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的增强子重塑及其对增殖相关基因CD2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薛锐 潘雨薇 +7 位作者 谭玉婷 储召乐 刘碧颖 李先锋 王涛 王斌 张璇 沈艾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6-434,共9页
目的通过绘制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组织中组蛋白H3K27ac修饰标记的增强子图谱,探究表观调控对HGIN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来自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的14例正... 目的通过绘制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组织中组蛋白H3K27ac修饰标记的增强子图谱,探究表观调控对HGIN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来自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的14例正常胃黏膜组织(Nor组)、31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HGIN组)和17例胃癌(gastric cancer,GC)组织(GC组),利用染色质靶向捕获测序(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CUT&Tag)技术捕获组蛋白H3K27ac修饰的增强子区域;联合多组学分析筛选HGIN组织特异的活性增强子及其潜在调控的基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目的基因在不同类型临床样本中的表达差异,并通过CRISPR-dCas9基因编辑技术沉默活性增强子,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并验证潜在调控关系。结果表观多组学测序数据质量较好,3组样本组间H3K27ac修饰的全基因组分布特征无显著差异,但H3K27ac增强子在HGIN、GC组织中发生明显重塑(P<0.05)。联合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增强子重塑可能上调HGIN组织增殖相关靶基因CD24表达;抑制增强子活性,则CD24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24表达与Ki-67呈正相关(P<0.001)。结论H3K27ac标记的增强子重塑是HGIN的重要表观遗传学特征,H3K27ac标记的活性增强子上调CD24表达,可能促进HGIN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表观遗传 增强子 肿瘤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普通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间质型胃癌复发风险相关的肿瘤细胞及微环境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潘雨薇 谭玉婷 +7 位作者 薛锐 储召乐 刘碧颖 李先锋 王涛 王斌 张璇 杨永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3-452,共10页
目的整合多组学数据解析间质型胃癌(mesenchymal-subtype gastric cancer,Mes-GC)临床特性,探究与间质型胃癌复发风险相关的肿瘤细胞及微环境特征。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组织样本,包括1... 目的整合多组学数据解析间质型胃癌(mesenchymal-subtype gastric cancer,Mes-GC)临床特性,探究与间质型胃癌复发风险相关的肿瘤细胞及微环境特征。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组织样本,包括19例弥漫型胃癌、22例肠型胃癌与23例混合型胃癌患者的组织,用于转录组和基因组测序;整合包括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GEO)以及国家基因组科学中心(National Genomics Data Center,NGDC)数据库资源,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间质型胃癌与非间质型胃癌在临床特性以及肿瘤微环境特征等方面的异同。结果相比非间质型胃癌,间质型胃癌临床分期较晚、肿瘤浸润程度深、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间质型胃癌生存期短、极易复发、临床预后差(P<0.05);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数据分析揭示了间质型胃癌肿瘤细胞高表达干性、转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基因,肿瘤微环境中髓系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显著升高,其中成纤维细胞含量升高最为明显(P<0.05),且成纤维细胞含量越高患者预后越差。结论间质型胃癌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干性和EMT特征,肿瘤微环境中富集髓系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间质细胞,这些特征可能是导致间质型胃癌预后差、易复发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型胃癌 肿瘤微环境 生物信息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型胃癌的超级增强子重塑特征及上调迁移诱导蛋白CEMIP表达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彭仕银 谭玉婷 +6 位作者 薛锐 李先锋 王涛 储召乐 刘碧颖 陈东风 王斌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6-406,共11页
