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内镜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的效果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超 李元 +5 位作者 谭智 刘华 周美云 李洁 梁俊俊 肖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03-1209,共7页
目的:目前国内已有超声、肌电或CT引导下环咽肌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注射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的研究,但鲜见内镜引导下环咽肌BTX-A注射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拟探讨消化内镜引导下BTX-A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干梗死后... 目的:目前国内已有超声、肌电或CT引导下环咽肌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注射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的研究,但鲜见内镜引导下环咽肌BTX-A注射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拟探讨消化内镜引导下BTX-A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为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治疗提供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干梗死环咽肌失迟缓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行球囊扩张治疗,联合组行球囊扩张治疗和环咽肌BTX-A注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行吞咽造影检查,采用渗漏/误吸量表(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ysphagia Outcome Severity Scale,DOS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联合组有1例患者因个人原因自行退出。治疗2周后,2组DOSS评分、PAS评分、FOIS分级均优于治疗前(均P<0.01),且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01)。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有效率为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咽肌BTX-A注射联合球囊扩张较单独使用球囊扩张对改善吞咽功能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咽肌失弛缓 吞咽障碍 脑干梗死 肉毒毒素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3、β-catenin、MMP-7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震 叶冠男 +4 位作者 彭进 何佈乐 徐赛群 范文玲 王伟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5-582,共8页
目的:对比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及阴性胃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Wnt信号相关蛋白[Wnt3、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的表达,探讨Wnt信号通路参与胃癌形成的机制及其... 目的:对比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及阴性胃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Wnt信号相关蛋白[Wnt3、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的表达,探讨Wnt信号通路参与胃癌形成的机制及其与Hp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长沙市第一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保存完整的已经病理确诊的石蜡标本,分为胃癌组(n=57)、癌前病变组(n=84)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n=25),各组标本均用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感染后再分成Hp阳性亚组和Hp阴性亚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织标本Wnt3、β-catenin、MMP-7的表达。结果:Wnt3、β-catenin、MMP-7在胃癌组和癌前病变组均呈高表达,Wnt3、MMP-7高表达于细胞质,β-catenin呈细胞膜向细胞质及细胞核转移的趋势,表现为"核易位"特点。胃癌组Wnt3、β-catenin、MMP-7表达的阳性率高于癌前病变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且随分化程度的恶化,呈逐步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Wnt3、β-catenin、MMP-7在胃癌组和癌前病变组的Hp阳性亚组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Hp阴性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Wn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参与了胃癌前病变以及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与Hp感染密切相关。同时,Wnt3、β-catenin和MMP-7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判断胃癌恶性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信号通路 Wnt3 胃癌 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m修饰酶PCIF1调控靶基因ACOT8参与胃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3
作者 彭进 王伟宁 +2 位作者 谭智 叶冠男 周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8-376,共9页
背景与目的:最新证据显示N6, 2’-O-二甲基腺苷(N6, 2’-O-dimethyladenosine,m6Am)修饰酶磷酸化C末端结构域相互作用因子1(phosphorylated c-terminal domain-interacting factor 1,PCIF1)可能是胃癌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然而... 背景与目的:最新证据显示N6, 2’-O-二甲基腺苷(N6, 2’-O-dimethyladenosine,m6Am)修饰酶磷酸化C末端结构域相互作用因子1(phosphorylated c-terminal domain-interacting factor 1,PCIF1)可能是胃癌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然而,这种新的PCIF1分子机制与胃癌进展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分析PCIF1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调控作用及其调控靶基因酰基辅酶A硫代酯酶8(acyl-CoA thioesterase 8,ACOT8)在胃癌进展中的机制。方法:使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分析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和非胃癌组织中的PCIF1表达,并分析了PCIF1表达与胃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相关性。收集2019年——2021年长沙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89对胃癌组织和匹配的癌旁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PCIF1表达。在体外实验中,将SNU5细胞分为PCIF1敲低(shPCIF1)组和相应对照(sh-NC)组,将AGS细胞分为载体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组和PCIF1过表达(PCIF1)组。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和transwell法分析了PCIF1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此外,在PCIF1过表达的AGS细胞中敲低ACOT8并进行了拯救实验。采用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来测定PCIF1在胃癌中的生物学效应。结果:PCIF1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呈高表达,并且PCIF1高表达胃癌患者的预后较差。与sh-NC组相比,sh-PCIF1组的细胞活力、EdU阳性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显著降低(P<0.05)。与NC组相比,PCIF1组的细胞活力、EdU阳性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5)。在PCIF1过表达的AGS细胞中,敲低ACOT8的表达可降低细胞活力、EdU阳性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在体内实验中,与NC组相比,PCIF1过表达组裸鼠的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PCIF1在胃癌细胞系和组织中上调。此外,PCIF1/ACOT8轴参与介导胃癌细胞的恶性行为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6 2’-O-二甲基腺苷 磷酸化C末端结构域相互作用因子1 酰基辅酶A硫代酯酶8 胃癌 增殖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