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镇江市火险天气指数预报服务系统 被引量:6
1
作者 吴增福 田永飞 +3 位作者 李正伟 沈兴建 王亚君 刘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43-46,共4页
利用镇江市 7年中 1 44 3次火灾和气象资料 ,分析火灾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定量划分火险天气指数 ;运用 T1 0 6格点场资料 ,建立预报火险天气指数的逐步回归方程 ,编制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镇江市火险天气指数预报服务系统。两个月的实际应用... 利用镇江市 7年中 1 44 3次火灾和气象资料 ,分析火灾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定量划分火险天气指数 ;运用 T1 0 6格点场资料 ,建立预报火险天气指数的逐步回归方程 ,编制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镇江市火险天气指数预报服务系统。两个月的实际应用表明 ,其准确率达 83.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火险天气指数 T106产品 指数预报系统 火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 被引量:6
2
作者 巫丽君 陈翔 +3 位作者 魏爱明 潘建梅 陈烨 王秀琴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3-114,共2页
建立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方法,及时开展预报预警服务,为科学防治赤霉病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农业气象学、农业统计学的方法,对近30年来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典型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流行程度的线性预报方程。结果表明,... 建立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方法,及时开展预报预警服务,为科学防治赤霉病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农业气象学、农业统计学的方法,对近30年来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典型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流行程度的线性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利于赤霉病发生的气象条件是4月下旬或5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较高、旬平均湿度偏大和雨日偏多的天气,即小麦抽穗扬花期间出现高温、高湿天气利于赤霉病发生。应用多因子交叉相关综合法建立赤霉病发生流行的预报方程,历史拟合率为80.0%,2011—2013年使用准确率100.0%,该预报方程对丹徒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报预警能力。许多研究表明,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其发生程度主要与抽穗扬花期间的气象条件有关,因此,要建立预防为主的防治理念,在赤霉病可能发生程度预报的基础上就要做好赤霉病防治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时根据中期天气预报,选择适宜时间及时主动防治,将其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流行程度 气象条件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市柑橘冻害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朱海涛 周勍 +2 位作者 巫丽君 吴琼 杨建全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4-277,共4页
以中国气象局制定的柑橘冻害指数计算公式为模型,分析了镇江市冬季低温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镇江市极端最低气温缓慢上升,日最低气温≤-1.5℃的最长持续日数不断减少;同时计算了镇江市柑橘的冻害指数,... 以中国气象局制定的柑橘冻害指数计算公式为模型,分析了镇江市冬季低温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镇江市极端最低气温缓慢上升,日最低气温≤-1.5℃的最长持续日数不断减少;同时计算了镇江市柑橘的冻害指数,确定了柑橘冻害等级的划分标准,分析了历年柑橘冻害的发生规律,指出冻害仍然是制约镇江市柑橘正常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 柑橘 冻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市霉变指数预报 被引量:1
4
作者 沈兴建 朱筱英 +3 位作者 顾永顺 张葵 田永飞 张信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50-53,共4页
统计分析了物品发生霉变的气象条件———气温、相对湿度、水汽压的气候分布概况 ,根据有关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设计出霉变函数的计算公式和霉变指数查算表 ,研制霉变指数预测模型并进行决策服务。 5个月的实际应用表明 ,其准确率达 97 4%。
关键词 霉变指数 气温 相对湿度 水汽压 预测模型 镇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严 徐一凡 +3 位作者 张玉菲 周文鳞 陈聪 鞠英芹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期88-90,共3页
基于2013—2018年镇江市4个站点常规大气污染物数据,研究镇江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和大气颗粒物时空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3—2018年,镇江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多年均达标,达标率为64%;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年平均质量浓度总体波... 基于2013—2018年镇江市4个站点常规大气污染物数据,研究镇江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和大气颗粒物时空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3—2018年,镇江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多年均达标,达标率为64%;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年平均质量浓度总体波动下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其中7—9月大气颗粒污染较轻,12月、1月污染较重。首要污染物以大气颗粒物污染为主,其中PM_(2.5)占比高于PM_(10);AQI指数和大气颗粒污染的空间聚类表明,新区办事处站有别于其他3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市 大气颗粒物 AQI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春茶开采期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报模型建立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昕悦 乔娜 +2 位作者 张晨昕 戴晨 孙翠梅 《中国茶叶》 2022年第9期20-24,共5页
