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质素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复合薄膜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炳洁 刘汝宽 +2 位作者 肖志红 李昌珠 易有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26,31,共6页
详细介绍了木质素功能化纳米颗粒的自组装法、界面聚合/交联法、机械法、生物酶解法等制备方法,重点讨论了木质素与淀粉、壳聚糖、果胶、聚乳酸等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的复合薄膜在食品包装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展望了木质素纳米复合薄... 详细介绍了木质素功能化纳米颗粒的自组装法、界面聚合/交联法、机械法、生物酶解法等制备方法,重点讨论了木质素与淀粉、壳聚糖、果胶、聚乳酸等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的复合薄膜在食品包装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展望了木质素纳米复合薄膜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纳米粒子 制备方法 食品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个广西主栽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路红 资超成 +6 位作者 吴伟 赵坤 李培旺 蒋丽娟 李昌珠 肖志红 陈韵竹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3,共7页
选取在广西广泛栽植、具代表性的10个油茶,采用直接测量、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果实特性、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和总皂苷含量等经济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茶品种果实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种仁含油率在(34.00±0.... 选取在广西广泛栽植、具代表性的10个油茶,采用直接测量、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果实特性、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和总皂苷含量等经济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茶品种果实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种仁含油率在(34.00±0.33)%到(54.74±1.50)%之间,以广宁红花油茶(GN)含油率最佳;脂肪酸主要由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和亚麻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91.31±0.01)%;总皂苷质量分数在(16.63±1.50)%到(45.35±1.26)%之间,其中以南荣油茶(NR)含量最高;相关性比较分析表明含油率与皂苷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r=0.48,P<0.01),皂苷含量与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占比呈显著负相关(r=-0.44,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南荣、普通和岑软24号油茶果实经济性状较一致。本研究可为油茶的品种选育、推广种植以及油脂、皂苷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皂苷 脂肪酸 果实特性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醇对鲜湿米粉品质影响及其抗老化机理研究
3
作者 李睿仪 廖卢艳 +1 位作者 吴卫国 任贤龙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2,共8页
在传统鲜湿米粉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不同添加量的多元醇(木糖醇、甘油、异麦芽酮糖醇)对鲜湿米粉质构特性、蒸煮品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确定复合多元醇的最佳添加量,并利用傅里叶红外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 在传统鲜湿米粉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不同添加量的多元醇(木糖醇、甘油、异麦芽酮糖醇)对鲜湿米粉质构特性、蒸煮品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确定复合多元醇的最佳添加量,并利用傅里叶红外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分析复合多元醇在鲜湿米粉中抗老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以籼米粉质量为基准,当木糖醇、甘油和异麦芽酮糖醇添加量分别为4%、8%和1%时,复合多元醇鲜湿米粉(CPRN)贮藏后硬度相比原样米粉(RN)降低,弹性升高,综合品质最佳。Avrami方程表明,复合多元醇有效延缓了鲜湿米粉的老化速率;与RN相比,CPRN中多元醇的羟基与淀粉形成的氢键阻碍了双螺旋结构形成,其短程有序量和相对结晶度在贮藏7 d后分别下降了7.25%、27.71%,并且凝胶结构更致密,表面更光滑。因此,复合多元醇抑制了鲜湿米粉的老化,并改善了鲜湿米粉贮藏期的食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醇 鲜湿米粉 蒸煮品质 质构特性 抗老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微量营养素水稻的研究现状
4
作者 罗扬 伍志林 +2 位作者 丑亚琴 周辉 王少希 《江西农业》 2024年第13期174-176,179,共4页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20亿人患有微营养缺乏症。水稻作为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主食,通过转基因等技术手段提高稻米中的微营养成分含量成为解决其微量营养素缺乏症的主要途径。文章综述了提高水稻中微营养成分含量的主要方法及存在的问题,为开...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20亿人患有微营养缺乏症。水稻作为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主食,通过转基因等技术手段提高稻米中的微营养成分含量成为解决其微量营养素缺乏症的主要途径。文章综述了提高水稻中微营养成分含量的主要方法及存在的问题,为开发利用富含微量营养素水稻(以下简称富微营养水稻)提供了一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维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皮梾木油的水解工艺优化与动力学模拟
5
作者 匡曾敏 张喻 +5 位作者 李昌珠 肖静晶 肖志红 李培旺 聂素丽 晁燕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7,共5页
