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α干扰素8s突变体原核表达及其体内外活性鉴定
1
作者 吴琼 李凌丹 +7 位作者 袁辉 宾晨 邓可 李伟 叶十一 李国攀 沈青春 熊涛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13-2423,共11页
猪α干扰素(PoIFN-α)可用于治疗和预防病毒感染,但天然猪α干扰素抗病毒活性低,寻找高生物活性的突变体序列对猪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和比对PoIFN-α的各亚型氨基酸序列,对天然PoIFN-α序列... 猪α干扰素(PoIFN-α)可用于治疗和预防病毒感染,但天然猪α干扰素抗病毒活性低,寻找高生物活性的突变体序列对猪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和比对PoIFN-α的各亚型氨基酸序列,对天然PoIFN-α序列的八个位点进行定点突变构建PoIFN-α8s突变体并进行原核表达纯化;获得重组蛋白后在PK-15细胞上针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SV)进行活性测定,同时在小鼠体内验证PoIFN-α8s突变体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抑制能力。结果发现,重组PoIFN-α8s测得抗病毒活性为1.13×10^(7)IU·mg^(-1),对比PoIFN-α产品,PoIFN-α8s可降低PK-15细胞上VSV的病毒滴度和基因拷贝数达10倍以上,具有更高的体外抑制VSV增殖能力;动物试验表明,PoIFN-α8s可降低感染PRV小鼠体内各器官的病毒载量。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高效的PoIFN-α8s突变体,并验证了其良好的体内外抗病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Α干扰素 原核表达 突变 生物信息学分析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葛淀粉与木薯淀粉混粉理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方东方 蔡芳 +6 位作者 李少斌 宦吉运 施建斌 隋勇 蔡沙 熊添 梅新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4,共9页
以野葛淀粉和木薯淀粉为原料,将木薯淀粉分别以10%、30%、50%和70%的质量分数掺入野葛淀粉。研究了原粉基本成分、原粉和混粉的结构、凝胶特性、抗氧化活性、热特性、冻融稳定性、消化特性、冲调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木薯淀粉比例的增多... 以野葛淀粉和木薯淀粉为原料,将木薯淀粉分别以10%、30%、50%和70%的质量分数掺入野葛淀粉。研究了原粉基本成分、原粉和混粉的结构、凝胶特性、抗氧化活性、热特性、冻融稳定性、消化特性、冲调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木薯淀粉比例的增多,可以根据扫描电镜中的颗粒形状明显区别原粉及混粉,混粉平均粒径(10.68~13.05μm)均比野葛淀粉(9.47μm)高。野葛淀粉与木薯淀粉分别为C型及A型晶体结构,混粉后并未改变其结构及红外光谱图。混粉的糊化起始温度随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更难糊化。混粉抗氧化能力降低、多次冻融后趋于稳定、冲调黏度增大;混粉后硬度增大,最高达到2410.46 g,质地硬化,凝胶性能变差;混粉的抗性淀粉(质量分数0.37%~1.59%)相对野葛淀粉较低(5.65%)。木薯淀粉的掺入对混粉影响较大,有利于从淀粉的结构和理化特性等方面为鉴别野葛淀粉中是否掺有木薯淀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葛淀粉 木薯淀粉 混粉 结构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明昊 李利 +3 位作者 高梦祥 刘华 王金斌 曾海娟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近年来,多种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其中,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凭借其简单、快捷、检出限低、特异性强等特点,被应用于检测转基因作物蛋白、抗生素、违规添加剂、生物毒素等多个领域。本文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发光体系... 近年来,多种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其中,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凭借其简单、快捷、检出限低、特异性强等特点,被应用于检测转基因作物蛋白、抗生素、违规添加剂、生物毒素等多个领域。本文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发光体系、构建模式及其近几年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食品安全 检测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蝽成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碳源代谢功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金梦 孙智荣 +4 位作者 田旭 汪汉成 周凤 史彩华 李文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63-1074,共12页
【目的】肠道微生物对宿主昆虫的代谢、生长发育及免疫等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益蝽Picromerus lewisi成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碳源代谢能力。【方法】利用体外培养分离纯化益蝽成虫肠道微生物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 【目的】肠道微生物对宿主昆虫的代谢、生长发育及免疫等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益蝽Picromerus lewisi成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碳源代谢能力。【方法】利用体外培养分离纯化益蝽成虫肠道微生物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基因测序,解析益蝽成虫肠道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利用PICRUSt和FUNGuild对细菌和真菌及其基因功能进行预测;利用Biolog ECO技术解析益蝽成虫肠道细菌和真菌的碳源代谢功能。