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 被引量:6
1
作者 巫丽君 陈翔 +3 位作者 魏爱明 潘建梅 陈烨 王秀琴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3-114,共2页
建立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方法,及时开展预报预警服务,为科学防治赤霉病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农业气象学、农业统计学的方法,对近30年来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典型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流行程度的线性预报方程。结果表明,... 建立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方法,及时开展预报预警服务,为科学防治赤霉病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农业气象学、农业统计学的方法,对近30年来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典型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流行程度的线性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利于赤霉病发生的气象条件是4月下旬或5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较高、旬平均湿度偏大和雨日偏多的天气,即小麦抽穗扬花期间出现高温、高湿天气利于赤霉病发生。应用多因子交叉相关综合法建立赤霉病发生流行的预报方程,历史拟合率为80.0%,2011—2013年使用准确率100.0%,该预报方程对丹徒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报预警能力。许多研究表明,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其发生程度主要与抽穗扬花期间的气象条件有关,因此,要建立预防为主的防治理念,在赤霉病可能发生程度预报的基础上就要做好赤霉病防治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时根据中期天气预报,选择适宜时间及时主动防治,将其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流行程度 气象条件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徒国家基本气象站迁站气温资料的对比分析
2
作者 邢钰媛 曹阳 +3 位作者 张芯瑜 王秀琴 刘杨 巫培源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218-221,共4页
选取丹徒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2个地址2015年1月—2017年6月的对比观测资料,根据气候季节划分,对新旧址各季度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进行均值比较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新址全季度、晴日和雨日各季度的季平均气温... 选取丹徒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2个地址2015年1月—2017年6月的对比观测资料,根据气候季节划分,对新旧址各季度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进行均值比较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新址全季度、晴日和雨日各季度的季平均气温、季最高气温和季最低气温基本均低于旧址,季气温日较差和季总降水量则偏高,均在2015年差异更明显;晴日各气温数据变化情况与全季度基本一致,且差异更为明显,春季气温日变化最大且稳定性较差,季最低气温和季气温日较差差异相对突出;雨日各气温数据差异不明显,降水对2个地址各气温数据差异的影响程度较无降水情况明显偏弱。下垫面性质和周边环境是导致新旧址气温存在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站 对比分析 气候季节 气温 T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市柑橘冻害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朱海涛 周勍 +2 位作者 巫丽君 吴琼 杨建全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4-277,共4页
以中国气象局制定的柑橘冻害指数计算公式为模型,分析了镇江市冬季低温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镇江市极端最低气温缓慢上升,日最低气温≤-1.5℃的最长持续日数不断减少;同时计算了镇江市柑橘的冻害指数,... 以中国气象局制定的柑橘冻害指数计算公式为模型,分析了镇江市冬季低温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镇江市极端最低气温缓慢上升,日最低气温≤-1.5℃的最长持续日数不断减少;同时计算了镇江市柑橘的冻害指数,确定了柑橘冻害等级的划分标准,分析了历年柑橘冻害的发生规律,指出冻害仍然是制约镇江市柑橘正常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 柑橘 冻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灾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与防御对策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秀琴 巫培源 刘杨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12期99-100,共2页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饮食。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水稻产量逐渐上升,对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水稻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低温冻害、大风、暴雨、洪涝等...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饮食。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水稻产量逐渐上升,对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水稻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低温冻害、大风、暴雨、洪涝等。为了降低气象灾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必须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本文分析了对水稻生产和种植产生影响的主要气象灾害,同时论述了预防农业气象灾害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水稻种植 影响 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配施硅肥对夜间增温稻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峻泓 娄运生 +2 位作者 邢钰媛 王坤 刘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1-1434,共14页
