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农户参与水土保持的福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敏 韦杰 +1 位作者 李进林 贺秀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15,共11页
[目的]开展农户参与水土保持的福利效应评价,为区域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项目区县为例,运用可行能力理论构建了福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分位数回归法探究农户参与... [目的]开展农户参与水土保持的福利效应评价,为区域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项目区县为例,运用可行能力理论构建了福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分位数回归法探究农户参与水土保持的福利效应。[结果](1)农户参与水土保持后,耕作环境和居住环境福利指数分别提升了0.523和0.614,农户的居民幸福指数水平较高,收入满意度等主观福利指数均分布在0.5以上。(2)参与水土保持的农户与未参与水土保持的农户的福利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参与农户的福利总模糊指数大于未参与农户。(3)水土保持项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综合提升农户的福利水平,福利效应为2.75%~2.80%。(4)农户参与水土保持的程度越高,福利水平越好;农户自发水土保持行为产生的总福利大于政府引导水土保持产生的总福利,对于产量和耕作环境福利方面政府引导产生的福利更显著,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户参与水土保持福利状况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区应加强对水土保持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时需考虑地区特性,从而提高农户的水土保持参与度,确保更多农户从水土保持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参与 水土保持 福利效应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流转胁迫下农户生计多元化选择与可持续性水平——基于重庆市合川区188户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12
2
作者 蒋佳佳 张仕超 +1 位作者 邵景安 王金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4-326,共13页
农户生计资源重组是在耕地流转胁迫下对经济机会的反馈响应。基于重庆市合川区川柠柠檬示范园188户耕地流转农户及其394块流转耕地地块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流转农户劳动力特征和流转耕地的数量、质量及耕作半径特征,进而剖析耕地流转后农... 农户生计资源重组是在耕地流转胁迫下对经济机会的反馈响应。基于重庆市合川区川柠柠檬示范园188户耕地流转农户及其394块流转耕地地块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流转农户劳动力特征和流转耕地的数量、质量及耕作半径特征,进而剖析耕地流转后农户多元化生计选择策略,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成果3方面构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生计多样化指数、收入多样化指数、非农化水平及家庭纯收入指标,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耕地流转致使农户自然资本严重减少,家庭生计结构由农业主导型向非农主导型转变,生计种类显著增加,趋于多元化。2)耕地流转后,农户生计资本总指数增加,且农户生计资本属性间及各类型农户间的增长率存在分异。耕地流转导致5大资本失调,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降低。3)不同类型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在流转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强度从大到小表现为非农主导型农户>农业主导型农户>非农型农户>纯农型农户。总之,农户在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的内部冲击下,生计资本得以重组,致使农户生计的分化与转型,而多元化生计有助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流转 农户生计 多样化 可持续性水平 生计资本 生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提高森林覆盖率目标的跨区县横向生态补偿与供需对接——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仕超 刘竞宇 +2 位作者 冉龙池 张煊赟 邵景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651-4663,共13页
建立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目标的横向生态补偿,使保护发展生态的地区利益得到保障,绿化空间有限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尽到绿化责任,从而推动各地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重庆市为例,考虑不同类型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造... 建立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目标的横向生态补偿,使保护发展生态的地区利益得到保障,绿化空间有限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尽到绿化责任,从而推动各地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重庆市为例,考虑不同类型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造林管护成本差异,确定森林生态补偿指标价,同时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标十四五规划,分析38个区县2025年森林覆盖率预期目标达成率,探索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供需平衡下跨区县横向生态补偿供需对接关系。结果表明:(1)兼顾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和成本下38个区县单位面积森林补偿指标价介于5.69—7.32万元/hm^(2),平均为6.72万元/hm^(2),较目前基于成本的统一指导价3.75万元/hm^(2),高出0.79倍。(2)近10a森林覆盖率除大渡口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南岸区、长寿区、永川区、潼南区和忠县8个区县出现负增长外,其余30个区县呈正增长,预测到2025年达标的区县数量占全市总数的45%,其中达成率最高的是沙坪坝区(117.37%),最低是江北区(41.49%)。(3)依据各区县供需级别、对口帮扶结对关系、区位关系和政府购买意愿四个方面对接了14对补偿主体与客体,需购买森林面积介于0.13×10^(4)—3.82×10^(4)hm^(2),生态补偿总金额介于0.91×10^(4)—25.20×10^(4)万元,平均金额为8.72×10^(4)万元。结合不同类型森林数量结构、质量和造林管护成本等多方面构建的生态补偿标准,有利于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可为重庆市各区县多途径达成横向生态补偿提供参考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县 森林覆盖率 横向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高程梯度分异及其对生境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7
