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汽车灯具壳体加强筋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桐铜 蔡恒 +3 位作者 何景林 唐海 王超 孙铁成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99,107,共6页
基于常规受力工况建立汽车灯具有限元模型。为改善灯具壳体刚度性能并实现轻量化,从概念设计阶段到详细设计阶段,通过拓扑优化和尺寸优化对灯具壳体加强筋进行优化设计。在概念设计阶段,通过多个静态载荷模拟灯具在动态载荷下的变形趋势... 基于常规受力工况建立汽车灯具有限元模型。为改善灯具壳体刚度性能并实现轻量化,从概念设计阶段到详细设计阶段,通过拓扑优化和尺寸优化对灯具壳体加强筋进行优化设计。在概念设计阶段,通过多个静态载荷模拟灯具在动态载荷下的变形趋势,以静态载荷下的灯具系统总柔度最小为目标,设计区域体积为约束,对灯具壳体加强筋进行拓扑优化设计。在拓扑优化的基础上,选取4个加强筋截面参数作为设计变量,结合修正的可扩展晶格序列法进行试验设计,构建了径向基函数(RBF)、最小二乘法模型的近似模型(LSR)。各参数在工程可行的约束下,以质量和灯具系统柔度最小为目标,采用全局优化算法(GRSM)进行求解,得到Pareto最优解。结果表明,在工程可行的前提下,优化后的灯具壳体加强筋质量下降了43.6%,危险点范式应力降低了8.6%,灯具壳体刚度性能在得到改善的同时,实现了材料轻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具 加强筋 拓扑优化 轻量化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柱状特征与随机有限集的激光SLAM方法研究
2
作者 廖光亮 傅春耘 +2 位作者 于水恩 李健 王建文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5,共12页
传统的基于数据关联的同时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方法易引起观测与目标之间的误匹配,进而导致位姿估计精度下降.结合柱状特征提取方法和随机有限集理论,提出一种基于序贯蒙特卡罗实现的车辆3D激光SLA... 传统的基于数据关联的同时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方法易引起观测与目标之间的误匹配,进而导致位姿估计精度下降.结合柱状特征提取方法和随机有限集理论,提出一种基于序贯蒙特卡罗实现的车辆3D激光SLAM方法.利用M估计抽样一致性算法从分割后的点云中提取稳定的柱状特征,捕获单帧点云中的静态存活特征和新生特征;在Rao-Blackwellized-概率假设密度同时定位与建图(Rao-Blackwellizedprobability hypothesis density-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RB-PHD-SLAM)框架中引入两种特征,并运用序贯蒙特卡罗方法完成车辆轨迹概率密度和地图后验强度在帧间的传递,实现对环境特征和车辆位姿的同时估计.模拟数据集和KITTI数据集试验结果显示,与经典的FastSLAM算法相比,本文算法使车辆定位精度提升44.99%,并使环境特征位置估计和环境特征数量估计的平均误差分别降低49.24%和56.22%,显著提升了SLAM的运行精度和鲁棒性,有助于保障智能汽车的运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车辆 位置测量 特征提取 随机有限集 序贯蒙特卡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匝道合流数据的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性测试评价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文礼 李超 +2 位作者 李中峰 易帆 李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1,共8页
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场景不明确、评价模型主观性强等问题,研究了高速匝道汇入场景下的典型测试场景提取方法和自动驾驶汽车匝道汇入安全性客观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匝道汇入功能场景下的逻辑场景要素,对自然驾驶数据中的自车速度、车... 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场景不明确、评价模型主观性强等问题,研究了高速匝道汇入场景下的典型测试场景提取方法和自动驾驶汽车匝道汇入安全性客观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匝道汇入功能场景下的逻辑场景要素,对自然驾驶数据中的自车速度、车间距离、前车车速等逻辑场景要素进行聚类,得到两类典型的匝道汇入测试场景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仿真测试。构建多层次自动驾驶汽车评价体系,引入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核密度估计模型来获取指标最优阈值,建立以最优阈值为参考序列、以层次分析法(AHP)和客观赋权法(CRITIC)为权重输入的灰色关联理评价模型,对自动驾驶汽车在汇入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核密度估计的灰色关联理论模型评价结果与主观模糊综合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相似率达98.01%,验证了客观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测试评价 客观评价模型 聚类分析 核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整车多级生产线协同排序优化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聪波 赵德 +2 位作者 杨秒 常永生 赖佐强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5-2035,共11页