为了研究生物炭配施硅肥对夜间增温稻田水稻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CH_(4)和N_(2)O)的影响,2019—2020年连续两年进行田间模拟增温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夜间增温设3水平,用铝箔反光膜夜间(19:00—6:00)覆盖水稻冠层模拟夜间增... 为了研究生物炭配施硅肥对夜间增温稻田水稻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CH_(4)和N_(2)O)的影响,2019—2020年连续两年进行田间模拟增温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夜间增温设3水平,用铝箔反光膜夜间(19:00—6:00)覆盖水稻冠层模拟夜间增温,即W0(常温对照,不覆盖)、W1(覆盖5 mm铝箔膜)和W2(覆盖11 mm铝箔膜);生物炭用量设3水平,即B0(对照,0)、B1(7.5 t·hm^(-2))和B2(17.5 t·hm^(-2));硅肥种类设3水平,即Si0(对照,不施硅)、Si1(钢渣)和Si2(矿粉),Si1和Si2的用量(以SiO_(2)计)均为200 kg·hm^(-2)。结果表明:2019年5 cm和10 cm稻田土层夜间均温分别增加0.3~1.0℃和0.2~0.7℃;2020年水稻植株冠层和株高中部夜间均温分别增加0.1~0.2℃和0.2~0.3℃。稻田CH_(4)排放通量呈单峰型变化趋势,排放通量最大值和累积排放量出现于分蘖-拔节期;稻田N_(2)O排放通量呈多峰型变化趋势。夜间增温处理的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低于常温对照,生物炭配施硅肥可一定程度抑制CH_(4)排放,但促进N_(2)O排放。CH_(4)对稻田总增温潜势的贡献起主导作用,占比大于84%。夜间增温明显降低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生物炭可有效缓解夜间增温对水稻产量的不利影响,配施钢渣可降低总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和稻田减排,江苏沿江同类稻田水稻低碳生产应对气候变暖的技术措施为施用生物炭17.5 t·hm^(-2)并配施钢渣(以SiO_(2)计)2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增温 生物炭 硅肥 水稻 碳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水稻产量结构变化特征及与综合气候适宜度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徐敏 徐乐 +2 位作者 巫丽君 张佩 高苹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5期103-108,共6页
利用江苏省水稻产量结构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灰色关联等统计方法及改进适宜度模型参数,分析产量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单产与综合气候适宜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穗粒数均呈显著的线性上升趋势(0.82粒/年),且区域间差异在逐步缩... 利用江苏省水稻产量结构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灰色关联等统计方法及改进适宜度模型参数,分析产量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单产与综合气候适宜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穗粒数均呈显著的线性上升趋势(0.82粒/年),且区域间差异在逐步缩小;千粒质量总体变化范围是20.1~36.9g,年代际间区域性差异变化不大;水稻空壳率总体在逐步降低;产量结构三要素占地段单产权重的总体排序为穗粒数(0.345)>千粒质量(0.330)>单位面积有效穗数(0.326),穗粒数对地段单产的权重最大,大穗依然是提高水稻单产的主要途径;理论单产总体高于地段单产,两者历年比值平均在0.93以上;构建的综合气候适宜度在大部分地区与地段单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镇江、昆山、兴化,相关系数通过了0.001显著性检验;综合气候适宜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最适宜区面积明显减少,较适宜区面积在逐步增加。研究结果将为提高水稻单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结构 综合气候适宜度 灰色关联法 单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近48年无霜期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旭晖 居为民 +2 位作者 霍金兰 杨建全 谢小萍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4-457,共4页