利用2012—2021年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春茶主栽品种的开采期资料,结合同期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丹徒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开采期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基于气象要素的镇江春茶开采期预... 利用2012—2021年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春茶主栽品种的开采期资料,结合同期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丹徒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开采期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基于气象要素的镇江春茶开采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镇江春茶主栽品种嘉茗1号的开采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开采期在2012—2017年间逐年缓慢提前,在2019—2021年间明显提前;开采期与气温,特别是2月气温的相关性最好,2月上中旬的升温是影响镇江春茶开采期的重要因素;基于2月11日、2月21日、3月1日的数据建立的长期、中期、短期预报模型,可达到分段预测的效果,3种模型的预报值均与实际开采期相近,预报效果好。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临近天气适时进行人工订正,以使结果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茶 开采期 关键气象因子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徒国家基本气象站迁站气温资料的对比分析
7
作者 邢钰媛 曹阳 +3 位作者 张芯瑜 王秀琴 刘杨 巫培源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218-221,共4页
选取丹徒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2个地址2015年1月—2017年6月的对比观测资料,根据气候季节划分,对新旧址各季度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进行均值比较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新址全季度、晴日和雨日各季度的季平均气温... 选取丹徒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2个地址2015年1月—2017年6月的对比观测资料,根据气候季节划分,对新旧址各季度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进行均值比较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新址全季度、晴日和雨日各季度的季平均气温、季最高气温和季最低气温基本均低于旧址,季气温日较差和季总降水量则偏高,均在2015年差异更明显;晴日各气温数据变化情况与全季度基本一致,且差异更为明显,春季气温日变化最大且稳定性较差,季最低气温和季气温日较差差异相对突出;雨日各气温数据差异不明显,降水对2个地址各气温数据差异的影响程度较无降水情况明显偏弱。下垫面性质和周边环境是导致新旧址气温存在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站 对比分析 气候季节 气温 T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春芽发育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程嘉翎 王亚君 +1 位作者 吴福安 刘新华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9-184,共6页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桑树春芽不同发育阶段的时间与气温、日照、降雨、地温和蒸发 5种气象因子的关系。建立了从桑芽膨芽期至脱苞期、鹊口期、开 1叶、开 2叶、开 3叶、开 4叶和从开 1叶至开 4叶共 7个阶段发育时间与 5种气象...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桑树春芽不同发育阶段的时间与气温、日照、降雨、地温和蒸发 5种气象因子的关系。建立了从桑芽膨芽期至脱苞期、鹊口期、开 1叶、开 2叶、开 3叶、开 4叶和从开 1叶至开 4叶共 7个阶段发育时间与 5种气象因子的回归模型 ,经F检验表明这些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进一步采用向前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优化回归模型 ,表明 5种气象因子中地温对桑树发芽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春芽 发育 气象因子 回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的蒸腾作用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程嘉翎 王亚君 +2 位作者 王娜 吴福安 张信龙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夏季是桑树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和水分供应的敏感时期 ,需合理的灌溉。调查测定桑树在夏季的平均蒸腾强度T(H2 O) =1 0 6 4 2mmol/m2 ·s。研究桑树的蒸腾作用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降雨、地面蒸发量和日照等 6种... 夏季是桑树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和水分供应的敏感时期 ,需合理的灌溉。调查测定桑树在夏季的平均蒸腾强度T(H2 O) =1 0 6 4 2mmol/m2 ·s。研究桑树的蒸腾作用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降雨、地面蒸发量和日照等 6种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 ,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桑树的蒸腾作用与 5种气象因子的全回归模型、优化回归模型和多项式多元回归模型 ,经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分析结果表明 :日地面蒸发量对桑树蒸腾强度影响最大 ,其次为日最高气温 ;日照和降雨是通过影响地面蒸发量而影响桑树蒸腾强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蒸腾强度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高温热害气象风险区划和评估 被引量:11
10
作者 任义方 高苹 +2 位作者 林磊 徐云 朱海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70,共9页
