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抽提-絮凝的废油再生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欧阳平 杨小平 张贤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6-89,91,共5页
针对我国废油再生现状,利用抽提-絮凝技术对废油的再生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以絮凝物形态、再生油酸值、40℃运动黏度、机械杂质、再生油产率为评判依据,获得了废油精制再生的最佳工艺条件:溶剂配比为m(丙酮)/m(异丁醇)=1/1;剂... 针对我国废油再生现状,利用抽提-絮凝技术对废油的再生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以絮凝物形态、再生油酸值、40℃运动黏度、机械杂质、再生油产率为评判依据,获得了废油精制再生的最佳工艺条件:溶剂配比为m(丙酮)/m(异丁醇)=1/1;剂油质量比为4/1;絮凝剂二乙烯三胺质量分数为1%;精制温度为50℃;精制时间为30 min。在此精制条件下,再生油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且产率达84.67%,溶剂回收率为8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油再生 抽提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润湿材料耦合离心处理含油乳化水的研究
2
作者 吴云 龚海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5-150,共6页
针对含油污水处理领域中O/W型乳浊液净化分离困难的问题,构建了一种由超亲水/超亲油筛网膜、超疏水/超亲油海绵等特殊润湿性材料与离心力场相耦合的分离净化装置,并在验证装置分离净化效果的基础上,对处理条件和重要设计参数进行了考察... 针对含油污水处理领域中O/W型乳浊液净化分离困难的问题,构建了一种由超亲水/超亲油筛网膜、超疏水/超亲油海绵等特殊润湿性材料与离心力场相耦合的分离净化装置,并在验证装置分离净化效果的基础上,对处理条件和重要设计参数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经耦合分离装置处理后,不同来源O/W型乳浊液的水分离液纯度均达到99%以上,处理效果良好,且当处理温度为15~30℃,离心转速为1 800 r/min,材料轴心距为30 cm,处理时间为8 min时,装置处理效果最佳。温度升高使油、水和乳化剂间的互溶效果增强,促进它们的相互渗透和均匀分布,对系统的破乳分离过程不利;转速增大导致旋转液面的凹陷加深,油滴富集区位置与中心轴的距离增大,油滴与材料的接触减少,对破乳分离过程不利;当材料设置位置与油滴富集区位置接近时,油滴与分离材料的接触最多,分离效果最佳;延长处理时间虽然可以增强破乳分离效果,但过长的处理时间会导致处理成本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水 特殊润湿材料 离心 耦合 破乳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油聚结分离破乳脱水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凌波 陈凌 +2 位作者 欧阳平 任博平 龚海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1-952,共12页
废油乳化液的破乳脱水是废油资源化的关键环节。聚结分离技术利用材料表面润湿性不同实现对油、水两相的分离,具有设备结构紧凑、适应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油破乳脱水处理等领域。对油-水聚结分离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 废油乳化液的破乳脱水是废油资源化的关键环节。聚结分离技术利用材料表面润湿性不同实现对油、水两相的分离,具有设备结构紧凑、适应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油破乳脱水处理等领域。对油-水聚结分离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废油乳化液聚结分离破乳脱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包括:油-水乳化液碰撞聚结和润湿聚结2种聚结类型的基本原理;乳化液特性、操作条件和床层特性3类聚结分离性能的影响因素;不同类型聚结分离材料的优缺点;耦合电场或机械振动等强化聚结分离技术;现有发展成熟的聚结设备。在此基础上,对废油乳化液聚结分离破乳脱水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废油乳化液聚结分离破乳脱水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应丰富理论体系、优化聚结模型、设计新型材料、多场耦合强化,最终才能实现废油乳化液聚结分离技术体系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油 聚结分离 聚结材料 耦合强化 聚结分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材料再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晓咏 欧阳平 陈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7-40,42,共5页
综述了吸附材料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可概括为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再生,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吸附材料 吸附剂 再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两相流的稀疏离散相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彬 颜欢 +1 位作者 刘阁 韩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400-3412,共13页