利用江苏省35站1961—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无霜期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无霜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苏北西部及苏南地区平均每10年延长7~9 d,其他地区为2~7 d;48年来,无霜期经历了从相对较短到相对较长的一个... 利用江苏省35站1961—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无霜期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无霜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苏北西部及苏南地区平均每10年延长7~9 d,其他地区为2~7 d;48年来,无霜期经历了从相对较短到相对较长的一个突变过程,其气候突变点苏南地区为1984年,其他地区为20世纪90年代末,突变后平均无霜期延长了15~22 d;无霜期年际波动较大,苏南地区最长的年份高达290 d,苏北地区最短的年份则缩短到194~200 d,各区极短无霜期和偏短无霜期均出现在1995年之前;极长无霜期和偏长无霜期均出现在1984年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霜期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桑树春霜冻发生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旭晖 杨建全 +2 位作者 蒯志敏 霍金兰 张芳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8-270,共3页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观测资料,分析春霜冻发生日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镇江市早生中熟桑树品种育2号和晚生晚熟桑树品种湖桑32号鹊口盛期实际观测资料,建立了由积温推算桑树鹊口期的模型,分析全省不同地区桑树鹊口期变...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观测资料,分析春霜冻发生日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镇江市早生中熟桑树品种育2号和晚生晚熟桑树品种湖桑32号鹊口盛期实际观测资料,建立了由积温推算桑树鹊口期的模型,分析全省不同地区桑树鹊口期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48年来,江苏省平均终霜冻日期呈显著提早、春霜天数呈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特晚霜冻均出现在1981年之前,偏晚霜冻均出现在1995年以前;终霜期和春霜天数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气候突变;气候变暖虽然使桑芽萌发提前且萌发速度加快,但桑树鹊口期提早的速度不及终霜期,所以,桑树鹊口期遭受霜冻的可能性逐渐减小,江苏桑树的春霜危害呈减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春霜冻 变化特征 桑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洪泽县水稻灌浆成熟期低温阴雨寡照灾害预报研究
9
作者 陈翔 王月林 +3 位作者 巫丽君 穆如锦 汤如茂 唐鹏 《陕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11期74-76,107,共4页
采用农业气象学、农业统计学的方法,对近30 a江苏省洪泽县水稻灌浆成熟期低温阴雨寡照灾害发生典型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于水稻灌浆成熟期低温阴雨寡照灾害发生的气象条件是9月到10月上旬连续5 d阴天且每天日照时数均<4 h、连续... 采用农业气象学、农业统计学的方法,对近30 a江苏省洪泽县水稻灌浆成熟期低温阴雨寡照灾害发生典型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于水稻灌浆成熟期低温阴雨寡照灾害发生的气象条件是9月到10月上旬连续5 d阴天且每天日照时数均<4 h、连续3 d日平均气温<18℃和连续4 d日雨量均≥0.1 mm。用多因子综合相关法建立数值预报方程,历史拟合率为80%,2011-2014年试用准确率75%。该预报方程对洪泽县水稻灌浆成熟期低温阴雨寡照灾害具有一定的预报预警能力。根据中期低温阴雨寡照灾害预报,及时做好防治措施,可将其危害程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浆成熟 低温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近50年0℃积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霍金兰 张旭晖 +2 位作者 吕道洲 杨建全 王宝军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8-332,共5页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有效日数、期内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呈显著提前的趋势,平均每10年提前3.7 d;终日...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有效日数、期内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呈显著提前的趋势,平均每10年提前3.7 d;终日没有明显提前或延迟变化趋势;有效日数和期内积温变化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有效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4.5 d,期内积温平均每10年增加96.9℃·d。全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有效日数、期内积温分别在1986、1989、1994年发生突变。稳定通过0℃的初日在1961—1985年内平均为2月5日,1986—2010年提前至1月24日,提前幅度最大的是苏南地区;有效日数1961—1988年内平均为320 d,1989—2010年增加为338 d,增加最多的是淮北及江淮之间西部地区;期内积温1961—1993年内平均为5 335℃·d,1994—2010年上升为5 712℃·d,苏锡常及泰州南部地区上升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界限温度 积温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春季低温霜冻对苏南茶树影响的评估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亚春 王友美 +2 位作者 巫丽君 吴炳娟 贺金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48-250,共3页
利用江苏南部9个茶区气象站观测资料及部份茶场实况气象和灾情资料,分析2013年春季低温霜冻过程,应用由主要气象因子构建的评估指标,对茶树低温霜冻灾害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2013年苏南茶区低温霜冻灾害总体达中度到重度等级,对茶叶... 利用江苏南部9个茶区气象站观测资料及部份茶场实况气象和灾情资料,分析2013年春季低温霜冻过程,应用由主要气象因子构建的评估指标,对茶树低温霜冻灾害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2013年苏南茶区低温霜冻灾害总体达中度到重度等级,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南部 低温霜冻 茶树冻害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