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1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 被引量:15
1
作者 徐煜辉 孙国春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16,共6页
从专业教育的本质看,教学体系应该是整体连贯并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因此随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正式建立,城乡规划教学体系必然面临改革。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在立足山地环境的基础上,在新的发展机遇到来之际,从分析目前一级学科培... 从专业教育的本质看,教学体系应该是整体连贯并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因此随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正式建立,城乡规划教学体系必然面临改革。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在立足山地环境的基础上,在新的发展机遇到来之际,从分析目前一级学科培养人才的现实要求与学科均衡发展的科学规律出发,梳理出本科与研究生专业教育在一级学科目标体系导向下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专家与同行院校的先进理念,从教学改革原则、方法框架、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等层面提出适应自身需求的教学创新体系设想,并在改革实践中逐一落实与检验,为适应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专业教育做出了积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学 一级学科建设 教学体系创新 改革实践 重庆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大学古典园林测绘实习课程建设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许芗斌 杜春兰 +1 位作者 李莉 夏晖 《风景园林》 2017年第9期118-122,共5页
古典园林测绘实习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调研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作为历史理论、规划设计、测量与制图等课程的实践延伸,另一方面也是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论的基础。重庆大学风景园林专业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古典园林测绘课程在... 古典园林测绘实习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调研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作为历史理论、规划设计、测量与制图等课程的实践延伸,另一方面也是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论的基础。重庆大学风景园林专业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古典园林测绘课程在延续传统测绘实习课程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特色主要在于通过"测绘—研究"全程化模式的建立,拓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古典园林测绘 教学环节组织 课程建设 重庆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设计思维训练的风景园林实践课程系列化建构研究——以重庆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骏 《风景园林》 2018年第A01期68-74,共7页
风景园林是综合性、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实践类课程历来是风景园林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创新时代的到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探寻创造力培养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提升实践课程在学生创造... 风景园林是综合性、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实践类课程历来是风景园林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创新时代的到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探寻创造力培养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提升实践课程在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的效果,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围绕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设计思维训练展开研究,在辨析创造力与设计思维关系的基础上,以重庆大学风景园林实践系列化课程建构的教学成果为例,针对新时代本科教学的特点和问题,探讨实践系列化课程建构的内在逻辑、内容组成和具体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依循设计思维训练的逻辑,从情感、认知、知识、表达等方面突破创造力培养障碍,建构实践课程系列化体系,以提升实践课程在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实践课程体系 设计思维 创造力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崖壁景观特征及保护利用策略——以重庆两江四岸区域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波 张钰姣 杜春兰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21,共8页