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广泛存在于化工、储运、分离等工程实际应用中,其复杂的湍流运动规律的描述是目前两相流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对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模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从离散相轨道模型的理论依据、建模过程... 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广泛存在于化工、储运、分离等工程实际应用中,其复杂的湍流运动规律的描述是目前两相流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对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模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从离散相轨道模型的理论依据、建模过程、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应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离散相既定轨道模型、随机轨道模型、改进随机轨道模型等模型,并针对离散相和连续相间的相互耦合关系进行了阐述,进而对相应的模型进行了评价;并指出离散相轨道模型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对连续相脉动速度进行随机处理提出基于随机Fourier级数描述离散相合力的改进随机轨道模型,从而较好地描述离散相的运动规律,同时结合考虑两相耦合的方法建立两相流的全耦合振动动力学模型,可全面、系统地描述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的运动特征,为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模型的深入发展提供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两相流 离散相模型 随机轨道模型 稀疏离散相 两相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油三场耦合破乳脱水工艺与装置 被引量:9
6
作者 龚海峰 张贤明 +2 位作者 彭烨 尚浩浩 汪静姝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4-167,共4页
通过提出联合旋流离心场、脉冲电场及真空温度场三场耦合破乳脱水的工艺设计构想,设计了电场-旋流耦合破乳单元和真空加热破乳单元联合脱水工艺流程。运用三维建模,优化整体机构布局,设计开发废润滑油三场破乳脱水净化装置。试验结果表... 通过提出联合旋流离心场、脉冲电场及真空温度场三场耦合破乳脱水的工艺设计构想,设计了电场-旋流耦合破乳单元和真空加热破乳单元联合脱水工艺流程。运用三维建模,优化整体机构布局,设计开发废润滑油三场破乳脱水净化装置。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与传统的净化工艺相比较,具有能耗小、耗时短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乳脱水 三场 耦合 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污染物对变压器油氧化安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彬 韩超 刘阁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66-2573,共8页
氧化安定性是标志变压器油抵抗外界氧化性物质能力的指标,油液中颗粒物的存在极易影响油液的氧化安定性能。根据ISO4406标准,采用均匀设计法,配制了24组含Cu、Fe、SiO_2的不同粒径不同污染度的颗粒污染物油样并对其进行了热氧化实验,测... 氧化安定性是标志变压器油抵抗外界氧化性物质能力的指标,油液中颗粒物的存在极易影响油液的氧化安定性能。根据ISO4406标准,采用均匀设计法,配制了24组含Cu、Fe、SiO_2的不同粒径不同污染度的颗粒污染物油样并对其进行了热氧化实验,测试了热氧化前后油样的酸值,获得了不同组分、不同含量的颗粒物对油液氧化安定性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油中不同组分、不同粒径、不同含量的颗粒物与油样氧化安定性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应用建立的Cu、Fe颗粒与油液氧化安定性之间的数学模型对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39 9、0.442 1×10^(-2);含有SiO_2非金属颗粒油液的热氧化后酸值小于含金属颗粒油液的热氧化后酸值,金属颗粒在粒直径为15μm时对变压器油氧化安定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变化范围为0.066×10^(-3),油液氧化安定性随着铜、铁颗粒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油中SiO_2颗粒的存在延缓了油液的老化速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液的氧化安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染物 变压器油 酸值 氧化安定性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非对称应力载荷下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化和寿命预测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凌 张贤明 +2 位作者 刘飞 欧阳平 贾艳艳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8-755,共8页
将弹性模量、等效模量、总应变能密度及平均应变的变化作为损伤变量,对镁合金非对称应力载荷下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化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寿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选取总应变能密度或平均应变的变化作为损伤变量可以描述镁合金非对称应... 将弹性模量、等效模量、总应变能密度及平均应变的变化作为损伤变量,对镁合金非对称应力载荷下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化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寿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选取总应变能密度或平均应变的变化作为损伤变量可以描述镁合金非对称应力载荷下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化,相应的寿命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选取平均应变的变化作为损伤变量所得损伤曲线具有更好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非对称应力载荷 低周疲劳 疲劳寿命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污染物对变压器油理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韩超 陈彬 刘阁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56-1163,共8页