【结果】共分离益蝽成虫肠道可培养优势细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菌株10株,优势细菌为粪肠球菌E.faecalis。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益蝽成虫肠道优势细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58.51%)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38.92%);主要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56.53%),其次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11.34%)。在属水平上,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相对丰度25.05%)为主要优势细菌属,其次是乳球菌属Lactococcus(相对丰度12.23%)、沙雷氏菌属Serratia(相对丰度11.48%)和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ncia(相对丰度2.38%);优势真菌属主要为Biappendiculispora(相对丰度18.30%),其次是枝孢菌属Cladosporium(相对丰度11.83%)、Vishniacozyma(相对丰度5.17%)和鬼笔属Phallus(相对丰度3.62%)。益蝽成虫肠道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以及较强的碳源代谢能力,可高效代谢α-环式糊精、L-丝氨酸、腐胺和D-苹果酸等27种碳源。功能预测显示,益蝽成虫肠道细菌主要分布于新陈代谢类群、环境信息处理类群和遗传信息处理类群等,真菌主要分布于未定义类群、植物腐生菌、未定义腐生菌、内生菌-植物病原菌、真菌寄生菌-未定义腐生菌、叶子腐生菌和动物病原菌-内生菌-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菌类。【结论】益蝽成虫肠道细菌和真菌种类多、多样性高,在属水平,优势细菌为肠球菌属、乳球菌属、沙雷氏菌属和普罗威登斯菌属,优势真菌为Biappendiculispora、枝孢菌属、Vishniacozyma和鬼笔属,具有较强的碳源代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蝽 肠道微生物 群落结构 碳源代谢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杖根系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与有效成分含量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杜洁 黄选怡 +4 位作者 张岩 姜晴春 余知和 王允 柳忠玉 《生物技术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8-217,共10页
【目的】通过分析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根系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与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虎杖根系细菌群落对其药材品质的影响。【方法】收集一、二、三年生虎杖非根际土、根际土和根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对细菌群落组成... 【目的】通过分析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根系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与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虎杖根系细菌群落对其药材品质的影响。【方法】收集一、二、三年生虎杖非根际土、根际土和根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对细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并测定白藜芦醇苷、白藜芦醇、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利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探究细菌群落与有效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生长年限对虎杖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非根际土和根际土细菌群落的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而根内生细菌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Chloroplast、游动放线菌属。根际土中鞘氨醇单胞菌属丰度逐年降低,根内假单胞菌属丰度逐年降低,根内Chloroplast丰度逐年升高。不同生长年限土壤样本和根样本间细菌群落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非根际土和根际土显著高于根(P<0.05)。非根际土、根际土与根之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P<0.001),一、二、三年生虎杖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非根际土与根际土细菌群落结构受生长年限影响显著(P<0.05),而根内生菌结构受生长年限影响不显著(P>0.05)。白藜芦醇苷含量与根际中微枝形杆菌属、Gaiella丰度显著正相关,与根内假单胞菌属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根内游动放线菌属、类诺卡氏菌属丰度呈显著负相关;白藜芦醇含量与根内游动放线菌属、类诺卡氏菌属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大黄素含量与根际中节细菌属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根内分枝杆菌属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根内假单胞菌属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大黄素甲醚含量与根际中节细菌属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根内分枝杆菌属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根内游动放线菌属丰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虎杖根系细菌群落组成与有效成分之间存在关联,为虎杖品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 高通量测序 根系细菌 群落组成 有效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发育突变体emp35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6