目的绘制肠型胃癌的超级增强子重塑图谱,揭示超级增强子的肿瘤生物学功能及可能激活的下游靶基因。方法收集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2022年1-12月收治行内镜检查、治疗的患者的31例正常胃黏膜组织、23例肠型胃癌组织及9例肠型胃癌类器... 目的绘制肠型胃癌的超级增强子重塑图谱,揭示超级增强子的肿瘤生物学功能及可能激活的下游靶基因。方法收集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2022年1-12月收治行内镜检查、治疗的患者的31例正常胃黏膜组织、23例肠型胃癌组织及9例肠型胃癌类器官进行靶向组蛋白H3K27ac修饰的染色质靶向捕获(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CUT&Tag)测序,基于生物信息学工具描绘肠型胃癌的超级增强子重塑特征并鉴定关键靶基因;利用CRISPRi技术干预超级增强子,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的表达,并采用CCK-8法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对照组细胞及干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结果肠型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超级增强子信号差异明显(P<0.05),癌组织中的活性超级增强子可能参与免疫系统的负向调节、细胞黏附等生物学过程;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上调的细胞迁移诱导蛋白(cell migration-inducing protein,CEMIP)受到超级增强子的调控,干预超级增强子后肿瘤细胞CEMIP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细胞增殖率、相对迁移面积和相对侵袭面积也随之下降(P<0.05)。结论肠型胃癌发生了超级增强子重塑,其下游靶基因CEMIP可促进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型胃癌 组蛋白H3K27ac 超级增强子 细胞迁移诱导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型胃癌的增强子重塑特征及其上调GDF15表达促进恶病质的作用研究
4
作者 谭玉婷 吴林育 +8 位作者 潘雨薇 彭仕银 薛锐 李先锋 储召乐 刘碧颖 李科 张璇 王斌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65-1176,共12页
目的绘制弥漫型胃癌(diffuse-type gastric cancer,DGC)组织的H3K27ac标记的活性增强子图谱,揭示增强子调控DGC相关恶病质的表观遗传机制。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来自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的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Normal组)、1... 目的绘制弥漫型胃癌(diffuse-type gastric cancer,DGC)组织的H3K27ac标记的活性增强子图谱,揭示增强子调控DGC相关恶病质的表观遗传机制。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来自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的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Normal组)、10例来自并发恶病质的弥漫型胃癌组织(DGC组)以及10例弥漫型胃癌类器官(Organoid组),并进行H3K27ac染色质靶向捕获(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CUT&Tag)技术捕获基因组H3K27ac修饰区域,筛选DGC组织特异性增强子以及潜在调控的恶病质相关靶基因。通过CRISPR-dCas9基因编辑技术干预增强子,Western blot检验以及定量反转录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验证靶基因表达。采用16只6~8周龄雌性SPF级BALB/c Nude野生型小鼠(体质量18~21 g),并构建人源弥漫型胃癌MKN45细胞系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检测正常组(n=4)、沉默组(n=6)和对照组(n=6)小鼠的恶病质相关表型。结果DGC组与Normal组的H3K27ac信号在全基因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前者的增强子数量(P<0.05)和信号强度均显著升高。整合分析转录组数据发现,特定活性增强子区域可能促进恶病质相关靶基因GDF15表达。利用CRISPR/dCas9-KRAB载体质粒技术沉默GDF15基因的活性增强子,显著下调GDF15 mRNA(P<0.05)和蛋白水平;以此细胞进行弥漫型胃癌原位移植瘤实验的结果表明,沉默GDF15基因相关活性增强子延缓荷瘤小鼠的恶病质表型(P<0.05)。结论弥漫型胃癌发生了组蛋白H3K27ac增强子重塑,特别是调控下游关键基因GDF15表达,从而促进恶病质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型胃癌 肿瘤恶病质 组蛋白H3K27ac修饰 增强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还原蛋白1的K197位点乳酸化修饰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5
作者 段国良 韩庆亮 范仕兵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还原蛋白1(peroxiredoxin 1,PRDX1)的K197位点乳酸化修饰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1)通过免疫荧光和乳酸化泛抗体技术,对比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与癌旁组织间PRDX1乳酸化修饰水平的差异,并结合高通量质谱... 目的:探讨过氧化还原蛋白1(peroxiredoxin 1,PRDX1)的K197位点乳酸化修饰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1)通过免疫荧光和乳酸化泛抗体技术,对比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与癌旁组织间PRDX1乳酸化修饰水平的差异,并结合高通量质谱与修饰组学分析,筛选出PRDX1蛋白及其K197位点作为研究焦点。(2)用乳酸(5、10和15 mmol/L)、葡萄糖(5、10和25 mmol/L)或糖酵解抑制剂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1、5、10和15 mmol/L)处理人胶质母细胞瘤U87MG和LN229细胞,用EdU增殖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取U87MG、LN229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用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RDX1的表达。