为满足汽车整车生产线不同工艺车间对车身序列的不同需求,提高汽车生产线多工艺车间的协同生产能力并降低生产成本,提出一种面向汽车整车多级生产线的协同排序优化方法。分析了汽车生产过程中不同工艺车间对车身序列的不同需求,在考虑... 为满足汽车整车生产线不同工艺车间对车身序列的不同需求,提高汽车生产线多工艺车间的协同生产能力并降低生产成本,提出一种面向汽车整车多级生产线的协同排序优化方法。分析了汽车生产过程中不同工艺车间对车身序列的不同需求,在考虑焊接车间车型更换次数、涂装车间颜色更换次数、总装车间总超载和空闲时间、总装车间物料消耗均衡等传统优化目标的基础上,搭建了缓冲区重排序成本的目标函数,并以此构建了汽车整车多级生产线协同排序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采用基于启发式出入站规则的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最后通过某公司的实际生产案例,验证了所提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整车 多级生产线 协同排序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乘员舱个性化热舒适智能空调决策系统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罗杨 刘平 +3 位作者 刘明杰 朴昌浩 袁朋 万凯林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4-1124,共11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乘员舱空调系统的智能化和舒适性水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热舒适理论的个性化智能空调决策系统设计方案。首先,针对汽车乘员舱改进了基于PMV(predicted mean vote)和PPD(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action)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乘员舱空调系统的智能化和舒适性水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热舒适理论的个性化智能空调决策系统设计方案。首先,针对汽车乘员舱改进了基于PMV(predicted mean vote)和PPD(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action)理论的热舒适性计算方法;进一步,利用人体画像技术实现了乘员舱驾乘人员的热舒适性特征提取,并在专家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理论计算依据的乘员舱热舒适数据集;然后,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搭建了个性化热舒适空调系统随机森林决策模型,以此满足个性化热舒适智能决策需求;最后,给出了完整的系统框架和设计。测试结果显示所提出的系统模型决策准确率在90%以上,实车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系统能够识别驾乘人员特征,实时进行个性化热舒适性参数推荐,验证了本研究决策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乘员舱 个性化热舒适 空调系统 智能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性能快速评估过程中耗散能求解及加载频率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6
作者 罗家元 王佳林 高聪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79,共7页
基于红外热像法的金属疲劳性能快速评估方法具有周期短、成本低和效率高等优点,然而热对流、热辐射等影响耗散能结果的因素很难准确测算,导致最终评估结果精度很难达到试验标准。为此,建立了304不锈钢混合硬化本构模型,结合低周疲劳生... 基于红外热像法的金属疲劳性能快速评估方法具有周期短、成本低和效率高等优点,然而热对流、热辐射等影响耗散能结果的因素很难准确测算,导致最终评估结果精度很难达到试验标准。为此,建立了304不锈钢混合硬化本构模型,结合低周疲劳生热机制来分析受载过程中热对流、热辐射引起的耗散能演变规律;并基于耗散能临界值探究低周疲劳加载频率对疲劳性能快速评估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304不锈钢低周疲劳过程中,热对流、热辐射所耗散能量占总耗散能的54%以上,且随着热对流系数增大而不断提高,所以在耗散能评估测算时不可忽略;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载荷峰值沿作用时间分布区域变窄,循环载荷单周期耗散能减小,导致疲劳性能快速评估结果比试验值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硬化模型 耗散能 热对流 热辐射 加载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汽车前碰撞横梁的轻量化设计与碰撞性能分析 被引量:33
7
作者 王冠 周佳 +4 位作者 刘志文 李落星 刘波 李晓青 刘扬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0-98,共9页
基于显式动力学有限元分析软件,以混合细胞自动机(HCA)作为优化计算模型,对铝合金前碰撞横梁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拓扑优化结果,采用模拟退火法优化横梁壁厚尺寸,获得薄壁、中空且带有加强筋结构的铝合金前碰撞横梁设计方案。以606... 基于显式动力学有限元分析软件,以混合细胞自动机(HCA)作为优化计算模型,对铝合金前碰撞横梁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拓扑优化结果,采用模拟退火法优化横梁壁厚尺寸,获得薄壁、中空且带有加强筋结构的铝合金前碰撞横梁设计方案。以6061铝合金前碰撞横梁替代某车型原钢质横梁,通过台车碰撞进行仿真模拟与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铝合金前碰撞横梁比原钢质前碰撞横梁质量减轻了25%,且具有较高的抗弯曲强度,低速碰撞下,铝合金前碰撞横梁较原钢质件系统吸能提高了4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碰撞横梁 混合细胞自动机 吸能性能 拓扑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设计与工作模式耦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阳 赵新富 +2 位作者 秦大同 段志辉 巩慧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8-975,共8页
针对目前国内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的局限性,提出了结合行星机构的动力耦合功能和无级变速器的连续速比调节特性的新型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方案,运用模拟杠杆法确定了4种结构紧凑、能满足混合动力汽车多种工作模式需要的新型传动系统... 针对目前国内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的局限性,提出了结合行星机构的动力耦合功能和无级变速器的连续速比调节特性的新型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方案,运用模拟杠杆法确定了4种结构紧凑、能满足混合动力汽车多种工作模式需要的新型传动系统。分析了新型传动系统在汽车各种行驶工况下的多种工作模式及其动力传递路线和在各工作模式下的耦合特性,为整车控制策略的制定和传动系统的参数匹配与仿真奠定基础。与丰田THS、通用TWO-MODE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新型传动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和传动效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汽车 传动系统 行星齿轮传动 工作模式 耦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模式切换扭矩协调控制策略 被引量:20