作者 刘津 汤艳芳 +1 位作者 杜何为 张祖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为解析玉米籽粒形成的遗传基础,探究Emp35基因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作用,对籽粒缺陷突变体empty pericarp35(emp35)进行表型鉴定、胚乳细胞显微观察、胚乳贮藏物质含量测定及图位克隆。结果显示:突变体籽粒发育缓慢,明显小于同期发育的正... 为解析玉米籽粒形成的遗传基础,探究Emp35基因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作用,对籽粒缺陷突变体empty pericarp35(emp35)进行表型鉴定、胚乳细胞显微观察、胚乳贮藏物质含量测定及图位克隆。结果显示:突变体籽粒发育缓慢,明显小于同期发育的正常籽粒,成熟籽粒干瘪呈空皮状;胚乳细胞显微观察发现emp35的胚和胚乳发育严重滞后,胚乳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异常;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减少;F_(2)代分离果穗上正常籽粒与发育缺陷籽粒呈3∶1分离,表明籽粒缺陷表型由单个隐性核基因突变所致。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将Emp35定位于第8染色体127.90~163.36 Mb区间,在该区间内开发了4个InDel标记,连锁作图将Emp35精细定位于139571117~146176858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籽粒发育 集团分离分析法 基因定位 表型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藏过程中稻谷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鹏 郑丹 +1 位作者 彭西甜 陶明芳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5,共7页
风味劣变是影响稻谷品质和商品价值的关键问题。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与酶活力变化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稻谷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概况,重点讨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香气贡献及前体物质。稻谷中的挥发性... 风味劣变是影响稻谷品质和商品价值的关键问题。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与酶活力变化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稻谷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概况,重点讨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香气贡献及前体物质。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烃、醇、酚、醛、酯、酮、杂环类7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对稻谷整体风味影响最大,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多、种类最丰富。除酚类化合物含量下降和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无规律变化外,其余几类化合物的含量、种类均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稻谷储藏过程中风味劣变主要是脂质经脂肪酶(LPS)水解、脂肪氧化酶和脂氧合酶(LOX)氧化成己醛、丙二醛、异戊醇、糠醇等化合物造成的。稻谷储藏过程中,脂肪水解酶、脂肪氧化酶和LOX活性增加后下降,蛋白酶、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呈降低趋势。储藏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酶活力的变化是减缓稻谷陈化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储藏 陈化 风味物质 酶活力 挥发性化合物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2023年度小麦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初步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许艳云 郭子平 +4 位作者 顾辉 万利 邓春林 周华众 王文肖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4-287,共4页
为了科学评估植保技术措施对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2023年度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在荆州区、仙桃市、宜城市、随县、安陆市等地开展了小麦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试验。通过采用多点试验测产,结果表明:2023年湖北省小麦病虫害防控成效显著... 为了科学评估植保技术措施对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2023年度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在荆州区、仙桃市、宜城市、随县、安陆市等地开展了小麦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试验。通过采用多点试验测产,结果表明:2023年湖北省小麦病虫害防控成效显著,严格科学防控区、统防统治区、农民自防区的植保贡献率分别为31.48%、25.79%、18.98%,其中严格科学防控区比农民自防区的植保贡献率高12.5百分点,统防统治区比农民自防区的植保贡献率高6.81百分点。如果在完全不防治的情况下,全省小麦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率将达31.48%。选择5个试验县的结果,经科学评估,湖北小麦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为22.56%;根据湖北小麦实际总产量,以此测算,2023年湖北省小麦病虫害防控挽回粮食损失10.21亿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 防控成效 植保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一未知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9
