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微泡介导VEGF基因治疗下肢血管闭塞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群霞 王志刚 +4 位作者 冉海涛 孙建明 赵建农 郭大静 宋烈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7-509,共3页
目的 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促进VEGF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 将30 只大白兔左股动脉结扎后随机分为3组: A组采用局部注射VEGF质粒DNA; B组采用局部注射VEGF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C组作为对照。于治疗后4周进行数字... 目的 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促进VEGF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 将30 只大白兔左股动脉结扎后随机分为3组: A组采用局部注射VEGF质粒DNA; B组采用局部注射VEGF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C组作为对照。于治疗后4周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侧支循环建立和血管新生。结果 DSA可见用超声破坏微泡后促进侧支循环建立较好,新生血管较多;单纯局部注射质粒可促进部分血管新生,而对照组的侧支循环和新生血管较少。各组免疫组化所测血管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用超声微泡介导的VEGF基因转染,可促进缺血骨骼肌的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剂 微泡 缺血 下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脂多糖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银光 张琴 +3 位作者 涂利宽 万敬员 李炯 罗文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7-140,共4页
旨在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用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s细胞株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培养HUVECs细胞株,用1 mg/L LP... 旨在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用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s细胞株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培养HUVECs细胞株,用1 mg/L LPS及不同浓度的HYSA处理细胞24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硝基还原酶法检测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iNOS表达。结果表明0.01、0.1 mmol/L HYSA对LPS引起的iNOS升高无明显作用,但1mmol/L HYSA能明显抑制LPS作用后高度表达的iNOS量。因此,HYSA能下调LPS所致iNOS的异常表达,这可能有助于临床治疗血管炎症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红花黄色素A 脂多糖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HUVECs细胞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的建立及血栓溶解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付健 唐博 +2 位作者 陈以宽 孙建明 罗文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10-615,共6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建立方法,并动态研究静脉血栓溶解的自然演变过程和相关机制。方法 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缩窄下腔静脉管腔面积80%~90%,然后随机分为3组(n=12):A组结扎左肾静脉以下下腔静...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建立方法,并动态研究静脉血栓溶解的自然演变过程和相关机制。方法 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缩窄下腔静脉管腔面积80%~90%,然后随机分为3组(n=12):A组结扎左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所有属支并以神经生物夹刺激静脉壁诱导血管内皮损伤;B组联合神经生物钳损伤下腔静脉壁;C组联合结扎下腔静脉所有属支。对照组(D组,n=12)为假手术组,仅游离而不缩窄下腔静脉。术后比较各组静脉血栓的长度、重量和管腔面积百分比,确定下腔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最佳建模方式。另取大鼠30只,按最佳方式建模,术后行下腔静脉造影及血栓HE和Masson染色、ED-1免疫组化染色,动态分析静脉血栓溶解的自然演变过程及参与此过程的细胞类型。结果大体观察结果显示A、B、C组均成功诱导血栓形成,A组血栓长度及重量明显高于B、C组(P〈0.01),而B、C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D组无血栓形成。A组静脉血栓占下腔静脉管腔面积明显大于B、C组(P〈0.01),确定A组为最佳动物模型组。最佳模型组血栓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随时间推移,血栓溶解过程中新生毛细血管逐渐增多,胶原纤维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含量逐渐增加;ED-1染色结果显示血栓溶解过程伴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静脉造影结果表明下腔静脉血栓自然溶解完全再通需3~4周。结论采用缩窄下腔静脉管腔联合结扎静脉属支并损伤血管壁法诱导形成的大鼠下腔静脉血栓与人类深静脉血栓近似,可作为建立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首选方法。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自然溶解演变过程伴随血管新生,而巨噬细胞在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疾病模型 动物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激光联合内镜下交通支结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8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陈以宽 朱仕钦 +2 位作者 罗文军 孙建明 沈庆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2370-2372,共3页
目的分析我院从2003年6月至2006年5月对186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合并小腿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分别行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或联合内镜下交通支结扎(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的... 目的分析我院从2003年6月至2006年5月对186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合并小腿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分别行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或联合内镜下交通支结扎(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均行顺行性静脉造影确诊,超声多普勒检查确定无深静脉、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VLT组98例,EVLT+SEPS组88例。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随访3~32个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曲张静脉消失满意,在胀痛感、皮肤瘙痒、内踝区水肿缓解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溃疡均愈合,但对于溃疡患者,EVLT+SEPS组在溃疡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溃疡复发上优于EVLT组。结论有小腿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无溃疡形成时,可只行浅静脉手术;当有溃疡形成时,应同时行浅静脉手术和小腿交通支结扎手术。