对10 mmol/L乳酸组和未加乳酸组细胞用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RDX1表达及乳酸化修饰水平。(3)构建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siRNA(si-LDHA)质粒和阴性对照质粒si-Con,转染U87MG和LN229细胞,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PRDX1乳酸化修饰水平。(4)构建PRDX1 shRNA(sh-PRDX1)质粒和阴性对照质粒sh-Con,转染U87MG和LN229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PRDX1的表达。(5)构建PRDX1 K197R(突变型)质粒、PRDX1 WT(野生型)质粒和sh-PRDX1质粒,转染U87MG和LN229细胞,用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RDX1表达与乳酸化修饰水平。取PRDX1 K197R和PRDX1 WT转染U87MG和LN229细胞后,CCK-8法和EdU法检测细胞活力和增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6)构建裸鼠成瘤模型,将PRDX1基因K197R突变及未处理的LN229细胞进行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每组6只裸鼠,18 d后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乳酸化修饰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查肿瘤组织内增殖标志物Ki67的表达。结果: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的PRDX1乳酸化修饰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在细胞实验中,乳酸和葡萄糖的添加显著促进了胶质母细胞瘤的增殖和迁移,并增加了PRDX1的乳酸化修饰水平(P<0.05);相反,糖酵解抑制剂2-DG则抑制了这些效应。si-LDHA转染实验显示,LDHA的敲减降低了PRDX1的乳酸化修饰水平(P<0.05)。重要的是,PRDX1的K197点突变显著降低了PRDX1的乳酸化修饰水平,并抑制了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裸鼠致瘤实验进一步验证了PRDX1 K197R组的肿瘤生长显著减缓,Ki67增殖指数和乳酸化修饰水平降低(P<0.05)。结论:PRDX1的K197位点可发生乳酸化修饰,并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过氧化还原蛋白1 乳酸化 点突变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成像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治疗相关心脏毒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邓宇飞 徐茜 +1 位作者 沈合松 张久权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1-175,181,共6页
曲妥珠单抗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常见用药之一,其引发的心脏毒性是这类患者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时、准确地发现心脏毒性并进... 曲妥珠单抗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常见用药之一,其引发的心脏毒性是这类患者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时、准确地发现心脏毒性并进行干预治疗是防治心脏毒性的有效方法。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成像技术,能够全面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和组织特征,在心脏毒性基线风险分层和随访监测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本文就CMR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治疗相关心脏毒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制订合理、有效的心脏毒性基线风险评估、随访监测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曲妥珠单抗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心脏毒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影像特征预测鼻咽癌预后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红宇 刘代洪 +1 位作者 任欢欢 张久权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8-214,共7页
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患者预后良好,但局部晚期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精准预测预后是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常规MRI提供的语义特征(如肿瘤大小、形状、侵袭范围等)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可直观反映肿... 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患者预后良好,但局部晚期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精准预测预后是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常规MRI提供的语义特征(如肿瘤大小、形状、侵袭范围等)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可直观反映肿瘤负荷和浸润程度。人工智能方法(包括传统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能够自动提取高维影像特征,进一步挖掘肿瘤内部的异质性信息。近年来,多组学方法将临床特征、MRI和病理等数据与深度学习相结合,实现了更高准确性的预测预后。此外,生境成像技术通过将肿瘤分割为不同亚区,捕捉亚区的微环境差异,也显示出辅助预测复发的潜力。本文系统综述了基于常规MRI(如T2WI、对比增强T1WI)的语义特征、影像组学、深度学习及生境成像在鼻咽癌预测预后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比较其价值与局限,并探讨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旨在优化鼻咽癌预后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预测预后 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 生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谱流式成像技术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黄一薇 向廷秀 +2 位作者 刘星河 冉静 赵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3,共8页
