被破坏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土壤侵蚀状况,可以研判该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为当地水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趋势及相关分析法,定量分析长白山地区土壤水蚀的空间... 探讨长白山地区受极端降水、地形复杂、植被破坏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土壤侵蚀状况,可以研判该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为当地水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趋势及相关分析法,定量分析长白山地区土壤水蚀的空间格局及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土壤水蚀与气候、植被覆盖度及地形驱动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白山地区土壤水蚀模数均值总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相较于其他地类,草地、未利用地、林地更易发生土壤水蚀。近21 a来,土壤水蚀模数平均以0.0255 t/(hm^(2)·a)的速度上升,土壤水蚀模数表现为上升趋势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3%,侵蚀等级总体以微度和轻度为主,且轻度侵蚀比例也呈增加趋势,表明该地区土壤侵蚀状况趋于好转,未来吉林市中北部和延边州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土壤水蚀与降水、海拔高度及坡度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气温、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以负相关为主。海拔大于1000 m或坡度大于20°的草地、林地区域是水土防治的重点地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地区 土壤水蚀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 气候变化 植被覆盖度 地形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长白山天池站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应的环流异常 被引量:4
2
作者 凌思宁 陈卫 +1 位作者 陆日宇 高枞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9-512,共14页
长白山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其降水变化特征对该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结构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1979~2016年吉林省47个台站逐月降水资料,探究了长白山天池站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并与吉... 长白山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其降水变化特征对该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结构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1979~2016年吉林省47个台站逐月降水资料,探究了长白山天池站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并与吉林省降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池夏季降水量以及年际变率高出吉林省其它站点一倍左右。此外,天池降水年际变化对应的环流异常与吉林省降水一致,即6月东北亚气旋式异常和东亚高空急流的增强,以及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和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偏北,均可引起吉林省和天池降水偏多。另一方面,天池降水变异还表现出其独特的环流异常,与吉林省降水对应的环流异常显著不同或者甚至近乎相反,究其原因为长白山地形所致。本文的结果说明山地的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关系复杂、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 降水 年际变化 环流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林区松毛虫种群变动的气象因素及对策探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东育 李楠 《南方农业》 2020年第26期72-74,共3页
据长白山气象局多年以来的气象观测总结,落叶松主要虫害松毛虫的暴发年份和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基于此,分析松毛虫暴发年份的气象因素,找出与松毛虫发生发展相关的气象因子,为长白山地区松毛虫的预报防治工作提供防治建议。
关键词 松毛虫 气象因素 长白山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主要水体面积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9
4
作者 马艳敏 郭春明 +3 位作者 王颖 李建平 唐晓玲 陈立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9-255,共7页
[目的]分析吉林省西部主要水体的动态变化,了解西部水资源现状,为水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方法]利用2000年以来的MODIS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吉林省西部主要水体分布及面积数据,对年际、年内变化规律及影响... [目的]分析吉林省西部主要水体的动态变化,了解西部水资源现状,为水资源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方法]利用2000年以来的MODIS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吉林省西部主要水体分布及面积数据,对年际、年内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以来,月亮泡水库、向海水库和查干湖均表现出向北部推进和水域面积增加的趋势;水体面积表现出明显的年周期变化规律,雨季期间及后期一般会出现较大的水域面积,形成了与季节性气候相适应的年周期变化状态;气候变化趋势,特别是降水对水体面积的影响较为显著,人类活动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结论]2000年以来,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西部主要水体的水域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面积 动态变化 遥感监测 MODIS 吉林省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化矢量分析的吉林省植被变化特征研究
5
作者 马艳敏 李建平 +2 位作者 许翔驰 高岩 王颖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6期176-178,共3页