9
作者 杨阳 杨文辉 +1 位作者 秦大同 段志辉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4-81,94,共9页
在对强混合动力系统工作特性分析的基础上,以车辆行驶平顺性为目标,通过对系统在不同驱动模式切换过程中发动机、电机及离合器和变速器参数变化的分析,制定了针对不同模式切换过程扭矩波动的扭矩协调控制策略。建立了基于该控制策略的... 在对强混合动力系统工作特性分析的基础上,以车辆行驶平顺性为目标,通过对系统在不同驱动模式切换过程中发动机、电机及离合器和变速器参数变化的分析,制定了针对不同模式切换过程扭矩波动的扭矩协调控制策略。建立了基于该控制策略的强混合动力汽车动力学仿真模型,进行了典型驱动模式切换过程的仿真与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扭矩协调控制策略能够减小驱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扭矩波动,有效提高强混合动力汽车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动力传递的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平顺性 模式切换 扭矩协调控制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空调低压管路流固耦合振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勤 黄云伟 +2 位作者 徐中明 贺岩松 张志飞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44-251,共8页
汽车空调管路的振动与噪声直接影响车内舒适度。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结构有限元的流固耦合方法分析了某型汽车空调低压管路系统在制冷剂作用下的振动特性;建立低压管路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空管模态分析和流体作用下的预应力模态分析,... 汽车空调管路的振动与噪声直接影响车内舒适度。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结构有限元的流固耦合方法分析了某型汽车空调低压管路系统在制冷剂作用下的振动特性;建立低压管路系统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空管模态分析和流体作用下的预应力模态分析,针对橡胶管结构采用分层建模方法进行模态试验验证;使用流体动力学方法分析了制冷剂的流场特性,获取管壁压力,进行流固耦合作用下的管路振动特性分析,分析了流体脉动频率和橡胶管硬度对流致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调低压管路的模态表现为低频振动的特点,且模态振型主要体现在橡胶管上;考虑制冷剂与管路的流固耦合作用后,模态固有频率增大,最大增加43.83%;靠近压缩机的橡胶管在脉动压力激励下表现出周期性的振动,远离压缩机的橡胶管振动逐渐衰减;管道应力与压缩机工作频率成正相关关系,管道振动位移随着橡胶管硬度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低压管路 模态分析 流固耦合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动力汽车故障数据记录系统设计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亚联 钱三平 +4 位作者 秦大同 何培祥 任勇 周安健 苏岭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54-858,共5页
以某ISG(integrated starter and generater)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开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故障诊断数据记录系统的研究。通过CAN总线和K线的应用,建立混合动力汽车故障诊断信息数据采集的通讯网络。设计了包括CPU处理模块、通信... 以某ISG(integrated starter and generater)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开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故障诊断数据记录系统的研究。通过CAN总线和K线的应用,建立混合动力汽车故障诊断信息数据采集的通讯网络。设计了包括CPU处理模块、通信模块、USB存储模块等故障诊断数据记录系统的硬件结构。针对系统要求和特点,在系统硬件方案设计、软件设计的基础上,对USB在系统中实现数据的海量信息存储应用进行了具体的电路设计和分析。在车辆行驶信息记录实验过程中,该故障信息记录系统运行稳定,数据记录完整、准确,在线显示的参数也能较好地反映车辆行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数据记录 USB接口 CAN总线 K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驾驶风险监测与干预技术研究综述
12
作者 李国法 欧阳德霖 +8 位作者 陈晨 聂冰冰 张伟 禹慧丽 刘斌 张强 王文军 成波 李升波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96,共16页
安全是道路交通运输一直以来的热点问题,是保障中国道路交通运输通畅、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驾驶风险监测与干预是保障车辆驾驶安全的关键技术,特别是感知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驾驶风险的监测和干预提供了坚实的数... 安全是道路交通运输一直以来的热点问题,是保障中国道路交通运输通畅、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驾驶风险监测与干预是保障车辆驾驶安全的关键技术,特别是感知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驾驶风险的监测和干预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新的应用路径。该文针对驾驶风险监测与干预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的综述。