多重单细胞蛋白组技术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其中质谱流式成像(imaging mass cytometry,IMC)彻底解决了荧光基团间严重的串色问题,并弥补了单细胞测序技术缺失的组织空间信息。该技术能够在单张组织切片上同时标记数十种靶标,并在... 多重单细胞蛋白组技术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其中质谱流式成像(imaging mass cytometry,IMC)彻底解决了荧光基团间严重的串色问题,并弥补了单细胞测序技术缺失的组织空间信息。该技术能够在单张组织切片上同时标记数十种靶标,并在单细胞层面获得它们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定位,进行深度的细胞表型原位分析并从时间和空间水平直观描绘出单细胞蛋白组图谱,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逐渐成为肿瘤研究领域新兴的强有力工具。本文将详细介绍IMC的技术原理,并通过分析近期应用案例阐述其在细胞表型鉴定、生物标志物检测、肿瘤免疫调节判定、肿瘤异质性区分、临床预后指导及反应预测等肿瘤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推动肿瘤空间组学与现有技术的进一步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谱流式成像 空间蛋白组 单细胞分析 肿瘤微环境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肿瘤微环境特征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9
作者 彭涵 潘雨薇 +3 位作者 王雪松 孙翊馨 黄硕 梁后杰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69-1080,共12页
目的通过分析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建立高糖及胰腺癌原位小鼠模型探究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DAC)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肿瘤微环境变化并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方法整合单细胞转录组和普通转录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 目的通过分析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建立高糖及胰腺癌原位小鼠模型探究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DAC)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肿瘤微环境变化并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方法整合单细胞转录组和普通转录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PDAC合并DM(DM组)以及PDAC不合并DM组(non-DM组)的肿瘤细胞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将20只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体质量18~20 g),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0):高糖组(STZ组),连续腹腔注射溶于柠檬酸盐缓冲液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50 mg/kg,终浓度1%);对照组(Control组),同步注射等量不含STZ的柠檬酸盐缓冲液。采用尾尖血糖检测小鼠血糖水平。将胰腺肿瘤细胞原位接种于对照组和STZ组小鼠后,收集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评估高糖环境对以下指标的影响:总CD8^(+)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数量;表达Ki6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颗粒酶B(granzyme B,GZMB)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CD8^(+)T细胞亚群数量;CD8^(+)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3,Tim-3)的表达水平;肿瘤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情况;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MHC-Ⅰ)和甘露糖受体(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6,CD206)的表达情况。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与non-DM组相比,DM组中显著上调基因与预后不良相关(P<0.001),2型导管细胞比例增加,具有更高的拷贝数变异水平(P<0.001);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DM组Treg细胞的比例增加(P<0.05),CD8^(+)T细胞的耗竭得分升高(P<0.001),并伴随效应分子的表达下调,抑制性检查点的表达上升,M2样巨噬细胞的M2得分显著增高(P<0.001)。