利用2000年以来的MODIS数据,计算出NDVI指数,基于变化矢量分析方法对吉林省2000年以来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吉林省平均植被指数呈上升趋势;(2)2000—2022年植被指数变化以中、低变化为主,其中高变化主... 利用2000年以来的MODIS数据,计算出NDVI指数,基于变化矢量分析方法对吉林省2000年以来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吉林省平均植被指数呈上升趋势;(2)2000—2022年植被指数变化以中、低变化为主,其中高变化主要集中在吉林省西部草地,中变化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农田分布区域;(3)NDVI变化整体表现为稳中略增,增加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西部,减少区零星分布在各地区;(4)2000—2022年吉林省草地植被变化强度较大,NDVI变化整体表现为稳中有增的趋势,并且增加较为明显;(5)2000—2022年吉林省森林植被变化强度以中、低变化为主,NDVI表现为波动中平稳变化,没有明显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遥感监测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研究的新思路 被引量:21
6
作者 丑洁明 董文杰 +1 位作者 徐洪 涂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6-216,共11页
鉴于气候变化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试图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入手,提出一种新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即: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气候变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评估气候这一外部驱动因素引发的... 鉴于气候变化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试图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入手,提出一种新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即: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气候变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评估气候这一外部驱动因素引发的社会经济系统变化与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引发的社会经济系统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厘清“气候变化影响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的基础上,预估我国未来30年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关键节点2035年和2050年的粮食生产的气候变化风险,文章给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构建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力争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科学预测为政策指导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安全 经济—气候模型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9年吉林省暖季冷涡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尚锋 任航 +2 位作者 高枞亭 尹路婷 杨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共14页
利用1981~2019年吉林省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吉林省51个测站逐时降水数据,系统分析了暖季吉林省冷涡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吉林省降水量日变化和频次的峰值均发生在下午16~18时(北京时);0.1~5 mm/h降水频次大值区主要集中在... 利用1981~2019年吉林省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吉林省51个测站逐时降水数据,系统分析了暖季吉林省冷涡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吉林省降水量日变化和频次的峰值均发生在下午16~18时(北京时);0.1~5 mm/h降水频次大值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东部山区,而5~10 mm/h和>10 mm/h降水频次大值区则在吉林省中南部地区。(2)0.1~5 mm/h降水占冷涡降水总量百分比(简称:降水贡献)的空间分布特征中,白天降水贡献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夜间大值区在吉林省东部山区;5~10 mm/h降水贡献大值区集中在吉林省中部地区,且白天贡献大于夜间;>10 mm/h降水贡献大值区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白天贡献也大于夜间。(3)0.1~5 mm/h降水占暖季冷涡降水总量的60%,5~10 mm/h和>10 mm/h均在20%左右;0.1~5 mm/h降水贡献随时间变化减弱趋势明显,而>10 mm/h降水贡献增加趋势明显,且这两种量级降水年际变化呈反位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地区 暖季 冷涡降水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东部林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许翔驰 马艳敏 +1 位作者 马云飞 杨光辉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16期83-87,共5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陆地植被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可以一定程度表征碳源碳汇过程。本文使用基于2000-2022年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反演的吉林省陆地植被NPP数据,分析吉林省东部林区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陆地植被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可以一定程度表征碳源碳汇过程。本文使用基于2000-2022年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反演的吉林省陆地植被NPP数据,分析吉林省东部林区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吉林省东部林区植被NPP在3-10月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12年之后东部林区NPP最低值也在前10年最高水平之上;2000-2022年吉林省东部林区NPP分布呈现出空间差异性,绝大部分地区NPP表现为上升趋势,上升区域占总面积的84.58%;吉林省东部林区各市州NPP依次受到温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等气象因素影响,相关程度存在一定的空间地域差异,气象因素对于地区NPP影响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温度、日照时数、降水量。气象因素对白山影响最大,对吉林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 气象因素 吉林省东部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日光温室蔬菜冻害预警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苏丽欣 韩亚东 +1 位作者 王美玉 高枞亭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2期166-169,183,共5页