作者 叶果 汪汉成 +2 位作者 蔡刘体 陈兴江 许本波 《中国烟草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24,共6页
【目的】为明确贵州省新发现的一种烟草未知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与多基因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物鉴定,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力,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分离的病原菌气... 【目的】为明确贵州省新发现的一种烟草未知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与多基因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物鉴定,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力,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分离的病原菌气生菌丝呈白色,形成的菌落边缘完整,反面呈橘红色,分生孢子单孢透明,呈长圆柱形,含2个油球,两端钝圆,大小为(13.27~16.09)μm×(5.76~7.92)μm。ITS、TUB2、CAL、GAPDH、CHS-1和ACT等多基因鉴定结果表明,病原为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8~30℃,产孢适宜温度为25℃;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最快,12 h/12 h光暗交替下产孢量最多。【结论】本研究诊断了由喀斯特炭疽菌引起的烟草叶斑病,揭示了病原菌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结果为其灾变规律的认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炭疽病 喀斯特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对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效果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10
作者 王麒 李奎 +5 位作者 彭成林 罗治华 陈涛 易菊平 龚艳 胡洪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181,共13页
为建立潜育化稻田微生物改良技术,采用MWMM(modified wolfe’s mineral medium)培养基富集微好氧FeOB,结合16S rRNA测序等技术鉴定菌株种类,分别采用100 mL 10^(6)(T1)、10^(7)(T2)、10^(8)(T3)CFU/mL菌株发酵液处理潜育化水稻土,评价... 为建立潜育化稻田微生物改良技术,采用MWMM(modified wolfe’s mineral medium)培养基富集微好氧FeOB,结合16S rRNA测序等技术鉴定菌株种类,分别采用100 mL 10^(6)(T1)、10^(7)(T2)、10^(8)(T3)CFU/mL菌株发酵液处理潜育化水稻土,评价菌株对潜育化水稻土壤的还原性物质、土壤养分、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价该菌株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到的对Fe^(2+)具有较强氧化作用的FeOB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WH07);相比于CK,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提高(P<0.05),并由负电位转为正电位;T1、T2、T3处理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分别减少26.47%、41.53%、53.19%,亚铁含量分别减少0.37%、21.50%、50.09%,亚锰含量分别减少7.84%、21.57%、37.25%。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5.50%、27.38%、48.90%(P<0.05),速效磷分别显著增加12.52%、17.34%、27.38%(P<0.05),速效钾分别显著增加11.56%、17.20%、19.34%(P<0.05),有机质分别显著增加8.66%、22.22%、45.05%(P<0.05),pH显著分别增加3.40%、8.94%、16.99%(P<0.05)。土壤AOAamoA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1.94%、14.68%、33.83%,nosZ基因丰度分别增加42.97%、75.78%、118.75%,nifH基因丰度分别增加38.29%、51.05%、216.13%,UreC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6.74%、54.51%、60.94%。水稻株高分别增加5.44%、10.98%、36.00%,叶龄分别增加10.21%、23.42%、36.94%,鲜质量增加分别12.61%、22.52%、28.38%,白根数分别增加10.14%、32.92%、46.8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Chao1和Shannon指数相比于CK均显著降低(P<0.05)。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土壤细菌中,有8个显著下调(P<0.05),如Proteobacteria等、2个(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显著上调。在相对丰度前50的属中,3个处理分别有20、19、22个属显著上调(P<0.05),包括Macellibacteroides等6个FeOB;25个属在3个处理中均显著下调(P<0.05),包括MBNT15等4个铁还原菌。调控网络分析显示菌株WH07潜在地与FeOB协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最终促进了秧苗生长。结果表明,应用菌株WH07显著改善了潜育化水稻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育化稻田 土壤改良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还原性物质 氧化还原电位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土壤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地区烟草苗床微藻的分离鉴定
11
作者 周凤 叶果 +6 位作者 王清 蔡刘体 李金梦 陈兴江 邱雪柏 谢伶俐 汪汉成 《中国烟草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01,共7页