动物实验及流式细胞术实验发现,与Control组相比,STZ组小鼠生存时间更短(P<0.001),总体CD8^(+)T细胞比例减少(P<0.01),Treg细胞比例增加(P<0.001),表达Ki67、TNF-α、GZMB、IFN-γ的CD8^(+)T细胞比例降低(P<0.001),CD8^(+)T细胞表面PD-1(P<0.001)、LAG-3(P<0.001)和Tim-3(P<0.01)表达上升,肿瘤细胞表面PD-L1表达上调(P<0.00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面CD206分子表达上升(P<0.001),而MHC-Ⅰ分子表达下调(P<0.001)。结论高糖促进PDAC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针对2型导管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细胞,并结合免疫检查点双重抗体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胰腺癌 单细胞转录组 肿瘤微环境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内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缺氧转录表型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10
作者 范海珍 王丽霞 +9 位作者 程玥 王路静 阮潜瑛 吉佳乐 王梦茹 秦榛 张艺 何志承 平轶芳 时雨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4-911,共8页
目的探讨缺氧对胶质瘤内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转录表型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库的健康人外周血样本中分离CD14阳性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 目的探讨缺氧对胶质瘤内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转录表型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库的健康人外周血样本中分离CD14阳性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并在人胶质瘤细胞上清共培养的条件下使其分化为TAM。使用不同浓度(50~400μmol/L)的氯化钴(cobalt chloride hexahydrate,CoCl_(2))或缺氧条件(1%、5%、10%O_(2))处理48 h后诱导为TAM缺氧细胞模型,同时在相同时间下采用21%O_(2)处理为TAM常氧细胞模型。使用RT-q PCR和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常氧组和缺氧组TAM的转录表型改变。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比较常氧组及缺氧组TAM中血管生成、糖酵解等缺氧响应相关通路的差异。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常氧组TAM和缺氧组TAM(1%O_(2))的细胞骨架、内质网与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常氧组TAM相比,缺氧组TAM内参与氧气运输、糖酵解代谢、促血管生成相关的缺氧响应标志物的转录表达增加,且与缺氧程度相关(P<0.05)。GSEA结果显示,与常氧组TAM相比,缺氧组TAM的缺氧、血管生成调控、糖酵解与糖异生、饥饿应激通路上调(P<0.05);而先天免疫调控、巨噬细胞活化、细胞骨架与蛋白成熟通路显著下调(P<0.05)。TEM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缺氧组TAM细胞骨架、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明显改变,包括:细胞骨架排列紊乱和断裂;粗面内质网变短,表面附着核糖体减少;线粒体水肿且内嵴破环,与粗面内质网的接触减少。结论CoCl_(2)以及缺氧处理诱导TAM呈现缺氧转录表型,可能与细胞骨架、内质网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缺氧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穿戴传感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与挑战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睿宁 陈太菊 +2 位作者 刘宏杰 张洪 罗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7-882,共6页
可穿戴传感技术因其无创、便携等特征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对检验医学生物标志物的监测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可穿戴传感技术从传统刚性结构到柔性贴片的发展,其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实用性等性能获得极大提升。本文就可穿戴... 可穿戴传感技术因其无创、便携等特征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对检验医学生物标志物的监测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可穿戴传感技术从传统刚性结构到柔性贴片的发展,其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实用性等性能获得极大提升。本文就可穿戴传感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与挑战进行综述,分析其在葡萄糖、电解质等小分子监测中的优势与不足,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检验医学新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技术 监测 葡萄糖 小分子 即时检验 微针贴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H3K27me3沉默子重塑上调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磷酸甘油醛激酶1表达 被引量:7
12
作者 秦苾珺 谭玉婷 +7 位作者 储召乐 刘碧颖 李先锋 王涛 陈东风 崔红娟 吴林育 王斌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7-607,共11页