4
作者 饶洁 段丁琪 +3 位作者 唐强 马明国 韦杰 贺秀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649-6660,共12页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形成的极端生境胁迫深刻改变了消落带植被结构和功能。在消落带横向断面高程梯度上,植被生境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选取三峡水库典型自然恢复消落带,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揭示了消落带自然演替植被的群落构成、物...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形成的极端生境胁迫深刻改变了消落带植被结构和功能。在消落带横向断面高程梯度上,植被生境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选取三峡水库典型自然恢复消落带,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揭示了消落带自然演替植被的群落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随高程梯度的分异特征,系统分析了极端淹水、侵蚀—沉积、土壤环境等生境胁迫类型对消落带植被高程梯度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消落带适生植被以草本为主,共有15科25种23属,其中禾本科种类较多,但单属单种、单优群落现象明显;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分别占52%和48%,且一年生草本多在消落带上部定居,多年生草本主要在消落带下部聚集。②物种多样性指数与高程呈正相关趋势,在145—150m范围内较低,在160—170m范围内较高。③植被生物量为199.68—1211.2g/m^(2),总体呈现随高程增加而显著增加的趋势;受多种生境因子的复合胁迫影响,生物量随高程存在局部波动。④水库水位变动形成淹水时长、出露时令、淹水强度等是影响消落带植被生物量高程梯度分异的主导因子;侵蚀/沉积过程改变土层厚度、根层土壤持水能力和肥力条件,对植被生长产生重要影响;土壤水分和氮是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子。因此,优势生境适宜性物种选育、土壤基质保育和植被格局功能优化是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和生态功能重建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演替 生境胁迫 水文节律 消落带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分异特征及驱动力解析——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35
5
作者 陈田田 黄强 王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6959-6972,共14页
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一直都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键问题。以典型喀斯特山区——贵州省为例,选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保持(SC)和产水(WY)3类生态系统服务,在对其进行准确估算的基础上,采用相关... 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一直都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键问题。以典型喀斯特山区——贵州省为例,选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保持(SC)和产水(WY)3类生态系统服务,在对其进行准确估算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法、均方根误差法从多角度剖析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对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变化的驱动机理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贵州省NPP、土壤保持、产水服务均值均呈增长趋势,其中,NPP和土壤保持服务在研究区东北部及西北角增长最显著,产水服务在研究区东南部增加最明显。(2)研究时段内,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关系以协同为主,只是协同关系在减弱并有向权衡发展的趋势。(3)不同背景条件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相较于白云岩,NPP与土壤保持的权衡度在石灰岩上更大;土壤保持与NPP的权衡度在地势平缓的岩溶盆地上较大,产水服务与NPP、土壤保持间的权衡度在陡峭的岩溶槽谷(峡谷)上更大;产水服务与土壤保持间的权衡度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4)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造林总面积是影响NPP与土壤保持间权衡关系变化的主导因子,降水总量已成为制约NPP与产水服务间协同的最主要因子,高程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影响土壤保持与产水服务间关系的最主要因子;因子间的交互影响均高于单因子的影响。研究深化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变化的机理解析研究,为喀斯特生态系统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喀斯特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容重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33
6
作者 周李磊 朱华忠 +4 位作者 钟华平 杨华 索菲娅 邵小明 周星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5,共12页