本文利用1980—2013年吉林省26个国家气象站气温资料,结合日光温室冻害指标,分析了吉林省冬季日光温室冻害的时空分布和类型特征,通过温室内、外气象要素对比观测试验资料,建立了基于能量平衡且符合吉林省日光温室主要结构的日光温室冻... 本文利用1980—2013年吉林省26个国家气象站气温资料,结合日光温室冻害指标,分析了吉林省冬季日光温室冻害的时空分布和类型特征,通过温室内、外气象要素对比观测试验资料,建立了基于能量平衡且符合吉林省日光温室主要结构的日光温室冻害预警模型。结果表明,对于同一个日光温室,夜间温室内气温的变化与室外气温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对于同一种类型的日光温室来说,如果管理方式相同,统计模型也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冻害 预警模型 能量平衡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松辽流域植被叶面积指数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马云飞 何全军 +3 位作者 张月维 石艳军 李建平 袁福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43-2056,共14页
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月尺度MODIS LAI、气象等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趋势及偏相关分析、时滞与累积效应分析和改进的残差分析等方法,评估松辽流域2001—2021年生长季植被叶面... 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月尺度MODIS LAI、气象等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趋势及偏相关分析、时滞与累积效应分析和改进的残差分析等方法,评估松辽流域2001—2021年生长季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在顾及时滞与累积效应的情况下探究气候与人为驱动因素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松辽流域LAI总体呈“平原低,山地高”的空间分布格局。近21年植被LAI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未来植被变化以持续改善为主,但内蒙古西部草原及大、小兴安岭局部地区仍存在退化风险。(2)LAI总体上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相较气温植被生长对降水更敏感。LAI变化的时间效应随气候因子、覆被类型及植被分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LAI对气温的主要时间效应为2个月滞后和0—1个月累积,而对降水主要为无显著滞后和1个月累积。(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联合作用是影响松辽流域植被LAI动态的主要原因,两者对植被变化的贡献分别占41.7%和58.3%,同时考虑时滞和累积效应时,提升了气候因子对植被生长的解释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因子 松辽流域 时滞累积效应 人类活动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暖季冷涡降水日变化的聚类分析
11
作者 朱晓彤 姚凯 +2 位作者 涂钢 杨旭 吴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4,共9页
使用2017~2022年5~9月逐小时三源融合实况格点降水(CMPAS)资料,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东北暖季冷涡降水日变化分类,分析其特征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东北暖季冷涡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从西北到东南增加,降水频次的空间分布与其相... 使用2017~2022年5~9月逐小时三源融合实况格点降水(CMPAS)资料,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东北暖季冷涡降水日变化分类,分析其特征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东北暖季冷涡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从西北到东南增加,降水频次的空间分布与其相似,降水强度大值区集中在辽东半岛附近。2)东北地区冷涡背景下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暖季平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降水量的下午主峰值主要源于降水频次,而夜间次峰值与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均关系密切。3)聚类后冷涡降水量、降水频次的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和双峰型特征,且单峰型格点占比较大,降水强度的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依据峰值出现时间及日变化形态间差异,降水量、频次与强度均可划分为4类不同的日变化类型。4)各类日变化空间占比统计结果显示,冷涡降水量、降水频次日变化存在下午峰值的格点均占比最大,夜间峰值次之,两者聚类后区域特征明显,与地形关系密切且分布相对规整;冷涡降水强度日变化下午单峰型格点占比最大,聚类后空间分布较为零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降水日变化 K-均值聚类算法 暖季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地面气候对全球1.5/2℃增温阈值和路径的响应
12
作者 罗双艺 涂钢 +2 位作者 周炜丹 王淑瑜 江志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0-722,共13页
通过分析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和水热循环及其分量对不同增温阈值和路径的响应,加深对区域尺度气候变化的理解,为应对和缓解未来气候变暖提供参考思路。本文利用NESM(Nanjing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rth... 通过分析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和水热循环及其分量对不同增温阈值和路径的响应,加深对区域尺度气候变化的理解,为应对和缓解未来气候变暖提供参考思路。本文利用NESM(Nanjing University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rth System Model)大尺度模式驱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区域模式,模拟预估中国对未来增暖1.5/2℃时不同排放路径下区域气候的响应。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场和水热循环未来变化进行定量评估表明,稳定增暖1.5℃情景下,干旱/半干旱区内温度和降水的增加幅度由西向东递减,水分收支分量受到降水影响;净辐射将在整个区域内增加1%~3%,并更多以潜热通量的形式向大气输送热量。增暖达到2℃时干旱区内温升超过2.6℃,降水和水分收支分量增多,净辐射和感热通量将在大部分地区相比增暖1.5℃时减少。对比稳定增暖2℃情景,瞬变增暖2℃下温度的升温幅度在大部分区域减小0.1~0.3℃,瞬变增暖路径下净辐射的减弱可能是导致温度升温幅度降低的原因之一。夏季可用水(降水减去蒸发)对增暖路径的敏感响应导致不同区域内干旱的可能变化存在差异。相比瞬变增暖路径,稳定增暖2℃下干旱及半湿润区干旱缓解有所减缓,而半干旱区内干旱状态进一步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水分能量收支 稳定和瞬变增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入春日期变化特征及前期信号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尚锋 邵祺多 +2 位作者 尹路婷 高枞亭 廉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2-1404,共13页