目的 绘制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组织的组蛋白H3K27me3沉默子图谱,寻找沉默子调控的重要靶基因。方法 从本院内镜中心收集HGIN与正常胃黏膜组织各24例,采用H3K27me3染色体靶向切割和标签... 目的 绘制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组织的组蛋白H3K27me3沉默子图谱,寻找沉默子调控的重要靶基因。方法 从本院内镜中心收集HGIN与正常胃黏膜组织各24例,采用H3K27me3染色体靶向切割和标签化(Cleavage Under Target&Tagmentation, CUT&Tag)测序技术捕获基因组修饰区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类组织的沉默子信号特征以及差异;整合RNA测序数据及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Hi-C)公共数据,分析沉默子重塑调控的靶基因及调控的潜在生物学过程。结果 与正常胃黏膜相比,HGIN组织H3K27me3修饰数量减少,信号强度全局性降低,呈现H3K27me3信号峰重塑现象;转录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HGIN共有8 88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上调基因4 335个,表达下调基因4 552个,其中CTNNB1等肿瘤发生相关基因显著上调;整合分析表观组学和转录组学数据,发现沉默子丢失可能在转录水平上调氨基酸生物合成、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和糖酵解等关键代谢基因,如糖酵解关键酶磷酸甘油醛激酶1(phosphoglycerate kinase1,PGK1)表达,进而促进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结论 组蛋白H3K27me3沉默子信号丢失是HGIN表观重塑特征之一,沉默子丢失可能与PGK1等糖酵解和氨基酸代谢基因表达紊乱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胃癌 组蛋白修饰H3K27me3 沉默子 磷酸甘油醛激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方法的皮肤创伤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欧雪 余志杰 +1 位作者 何瑶 郑晓媛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皮肤创伤已成为全球性公共问题,尤其是慢性伤口的难愈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生活。目前,物理方法构建皮肤创伤动物模型是研究皮肤创面的主要方法,而不同的皮肤创伤动物模型其生物学特点不同。因此,本文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近5年... 皮肤创伤已成为全球性公共问题,尤其是慢性伤口的难愈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生活。目前,物理方法构建皮肤创伤动物模型是研究皮肤创面的主要方法,而不同的皮肤创伤动物模型其生物学特点不同。因此,本文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近5年与皮肤创伤动物模型构建的相关资料,以小鼠、大鼠、其他动物的皮肤创伤模型进行分类,总结并分析了基于物理方法的皮肤创伤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评价指标,并评价不同动物模型的优缺点,旨在对皮肤创伤动物模型的合理构建及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方法 皮肤创伤 模型构建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子及相关调控组在肠型胃癌中的重塑特征及其预后预测模型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旭 储召乐 +5 位作者 秦苾珺 刘碧颖 李先锋 王涛 刘文康 王斌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5-704,共10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H3K27ac修饰在肠型胃癌的全基因组分布情况,探讨其增强子及相关调控组重塑特征,建立临床预后评估模型。方法收集于2022年1-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15例肠型胃癌组织与1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靶向H3K27ac修饰的染色... 目的研究组蛋白H3K27ac修饰在肠型胃癌的全基因组分布情况,探讨其增强子及相关调控组重塑特征,建立临床预后评估模型。方法收集于2022年1-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15例肠型胃癌组织与18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靶向H3K27ac修饰的染色质靶向捕获(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CUT&Tag)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种组织H3K27ac修饰在基因组的分布差异;基于H3K27ac修饰分布特征,鉴定增强子元件,探讨增强子及相关调控组的重塑特征;采用单因素Cox和多因素Cox等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增强子相关靶基因的预后预测模型。结果两种组织的H3K27ac修饰的基因组分布特征无明显差异,主要位于增强子区域;与正常胃黏膜相比,肠型胃癌增强子H3K27ac修饰的整体水平更高;共鉴定出8847个在肠型胃癌中活性增加的增强子(获得性增强子),占所有增强子的8.3%,其可能促进胃癌细胞增殖、黏附等恶性行为;联合6个获得性增强子相关靶基因(BHLHE41、CEP97、CHI3L2、NR6A1、SUPT3H和TOMM20)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推测患者总体生存期。结论增强子重塑是肠型胃癌显著的表观遗传学特征之一,增强子可能通过上调MYC、E2F3等基因表达促进癌细胞恶性增殖与黏附行为,并基于增强子靶基因构建预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型胃癌 表观基因组学 H3K27ac 增强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少症患者肌肉减少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15
作者 晏菲 肖开虎 +2 位作者 刘艺 蒋文涛 张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5-365,共1页