EVLT是治疗浅静脉曲张的安全、有效措施,EVLT联合SEPS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溃疡时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激光治疗 内镜下交通支结扎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及血小板反应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涂利宽 罗文军 +1 位作者 王银光 张琴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1-574,共4页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血小板反应蛋白1(Trombospondin-1,TSP-1)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研究HSYA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及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HAEC)血小板反应蛋白1(Trombospondin-1,TSP-1)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研究HSYA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及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HSYA对HAEC增殖作用的影响。Real Time PCR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HSYA作用后,HAEC内TSP-1的mRNA及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TSP-1含量。结果:HSYA对HAEC增殖作用的影响表现出浓度依赖性,较高浓度(>0.0657g/L)对HAEC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较低浓度(<0.0657g/L)表现出促进作用。HSYA对TSP-1mRNA表达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TSP-1的蛋白表达与释放情况与RT-PCR结果相似。结论:HSYA能促进HAEC表达TSP-1;HSYA对内皮细胞的增殖表现出促进和抑制的双向作用,可能是TS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HSYA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较高浓度HSYA提高TSP-1的表达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进而抑制血管形成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红花黄色素A 血小板反应蛋白1 血管生成抑制剂 抗肿瘤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43例:中长期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唐博 罗文军 +1 位作者 孙建明 陈以宽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中长期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43例病人278条患肢,按照国际静脉联盟CEAP分级,C2:86条肢体,C3:41条肢体,C4:126条肢体,C5:7条肢体,C6:18...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中长期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43例病人278条患肢,按照国际静脉联盟CEAP分级,C2:86条肢体,C3:41条肢体,C4:126条肢体,C5:7条肢体,C6:18条肢体。分别采用单纯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激光治疗联合高位结扎和股静脉瓣膜成形术等不同方式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术后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264分钟±5分钟,术后平均3天至5天出院。随访211例,随访率86.5%,随访6个月至52个月,中远期并发症包括1、皮肤感觉异常、针刺或麻木感:8.6%(24/278);2、皮下硬结合并血栓性静脉炎:12.6%(35/278):3、局部曲张静脉残留或复发:6.8%(19/278);4、大隐静脉再通:6.1%(17/278)。结论:腔内激光治疗静脉曲张疗效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优与传统手术治疗。但在临床应用中还需与传统手术治疗相结合,并规范化操作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激光治疗 静脉曲张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在大鼠静脉血栓溶解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付健 罗文军 +2 位作者 孙建明 唐博 陈以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溶解过程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PDGF-CC)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设对照组及血栓组,血栓组分别于术后1、3、7、14、21、28d收集下腔静脉血管壁及血栓标本(n=12)。应用West...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溶解过程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CC(PDGF-CC)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设对照组及血栓组,血栓组分别于术后1、3、7、14、21、28d收集下腔静脉血管壁及血栓标本(n=12)。应用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血栓自然溶解过程中大鼠下腔静脉管壁及血栓内PDGF-CC蛋白及mRNA的表达;取术后7d大鼠下腔静脉血管壁及血栓标本(n=3),用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PDGF-CC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术后1~28d大鼠下腔静脉血栓中均有PDGF-CC蛋白表达,以术后7d表达量最高(P<0.05);Real-time qPCR检测显示,术后1~28d大鼠下腔静脉血栓中均有PDGF-CC mRNA表达(P<0.05),其中术后7d相对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组的77.71倍;下腔静脉血管壁中同样有PDGF-CC蛋白及mRNA表达,但表达量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术后7d的血栓标本中,新生血管周围有PDGF-CC特异性表达。结论 PDGF-CC在大鼠下腔静脉血栓自然溶解过程中呈较高水平表达,且在血栓中的新生血管周围有特异性表达,提示其在血栓溶解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激光治疗小隐静脉曲张7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唐博 龚建平 +2 位作者 罗文军 陈以宽 孙建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56,共2页
目的;腔内激光是目前最新的治疗静脉曲张的微创技术,大隐静脉曲张的腔内激光治疗已在临床得到认同并广泛应用,但腔内激光治疗小隐静脉曲张尚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将探讨腔内激光治疗小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 目的;腔内激光是目前最新的治疗静脉曲张的微创技术,大隐静脉曲张的腔内激光治疗已在临床得到认同并广泛应用,但腔内激光治疗小隐静脉曲张尚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将探讨腔内激光治疗小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78例小隐静脉曲张患者93条患肢,按照国际静脉联盟CEAP分级,采用彩超定位下连续性静脉腔内激光闭塞治疗,部分患者同时需手术结扎大隐静脉或剥脱散在静脉属支。术后随访血管彩超和临床CEAP分级,分析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均获成功,彩超提示静脉立即闭塞,近端无血栓形成。平均手术时间29min,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疼痛、淤血、皮肤感觉异常、血栓性浅静脉炎等,但程度较轻微。术后3天至7天出院,平均随访时间16±9月(1月至43月)。所有病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结论:腔内激光治疗小隐静脉曲张短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轻微,症状缓解显著但临床操作中应进一步规范标准化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激光治疗 小隐静脉 静脉曲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颜海燕 孙建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A)的可行性、安全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9例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PSA患者临床资料,病变位于股总动脉6例,股浅动脉3例,均... 