以新疆伊犁地区146个草地样地表层土壤容重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构建土壤容重综合评价模型,借助ArcGIS平台加权叠加计... 以新疆伊犁地区146个草地样地表层土壤容重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构建土壤容重综合评价模型,借助ArcGIS平台加权叠加计算出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间显著相关(P<0.01);综合评价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复相关系数R2=0.6025,均方根误差(RMSE)为0.1479g/cm3,总体偏差为14.39%,平均预测精度达85.61%。空间格局上,土壤容重在河谷地带较高,随着海拔递增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伊犁河谷两侧的温带荒漠类草地土壤容重最大,约为1.3340g/cm3,南部天山北坡的高寒草甸类草地最小,约为0.7310g/cm3。综合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新疆伊犁地区的土壤容重空间分布情况,与土壤类型和草地类型的分布基本吻合,可以为草地退化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回归分析 空间格局 草地 新疆伊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周李磊 朱华忠 +1 位作者 钟华平 杨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63-1974,共12页
为了研究伊犁地区草地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146个草地样地的土壤全碳含量实测数据,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并利用地理学相关分析方法,构建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分析了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含量空间格局特征,并对... 为了研究伊犁地区草地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146个草地样地的土壤全碳含量实测数据,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并利用地理学相关分析方法,构建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分析了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含量空间格局特征,并对影响土壤全碳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0-10、10-20、20-30、30-40cm和4个土层均值)的全碳含量与海拔、年均气温、≥10℃年积温和8月份NDVI极显著相关(P<0.01),与年均降水和湿润度显著相关(P<0.05),以这6个生态要素建立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反演得到空间分辨率1km的不同草地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分布数据,检验结果表明空间化结果精度较高。2)伊犁地区草地0-40cm土层土壤全碳平均含量为4.251 9%,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草地土壤全碳含量呈下降趋势。3)伊犁地区空间化结果反映不同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土壤全碳含量最小值出现在伊犁河沿岸两侧及特克斯河与伊犁河交汇处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最大值均出现在南、北天山两侧,并沿着伊犁河向两侧高海拔区域逐渐增加。4)伊犁地区草地不同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分布规律与草地类型分布规律一致;人为活动干扰(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对草地土壤全碳含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全碳 空间格局 地统计学 草地 伊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30年川东平行岭谷区县域农田SOC动态模拟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琳 邵景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48-1857,共10页
以位于川东平行岭谷的典型县——垫江县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特定气候模式下未来30 a研究区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动态变化,为研究区未来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选取IPCC AR4报告中的BCC... 以位于川东平行岭谷的典型县——垫江县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特定气候模式下未来30 a研究区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动态变化,为研究区未来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选取IPCC AR4报告中的BCCR_BCM 2.0的B1模式,在基于研究区土壤性质和农业管理制度等建立的GIS区域数据库的支持下,模拟研究区2011—2041年SOC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DN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特定气候条件下SOC及其动态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为0.981,达到0.01水平下的极显著相关关系;模拟值和观测值的RMSE值为16%,模拟结果较好。2)未来30 a研究区农田0~20 cm土层SOC密度和储量均呈显著增加态势,单位面积碳增量2 637.07~8 091.55 kg(C)·hm^(-2),增幅为10%~34%,新增固碳量2.7×10~5~8.3×10~5 t,年均增速87.9~269.7 kg(C)·hm^(-2)·a^(-1)。3)未来30 a川东平行区县域农田土壤总体呈持续碳增汇状态,研究区固碳、丢碳以及相对平衡三者间的差异将逐渐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土壤有机碳 DNDC模型 动态模拟 固碳量 川东平行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埂坎根-土复合体土水特性与抗剪强度 被引量:3
9
作者 郑文娇 韦杰 +2 位作者 唐强 李进林 何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82,共8页