【背景和目的】微藻是烟草育苗期的主要生物危害之一,为明确苗床中的藻种。【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微藻,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微藻67株,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形态学特征划分为7类。微... 【背景和目的】微藻是烟草育苗期的主要生物危害之一,为明确苗床中的藻种。【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微藻,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微藻67株,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形态学特征划分为7类。微藻细胞颜色均为不同程度的绿色,细胞形状有球形、宽纺锤形、椭圆形、长圆柱形和梭形,藻细胞大小3~20μm。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微藻均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的11个属,其中衣藻属(Chlamydomonas)36株,占53.73%,小球藻属(Chlorella)10株,14.92%;绿球藻属(Chlorococcum)6株,8.96%。【结论】烟草苗床的优势藻种为衣藻属、小球藻属和绿球藻属,结果为微藻防控提供病原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苗床 微藻 形态学特征 优势藻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毒素引起的氧化应激及其毒理学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旭 黄德玉 +2 位作者 吴庆华 程古月 袁宗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70,共9页
真菌毒素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由于其在自然界污染的普遍性和广泛的毒性作用,被给予了充分关注。从机理上入手来研究真菌毒素毒性作用的起因具有重要意义。真菌毒素根据结构分类可达400种之多,它们的机理也各有不同,但是越... 真菌毒素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由于其在自然界污染的普遍性和广泛的毒性作用,被给予了充分关注。从机理上入手来研究真菌毒素毒性作用的起因具有重要意义。真菌毒素根据结构分类可达400种之多,它们的机理也各有不同,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真菌毒素与氧化应激有重大关联。真菌毒素引起的氧化应激能引起细胞毒性作用,还参与了其他靶点的毒性反应。同时真菌毒素能干扰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功能,降低细胞对毒素的抵抗能力。本文主要综述了真菌毒素中与氧化应激有密切联系的几种毒素的毒性作用,重点阐述了其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以期对真菌毒素的毒性机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毒素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黄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 伏马菌素 玉米赤霉烯酮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箭提取物对采后香蕉抗炭疽病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吴光旭 杨小玲 +1 位作者 刘爱媛 陈维信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35-240,共6页
为探讨植物提取物对香蕉采后病害的防治,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测定百合科植物开口箭的甲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分部萃取物和正丁醇分部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的离体抗菌活性,选用正丁醇分部萃取物进行耐高温(121℃处理20 min)、... 为探讨植物提取物对香蕉采后病害的防治,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测定百合科植物开口箭的甲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分部萃取物和正丁醇分部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的离体抗菌活性,选用正丁醇分部萃取物进行耐高温(121℃处理20 min)、紫外光照射(30 W紫外灯距50 cm直射15 h)和酸处理(调节pH 3)的抗菌稳定性研究,并进行了提取物处理香蕉的贮藏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开口箭甲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分部萃取物和正丁醇分部萃取物抑制香蕉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1490.27,638.40,1112.65μg/mL,抑制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1262.16,451.02,955.58μg/mL,正丁醇分部萃取物的抗菌活性不受热、紫外线和酸等因子的影响,用开口箭提取物处理采后香蕉果实,具有明显降低其潜伏性炭疽病发病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箭 提取物 香蕉炭疽病菌 抗菌活性 香蕉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对渍涝的响应及排水指标确定 被引量:18
14
作者 吴启侠 朱建强 +2 位作者 杨威 王曾桢 叶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91-98,共8页