变压器油中存在颗粒污染物极易使油液劣化,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从实验角度探讨了颗粒污染物对油液性能的影响规律。根据均匀设计法,配制了不同颗粒含量、不同污染度的含Cu、Fe颗粒油样和含Cu、Fe、SiO_2颗粒的油样各24个,测试了油样的4... 变压器油中存在颗粒污染物极易使油液劣化,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从实验角度探讨了颗粒污染物对油液性能的影响规律。根据均匀设计法,配制了不同颗粒含量、不同污染度的含Cu、Fe颗粒油样和含Cu、Fe、SiO_2颗粒的油样各24个,测试了油样的40℃运动黏度、击穿电压以及热氧化实验前后酸值,并比较了含和不含SiO_2颗粒油样的这些理化性能变化的差别。结果表明,颗粒污染度对油液理化性能的影响较大。随着污染度的增加,含Cu、Fe、SiO_23种颗粒油样的运动黏度呈下降趋势,其变化幅度为0.96mm^2/s;击穿电压呈下降趋势,其变化幅度为25.4kV;油液热氧化后酸值升高,变化幅度为0.073mgKOH/g。含SiO_2颗粒的油样的击穿电压和酸值的变化趋势与不含SiO_2颗粒的油样的基本一致,含有SiO_2颗粒的油样的击穿电压比不含SiO_2颗粒的油样击穿电压要大,SiO_2颗粒对油液热氧化前后酸值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油 颗粒污染物 理化性能 均匀设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脉冲电场破乳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凌 龚海峰 +2 位作者 张贤明 刘先斌 欧阳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604-2607,共4页
对高压脉冲电场破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包括高压脉冲电场破乳机理以及电场强度、电场频率、占空比等电场参数对高压脉冲电场破乳的影响,同时对高压脉冲电场破乳器的研究设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包括电极材料与形式、电破乳器结构等,在... 对高压脉冲电场破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包括高压脉冲电场破乳机理以及电场强度、电场频率、占空比等电场参数对高压脉冲电场破乳的影响,同时对高压脉冲电场破乳器的研究设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包括电极材料与形式、电破乳器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对目前高压脉冲电场破乳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高压脉冲电场破乳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脉冲电场 破乳 电场参数 电破乳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渣与活性白土吸附废润滑油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凌 曾亚 +2 位作者 张贤明 欧阳平 刘先斌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6-918,923,共4页
为研究高炉渣用于废润滑油吸附的可能性,以废润滑油中的酸性组分作为考察指标,采用静态吸附法进行了高炉渣与活性白土吸附废润滑油的对比实验,考察吸附剂投加量、搅拌转速、吸附温度及吸附时间下高炉渣与活性白土对废润滑油的吸附效果... 为研究高炉渣用于废润滑油吸附的可能性,以废润滑油中的酸性组分作为考察指标,采用静态吸附法进行了高炉渣与活性白土吸附废润滑油的对比实验,考察吸附剂投加量、搅拌转速、吸附温度及吸附时间下高炉渣与活性白土对废润滑油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优化的吸附条件为投加量0.2 g/m L、搅拌转速800 r/min、吸附温度100℃、吸附时间180 min。在此条件下,高炉渣与活性白土对废润滑油均有着较好的吸附效果(去除率>70%),且吸附效果相差不大,去除率仅相差4.5%。同时,高炉渣可经改性来提高吸附性能,因此,高炉渣作为废润滑油吸附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润滑油 高炉渣 活性白土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氏假单胞菌PS59产脂肪酶发酵条件及脂肪酶洗涤性能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金辉 李晓路 +1 位作者 姜岩 王海宽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6-193,共8页
旨在对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PS59产脂肪酶发酵培养基进行单因子优化及响应面分析,选择出最佳的碳氮源,并分别对加酶量、洗涤时间、洗涤温度、洗涤pH和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对脂肪酶洗涤效果的影响进行评估,确定各个因素最佳... 旨在对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PS59产脂肪酶发酵培养基进行单因子优化及响应面分析,选择出最佳的碳氮源,并分别对加酶量、洗涤时间、洗涤温度、洗涤pH和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对脂肪酶洗涤效果的影响进行评估,确定各个因素最佳值。结果表明,实验室培养施氏假单胞菌产脂肪酶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大豆蛋白胨。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L):大豆蛋白胨22.39 g,蔗糖10 g,K_2HPO_4·3H_2O 1 g,MgSO_4·7H_2O 0.5 g,无水CaCl_2 0.05 g,橄榄油8.1 g,pH 8.1,培养温度30℃,培养36 h获得平均脂肪酶产量为36.12±1.32 U/mL,相对于起始酶活15.65±4.81 U/mL,产量提高了1.3倍。确定最佳洗涤效果加酶量为100 U,最佳洗涤温度为25℃,最佳洗涤时间为25 min,洗涤pH对该脂肪酶洗涤效果影响不大。在最佳洗涤条件下,加酶洗涤液的洗涤效率可以提高3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假单胞菌 脂肪酶 发酵条件优化 洗涤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物对变压器油表面张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彬 韩超 +2 位作者 刘阁 邓阳琴 金兴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1-196,共6页