旨在为酶催化光皮梾木油水解制备脂肪酸提供参考,以光皮梾木油为底物,分别以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IM、Lipozyme TLIM、Novozym 435和游离脂肪酶F1为催化剂,考察脂肪酶种类、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加水量、酶添加量对光皮梾木油水解率... 旨在为酶催化光皮梾木油水解制备脂肪酸提供参考,以光皮梾木油为底物,分别以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IM、Lipozyme TLIM、Novozym 435和游离脂肪酶F1为催化剂,考察脂肪酶种类、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加水量、酶添加量对光皮梾木油水解率的影响,并进行水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酶催化光皮梾木油水解最优条件为加水量(以水油底物质量计)60%、Lipozyme RMIM添加量(以水油底物质量计)5%、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光皮梾木油水解率可达到98.08%;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以Lipozyme RMIM作为催化剂在最优条件下对光皮梾木油进行水解时,米氏常数(Km)为0.1084 mL/g,最大反应速率(νm)为0.3814 mg/(g·mL·h)。综上,脂肪酶Lipozyme RMIM可以高效催化光皮梾木油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皮梾木油 脂肪酶 脂肪酸 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下浏阳豆豉感官评价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6
作者 刘腾霞 蒋立文 +3 位作者 李跑 覃业优 胡嘉亮 刘洋 《中国果菜》 2025年第2期27-32,83,共7页
干燥是浏阳豆豉风味形成的重要工序,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浏阳豆豉风味品质的影响,选择传统晒干(SD)、烘箱干燥(OD)、微波干燥(MD)、洞道干燥(TD)四种干燥方式的豆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 干燥是浏阳豆豉风味形成的重要工序,为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浏阳豆豉风味品质的影响,选择传统晒干(SD)、烘箱干燥(OD)、微波干燥(MD)、洞道干燥(TD)四种干燥方式的豆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豆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下的浏阳豆豉在挥发性物质组成和感官评价上存在明显差异。吡嗪类、酯类、酸类、醇类等是浏阳豆豉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四种干燥方式中,微波干燥的挥发性物质总含量最高,其次是烘干、晒干、洞道干燥。其中烘箱干燥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72种),其次是洞道干燥(66种)、传统晒干(61种)和微波干燥(47种)。四种豆豉的感官综合评分排序为传统晒干>微波干燥>烘箱干燥>洞道干燥。其中,传统晒干的滋味最佳,微波干燥的香气最突出。因此,除传统晒干外,微波干燥的方式相对来说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浏阳豆豉 干燥方式 挥发性风味物质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热处理对压榨山茶油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彭丝兰 刘思思 +3 位作者 刘汝宽 易有金 李力 肖志红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6,共4页
对山茶籽压榨前不同预热处理技术进行综述,重点分析蒸炒、烘烤和微波预热处理技术对山茶油品质的影响,并对预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更高效开发利用山茶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预热处理 山茶油 品质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不同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彭丝兰 刘思思 +3 位作者 易有金 刘汝宽 李昌珠 肖志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8-55,共8页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8种(40.02%~51.88%)、醇类9种(10.99%~19.85%)、酮类6种(19.37%~27.35%)、酯类3种(4.21%~11.44%)、吡嗪类2种(1.25%~6.50%)、烃类1种(0.19%~0.32%)和酸类1种(0.35%~2.16%),其中微波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烘烤、蒸制的;OPLS-DA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并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大于1筛选出了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分别是2-甲基丁醛D、3-甲基丁醛D、2,3-戊二酮、乙酸甲酯、2-甲基吡嗪、丙酮、3-羟基-2-丁酮、顺-2-庚烯醛、正己醇、1-丁醇,其中前5种为关键风味成分(ROAV大于1);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分类结果与OPLS-DA分类基本一致。综上,不同预处理技术所得压榨山茶油的风味不同,可通过OPLS-DA和聚类分析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预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静电场协同臭氧解冻对冷鲜猪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杜金 韦锦梅 +3 位作者 王丽 林颖 邝金艳 王远亮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0,共8页