【目的】崖壁作为山地城市重要的地域性景观之一,在城市意象、社会生活和相关城市职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崖壁景观的地位和角色也逐渐发生变化。崖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于城市及其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崖壁景观... 【目的】崖壁作为山地城市重要的地域性景观之一,在城市意象、社会生活和相关城市职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崖壁景观的地位和角色也逐渐发生变化。崖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于城市及其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崖壁景观的系统性认知比较匮乏。【方法】以崖壁景观分布集中的重庆两江四岸区域为例,综合运用实地调查、史料梳理、Arc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对山地城市崖壁景观特征及保护利用途径进行深入调查和讨论。【结果】两江四岸区域崖壁景观在总体空间分布上呈现依附山形地势与滨江临水两大特征;在空间形态上可划分为自然崖壁、人工介入崖壁,人工崖壁3种类型,自然崖壁生境类型丰富多样,人工介入崖壁和人工崖壁则相对单一;崖壁景观提供了多元复合的功能空间,是重要的人文景观载体。【结论】从崖壁空间功能转型、周边资源整合利用和自然生境保育3个方面提出崖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山地城市崖壁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崖壁景观 崖壁空间 崖壁生境 景观特征 山地城市 重庆两江四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高温热浪灾害空间识别与风险评估——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海静 马金辉 杨雨飞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103,共9页
【目的】以重庆市为代表的山地城市高温热浪问题突出,对高温热浪风险进行准确识别与科学评估是增强城市韧性和气候适应性的重要途径。【方法】采集社会经济、地理信息和人口数据,识别高温热浪风险要素,构建以“危险性—山地城市暴露度... 【目的】以重庆市为代表的山地城市高温热浪问题突出,对高温热浪风险进行准确识别与科学评估是增强城市韧性和气候适应性的重要途径。【方法】采集社会经济、地理信息和人口数据,识别高温热浪风险要素,构建以“危险性—山地城市暴露度—脆弱性”为框架的山地城市高温热浪风险评估体系,并选择重庆市2018年7—9月典型高温热浪事件展开评估。【结果】极高和高风险区县都分布在中心城区以内,其高温热浪平均风险水平超出中等级风险区的2倍,由危险性和暴露度共同主导,越靠近中心,综合风险越高;危险性与暴露度都呈“近高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则为“近低远高”;危险性较小的区县往往收入、医疗、教育水平有限,脆弱性明显高于中心城区;根据高温热浪风险主导因子的不同,以“局地优化、区域互补”为思路,提出山地城市热灾害风险应对策略与规划建议。【结论】完善了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体系,推动构建健康、安全、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为落实山地城市气候韧性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气候变化 高温热浪 热灾害空间分布 风险评估 规划应对策略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山地小城镇功能体系建构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勇 汪洋 +2 位作者 樊瀞琳 方辰昊 郑冉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2-77,共6页
科学建构小城镇功能体系是发展小城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为此,研究采用GIS空间分析、竞争力分析、区位商计算和断裂点计算等方法,从"总—分"两个层次和"内—外"两个角度建立西南山地小城镇... 科学建构小城镇功能体系是发展小城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为此,研究采用GIS空间分析、竞争力分析、区位商计算和断裂点计算等方法,从"总—分"两个层次和"内—外"两个角度建立西南山地小城镇功能体系分析与计算模型,完成重庆都市地区以外17个区(县)小城镇功能体系建构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西南山地小城镇在功能类型上可分为综合型和专业型;在功能结构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构成了主次序列明确的功能体系;以此为基础,提出重庆都市地区以外17个区(县)小城镇的总体定位和主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地 小城镇 功能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保护的山地城市小规模农地规划管控技术--以重庆市永川区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邢忠 谢雨丝 《风景园林》 2022年第8期114-119,共6页
山地城市中零散分布的小规模农地存量可观、潜在生境价值明显,实际中却少受重视。基于山地城市小规模农地的多样性生境价值,在分析重庆市永川区研究区域内小规模农地生境价值的基础上,探析小规模农地景观格局因子及近邻土地利用方式对... 山地城市中零散分布的小规模农地存量可观、潜在生境价值明显,实际中却少受重视。基于山地城市小规模农地的多样性生境价值,在分析重庆市永川区研究区域内小规模农地生境价值的基础上,探析小规模农地景观格局因子及近邻土地利用方式对其生境价值的影响及其量化关系。研究表明:1)经InVEST模型模拟,山地城市小规模农地生境质量指数较高,是部分城市动植物的适宜生境,且作为生态“踏脚石”可提高周边绿色斑块的连通性;2)小规模农地生境价值与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形状指数具有相关性,且与“毗邻林地”“毗邻城市建设用地”2个因子的相关性高,小规模农地与林地结合更有利于生境保护。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山地城市高价值小规模农地的甄别、空间形态引导、“可相容性”用地融入等一系列规划管控技术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系统 山地城市 小规模农地 生境价值 规划管控技术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分地形多尺度响应的山地城市公园空间适应性设计与精明增效 被引量:1
8
作者 肖竞 曹珂 +1 位作者 杨亚林 李若晨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0,共8页
基于存量更新时期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和提质增效目标,针对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地城市公园空间“精明增效”问题,提出细分地形多尺度响应的设计应对思路,将山地城市公园的基址地形细分为山岭、丘岗、谷凼3种宏观地类,陡崖、坡坎、麓坡、单... 基于存量更新时期城市空间精细化利用和提质增效目标,针对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地城市公园空间“精明增效”问题,提出细分地形多尺度响应的设计应对思路,将山地城市公园的基址地形细分为山岭、丘岗、谷凼3种宏观地类,陡崖、坡坎、麓坡、单丘、多丘、沟谷、坑凼7种中观地形,以及崖边、崖顶、缓坡、陡坡、陡坎、麓边、麓底、丘顶、丘缘、丘底、谷缘、谷底、坑缘、坑底14种微观址位;从城市空间、园区空间、场所空间三重空间尺度,梳理出地段功能统筹、城园视线导控、园区功能区划、园路交通组织、园景体系建构、特色空间营建、一体化场地设计7项设计响应要素;以“低成本、低扰动、高适应性、高质效”为精明内涵,以城市人居空间综合质效提升、公园园区空间建设使用质效提升、游憩场所空间体验感知质效提升为增效目标,提炼总结出基于细分地形多尺度响应的山地城市公园空间适应性设计与精明增效方法,以期为存量更新时期山地城市公园空间提质增效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地城市 城市公园 细分地形 层级传导 适应性设计 存量更新 空间质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治理背景下我国城市更新后评估研究述评——基于“类型——尺度”的整体视角