首先,从车内和车外两个角度对驾驶风险监测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其次,从离线和在线两方面对驾驶风险干预策略方案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视听触觉融合干预有效提高驾驶员响应时间,触觉预警系统则能帮助降低驾驶员误操作率;在此基础上,介绍风险监测与干预技术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系统、车联网与车辆保险等方面的实际落地方向与具体应用,研究表明基于车路云协同的智能系统可提升风险预警实时性,ADAS的应用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率和基于用户使用情况的保险(UBI)损失率;最后,面向未来自动驾驶应用,从模型轻量化、大数据应用、云控平台和自动驾驶大模型等方面探讨了未来风险监测与干预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风险监测 风险干预 驾驶安全 车路云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危险工况下汽车后扭力梁结构开裂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罗明军 赵永玲 +1 位作者 宋立新 毛显红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85,共5页
为找出某车后扭力梁结构在路面随机载荷激励下容易存在塑性变形进而出现开裂问题,对后扭力梁结构的强度进行分析。针对该车后扭力梁实际工作状态,提出了三种典型的危险工况。基于后扭力梁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复现其服役状态下的边界条... 为找出某车后扭力梁结构在路面随机载荷激励下容易存在塑性变形进而出现开裂问题,对后扭力梁结构的强度进行分析。针对该车后扭力梁实际工作状态,提出了三种典型的危险工况。基于后扭力梁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复现其服役状态下的边界条件,对后扭力梁三种典型危险工况的应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典型危险工况下后扭力梁的上加强件和横梁加强件出现集中应力且超过了材料的屈服强度导致结构开裂,出现开裂现象的部位与实际情况吻合。基于实车道路试验对后扭力梁结构关键部位的应变信号测试,结果表明后扭力梁结构横梁加强件等关键部位的理论应变水平与试验值吻合很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扭力梁 开裂 危险工况 应力集中 道路应变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车身减震塔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
14
作者 刘波 王康乐 +3 位作者 杨健 曾云波 张金生 蒋树勋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7,共7页
铝合金一体化压铸技术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结构优化、成型仿真技术、压铸工艺对减震塔进行“材料-结构-工艺”一体化设计制造。首先,结合大量设计经验,通过性能目标和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确定减震塔的三维数据。随后,... 铝合金一体化压铸技术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结构优化、成型仿真技术、压铸工艺对减震塔进行“材料-结构-工艺”一体化设计制造。首先,结合大量设计经验,通过性能目标和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确定减震塔的三维数据。随后,对减震塔进行性能分析确保满足性能目标,并根据所设计的模具结构进行温度场和速度场的成型制造模流分析,并提出优化措施。最后,对零件进行试制,总结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形成减震塔全流程开发过程。研究表明减震塔轻量率达到16.5%,并满足性能要求。该一体化设计方法具有可行性,为行业提供了全流程分析能力与实际生产经验,提升了制造商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压铸 轻量化 仿真分析 模具设计 白车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合一汽车辅助驾驶系统控制决策的开发与实车测试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立波 刘忠臣 +2 位作者 吴俊 姚远 冯谢星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22-127,共6页
开发了一种占位小、误报少、"四合一"集成的汽车安全辅助驾驶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车道偏离警示系统、前方碰撞预警系统、盲点监测系统以及主动预紧式安全带等4种典型辅助驾驶系统。控制决策系统利用控制器局域网通讯协... 开发了一种占位小、误报少、"四合一"集成的汽车安全辅助驾驶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车道偏离警示系统、前方碰撞预警系统、盲点监测系统以及主动预紧式安全带等4种典型辅助驾驶系统。控制决策系统利用控制器局域网通讯协议,基于即碰时间(TTC)信号,确定控制指令优先级;借助改进的安全带,执行危急提醒和分级预紧功能。在不同气象和照明的条件下,进行了高速公路的实车测试。结果表明:该四合一集成控制系统,能够解决同时报警以及频繁报警问题,可提醒和约束驾驶员,减少驾驶员的误判,从而可降低驾乘人员的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主动安全 辅助驾驶控制决策 集成方案 即碰时间(TTC) 实车测试 损伤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空调温度传感器位置及控制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夔宁 廖强 +1 位作者 吕妮娜 李庆岷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02-1004,共3页
以某款微型汽车为对象,对空调蒸发器表面结霜对制冷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温度传感器位置和控制参数(切断/接通温度)进行了优化。汽车环境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空调各出风口平均温度降低了1.7-2.7℃,压缩机的切断次数降低了79%,提... 以某款微型汽车为对象,对空调蒸发器表面结霜对制冷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温度传感器位置和控制参数(切断/接通温度)进行了优化。汽车环境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空调各出风口平均温度降低了1.7-2.7℃,压缩机的切断次数降低了79%,提高了车内环境的舒适性和空调系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空调 温度传感器 切断/接通温度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G型中混合动力汽车镍氢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晓伟 任勇 +4 位作者 齐铂金 吴红杰 廖瑾瑜 刘波 朴昌浩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2-426,共5页
