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多糖在肝肺综合症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慧英 韩德五 +3 位作者 王新国 赵元昌 周鑫 赵海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238-2242,共5页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肺综合征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复合因素复制大鼠肝硬化模型。腹腔内一次性注射小剂量内毒素以加重肝硬化动物的内毒素血症。另设正常动物注射内毒素组和甘氨酸拮抗内毒素组加以对照。结果实验第8周末的肝...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肺综合征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复合因素复制大鼠肝硬化模型。腹腔内一次性注射小剂量内毒素以加重肝硬化动物的内毒素血症。另设正常动物注射内毒素组和甘氨酸拮抗内毒素组加以对照。结果实验第8周末的肝硬化大鼠发生了肝肺综合征。小剂量内毒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后肝硬化动物肺脏的病理变化加剧;甘氨酸在在体和离体实验中均可明显拮抗内毒素的生物学效应,减轻肝肺综合征的各种病理变化。结论肝硬化动物所伴之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很可能在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内毒素直接和其诱导产生的TNF-α等细胞因子在肝肺综合征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肺综合征 脂多糖类 枯否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_(53)突变、表达及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惠芳 常艳丽 +2 位作者 李娜 杨苏敏 贾宗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4-217,共4页
利用免疫组化、聚合酶链反应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分析等方法 ,对 49例同一标本宫颈癌组织中 p5 3蛋白、P53 外显子 7~ 8变异、HPV6、 11、 16、 18 DNA进行检测 ,以探讨它们在宫颈癌形成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 .结果... 利用免疫组化、聚合酶链反应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分析等方法 ,对 49例同一标本宫颈癌组织中 p5 3蛋白、P53 外显子 7~ 8变异、HPV6、 11、 16、 18 DNA进行检测 ,以探讨它们在宫颈癌形成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 .结果表明 :a P53 基因外显子 7~ 8突变率 14 2 9%、p5 3蛋白阳性率 48 98%、HPV DNA阳性率 87 76 % .b P53 基因突变不一定伴有 p5 3蛋白阳性 ,但P53 基因突变而 p5 3蛋白阴性的标本必是HPV DNA阳性 ;91 6 7%的 p5 3蛋白阳性标本具有HPV DNA阳性 .c HPV16 DNA阳性率显著高于HPV6、 11、 18 DNA阳性率 .证明 :宫颈癌的发生主要与HPV16感染有关 ,其次是P53 基因突变所致 ;p5 3蛋白阳性由HPV感染和 /或P53 基因突变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基因突变 P53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癌患者血液凝固性变化以及茶多酚对其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慧英 冯耀华 +5 位作者 董文忠 赵九恩 冀菁荃 李宝红 张国英 张跃先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时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数目、血小板聚集性、凝血因子活性进行了观察,并且施以氧自由基清除剂茶多酚,观察其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贲门癌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聚集时间延...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时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数目、血小板聚集性、凝血因子活性进行了观察,并且施以氧自由基清除剂茶多酚,观察其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贲门癌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聚集时间延长;凝血因子活性增加;与同期不服药组相比,术后服药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氧自由基在贲门癌患者高凝状态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清除氧自由基可以减少并发症,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液凝固障碍 自由基类 贲门癌 茶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对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董红梅 喻伦银 +1 位作者 贾宗智 邓末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01-403,共3页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 :将培养的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TNFα(4× 10 5U/L) ;通过普通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 :将培养的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TNFα(4× 10 5U/L) ;通过普通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来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的影响。结果 :(1)光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实验组内皮细胞拉长 ,由原来的多边形变为成纤维状 ,细胞间距不均且变大 ;微绒毛变短甚至呈泡状 ,个别拉长 ,有些部位细胞膜有缺损以及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凝聚等改变。并且这些改变有时间依赖性。 (2 )实验组内皮细胞ICAM 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TNFα(4× 10 5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静脉 内皮细胞 TNFΑ 肿瘤坏死因子 胞间粘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凋亡过程中核碎裂形成的方式及其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邓丽英 张云汉 +1 位作者 许平 张红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33-234,I036,共3页
目的:观察抗癌药物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中核碎裂的形式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经顺铂(DDP)和5氟尿嘧啶(5Fu)处理后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肿瘤细胞的死亡特征符合凋亡,这两种抗... 目的:观察抗癌药物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中核碎裂的形式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经顺铂(DDP)和5氟尿嘧啶(5Fu)处理后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肿瘤细胞的死亡特征符合凋亡,这两种抗癌药物引起的细胞后期的改变(如核碎裂、细胞出芽、凋亡小体形成以及凋亡小体被吞噬)相同,然而细胞核的早期改变有所不同。DDP处理后核染色质呈粗网状、出芽,而5Fu处理后核染色质呈粗块状聚集于核膜下、核膜崩解。结论:细胞凋亡过程中核碎裂可通过多种途径发生,这对于机体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细胞核碎裂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过程中肺对血液抗凝物质及纤溶活力的影响
6
作者 张慧英 凌亦凌 黄善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53-257,共5页
以犬(9只)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为模型,测定了蛋白C活性、纤溶个原激活物总活力以及抗凝血酶Ⅲ活性。结果表明:正常犬出肺血蛋白C活性明显高于入肺血(P<0.05)、纤溶酶原激活物总活力也高于入肺血,而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入肺血(P... 以犬(9只)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为模型,测定了蛋白C活性、纤溶个原激活物总活力以及抗凝血酶Ⅲ活性。结果表明:正常犬出肺血蛋白C活性明显高于入肺血(P<0.05)、纤溶酶原激活物总活力也高于入肺血,而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入肺血(P<0.01)。正常及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过程中,出肺血蛋白C活性在松夹后10分钟之前基本稳定,之后略微下降;纤溶酶原激活物总活力在松夹后30分钟时才开始下降,二者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804,P<0.05)。入、出肺血抗凝血酶Ⅲ活性呈一定的波动性变化,尤以入肺血更为明显,且二者波动的方向相反。提示:1)正常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抗凝物质蛋白C、纤溶活力以及抗凝血酶Ⅲ的调节;2)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早期,肺对血液抗凝物质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3)体内不同抗凝系统发挥作用的特征不尽相同,它们之间可能协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Ⅲ 休克 SMA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囊导管法与尼龙丝襻法致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模型对比研究
7
作者 赵捷 王翠莲 李宗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用气囊导管法和尼龙丝襻法分别制成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模型。对比观察动脉壁各层的动脉硬化性改变,特别是中、内膜平滑肌增殖、游走方面的表现;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损伤引起的动脉硬化性病变程度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气囊导管法 尼龙丝襻法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3信号与干扰素应答在疾病中的关系研究进展
8
作者 杨芷 毕杨辉 +1 位作者 郝飞 陈邦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96-1301,共6页
维生素D3(vitamin D3,VD3)介导的生物学效应和适度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应答反应是机体健康的必备条件。但在多种疾病(包括微生物感染与肿瘤等)发生与进展中均有观察到VD3缺乏/不足与IFN应答受损等现象,且VD3和IFN联合所取得的临床... 维生素D3(vitamin D3,VD3)介导的生物学效应和适度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应答反应是机体健康的必备条件。但在多种疾病(包括微生物感染与肿瘤等)发生与进展中均有观察到VD3缺乏/不足与IFN应答受损等现象,且VD3和IFN联合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因病种及涉及到的靶器官或细胞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提示VD3信号与IFN应答间的互调模式及机制极为复杂。本文就该主题进行概述,以期为该领域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3 干扰素 疾病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