9
作者 黄瓴 刘祖康 骆骏杭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4,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目标下,城市更新应承担起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城市更新后评估是城市更新全生命管理周期的重要环节,自2021年衔接城市体检工作以后,其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总结我国城市更新后评估... 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目标下,城市更新应承担起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城市更新后评估是城市更新全生命管理周期的重要环节,自2021年衔接城市体检工作以后,其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总结我国城市更新后评估研究的时空特征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类型—尺度”整体分析框架,对当前国内城市更新后评估既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我国城市更新后评估经历了从经济效益到综合效益的价值转变,研究整体呈现滞后性、零碎性特征;不同类型城市更新后评估在相同尺度下的关注重点存在共性,更新类型与空间尺度是影响后评估指标体系差异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当前城市更新后评估指标构建缺乏对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深刻理解,评估方法有待改进。最后对现代化治理背景下城市更新后评估研究进行了角色反思与未来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我国城市更新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后评估 现代化治理 类型—尺度 整体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景观触媒效应下城市后工业景观设计推动山地城市更新的途径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哲 朱捷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有必要...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触媒效应 山地城市 城市后工业景观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视角下养老机构空间可达性对区域入住率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金辉 黄海静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3,115,共9页
区域入住率反映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与使用情况,从空间视角探究区域入住率特征及可达性影响机理是实现健康普及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不同出行方式下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利用Dagum基尼... 区域入住率反映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与使用情况,从空间视角探究区域入住率特征及可达性影响机理是实现健康普及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不同出行方式下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入住率的公平性及其差异来源,并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量化分析空间可达性对区域入住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步行可达性对区域入住率影响最为显著,且呈现西北到东南逐级递减的空间异质性;(2)养老机构入住率存在明显不平衡性,区域间差异明显高于区域内差异,是总体不平衡性的主要来源;(3)地铁、驾车和公交车的可达性呈现以渝中区为核心的空间聚集特征,而步行可达性则呈点状分散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先识别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机构 空间可达性 入住率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岩裂隙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新方法
12
作者 郑志伟 刘先珊 +5 位作者 白冰 雷宏武 张天成 于明智 孙梦 黄子宣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3,共12页
在干热岩地热开发中,综合换热系数是评价裂隙流体换热性能的关键参数。针对现有计算方法多依赖裂隙面温度分布的假设与简化,且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更精确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并对主流公式进行了评价。采用数值模型直... 在干热岩地热开发中,综合换热系数是评价裂隙流体换热性能的关键参数。针对现有计算方法多依赖裂隙面温度分布的假设与简化,且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更精确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并对主流公式进行了评价。采用数值模型直接获取裂隙表面温度分布数据,并提出了新的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公式E),同时给出了换热系数的经验公式F;基于数值模拟数据和试验数据,对各公式(A~F)进行了评价;将公式F嵌入数值模拟程序中进行了现场尺度的换热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公式F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公式E、F均具有较高计算精度和适用性;在所有工况中,现有公式A、D与新提出的公式E、F的变化趋势相似,计算结果较为接近且未出现异常值,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作为一种独立的补充关系,公式F可直接嵌入数值模拟程序中有效模拟现场尺度的流体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系数 干热岩 数值模拟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气态污染物吸附机理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鹏博 冯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87,共21页
