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写实”挑战下的艺境创构——从与徐悲鸿的对照看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论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金浪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写实”作为引发“美术革命”的重要概念,不仅是徐悲鸿借以进行中国画改良的工具,也暗中构成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论构建的起点。虽然同样对罗丹雕塑的“写实”风格盛赞有加,徐悲鸿重视的是“写实”手法,而宗白华却运用了“使物质而精神... “写实”作为引发“美术革命”的重要概念,不仅是徐悲鸿借以进行中国画改良的工具,也暗中构成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论构建的起点。虽然同样对罗丹雕塑的“写实”风格盛赞有加,徐悲鸿重视的是“写实”手法,而宗白华却运用了“使物质而精神化”的解释思路。正是通过将此思路运用于对徐悲鸿作品的评论,宗白华开启了对中国画的理论探索,所谓“能空灵而能写实”,便是他对中国画写实原理的初步表达。在抗战“写实”强化氛围下,二者的差异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徐悲鸿把专注点从肌肉组织扩展至社会生活,提升了“写实”手法的现实主义品质,而宗白华则通过将既有思路运用于对“常人欣赏艺术的形式”的阐发,拓展了围绕文人画展开的中国艺术意境论构建。写实、传神、妙悟三境界的提出,标志中国艺术意境论构建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徐悲鸿 写实 意境论 中国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文本裂痕钩沉
2
作者 斯维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120,共11页
《红楼梦评论》因“有组织、有系统”而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破旧立新的经典之作,不过其第三、四章间其实存在隐秘断裂,并不构成一以贯之的整体。王国维从思想角度尤其是编稿角度,留下文本断裂的痕迹。他自述撰文时“思想上之陈迹”,... 《红楼梦评论》因“有组织、有系统”而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破旧立新的经典之作,不过其第三、四章间其实存在隐秘断裂,并不构成一以贯之的整体。王国维从思想角度尤其是编稿角度,留下文本断裂的痕迹。他自述撰文时“思想上之陈迹”,由前三章立足早前崇奉的叔本华意志论,转向第四章对此“提出绝大之疑问”和“批评”。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王国维主编《教育世界》时的编稿惯例,凡上期文末标识“下期续印”者,半月后必然如期连载,唯讨论“伦理学上之价值”的《红楼梦评论》第四章破例推迟。他受当时正在编译的尼采伦理学说启发而质疑“叔氏伦理学上之最高理想”,遂调整第四章刊期并探索新理想,甚至在《红楼梦评论》的媒介形态由报刊连载转变为结集出版时,专门修订前三章原本与第四章新理想存在龃龉的论点。组织和系统遭遇意外破坏,构成《红楼梦评论》形式上的现代意味。在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之初,媒介形态起到关键的形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形态 伦理学 文学理论 小说评点 《教育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谓“哀”的戏剧——悲剧概念东渐之初的跨文化理解
3
作者 斯维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157,共9页
尽管从学理上讲悲剧概念排斥释义尤其是跨文化理解,然而在其东渐之初,芝兰堂学者创造性地把它理解为“哀”的戏剧,激活了东西方文化关键词“哀”与“悲剧”的美学联系。他们当初使用的“哀”,不限于表达不幸、悲惨以及由此引起的怜悯之... 尽管从学理上讲悲剧概念排斥释义尤其是跨文化理解,然而在其东渐之初,芝兰堂学者创造性地把它理解为“哀”的戏剧,激活了东西方文化关键词“哀”与“悲剧”的美学联系。他们当初使用的“哀”,不限于表达不幸、悲惨以及由此引起的怜悯之情,而更蕴含欢喜、高兴乃至勇壮的积极价值,由此实现对悲剧概念兼具积极和消极意味的跨文化理解。这种理解契合悲剧概念的核心问题,即不幸的苦难如何最终达到幸福的快感,而悲剧的根本目的正是如此。虽然悲剧概念在幕末语境下转向片面强调消极意味,但是其中企图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立场却一脉相承。因此,立足悲剧概念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时,需要保持理论的警觉,对悲剧概念进行批判性和历史性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概念史 理论旅行 跨语际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