研究根-土复合体土-水特征曲线与抗剪强度的关系,可为紫色土埂坎根-土复合体强化机理的揭示与埂坎稳定性的维持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坡耕地埂坎草本植物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结合Hyprop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量仪、滤... 研究根-土复合体土-水特征曲线与抗剪强度的关系,可为紫色土埂坎根-土复合体强化机理的揭示与埂坎稳定性的维持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坡耕地埂坎草本植物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结合Hyprop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量仪、滤纸法与直剪试验,拟合土-水特征曲线,揭示基质吸力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土复合体土-水特征曲线明显分为边界效应区、过渡区与非饱和残余区,3种常用模型(B-C、VG、F-X)中F-X模型拟合该曲线效果最好,根-土复合体饱和含水率、进气吸力、残余区含水率以及相同体积含水率下的基质吸力均高于素土。(2)随着体积含水率降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先增大后减小,试验范围内黏聚力最大值51.25 kPa出现在体积含水率约23%时,内摩擦角则线性增大。相同体积含水率下,根-土复合体黏聚力较素土最大增加50%,内摩擦角提升不大。(3)基质吸力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增强作用具有阶段性特征,各阶段临界吸力值与土-水特征曲线一致,过渡区(基质吸力为3~500 kPa)土体抗剪强度提高明显,进入非饱和残余区后(基质吸力>500 kPa)由于黏聚力下降,土体抗剪强度增速减慢,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随基质吸力增大而提升的幅度大于素土。通过建立埂坎根-土复合体土-水特征曲线和抗剪强度的关系,可估测实际工况下的埂坎土体抗剪强度,进而为坡耕地埂坎的建设、维护管理以及坡耕地侵蚀阻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土复合体 土-水特征曲线 抗剪强度 基质吸力 埂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西方山丘陵区耕地破碎化的特征及动因分析——以潼南区柏梓镇水头社区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志远 刘属灵 邵景安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2期42-45,52,共5页
为测算耕地破碎化程度,分析土地整理对渝西方山丘陵区耕地景观的影响,探讨耕地破碎化的影响因素。从景观方面遴选出平均斑块面积、耕地斑块密度指数、耕地斑块破碎化指数等典型指标,构成耕地破碎化指标体系。结果表明,2012年水头社区的... 为测算耕地破碎化程度,分析土地整理对渝西方山丘陵区耕地景观的影响,探讨耕地破碎化的影响因素。从景观方面遴选出平均斑块面积、耕地斑块密度指数、耕地斑块破碎化指数等典型指标,构成耕地破碎化指标体系。结果表明,2012年水头社区的耕地破碎化指数为0.0423,2017年的耕地破碎化指数为0.0369,破碎化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水头社区耕地破碎化的主要特征为受地形因素影响,地势起伏越大的区域,破碎化程度越高;研究区耕地破碎化的主要动因是地形、土地利用政策、水域、道路等因素;地形因素为渝西方山丘陵区耕地破碎化的根本因素,土地利用政策为其破碎化程度降低的有效措施,应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等政策与措施,积极引导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碎化 破碎化特征 破碎化动因 渝西方山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生态安全多情景决策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田田 彭立 王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956-3968,共13页
聚焦于成渝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的主题,耦合多源数据,运用相应的模型与算法对区域粮食生产、碳固存、产水、土壤保持、生境质量5类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借助空间统计与分析厘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构建... 聚焦于成渝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的主题,耦合多源数据,运用相应的模型与算法对区域粮食生产、碳固存、产水、土壤保持、生境质量5类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借助空间统计与分析厘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构建不同风险情景,明确未来区域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显示,2000~2015年,成渝城市群粮食生产、固碳和产水量这3类服务功能均呈下降趋势,土壤保持、生境质量服务呈上升趋势,且各类服务的空间分异性突出;固碳、产水、土壤保持与生境质量两两之间均表现为协同关系,粮食生产与这4类服务间表现为权衡关系,但这种冲突性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逐渐呈减弱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表现出了一定的集聚特征;不同决策风险下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值也不同,随着决策风险系数的增加权衡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确定风险系数α=1.6为最适宜情景,此时权衡值最高、区域生态系统风险适中.将决策者的态度纳入生态安全格局识别过程中,使结果更全面,为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多情景 生态安全格局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殷树强 郑文娇 王敏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第9期25-29,共5页
线性工程具有线路跨度大、沿线地质地貌复杂、挖填土石方量大等特点,施工过程中会破坏当地原有的地貌形态,产生的水土流失危害较大。梳理线性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技术,对优化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基... 线性工程具有线路跨度大、沿线地质地貌复杂、挖填土石方量大等特点,施工过程中会破坏当地原有的地貌形态,产生的水土流失危害较大。梳理线性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技术,对优化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调研工作,总结了不同类型线性工程水土流失特点,评价了不同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植物措施技术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以期为有效防治和科学监测线性工程水土流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工程 水土流失 防治技术 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