室内空气污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源头,也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实现室内空气被动式快速长效净化并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净化方案,需要厘清室内气态污染物的微/介观吸附机理并开发相应的技术体系。通过文献调研,对室内... 室内空气污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源头,也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实现室内空气被动式快速长效净化并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净化方案,需要厘清室内气态污染物的微/介观吸附机理并开发相应的技术体系。通过文献调研,对室内常见气态污染物的2类吸附机理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归纳对比了3种相应的吸附净化技术:1)吸附机理。“物理/化学吸附”机理可适用的污染物种类较多,能实现长效净化,但捕集能力有限且吸附产物易再释放。“催化氧化/还原吸附”机理的优点在于定向净化效率高且催化转化产物无毒,但其适用条件苛刻且无法长效净化;2)吸附技术。“负压过滤吸附技术”基于“物理/化学吸附”机理,其优势在于捕集速率较高、适用场景多元,但其净化空间范围有限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物。“催化吸附净化技术”以“催化氧化/还原吸附”机理为核心,在特定场景下可快速、高效和无害化催化转化污染物,但当前商用光催化空气净化装置效率极低。“生物修复净化技术”建立于植物/微生物对室内气态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代谢作用,其优势为长效绿色持久净化、基本无有害产物,但净化速率极低并且培育成本较高。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吸附机理和技术的特点,最后提出多机理/技术组合使用的思路,以强化捕集各种室内场景下的常见气态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空气品质 气态污染物 捕集净化 吸附机理 吸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硬石膏岩孔隙结构冻融损伤特性
14
作者 候超 靳晓光 +1 位作者 何杰 方智远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8-617,共10页
为研究寒区遭受冻融作用的石膏质岩石的细观和微观孔隙结构损伤特性,以硬石膏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试验,获得硬石膏岩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孔隙度、孔径和孔喉分布特征;结合分形理论,推导岩石孔径和孔喉分形维数的计算式,探讨冻融循... 为研究寒区遭受冻融作用的石膏质岩石的细观和微观孔隙结构损伤特性,以硬石膏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核磁共振试验,获得硬石膏岩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孔隙度、孔径和孔喉分布特征;结合分形理论,推导岩石孔径和孔喉分形维数的计算式,探讨冻融循环作用对硬石膏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的影响规律;建立不同孔隙结构及孔隙分形维数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对孔隙度影响程度较大的孔隙结构类型.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硬石膏岩的孔径呈“三峰”型分布,随着冻融次数增加,硬石膏岩微孔(孔径r≤0.100μm)、PT-Ⅰ(r∈(0,0.100]μm)孔喉、孔隙分形维数(D_(P))和孔喉分形维数(D_(PT))呈指数型递减,而中孔(r∈(0.100,1.000)μm)、大孔(r≥1.000μm)、PT-Ⅱ(r∈(0.100,4.000]μm)孔喉和孔隙度则呈指数型递增,规模较大的孔隙、规模较小的孔喉以及孔喉分形维数对硬石膏岩孔隙度的影响程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硬石膏岩 孔隙结构 冻融循环 损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角下传统风貌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重庆市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片区为例 被引量:17
15
作者 左力 王莉娟 李和平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2-47,共6页
针对当前传统风貌区遗产碎片化及历史文脉中断的普遍现象,从强调遗产载体"物质-价值"关联的文化景观视角出发,以重庆市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传统风貌区为例,借助历史档案调查和实地考证,回溯再现传统风貌区近百年的时空变迁过... 针对当前传统风貌区遗产碎片化及历史文脉中断的普遍现象,从强调遗产载体"物质-价值"关联的文化景观视角出发,以重庆市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传统风貌区为例,借助历史档案调查和实地考证,回溯再现传统风貌区近百年的时空变迁过程,厘清文化价值层积演化的内在规律,发掘物质空间与地域人文信息,剖析其文化景观构成要素,最终从价值体系构建、文化空间织补、建筑风貌提升和场所功能重构4个方面探讨了传统风貌区保护更新策略,搭建了传统风貌区保护与更新的总体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传统风貌区 价值层积 构成要素 保护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四所建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特色与启示 被引量:5
16
作者 梁树英 杨黎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48-251,共4页