湖北平原地区春季雨水较多,麦田易受渍涝危害,研究小麦对渍涝的响应,并建立作物相对产量与渍涝天数的关系模型,可为该区冬小麦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管理提供依据。在可控制灌排的有底混凝土测筒中于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设置持续渍涝(5、10、1... 湖北平原地区春季雨水较多,麦田易受渍涝危害,研究小麦对渍涝的响应,并建立作物相对产量与渍涝天数的关系模型,可为该区冬小麦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管理提供依据。在可控制灌排的有底混凝土测筒中于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设置持续渍涝(5、10、15和20 d)处理,旨在研究江汉平原冬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持续渍涝胁迫对其生理活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孕穗期、灌浆期受渍涝胁迫均导致叶绿素a、b和2者总含量降低,且渍涝时间越长,含量越低。孕穗期和灌浆期渍涝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旗叶、根系、灌浆期幼穗中的变化趋势均是先升高后降低,除孕穗期根系在渍涝15 d时达到最大,其余部位均是渍涝10 d时达到最大,在孕穗期幼穗中的变化趋势是随着渍涝程度的加剧,其活性持续升高;除孕穗期幼穗、灌浆期根系外,其余部位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持续增加,且渍涝程度愈重,其增加幅度愈大,在孕穗期幼穗中的活性恰恰相反,在灌浆期根系中的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升高,渍涝10 d时降到最低;旗叶、根系和幼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且渍涝程度愈重,其降低幅度愈大。孕穗期、灌浆期小麦遭受渍涝后减产严重,孕穗期渍涝5、10、15和20 d 4个处理实际产量分别减少了18.4%、45.5%、63.9%、85.5%,灌浆期分别减少了7.6%、17.8%、43.7%、70.2%,孕穗期渍涝小麦减产的原因是单株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减少,灌浆期是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减少。若以小麦减产15%作为田间渍涝排除标准,孕穗期、灌浆期能承受的渍涝时间为3.6、6.4 d,田面渍涝排除后应在3 d内将地下水位降到70 cm以下。该研究可为长江中下游稻作区麦田排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 农作物 水分 渍涝胁迫 冬小麦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桐花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许锋 陈柳吉 +2 位作者 蔡荣 杜何为 程水源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8-224,共7页
从海桐中克隆得到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cDNA片段,并命名为PitPAL,GenBank登录号为AY747678。PitPAL长866个bp,编码289个氨基酸。通过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多重比较发现PitPAL与其他植物的PAL基因高度同源。PitPAL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包含... 从海桐中克隆得到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cDNA片段,并命名为PitPAL,GenBank登录号为AY747678。PitPAL长866个bp,编码289个氨基酸。通过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多重比较发现PitPAL与其他植物的PAL基因高度同源。PitPAL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包含与水稻、玉米PAL蛋白质相同的脱氨基位点和催化活性位点。PAL系统进化树表明PitPAL与乔木类植物(如夹竹桃、山茶)的PAL基因聚类关系最近。PitPAL基因的克隆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调控海桐花青苷的合成代谢、以及海桐花的颜色调控提供了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tPAL 苯丙氨酸解氨酶 海桐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不同生长期及介质参数对脉冲磁场杀菌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海乐 吴琼英 +1 位作者 高梦祥 储金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15-217,共3页
利用脉冲磁场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介质温度及pH值的情况下进行杀菌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菌在对数生长期比稳定生长期和延迟生长期对磁场更敏感,两种细菌在对数生长期的后期杀菌效果均出现反弹变差的现象,反... 利用脉冲磁场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介质温度及pH值的情况下进行杀菌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菌在对数生长期比稳定生长期和延迟生长期对磁场更敏感,两种细菌在对数生长期的后期杀菌效果均出现反弹变差的现象,反弹趋势延长至稳定生长期,并趋于平缓;介质温度越高,脉冲磁场杀菌效果越好,但该温度远低于热致死温度;介质pH值越偏中性,杀菌效果越差,pH值小于5时,杀菌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磁场 杀菌 生长阶段 温度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对试管马铃薯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大清 王雪英 李亚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8,共5页
 选用马铃薯Mira和N552继代脱毒苗为材料,在人工诱导条件下研究水杨酸 (SA)、茉莉酸甲酯 (MJ)对试管马铃薯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SA和JA均能提高微薯的结薯率,其中SA的最佳浓度为10. 0×10-1mol/L,MJ的最佳浓度为 10×...  选用马铃薯Mira和N552继代脱毒苗为材料,在人工诱导条件下研究水杨酸 (SA)、茉莉酸甲酯 (MJ)对试管马铃薯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SA和JA均能提高微薯的结薯率,其中SA的最佳浓度为10. 0×10-1mol/L,MJ的最佳浓度为 10×10-6 mol/L,但Mira和N552对SA和MJ诱导反应的敏感程度有差异。SA对Mira和N552的单株结薯数影响较小,但对提高两品种的单株结薯重有明显作用。MJ对Mira的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有显著促进效应,但对N552的作用不显著。与对照比较, SA和MJ处理均导致茎叶和微薯的可溶性糖含量的降低,但对淀粉含量表现为茎叶中的下降,微薯中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单株 茉莉酸甲酯 试管 茎叶 脱毒苗 人工诱导 SA 影响 水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籽多酚对S_(180)小鼠肉瘤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严奉伟 王辰 +1 位作者 严赞开 吴谋成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84,97,共5页