根据ISO4406标准,采用均匀设计法,配制了24组含Cu、Fe、Si O2的不同粒径、不同污染度的颗粒污染物油样并对其进行了表面张力测试,得到随着颗粒物含量的增加,油液表面张力值呈现增加的趋势。采用Takagi-Sugeno模糊原理对油液中不同粒径... 根据ISO4406标准,采用均匀设计法,配制了24组含Cu、Fe、Si O2的不同粒径、不同污染度的颗粒污染物油样并对其进行了表面张力测试,得到随着颗粒物含量的增加,油液表面张力值呈现增加的趋势。采用Takagi-Sugeno模糊原理对油液中不同粒径和含量的Cu、Fe、Si O2混合颗粒物与油样的表面张力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建模。结果表明:根据所建立的不同粒径和含量的Cu、Fe、Si O2颗粒物与表面张力性能关系的T_S模糊模型,获取了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是0.9124、0.016;油中Cu、Fe、Si O2混合颗粒物在粒径为5μm、15μm时对变压器油表面张力的影响较为显著;由于油液分子作用力与颗粒的吸附能出现饱和-动态平衡作用,随着颗粒数的增加油液表面张力的变化较大,油液表面张力的变化量分别为0.067MN/m、0.042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油 颗粒物 表面张力 T_S模糊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表面润湿特性组合筛网分离油-水乳化液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云 龚海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3-1492,共10页
通过CuCl_(2)-HCl溶液浸渍及硬脂酸(STA)表面修饰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制备了具有超疏水/超亲油和超亲水/超亲油润湿特性的不锈钢筛网膜,并利用环氧树脂AB胶将2种不同润湿特性的筛网黏结后,得到具有双表面润湿特性的组合筛网,采用组合筛网... 通过CuCl_(2)-HCl溶液浸渍及硬脂酸(STA)表面修饰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制备了具有超疏水/超亲油和超亲水/超亲油润湿特性的不锈钢筛网膜,并利用环氧树脂AB胶将2种不同润湿特性的筛网黏结后,得到具有双表面润湿特性的组合筛网,采用组合筛网作为分离部件的实验装置对水包油(O/W)型乳液进行分离,考察组合筛网层间距和孔径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组合筛网能够分离无表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剂稳定的O/W型乳液,具有很高的分离效率(提取液质量分数均不小于98%)。当两层筛网层间距为0.3 mm,第一层、第二层筛网孔径分别为0.100、0.180 mm时,其分离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不锈钢网 润湿性 双表面 环氧树脂AB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真空分离过程中气体速率对其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阁 陈彬 +1 位作者 张贤明 沈顺祥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31-1237,共7页
为了获取气体速率对油水分离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考虑了油水汽气四相流、水滴蒸发相变等因素,建立了滤油机的油水分离流场的数学物理模型以及水滴运动蒸发的相变方程;分析了不同气体速率对油水分离过程中的油水气四相体积分数分布以及... 为了获取气体速率对油水分离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考虑了油水汽气四相流、水滴蒸发相变等因素,建立了滤油机的油水分离流场的数学物理模型以及水滴运动蒸发的相变方程;分析了不同气体速率对油水分离过程中的油水气四相体积分数分布以及轴向脱水率的影响规律,表明了不同气体速率情况下油水汽气四相流的动态特性,且气体速率会显著影响油水分离的脱水效率,对深入研究滤油机的油水分离机理奠定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速率 油水分离 四相流 脱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氏不动杆菌LP28低温碱性脂肪酶分离纯化及洗涤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金辉 张杰 +1 位作者 姜岩 王海宽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91-1695,共5页
对菌株LP28发酵产的低温碱性脂肪酶进行了分离纯化,菌体发酵液经过离心、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及Sephadex G-75凝胶过滤等步骤处理,比活力达76.66 U/mg,纯化倍数达36.16倍,回收率为14%。菌株LP28所产的脂肪酶... 对菌株LP28发酵产的低温碱性脂肪酶进行了分离纯化,菌体发酵液经过离心、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及Sephadex G-75凝胶过滤等步骤处理,比活力达76.66 U/mg,纯化倍数达36.16倍,回收率为14%。菌株LP28所产的脂肪酶洗涤性能分析显示,洗涤温度在30℃、p H 8.0、加酶量为100 U、洗涤剂添加量为0.25%时,其洗涤效果最佳,去油率达35%。且该酶对多种底物具有特异性,并对蛋白酶及市售洗衣粉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说明Acinetobacter johnsonii LP28脂肪酶具有洗涤剂添加剂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氏不动杆菌 低温碱性脂肪酶 分离纯化 洗涤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低周疲劳损伤演化模型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凌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14-1120,共7页