目的肌少症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肌少症不仅改变外周血管阻抗,而且还引起肌内压的变化,外周血管阻抗和肌内压改变所导致的后负荷与肌肉灌注变化则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显著相关。为此,本项目假设肌少症导致的外周血管阻抗和肌内... 目的肌少症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肌少症不仅改变外周血管阻抗,而且还引起肌内压的变化,外周血管阻抗和肌内压改变所导致的后负荷与肌肉灌注变化则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显著相关。为此,本项目假设肌少症导致的外周血管阻抗和肌内压变化是引起肌少症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方法针对肌少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首先,通过生化检测获取心血管疾病的生化指标数据;其次,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和磁共振成像来获取骨骼肌的质量指数和几何参数;最后,应用多普勒超声和剪切波弹性成像分别测量主要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骨骼肌肌内压。本研究中共有22名志愿者参与,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1R14)。结果基于生化指标数据,肌肉质量指数越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而且肌内压越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根据心血管和肢体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肌肉质量指数越低,脉搏波传播速度越低且肢体血管血流速度越低,外周血管阻抗越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越多且尺寸越大,与此同时,肌肉质量指数越低,肌内压越低。结论外周血管阻抗增加和肌内压降低应是引起肌少症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参数 肌少症 医院伦理委员会 外周血管 心血管疾病 后负荷 磁共振成像 心血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与肾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16
作者 钟佳琳 肖若楠 +3 位作者 向姝婷 杨彦鹏 李均 肖骏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765-2771,共7页
目的探讨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与肾功能不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23年1... 目的探讨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与肾功能不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23年12月至2024年7月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肾功能不全的CHD患者70例,根据Gensini评分中位数水平分为Gensini评分<44分组(34例)和Gensini评分≥44分组(36例),根据是否携带CHIP突变分为CHIP组(23例)、非CHIP组(47例),分别比较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HIP状态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与Gensini评分<44分组比较,Gensini评分≥44分组具有更高的CHIP携带率(17.6%vs 47.2%,P=0.008)以及NT-proBNP水平(767 vs 3480 ng/L,P=0.03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NT-proBNP后,CHIP携带仍与较高的Gensini评分相关(OR=3.935,95%CI:1.153~13.435,P=0.029)。进一步按CHIP分组结果提示,与非CHIP组患者比较,CHIP组患者具有较高的Gensini评分(48 vs 38,P=0.004)、更高的冠脉3支血管病变比例(52.2%vs 25.5%,P=0.040)和较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55.0%vs 58.0%,P=0.042)。结论CHIP是肾功能不全CHD患者严重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联合病理组学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颖 王晓霞 张久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4-528,共5页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精准诊断和疗效评估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肿瘤相关死亡率的关键。随着人工智能在医学图像领域的深入发展,影像组学与病理组学应运而生并在肿瘤诊治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也分别显示出其...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精准诊断和疗效评估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肿瘤相关死亡率的关键。随着人工智能在医学图像领域的深入发展,影像组学与病理组学应运而生并在肿瘤诊治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也分别显示出其缺乏生物学验证以及缺乏肿瘤宏观属性的局限性。将两者跨模态跨尺度结合,彼此取长补短很有必要。本文对影像组学和病理组学工作流程及两者联合在肿瘤方面的应用进展、局限性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人工智能 影像组学 病理组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碱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中FXR和SHP表达的影响
18
作者 邓礼娟 黄洁瑶 +3 位作者 胡彦君 崔威 方伟 肖亚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69-2276,共8页