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水稻高温危害的规避和防御能力以及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依据,利用历史气象资料和水稻生育期资料,通过"轻度、中度、重度"不同程度水稻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差异性的分析,进行了江苏水稻... 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水稻高温危害的规避和防御能力以及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依据,利用历史气象资料和水稻生育期资料,通过"轻度、中度、重度"不同程度水稻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差异性的分析,进行了江苏水稻高温热害风险区划。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角度出发,定义致灾风险、水稻生育阶段覆盖度和气象成灾风险度,对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分区域、分等级、分生育期地进行精细化、定量化的分析和评估。经研究发现,各程度高温热害平均发生概率具有"高风险区高低风险区低"的特征。水稻拔节-孕穗和抽穗-乳熟阶段,各程度高温热害最大成灾风险度出现时间基本呈现"高风险区迟低风险区早"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热害 风险区划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水稻高温热害气象指数保险区划 被引量:6
11
作者 任义方 赵艳霞 +4 位作者 高苹 吴洪颜 林磊 徐云 朱海涛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9期273-277,共5页
在准确评估农业生产风险基础上,合理区划可以有效地减小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基差风险,是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历史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资料,以江苏省为例,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定量描述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损失的... 在准确评估农业生产风险基础上,合理区划可以有效地减小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基差风险,是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历史气象资料和水稻产量资料,以江苏省为例,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定量描述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损失的影响程度,通过灾害分离和去偏离值的方法选取样本,利用最优化技术确定参数,构建水稻高温热害保险气象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关联灾损的热害表征量划分区域,通过与高温致灾因子区划结果进行空间对比以及典型高温热害年份灾损发生情况的定量分析,来评估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特征和规律。经研究发现,江苏省水稻高温热害呈现"西南重、东北轻"的特征,典型发生年份的高温热害指数与减产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气象指数保险风险区划结果在表征灾害发生规律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相应的灾损情况,进一步说明高温热害保险指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有利于减小基差风险,提高后续单一灾害保险产品设计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热害 指数保险 风险区划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梅北缘地区花期授粉、坐果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伯春 陈国祥 +1 位作者 林启涌 李百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50-52,共3页
一、引言 太湖地区是我国果梅的主要产区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果梅分布的北缘地区。近年来随着我省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内外市场对果梅需求量的骤增,果梅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关键词 果梅 花期 授粉 坐果 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蚁危害林木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仲吾 尹连荣 徐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6-57,F003,共3页
通过对白蚁危害活动的观察研究 ,摸清了白蚁一年中的三个活动期 ;对比分析了各活动期的气象资料 ,得出了白蚁危害林木的气象指标。
关键词 白蚁危害 林木 气象条件 分飞期 危害期 越冬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勍 《南方农业》 2019年第15期151-152,共2页
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经济效益向来受到各界重点关注,相关研究也因此大量涌现.基于此,简单介绍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常用方法,并深入探讨基于AHP/BCG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 效益评估 层次分析法 波士顿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地区茶园霜冻害等级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勍 孔洋 胡丹丹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7期135-138,共4页
利用镇江市丹徒区1951—2015年65年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谷阳茶场2012—2016年3、4月份小气候站观测资料,研究镇江地区霜冻害发生的气候特征和茶园小气候的变化特点,建立潜在夜间防霜的茶树冠层极端最低气温和气温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型,... 利用镇江市丹徒区1951—2015年65年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谷阳茶场2012—2016年3、4月份小气候站观测资料,研究镇江地区霜冻害发生的气候特征和茶园小气候的变化特点,建立潜在夜间防霜的茶树冠层极端最低气温和气温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型,并结合茶树霜冻害指标,进一步建立茶园霜冻害等级的预报预测系统,从而根据霜冻害等级,指导茶农合理开展茶园霜冻的防范工作,有效降低霜冻危害给茶园造成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霜冻害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8年句容市空气质量状况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16
作者 胡丹丹 陆琦 +2 位作者 王燕 张瑞花 项雯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1期27-28,共2页
