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普通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间质型胃癌复发风险相关的肿瘤细胞及微环境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潘雨薇 谭玉婷 +7 位作者 薛锐 储召乐 刘碧颖 李先锋 王涛 王斌 张璇 杨永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3-452,共10页
目的整合多组学数据解析间质型胃癌(mesenchymal-subtype gastric cancer,Mes-GC)临床特性,探究与间质型胃癌复发风险相关的肿瘤细胞及微环境特征。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组织样本,包括1... 目的整合多组学数据解析间质型胃癌(mesenchymal-subtype gastric cancer,Mes-GC)临床特性,探究与间质型胃癌复发风险相关的肿瘤细胞及微环境特征。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组织样本,包括19例弥漫型胃癌、22例肠型胃癌与23例混合型胃癌患者的组织,用于转录组和基因组测序;整合包括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GEO)以及国家基因组科学中心(National Genomics Data Center,NGDC)数据库资源,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间质型胃癌与非间质型胃癌在临床特性以及肿瘤微环境特征等方面的异同。结果相比非间质型胃癌,间质型胃癌临床分期较晚、肿瘤浸润程度深、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间质型胃癌生存期短、极易复发、临床预后差(P<0.05);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数据分析揭示了间质型胃癌肿瘤细胞高表达干性、转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基因,肿瘤微环境中髓系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显著升高,其中成纤维细胞含量升高最为明显(P<0.05),且成纤维细胞含量越高患者预后越差。结论间质型胃癌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干性和EMT特征,肿瘤微环境中富集髓系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间质细胞,这些特征可能是导致间质型胃癌预后差、易复发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型胃癌 肿瘤微环境 生物信息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食管癌患者生存随访调查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雷海科 廖忠莉 +7 位作者 李小升 周琦 赵玉兰 何美 陈伟庆 周宏 张维 吴永忠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8-105,共8页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均在前10位。目前重庆地区关于食管癌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报道较少,通过分析重庆市有特殊病种医保的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情况,为食管癌的预后评价及防治提供参考依...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均在前10位。目前重庆地区关于食管癌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报道较少,通过分析重庆市有特殊病种医保的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情况,为食管癌的预后评价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重庆市恶性肿瘤特病办理系统中2000年1月—2018年12月确诊的1622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的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职业。临床治疗及病理学检查情况包括手术与否、病理类型、TNM分期。预后因素分析采用门诊、电话方式随访,以患者死亡为终点,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31日。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8.0绘制生存曲线。结果:人口学特征显示,1622例食管癌患者年龄28~99岁,平均年龄(65.37±9.99)岁;男性患者1425例(占87.25%);汉族患者1601例(占98.71%);已婚患者1529例(占94.27%);患者职业是企业单位和(或)工人的人数较多,有473例(占29.16%)。临床治疗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741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占45.68%);患者病理学类型最多的是鳞癌,1272例(占83.68%);1042例患者有临床分期,其中Ⅲ~Ⅳ期有758例(占72.74%);中高度分化程度的患者511例(占82.82%)。患者随访结果结果显示,成功随访1289例(79.47%);研究对象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0.57个月(95%CI:18.31~22.83),1、3、5年观察生存率分别为65.22%、37.14%、26.93%。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婚姻状况、浸润深度(T)、有无阳性淋巴结(N)、是否远处转移(M)、临床分期、是否手术与患者的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民族、职业、组织分化程度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是否手术、浸润深度(T)、有无阳性淋巴结(N)是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食管癌患者的预后较差,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手术治疗和浸润深度T1-T2、T3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特病患者 生存随访 观察生存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肺癌患者心理困扰影响因素模型 被引量:13
3
作者 田旭 唐玲 +3 位作者 刘晓玲 唐榕英 皮远萍 陈伟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119,共9页