目的初步探讨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A)的可行性、安全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9例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PSA患者临床资料,病变位于股总动脉6例,股浅动脉3例,均接受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记录术中造影表现、植入支架尺寸和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结果。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症状改善、瘤腔修复效果及内漏、支架感染、支架内狭窄及断裂情况。支架植入前后均作抗感染治疗,术后对腹股沟区软组织感染区作清创及(或)引流术。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植入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技术均获成功,无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提示瘤腔完全修复,载瘤动脉远端通畅,无内漏发生。术后6、12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保肢成功,未出现间歇性跛行及肌肉萎缩、乏力。CTA复查显示无内漏,无支架感染、断裂及支架内狭窄发生。结论在充分抗感染及局部清创引流条件下,Viabahn^(TM)自膨式覆膜支架能迅速覆盖PSA瘤腔破口,挽救患者生命,其较好的柔顺性、贴附性和通过性减少了术后间歇性跛行及支架断裂、支架内狭窄发生率,有望成为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PSA患者血管重建方法之一。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毒品所致假性动脉瘤:Viabahn^TM覆膜支架 腔内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5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博 罗文军 +1 位作者 文斌 陈若飞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1-91,93,共2页
目的 :探讨腔内激光治疗 (Endovenouslasertreatment,EVLT)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5 5例病人 87条患肢 ,80条采用腔内激光治疗 ,另 7条采用腔内激光结合手术治疗。结果 :治疗均获成功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手术时间平均 2 7± 5... 目的 :探讨腔内激光治疗 (Endovenouslasertreatment,EVLT)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5 5例病人 87条患肢 ,80条采用腔内激光治疗 ,另 7条采用腔内激光结合手术治疗。结果 :治疗均获成功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手术时间平均 2 7± 5分钟 ,术后平均 2 -3天出院。结论 :激光腔内治疗静脉曲张疗效显著 ,创伤小 ,并发症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治疗 激光治疗 并发症 下肢静脉曲张 疗效 出院 患肢 激光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振 陈以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83-886,共4页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下腔静脉(IVC)血栓裸鼠动物模型。方法麻醉裸鼠后于无菌操作台解剖显微镜下显露肾静脉以下IVC,6-0 Prolene线结扎肾静脉以下IVC,术后第7、14天获取IVC,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血栓溶解、机化及...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下腔静脉(IVC)血栓裸鼠动物模型。方法麻醉裸鼠后于无菌操作台解剖显微镜下显露肾静脉以下IVC,6-0 Prolene线结扎肾静脉以下IVC,术后第7、14天获取IVC,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血栓溶解、机化及再通情况。结果裸鼠IVC血栓动物模型建模成功率为90.48%。IVC切片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血栓溶解、机化及血管新生主要位于血栓周边区域,术后第14天几乎累及血栓中心。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可靠的裸鼠IVC血栓模型,且该模型能准确模拟静脉血栓溶解、机化和再通的基本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单核细胞表达CCR2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炯 罗文军 陈以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6-709,共4页
目的:探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对体外培养的人单核细胞株THP-1表达半胱氨酸-半胱氨酸趋化因子受体2(Cysteine-cysteine chemokine receptor2,CCR2)mRNA和蛋白的影响。方法... 目的:探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对体外培养的人单核细胞株THP-1表达半胱氨酸-半胱氨酸趋化因子受体2(Cysteine-cysteine chemokine receptor2,CCR2)mRNA和蛋白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GM-CSF处理THP-1细胞,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CCR2mRNA表达,并应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进一步检测CCR2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THP-1细胞表达较低水平的CCR2mRNA和蛋白,经GM-CSF刺激后各实验组CCR2mRNA和蛋白表达随GM-CSF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强。结论:GM-CSF可以刺激THP-1细胞CCR2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其增加程度与GM-CSF刺激浓度及刺激时间呈正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单核细胞 CC趋化因子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导丝辅助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通路建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厉祥涛 张欢 +2 位作者 张明逸 牛帅 张福先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9-1112,共4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新型导丝在辅助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修复术中通路建立过程中的操作性能和安全性。方法6只绵羊全身麻醉后,通过股动脉和肱动脉入路分别送入1根钕铁硼N50永磁体为磁头的磁性导丝,6 F Guiding协助导丝在腹主动脉末端或...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新型导丝在辅助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修复术中通路建立过程中的操作性能和安全性。方法6只绵羊全身麻醉后,通过股动脉和肱动脉入路分别送入1根钕铁硼N50永磁体为磁头的磁性导丝,6 F Guiding协助导丝在腹主动脉末端或髂总动脉内对接,成功对接后将导丝拉出体外,建立导丝通路。观察导丝的可视性、可操作性及其与导管适配性。记录磁性导丝对接拉力、距离,分离拉力和操作时间等。实验后复查造影明确有无并发症,取材病理检查有无血管内膜损伤。结果在6 F Guiding导丝协助下,磁性导丝在5只羊腹主动脉中顺利对接,另1只羊主动脉迂曲经5次尝试后成功对接,建立了腔内修复通路。平均操作时间15 s,导丝平均对吻距离为0.64 cm,平均分离拉力为0.7 N。术后复查造影未发现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穿孔等并发症,组织病理学检查无动脉内膜损伤。结论磁性导丝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安全性,可快速建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导丝通路,有利于解决髂动脉分支置管中导丝选入支架短腿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髂动脉分支置管 新型导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