本文利用1961~2020年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CN05.1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数据和NOAA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对东北地区入春日期变化特征及前期信号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入春呈由南向北推进的... 本文利用1961~2020年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CN05.1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数据和NOAA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对东北地区入春日期变化特征及前期信号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入春呈由南向北推进的特征,大部地区集中在第26和27候。东北地区入春日期近60年来呈显著提前的特征。(2)入春偏早典型年份,3月份东北地区地表温度和降水均呈现正距平特征,入春偏晚典型年份则相反;500 hPa环流场上,入春偏早典型年份,西西伯利亚平原、贝加尔湖和勘察加半岛存在一个低压槽、高压脊和低压槽的Ω形态环流配置,而入春偏晚典型年份,乌拉尔山地区存在一个高压脊,其东侧为一个强的斜槽,槽底位于东北地区上空,该环流配置从第22候持续到第26候。(3)入春偏早典型年份,前冬北太平洋最明显的关键区海温信号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呈现类La Niña的模态,北大西洋格陵兰岛以南的海域和西太平洋菲律宾以东的海域为明显的海温正距平,入春偏晚典型年份则位相相反,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前冬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均对东北地区入春日期有较好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入春日期 前期信号 环流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6月吉林省异常降水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14
作者 隋妍 高岩 +1 位作者 赵晶 冯景瑜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3期179-181,共3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及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逐月海温资料ERSST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2022年6月吉林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异常且共同作用导致了初夏吉林异常降水事件的发生,2022年6月500 hPa欧亚范围内大... 利用NCEP/NCAR逐日及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逐月海温资料ERSST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2022年6月吉林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异常且共同作用导致了初夏吉林异常降水事件的发生,2022年6月500 hPa欧亚范围内大气环流异常发展,乌拉尔山长波槽异常深厚及东亚阻塞高压异常强大,导致西来低槽发展加深和冷空气堆积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西伸脊点异常偏东,强降水天气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明显西伸北抬的过程中。前期冬季、春季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在东北地区提早建立均与吉林异常降水有关。高、低空急流异常偏强和明显北抬导致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加强,垂直运动增强并向上伸展,有利于6月吉林降水异常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降水 环流特征 成因 吉林省 2022年6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为农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艳敏 王颖 高岩 《黑龙江粮食》 2023年第5期59-61,共3页
近些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干旱、洪涝、雪灾、高温、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攀升,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卫星遥感技术作为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十分显著。本文主要结合卫星遥感技术特点,... 近些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干旱、洪涝、雪灾、高温、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攀升,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卫星遥感技术作为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十分显著。本文主要结合卫星遥感技术特点,重点探究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为农服务中的应用,并提出几点发展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技术 气象为农服务 应用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其气候响应 被引量:18
16
作者 马云飞 陈长胜 +3 位作者 袁福香 吴迪 李建平 郝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14-2626,共13页
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探究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园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原有遥感生态指数基础上,选用增强型植被指数代替原绿度指标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构建2001—2020... 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探究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园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原有遥感生态指数基础上,选用增强型植被指数代替原绿度指标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构建2001—2020年植被生长季遥感生态指数,探讨园区内核心保护区、虎豹潜在栖息地及主要人口聚集区三大管控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像元尺度分析其对气候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20年虎豹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呈波动微弱下降趋势,2015年后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2020年达到良好水平;(2)园区内各管控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东部核心保护区中部及虎豹潜在栖息地中部以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主要人口聚集区相对较差。(3)近20年虎豹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性较差。未来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上升的面积占60.86%,表明未来生态环境趋势总体向好,但局部地区仍存在持续恶化态势。(4)虎豹公园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及日照的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Google Earth Engine 遥感生态指数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状态下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杨军 薄万福 邓元博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10期77-78,80,共3页