目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肺癌患者心理困扰影响因素模型。方法 :便利抽取441名住院肺癌患者,采用问卷或量表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心理困扰、病耻感、疾病感知、社会支持、知觉压力、应对方式、正念及自尊,并使用结构方程分析上述因素... 目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肺癌患者心理困扰影响因素模型。方法 :便利抽取441名住院肺癌患者,采用问卷或量表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心理困扰、病耻感、疾病感知、社会支持、知觉压力、应对方式、正念及自尊,并使用结构方程分析上述因素与心理困扰的关系。结果: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建立的肺癌患者心理困扰影响因素模型拟合度较好,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心理困扰有直接(β=-0.540,P=0.001)和间接负向(β=-0.003)效应,知觉压力对心理困扰有直接(β=0.181,P=0.001)和间接正向(β=0.004)效应,应对方式对心理困扰有直接正向效应(β=0.114,P=0.005),正念(β=-0.021)与病耻感(β=-0.201)对心理困扰有间接负向效应,文化程度对心理困扰有直接(β=0.147,P=0.003)和间接正向(β=0.026)效应,家庭收入对心理困扰有直接负向(β=-0.105,P=0.027)和间接正向(β=0.108)效应,年龄对心理困扰有直接负向效应(β=-0.101,P=0.019),职业状态对心理困扰有直接正向效应(β=0.094,P=0.032),饮酒史(β=0.031)与肿瘤分期(β=0.031)对心理困扰有间接正向效应。结论:本研究构建出的肺癌患者心理困扰影响因素模型理论可接受,因素的路径分析表明肺癌患者心理困扰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知觉压力、正念、病耻感、年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状态、肿瘤分期是肺癌患者心理困扰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心理困扰 风险预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L-17A通过抑制DEL-1参与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诚 杨青青 +1 位作者 陈邦涛(指导) 陈伟庆(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94-1498,共5页
目的:探讨IL-17A通过抑炎介质内皮细胞发育调节基因-1(DEL-1)参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CHB患者组(80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外周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ELISA和qPCR分别检测血清、PBMC中IL-17A与DEL-1的蛋... 目的:探讨IL-17A通过抑炎介质内皮细胞发育调节基因-1(DEL-1)参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CHB患者组(80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外周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ELISA和qPCR分别检测血清、PBMC中IL-17A与DEL-1的蛋白及mRNA水平;分别采用HBV病毒上清液(VS)、重组IL-17A与DEL-1蛋白体外刺激对照组PBMC、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与人正常肝细胞(LO2),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IL-17A与DEL-1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B组血清DEL-1显著降低(P<0.001),并与血清IL-17A及谷丙转氨酶含量均呈负相关(r<0,P<0.01);DEL-1 mRNA在2组人群PBMC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9),且VS刺激不影响PBMC或THP-1细胞中DEL-1含量,但可上调IL-17A表达,该上调作用能被重组DEL-1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O2细胞表达高丰度的DEL-1蛋白,其不受VS刺激影响,但可被重组IL-17A剂量依赖性地下调。结论:CHB患者高水平的血清IL-17A可能通过抑制肝细胞DEL-1表达促进HBV感染引发肝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 内皮细胞发育调节基因-1 慢性乙型肝炎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尿蛋白组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艳红 周明明 李爱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183-2191,共9页
目的基于蛋白组学鉴定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方法纳入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院ICU收治且诊断为感染性休克的100例患者,其中42例合并AKI(AKI组),58例未发生AKI(NAKI组)。分别在患者感... 目的基于蛋白组学鉴定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方法纳入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院ICU收治且诊断为感染性休克的100例患者,其中42例合并AKI(AKI组),58例未发生AKI(NAKI组)。分别在患者感染性休克诊断后12 h和24 h收集尿液,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通过比较聚类分析识别与损伤程度相关的全局蛋白质组模式,并确定感染性休克合并AKI的早期生物标志物。采用ELISA试剂盒分析尿液样品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几丁质酶样蛋白3(chitinase-like protein 3,Chil3)、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8,S100A8)和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含量。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量化生物标志物的性能。结果与NAKI组相比,AKI组患者SCr、乳酸和全因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eGFR显著降低(P<0.001)。代谢组学分析显示,AKI患者中与细胞外基质和急性期反应相关的蛋白质在感染性休克诊断后增加,与离子、氨基酸和代谢物排泄相关的蛋白质以及与线粒体相关的蛋白质减少。全局蛋白质组模式分析显示,NGAL、Chil3、S100A8和CP为感染性休克合并AKI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ELISA法验证结果显示,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的NGAL、Chil3、S100A8和CP显著高于NAKI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GAL、Chil3、S100A8和CP表达与SCr呈显著正相关(r=0.276、0.391、0.789、0.721,均P<0.001)。ROC分析显示,标志物组合对感染性休克合并AKI具有较大诊断性能,在12 h和24 h的AUC分别为0.901和0.958。结论基于蛋白组学鉴定的NGAL、Chil3、S100A8和CP可作为识别感染性休克合并AKI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组学 感染性休克 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物学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