以ISG型中混合动力汽车(HEV)用镍氢动力电池组为控制对象,设计了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控制核心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该系统应用复杂逻辑控制器件和光耦开关阵列,实现了各路模块电压和总电压的分时、周期性采集。在电流和温度的采样... 以ISG型中混合动力汽车(HEV)用镍氢动力电池组为控制对象,设计了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控制核心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该系统应用复杂逻辑控制器件和光耦开关阵列,实现了各路模块电压和总电压的分时、周期性采集。在电流和温度的采样方面,以简便、实用的硬件电路对传感器信号进行转换,并进行软件滤波处理,得到准确的采样值。在采样准确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查表-线性插值算法的电池组最大充放电功率的估算,并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电池荷电状态(SOC)进行了预估,从而准确地反映出电池的能量状态,使整车能更好地分配能量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G型混合动力汽车(HEV) 镍氢动力电池组 电池管理系统(BMS) 电池荷电状态(S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动力汽车镍氢动力电池温度场测试系统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亚联 张昕 +4 位作者 何培祥 钱三平 赵川林 李俊 杨辉前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112-114,共3页
以长安某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池的结构,对镍氢动力电池温度测试系统提出了具体采集方案,设计了基于单片机PIC16F877为微处理器的温度采集软硬件系统,进行了相应的软硬件设计的阐述.通过实车的温度场测试试验,表明温度... 以长安某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池的结构,对镍氢动力电池温度测试系统提出了具体采集方案,设计了基于单片机PIC16F877为微处理器的温度采集软硬件系统,进行了相应的软硬件设计的阐述.通过实车的温度场测试试验,表明温度场的测试方案正确可行,采集系统运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汽车 温度采集 镍氢动力电池 PICI6F877 温度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效率最优的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志远 秦大同 +2 位作者 段志辉 杨亚联 杜波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2-419,共8页
为了充分发挥混合动力汽车节省燃油和降低排放的控制效果,研究了一种基于行星齿轮机构的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方案.在对其驱动系统关键零部件性能实验与数值建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发动机、ISG电机和动力电池组以及传动系统效率... 为了充分发挥混合动力汽车节省燃油和降低排放的控制效果,研究了一种基于行星齿轮机构的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方案.在对其驱动系统关键零部件性能实验与数值建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发动机、ISG电机和动力电池组以及传动系统效率,分析了系统相关典型工作模式下的纵向动力学方程,推导出系统效率模型,提出了基于系统效率最优的全工况整车控制策略,制定了整车的工作模式切换规则与换档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整车性能仿真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策略能使整车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较传统车明显提高,最后通过台架试验对该方案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新型混合动力汽车 效率最优 燃油经济性 动力性 行星齿轮机构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薄壁空心型材挤压壁厚减薄问题的有限元分析及解决方案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芯 周佳 +2 位作者 李落星 刘波 刘扬胜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2-67,共6页
对镁合金薄壁空心型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壁厚减薄的缺陷,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挤压过程中金属流速和压力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焊合室内压力不均及出模口处沿挤压方向金属流动速度差异,是导致型材壁厚减薄的主要原因,且... 对镁合金薄壁空心型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壁厚减薄的缺陷,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挤压过程中金属流速和压力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焊合室内压力不均及出模口处沿挤压方向金属流动速度差异,是导致型材壁厚减薄的主要原因,且模拟得到的壁厚值与实际测量值基本吻合。提出了控制型材壁厚的改进方案,对型材挤压模具结构进行改进,即增加焊合室高度和修改分流孔尺寸。其中修改分流孔尺寸的方案能得到壁厚较均匀的型材,是可行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方法对复杂型材挤压生产中挤压模具和挤压工艺的优化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挤压 薄壁减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