研究菜籽多酚的抑瘤作用及其机理。通过接种S180细胞复制荷S180瘤小鼠模型,分别腹膜注射生理盐水、环磷酰胺、菜籽多酚。测定各组小鼠肿瘤重量与脏器指数、免疫能力、抗氧化能力、乳酸脱氢酶活力等指标。结果表明:50~200 mg/kg·d... 研究菜籽多酚的抑瘤作用及其机理。通过接种S180细胞复制荷S180瘤小鼠模型,分别腹膜注射生理盐水、环磷酰胺、菜籽多酚。测定各组小鼠肿瘤重量与脏器指数、免疫能力、抗氧化能力、乳酸脱氢酶活力等指标。结果表明:50~200 mg/kg·d的RSPP抑瘤率在30.23%~44.19%之间;RSPP能显著提高荷瘤小鼠脾脏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与吞噬指数、迟发性超敏反应、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与脾细胞抗体形成等指标,能显著抑制荷S180小鼠血清LDH的活性,提高红细胞CAT活性,降低血清中MDA含量。以上结果表明RSPP在小鼠体内具有抑制S180肉瘤的作用,能增进荷瘤小鼠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与抑制LDH活性可能是其抑制肿瘤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多酚 S180肉瘤 抑制肿瘤 免疫能力 抗氧化 乳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铃期短期渍水和高温对棉花叶片光合特性、膜脂过氧化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杨威 朱建强 +2 位作者 吴启侠 王曾桢 叶浩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4-512,共9页
渍水和高温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生育中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2011和2012年在桶栽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棉花花铃期功能叶光合特性、膜脂过氧化代谢对渍水(土表积水2~3 cm,7d)、高温(7d,每天持续6h)及其复合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 渍水和高温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生育中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2011和2012年在桶栽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棉花花铃期功能叶光合特性、膜脂过氧化代谢对渍水(土表积水2~3 cm,7d)、高温(7d,每天持续6h)及其复合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渍水、高温单独处理均增加了棉花主茎倒4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渍水和高温共同处理导致SOD活性降低,POD活性迅速增强和MDA含量急剧增加.渍水、高温及渍水+高温均降低了叶片SPAD值、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Maximal photochemical quantum yield of photo-system Ⅱ,FV/Fm)和潜在光化学活性(Potential photochemical activity ofphotosystemⅡ,FV/F0);同时降低了叶片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sis rate,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和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增加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Intercellular CO2concentration,Gi);减少了单株成铃数,降低了铃重,进而降低了籽棉产量,而对衣分影响不明显.从产量受害程度来看,渍水+高温(23.0%)>渍水(17.1%)>高温(9.8%).除Gi外,SPAD值(叶绿素含量)、Pn、Tr、Cs、FV/Fm及Fv/F0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SPAD值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好.可将功能叶SPAD值作为作物响应逆境胁迫的敏感指标,应用到棉花抗逆能力评价和气象灾害减产评估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渍水与高温 抗氧化酶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交变磁场对红曲霉固态发酵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邓光武 夏帆 +1 位作者 王洁雅 高梦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8-132,共5页
为了探讨磁场对工程菌发酵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紫色红曲霉在50 Hz低频交变磁场0~2 mT条件下,固态发酵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磁场处理3 d对红曲霉生物量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其中0.6 mT作用最大,提高了29.9%。0~2 mT磁场处理15 d,... 为了探讨磁场对工程菌发酵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紫色红曲霉在50 Hz低频交变磁场0~2 mT条件下,固态发酵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磁场处理3 d对红曲霉生物量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其中0.6 mT作用最大,提高了29.9%。0~2 mT磁场处理15 d,处理组和对照组在第11天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生物量与底物消耗量的比值无明显差异。低频交变磁场可促红曲霉生长、进而可改变其代谢途径,提高发酵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霉 低频交变磁场 固态发酵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