利用句容市空气质量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16—2018年句容市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气象条件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地区夏季连续高温灾害的气候特征及2017年异常高温的诊断分析
17
作者 周勍 冯佳玮 +2 位作者 吴琼 曹阳 郭煜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4期116-119,126,共5页
利用镇江1961—2017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连续高温灾害的气候特征,同时结合2.5°×2.5°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以2017年夏季异常连续高温天气过程为典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镇江夏季高温日数、极端日最高气温和... 利用镇江1961—2017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连续高温灾害的气候特征,同时结合2.5°×2.5°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以2017年夏季异常连续高温天气过程为典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镇江夏季高温日数、极端日最高气温和最长连续高温日数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连续高温灾害发生更为频繁,同时连续高温灾害等级也显著上升;强盛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盘踞镇江上空是产生连续高温灾害的主要原因;高温期间冷空气势力弱,海上台风、青藏高原暖高压的特殊活动路径,为副高的稳定维持提供有利条件;温度平流和垂直加热对高温的出现起重要作用,而高温的维持以及极端高温的出现更多的取决于非绝热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高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热力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的突变特征及爆发过程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黎娟 何金海 +1 位作者 徐海明 陈富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35-140,共6页
利用南海季风试验所得到的最新资料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的突变特征及其爆发过程,初步认定1998 年亚洲夏季风最早(5 月23 日)在南海地区建立,它是亚洲冬季风形势向夏季风形势转换的最早体现。副高从南海地区... 利用南海季风试验所得到的最新资料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的突变特征及其爆发过程,初步认定1998 年亚洲夏季风最早(5 月23 日)在南海地区建立,它是亚洲冬季风形势向夏季风形势转换的最早体现。副高从南海地区连续东撤是南海地区夏季风建立的直接过程,它的撤出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形成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性。提出赤道印度洋地区的西风和降水向中南半岛地区扩展、华南静止锋活跃南压,这种形式的中低纬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副高东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突变特征 爆发过程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年江淮梅雨期对称不稳定与降水关系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煜 寿绍文 +1 位作者 岳彩军 赵栋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1-789,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1年5月18日—7月13日江淮地区梅雨期的湿位涡、正压湿位涡、斜压湿位涡以及它们的扰动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讨论了经向风场及温度、湿度场和大气对称不稳定度的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流层...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1年5月18日—7月13日江淮地区梅雨期的湿位涡、正压湿位涡、斜压湿位涡以及它们的扰动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讨论了经向风场及温度、湿度场和大气对称不稳定度的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的对称不稳定度与降水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较强对称不稳定对应较强降水的发生,当对称不稳定度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弱或渐止。对称不稳定度的大小与对流不稳定、惯性不稳定以及大气湿斜压性和风的垂直切变紧密相关。西南风活跃、冷暖空气交汇,形成对称不稳定倾斜上升气流区,是导致在梅雨锋上暖湿空气一侧发生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对称不稳定 诊断分析 湿位涡 西南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对华南飑线升尺度影响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新勇 王林 +2 位作者 乔娜 尹宜舟 李焕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19-1331,共13页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1°×1°的再分析资料,应用WRF4.0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6年4月13日华南地区的一次飑线升尺度过程进行模拟,并设计一系列的敏感性试验,详细研究了南岭对飑线升尺度增长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1°×1°的再分析资料,应用WRF4.0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6年4月13日华南地区的一次飑线升尺度过程进行模拟,并设计一系列的敏感性试验,详细研究了南岭对飑线升尺度增长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WRF模式较好的模拟了本次飑线过山前后的变化以及其降水的分布。强对流在过山后比过山前发展要强烈,水平的尺度增长快。但不同高度的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适宜的地形高度对于风暴的发展更有利。地形影响了飑线的尺度和组织,地形过高会使得广东北部的对流分散。地形可以通过改变水平流场、水汽场、垂直运动以及低层的垂直风切变等来间接影响飑线中的对流单体的分布和对流单体的强度。无地形阻挡时,有利于急流的北进,水汽输送更为有利。但是,一定的地形高度对低层的垂直运动是有利的。地形较高,则会利于高层的垂直运动,低层更多的可能以绕流为主。当地形超过一定高度时,低层的辐合场也相应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敏感性试验 地形 升尺度增长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