通过对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天津大学等四所实力较强的建筑院校实验室的考察访问,总结了他们在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方面的特色,得到的启示是:优化实验课程,提升学生综合实力;有序开放实验室,发挥仪器设备效益;建立有效机制,加强... 通过对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天津大学等四所实力较强的建筑院校实验室的考察访问,总结了他们在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方面的特色,得到的启示是:优化实验课程,提升学生综合实力;有序开放实验室,发挥仪器设备效益;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实验室制度;发挥平台优势,拓宽实验室经费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 建筑院校 实验课程 人才队伍 管理模式 平台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镇公交网络结构特征及空间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勇 万丹 冯洁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77,106,共9页
为挖掘山地城镇公交系统专项规划的科学原理,在城乡规划学和复杂性科学交叉领域,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原理和方法,选用重庆市主城区和成都市主城区分别为山地城镇和平原城镇对比样本,构建公交复杂网络模型,建立网络整体、局部和个体结构特... 为挖掘山地城镇公交系统专项规划的科学原理,在城乡规划学和复杂性科学交叉领域,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原理和方法,选用重庆市主城区和成都市主城区分别为山地城镇和平原城镇对比样本,构建公交复杂网络模型,建立网络整体、局部和个体结构特征分析指标体系,揭示了公交网络在山地城镇空间形态约束下的“集聚-破碎”结构特征及其“地形阻隔”空间机理,为山地城镇公交系统专项规划与规划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山地城镇 公交系统 复杂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建筑外遮阳性能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海静 王雅静 陈纲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2,共8页
建筑外遮阳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但单一、不当的遮阳形式却可能阻碍房间的隔热、采光、通风和视野等,从而降低室内环境舒适性。以综合节能为目标,提出建筑外遮阳优化设计思路及方法,以重庆地区为例,基于气候特征分析研究南向和西向窗... 建筑外遮阳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但单一、不当的遮阳形式却可能阻碍房间的隔热、采光、通风和视野等,从而降低室内环境舒适性。以综合节能为目标,提出建筑外遮阳优化设计思路及方法,以重庆地区为例,基于气候特征分析研究南向和西向窗口综合性能好的外遮阳形式。模拟一般办公空间搭建外遮阳实验平台,对其隔热、采光和通风效果进行实地测试和检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外遮阳装置不仅遮阳和降温效果明显,而且,室内采光、通风及视野效果良好,具有综合节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遮阳 环境舒适性 综合性能 建筑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水利工程影响下三峡库区山地城镇沿江风景演变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丹 潘崟 杜春兰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34,共6页
水利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水利工程通过塑造区域整体环境进而影响城市风景的形成与演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对区域环境产生干预和改变,峡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使得这一现象更加凸显,大型水利工程对峡江山地城镇风景系统... 水利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水利工程通过塑造区域整体环境进而影响城市风景的形成与演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对区域环境产生干预和改变,峡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使得这一现象更加凸显,大型水利工程对峡江山地城镇风景系统的影响显著。梳理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城镇经历从峡江原貌到迁建扩容再到成库后期的影响阶段,分析城镇沿江风景系统在要素、界面、结构和内涵上的演变特征,即风景要素更替与去集群化、弱圈层化;滨江界面推移与弹性转换;江-城-山风景结构多类型化,以及因人成景的风景内涵演化。在此基础上思考总结峡江地区大型水利工程与城镇风景营建的关系,其中的经验与启示对其他类似的山地滨江城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三峡库区 山地城镇 风景系统 演变特征 大型水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历史城镇景观基因"双系统"解译及其特征保护与气韵传承 被引量:23
20
作者 肖竞 张晴晴 +1 位作者 杨亚林 曹珂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48,共6页
立足当前城乡遗产保护从"资源保控"向"文化传承"的观念导向转变,聚焦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基因的保护传承问题.针对传统历史城镇形态保护方法"依形套式、附形失韵"的问题瓶颈,提出基于景观基因"双系... 立足当前城乡遗产保护从"资源保控"向"文化传承"的观念导向转变,聚焦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基因的保护传承问题.针对传统历史城镇形态保护方法"依形套式、附形失韵"的问题瓶颈,提出基于景观基因"双系统"识别解译的历史城镇空间特征保护与文化气韵传承关联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城镇景观的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和地域文化的哲学基础、发展观念、实践思维、气质品性等方面,系统识别、解译了山地历史城镇的"空间基因"和"文化基因";并据此提出山地历史城镇景观基因配对关联的保护传承措施,以拓展既有遗产保护研究的理论认知,为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文化的特征识别与保护传承提供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地历史城镇 景观基因 特征保护 气韵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