为探究高压静电场协同臭氧解冻对猪肉品质的影响,以冷冻猪肉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高压静电场结合臭氧与冰箱解冻(4℃)、高压静电场解冻(10 mA、4000 V、4℃)、臭氧解冻(64.5 mg/m3、30 min、4℃)对猪肉解冻后菌落总数、水分含量、解冻损... 为探究高压静电场协同臭氧解冻对猪肉品质的影响,以冷冻猪肉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高压静电场结合臭氧与冰箱解冻(4℃)、高压静电场解冻(10 mA、4000 V、4℃)、臭氧解冻(64.5 mg/m3、30 min、4℃)对猪肉解冻后菌落总数、水分含量、解冻损失率、色差、质构、微观结构、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及挥发性风味的影响,以新鲜猪肉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协同臭氧解冻耗时最短(2 h),猪肉的菌落总数、解冻损失率、TVB-N含量和TBARS值均明显降低,同时有效抑制了高铁肌红蛋白的形成和脂肪氧化,保持了肌肉的颜色、保水性和质构特性,其肌肉组织结构完整;此外,高压静电场协同臭氧解冻改变了猪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增加了醛类、醇类、烷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并产生了一些新的风味物质,主要是醇类和酮类,对解冻后猪肉总体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综上,结合解冻效率、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物质,高压静电场协同臭氧解冻方法在肉类解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高压静电场 臭氧 解冻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L-2H3细胞脱颗粒抑制作用的体外抗过敏活性益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丁 秦双霞 +2 位作者 郝慧超 邓放明 赵玲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3,共9页
为探究乳酸菌的抗过敏活性,本研究采用传统分离技术从发酵蔬菜中获得乳酸菌,并进行益生菌体外评价,结合RBL-2H3细胞脱颗粒抑制实验筛选具有抗过敏活性的益生菌。结果表明,从发酵蔬菜中分离的4株菌株表现出良好的益生特性和安全性;所选4... 为探究乳酸菌的抗过敏活性,本研究采用传统分离技术从发酵蔬菜中获得乳酸菌,并进行益生菌体外评价,结合RBL-2H3细胞脱颗粒抑制实验筛选具有抗过敏活性的益生菌。结果表明,从发酵蔬菜中分离的4株菌株表现出良好的益生特性和安全性;所选4株乳酸菌对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β-己糖胺酶均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并对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4均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具有作为抗过敏活性益生菌的可能性。4株菌株经16S rDNA测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2株、发酵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各1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RBL-2H3细胞 益生特性 脱颗粒 抗过敏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靖 周佳豪 +3 位作者 毛琪琪 唐霞 刘成国 周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31,169,共7页
目的:筛选出产胞外多糖能力强的乳酸菌菌株。方法:从实验室分离保藏的乳酸菌中挑选40株乳酸菌,以商业菌株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 GG,LGG)为阳性对照菌株,采用菌落拉丝法和苯酚—硫酸法筛选出胞外多糖产量高的菌株,对其进行体外抗逆... 目的:筛选出产胞外多糖能力强的乳酸菌菌株。方法:从实验室分离保藏的乳酸菌中挑选40株乳酸菌,以商业菌株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 GG,LGG)为阳性对照菌株,采用菌落拉丝法和苯酚—硫酸法筛选出胞外多糖产量高的菌株,对其进行体外抗逆性、安全性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并对最终得到的菌株进行表型特征分析和种属鉴定。结果:对40株乳酸菌进行初筛和复筛,得到了10株胞外多糖产量较多的乳酸菌;最终分离鉴定出4株高产EPS乳酸菌,产量均在600 mg/L以上,分别为2株副干酪乳杆菌(LZ9089、LZ9Y10)、1株干酪乳杆菌(LZ9183)和1株短乳杆菌(LZ9285)。结论:4株高产胞外多糖的菌株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多糖 乳酸菌 筛选 鉴定 益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不同白檀优株果实油脂组分和含量多样性分析
12
作者 谢蓓蕾 蒋丽娟 +5 位作者 李昌珠 陈景震 李培旺 杨艳 陈韵竹 刘强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8-227,244,共11页
【目的】了解湖南不同白檀优株果实油脂组分的遗传变异特征,选育优良新种质。【方法】对收集于湖南的30份核心种质资源,应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技术,对果实油脂及脂肪酸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白檀优株果实油脂均含有棕... 【目的】了解湖南不同白檀优株果实油脂组分的遗传变异特征,选育优良新种质。【方法】对收集于湖南的30份核心种质资源,应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技术,对果实油脂及脂肪酸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白檀优株果实油脂均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5种组分,各脂肪酸组分含量与变异程度均存在差异,其中,亚麻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9.21%),棕榈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13%);2)油脂含量及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率与棕榈酸呈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显著负相关;棕榈酸和油酸呈显著负相关,亚油酸和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亚麻酸呈显著正相关;3)油脂含量及其组分与叶果表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率与叶长、叶柄、叶表绒毛、叶缘、果穗宽、果实大小均呈极显著相关,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与叶片大小、叶表绒毛、果穗大小均有显著相关性;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湖南30份白檀核心种质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高棕榈酸类群(高饱和脂肪酸组)、类群Ⅱ为高油酸类群(高单不饱和脂肪酸组)、类群Ⅲ为高亚油酸和亚麻酸类群(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组)。【结论】湖南不同白檀优株果实油脂组分及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叶果表型性状与脂肪酸组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并可以反映果实油脂及组分含量的高低。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高含油和高品质白檀优良新种质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檀 脂肪酸 多样性 油脂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