目的 基于转录组学探究小檗碱(berberine,BBR)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8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N组)、BBR 50 mg·kg^(-1)组(BBR-L组)、BBR 100 mg·kg^(-1)组(BBR-H组... 目的 基于转录组学探究小檗碱(berberine,BBR)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8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N组)、BBR 50 mg·kg^(-1)组(BBR-L组)、BBR 100 mg·kg^(-1)组(BBR-H组)和恩格列净10 mg·kg^(-1)组(EMPA组);同时以同龄db/m小鼠作为对照组(NC组),每组8只,灌胃1次/d,连续8周。给药结束后,采集血清、尿液和肾脏样本,评估肾功能指标并观察肾脏病理变化。通过转录组学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验证潜在靶点。结果 BBR和EMPA均明显降低DN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改善肾功能,减轻肾损伤和纤维化。与NC组相比,DN组共有855个DEGs;与DN组相比,BBR-H组共有194个DEGs。KEGG富集分析表明,BBR治疗DN的作用机制主要与1型糖尿病和胆汁分泌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BBR与FXR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与SHP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分子对接结果基本一致。与NC组比,DN组FXR和SH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与DN组相比,BBR组FXR和SHP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BBR可能通过上调FXR、SHP的表达调控胆汁酸和脂质稳态,减轻DN引起的肾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糖尿病肾病 转录组学 分子动力学模拟 法尼醇X受体 小异二聚体伴侣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血前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19
作者 孙金元 杨毅 +2 位作者 罗文浩 张洪 罗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4-632,共9页
精准输血对疾病治疗、急诊抢救意义重大。开展输血前多项标志物检测是保障精准治疗的关键,是降低输血风险的前提。输血前检测主要是指为保证输血安全、预防交叉感染,从而对血型、凝血、感染等进行检测。其常规检测指标包括血型、交叉配... 精准输血对疾病治疗、急诊抢救意义重大。开展输血前多项标志物检测是保障精准治疗的关键,是降低输血风险的前提。输血前检测主要是指为保证输血安全、预防交叉感染,从而对血型、凝血、感染等进行检测。其常规检测指标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纤维蛋白原、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等。传统的临床输血前检测技术以免疫分析为主。随着临床救治需求由院内向现场救治拓展,电化学传感技术、微流控技术、光谱技术等新技术也逐步发展用于输血前快速检测。基于此,本文综述了不同输血前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分析了系列新技术在输血前检测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输血前检测乃至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安全 检测技术 便携式 化学传感 即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gg16-Unet模型的MRI图像下前列腺分区智能分割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呼延若曦 吴哲 +5 位作者 许杉杉 崔慧林 曹锡梅 马晋锋 吴毅 顾玮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441-1449,共9页
目的基于前列腺核磁共振图像(MRI),构建深度学习智能分割模型,展开MRI图像下前列腺分区的智能分割研究。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33例经MRI扫描的前列腺癌患者T2WI本地数据,包括T1期6例,T2期15例,T3期9例,T4期3例... 目的基于前列腺核磁共振图像(MRI),构建深度学习智能分割模型,展开MRI图像下前列腺分区的智能分割研究。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33例经MRI扫描的前列腺癌患者T2WI本地数据,包括T1期6例,T2期15例,T3期9例,T4期3例。选取荷兰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医学中心提供的前列腺MRI公开数据集中前列腺癌患者的T2WI序列数据,共379例数据,所有数据按照7∶1∶2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265例、验证集38例和测试集76例。在Unet模型基础上以Vgg16模型为编码器,使用多层卷积层的同时利用迁移学习策略,构建Vgg16-Unet模型,以医师手工勾画和标注的前列腺分区(前纤维基质带、中央带、外周带、移形带)为金标准,在测试集上,采用Dice相似系数(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DSC)、95%豪斯多夫距离(95%Hausdorff surface Distance,HD95)评估模型对前列腺分区的分割精度。结果模型在测试集上对前纤维基质带、中央带、外周带、移形带实现了较为准确的分割,其平均DSC分别为56.95%、47.28%、80.78%、90.63%,平均HD95分别为20.84、20.02、15.39、11.20 mm。模型智能分割与手工标注测量的体积一致性较好,其差值均位于95%一致性区间内。结论构建的Vgg16-Unet模型分割精度优于Unet、Unet++、ResUnet++3个Unet经典变种网络,能够显著提高前列腺癌MRI图像分割效率,减轻医师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前列腺肿瘤 智能分割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