为了研究长白山北坡地区土壤墒情变化特征,利用二道站自动土壤水分仪所采集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取用2019—2020年10 cm、20 cm、30 cm、40 cm共4个层次土壤的相关资料,对不同量级降水后6 h、12、24 h和48 h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为了研究长白山北坡地区土壤墒情变化特征,利用二道站自动土壤水分仪所采集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取用2019—2020年10 cm、20 cm、30 cm、40 cm共4个层次土壤的相关资料,对不同量级降水后6 h、12、24 h和48 h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出现不同量级降水对10 cm深度土壤均影响最大;(2)10 mm量级的降水仅对10 cm深度土壤湿度影响较大;出现20 mm降水后,10~40 cm土壤均受到影响,10 cm土壤变化幅度最大,40 cm土壤需12 h后土壤湿度受影响;(3)土壤饱和状态下,10 cm土壤下降10%需要38 h,40 cm土壤由90%到80%则需要经过168 h;(4)连续性降水出现24 h后,各土层湿度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降水量级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冰-气系统的东亚冬季风统计预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祺多 涂钢 +1 位作者 布和朝鲁 刘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81,共14页
东亚冬季风对东亚冬季的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对其预测研究是冬季气候预测的关键问题。已有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SA)与东北冬季气温在年际、年代际尺度具有显著且稳定的相关关系,但ISA的前兆信号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年代际转变,对ISA... 东亚冬季风对东亚冬季的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对其预测研究是冬季气候预测的关键问题。已有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SA)与东北冬季气温在年际、年代际尺度具有显著且稳定的相关关系,但ISA的前兆信号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年代际转变,对ISA的预测效果转差。在海-冰-气系统重新寻找影响ISA的前兆因子,分析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可能关联,构建统计预测方法并开展交叉检验。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ISA与前期热带太平洋马蹄型结构的海温、墨西哥湾流区海温、平流层欧亚中高纬环流型呈显著正相关,与巴伦支海海冰密集度呈显著负相关。以上前兆信号可通过冬季大气环流、海陆热力差等途径影响ISA,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试报期间(2012—2022年)与实况的符号一致率达81.8%(9/11),可用于当前年代际背景下东亚冬季风强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统计预测 外强迫因子 平流层 年代际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JRA55、ERA5大气驱动场和潮汐对黑潮热输送能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19
作者 尹路婷 孙晓磊 +2 位作者 张宇 于杰 樊嘉璐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2,共9页
利用妈祖·海流海洋数值模式(MaCOM)构建了一个水平分辨率为1/48°的西太平洋数值模拟系统,使用该系统开展了3个数值模拟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有无潮汐、更换大气驱动场对黑潮流系上7个关键断面热输送数值模拟能力的影响。分析结... 利用妈祖·海流海洋数值模式(MaCOM)构建了一个水平分辨率为1/48°的西太平洋数值模拟系统,使用该系统开展了3个数值模拟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有无潮汐、更换大气驱动场对黑潮流系上7个关键断面热输送数值模拟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潮汐对于黑潮热输运的影响力约是更换大气强迫场的两倍。台风对所经过的黑潮断面热输运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但仅局限于中心附近海域和台风经过期间,未发现类似近惯性振荡波在时空上的延续。在高纬和浅海区域,体积输运的演变规律和热输运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热输运的季节变化略平缓。MaCOM模拟的黑潮主流热输运年均值与季节变化趋势和再分析数据以及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台风 数值模拟 热输送 妈祖·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干季偏北大风环流形势分析和客观判识
20
作者 孟思彤 尹晔 +2 位作者 白爱娟 刘皓 郑自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43-1255,共13页
基于2018—2020年11月至次年4月金沙江下游峡谷区139次干季偏北大风天气个例开展大风天气环流形势的分析,并参考Lamb-Jenkinson方法建立客观判识条件,并对判识条件进行检验和修正。获得以下结论:选择水电站15次典型偏北大风天气,通过对... 基于2018—2020年11月至次年4月金沙江下游峡谷区139次干季偏北大风天气个例开展大风天气环流形势的分析,并参考Lamb-Jenkinson方法建立客观判识条件,并对判识条件进行检验和修正。获得以下结论:选择水电站15次典型偏北大风天气,通过对环流形势特征分析,将影响大风的高空环流概括为:南支槽型、高原槽型和横槽型。15次个例中南支槽型和高原槽型均出现了6次,横槽型出现了3次。基于Lamb-Jenkinson方法的环流特征参数分析,确定了干季大风环流客观判识的关键区和初步判识条件。南支槽型和高原槽型判识条件为关键区地转风纬向分量u>10 dagpm/10°(经度),且与经向分量v的差(u-v)>10 dagpm/10°(经度),同时地转涡度ξ>0 dagpm/10°;横槽型判识条件为关键区u<20 dagpm/10°(经度),且要求ξ>u。另选取2021年干季14次大风个例检验以上环流判识条件,发现有11次准确识别出环流类型。根据未识别出环流类型的原因,对u和u-v的阈值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判识条件准确可行。最终建立的环流形势客观判识方法可为白鹤滩水电站大风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滩水电站 干季偏北大风 环流形势 客观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