通过铸造镁合金AZ91D和变形镁合金AZ31B室温环境应力控制的低周疲劳试验,基于连续损伤力学,选取平均应变的变化作为损伤变量,将镁合金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化划分为损伤初始阶段、损伤稳定阶段和循环末期的快速损伤阶段,各阶段的损伤分别以... 通过铸造镁合金AZ91D和变形镁合金AZ31B室温环境应力控制的低周疲劳试验,基于连续损伤力学,选取平均应变的变化作为损伤变量,将镁合金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化划分为损伤初始阶段、损伤稳定阶段和循环末期的快速损伤阶段,各阶段的损伤分别以形核损伤、微裂纹损伤和主裂纹损伤为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阶段损伤模型和两阶段损伤模型,并用上述损伤模型进行了镁合金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经典的低周疲劳损伤模型,采用三阶段损伤模型和两阶段损伤模型所得损伤曲线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能较好地反映镁合金低周疲劳损伤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低周疲劳 损伤演化 损伤变量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压力对含悬浮颗粒油液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陈彬 刘阁 《计算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5-792,共8页
油液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颗粒物,影响油液的正常使用,甚至出现设备故障,因而分析含悬浮颗粒油液的动态特征,掌握在不同压力变化条件下油液及颗粒物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两相流体理论建立了含悬浮颗粒油液的悬浮流动力... 油液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颗粒物,影响油液的正常使用,甚至出现设备故障,因而分析含悬浮颗粒油液的动态特征,掌握在不同压力变化条件下油液及颗粒物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两相流体理论建立了含悬浮颗粒油液的悬浮流动力学模型,通过特征线法进行了数值求解,将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所建模型,分析了不同系统压力条件下悬浮流中各相的脉动规律。结果表明,流场中各相参数的脉动幅值随着系统压力的增加而增大;管路始端和终端各相参数的脉动时刻分别位于1/4脉动周期(T)的奇数倍和偶数倍处,管路中段各相参数的脉动时刻则位于T/8的奇数倍处;悬浮颗粒速度会受到油液速度拖曳力作用,其变化趋势与油液速度基本一致,颗粒浓度分布与油液压力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压力 悬浮颗粒 两流体理论 特征线法 脉动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污染物对变压器油击穿电压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彬 韩超 刘阁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903-3909,共7页
变压器油中存在的固体颗粒物极易劣化油液的理化性能,尤其是金属颗粒对绝缘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根据ISO4406标准,采用均匀设计法,配制了24组含Cu、Fe、SiO2的不同粒径不同污染度的颗粒污染物油样并对其进行了击穿电压性能测试,获得了... 变压器油中存在的固体颗粒物极易劣化油液的理化性能,尤其是金属颗粒对绝缘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根据ISO4406标准,采用均匀设计法,配制了24组含Cu、Fe、SiO2的不同粒径不同污染度的颗粒污染物油样并对其进行了击穿电压性能测试,获得了不同组分、颗粒含量对油液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根据测试数据建立了油样中不同粒径、含量的颗粒物与油样击穿电压之间的支持向量机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实验验证集利用所建模型获得的决定系数为0.9551、均方根误差为0.181×10^-2;随着Cu、Fe、SiO2颗粒含量的增加,油液的击穿电压减小;颗粒污染物在5-25μm范围内对油液击穿电压影响较为显著,且粒径越大,油液击穿电压值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染物 粒径 变压器油 击穿电压 绝缘特性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探讨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凌 张贤明 +2 位作者 刘飞 欧阳平 贾艳艳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2-518,共7页
通过铸造镁合金AZ91D和变形镁合金AZ31B室温环境下应力控制的低周疲劳试验,采用Basquin模型、SWT模型、应变能-寿命模型等模型进行了镁合金低周疲劳的寿命预测。在此基础上,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将镁合金的低周疲劳... 通过铸造镁合金AZ91D和变形镁合金AZ31B室温环境下应力控制的低周疲劳试验,采用Basquin模型、SWT模型、应变能-寿命模型等模型进行了镁合金低周疲劳的寿命预测。在此基础上,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将镁合金的低周疲劳损伤视为一个不可逆的耗散过程,用熵来反映系统的耗散过程,并以每一次循环的平均应变增量来反映平均应力对材料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镁合金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用该模型进行了镁合金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同时相比上述其他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低周疲劳 疲劳寿命 平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