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 被引量:8
1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胡夕春 +4 位作者 吴炅 任国胜 江泽飞 张瑾 张剑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34,共19页
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轻,60%的女性患者在诊断时为绝经前。与绝经后相比,未绝经女性卵巢功能旺盛,可持续大量分泌雌激素、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已用于乳腺癌临床治疗数十年,大量循... 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轻,60%的女性患者在诊断时为绝经前。与绝经后相比,未绝经女性卵巢功能旺盛,可持续大量分泌雌激素、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已用于乳腺癌临床治疗数十年,大量循证证据表明,单用OFS和加用OFS均可降低未绝经女性乳腺癌的复发风险并改善生存。部分OFS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SOFT/TEXT研究12和13年随访、STO-5研究20年随访、亚裔人群的ASTRRA研究8年随访)近期陆续公布,进一步证实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加用OFS可显著降低10年以上的复发风险,提高治愈可能。monarchE和NATALEE研究显示,部分CDK4/6抑制剂叠加在绝经前早期乳腺癌患者含有药物去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GnRHa)]的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时仍可进一步增加生存获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召集了国内乳腺癌治疗领域的临床专家,在2021年版的基础上共同商讨编制了《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本共识建议,GnRHa仍作为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OFS方式的首选。GnRHa联合内分泌治疗基础上添加特定CDK4/6抑制剂的激素受体阳性绝经前乳腺癌获益人群包括: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阴性且满足任一条件[G3,G2伴Ki-67增殖指数≥20%,G2伴多基因检测(21基因评分、Prosigna PAM50、MammaPrint、EndoPredict)高危]。本共识也认可将2023年St.Gallen共识中有化疗指征的风险因素作为OFS适用判定标准之一。GnRHa用药推荐根据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前的卵巢功能状态进行决策。如果考虑卵巢保护,推荐GnRHa同步化疗,不影响患者生存获益;如果不考虑卵巢保护,GnRHa同步化疗和GnRHa在化疗结束后序贯使用均被认可,后者更为推荐。围绝经期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建议参照绝经前方案。GnRHa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时长建议为5年。中高危患者完成5年联合GnRHa的内分泌治疗后,如果未绝经且耐受性良好,可考虑继续2~5年联合GnRHa的内分泌治疗或单用2~5年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治疗。辅助治疗方案中添加GnRHa安全可耐受,推荐应用前和患者充分沟通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可能的不良事件,安全性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接受药物去势的患者,在去势过程中不推荐常规监测雌激素水平,如怀疑不完全的OFS(包括改变用法如注射人员缺乏该药物熟练注射经验、更换剂型或出现某些可能提示卵巢功能恢复的生理变化如月经恢复或更年期症状的周期性波动时),可进行雌激素水平测定以辅助决策。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如有需求,无论激素受体阳性或阴性,均可使用GnRHa保护卵巢功能,降低卵巢功能早衰的发生风险,减少生育能力损害,推荐化疗前至少1周开始使用GnRHa,每28 d 1次,直至化疗结束后2周给予最后1剂。针对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开展的临床试验,不推荐仅纳入绝经后人群,也应当探索GnRHa应用条件下的绝经前人群,以明确试验药物对这类患者的实际效应。另外本共识还新增了早期/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OFS药物应用的全程管理路径,以期进一步助力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卵巢功能抑制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BP1对ER阳性乳腺癌增殖和他莫昔芬耐药的影响
2
作者 谭文浩 刘胜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65-1473,共9页
目的:通过CRISPR Screen正向基因筛选技术,筛选出他莫昔芬耐药靶点基因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1(immunoglobulin binding protein 1,IGBP1)。验证IGBP1在临床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是否高表达,并探讨IGBP1对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细胞增... 目的:通过CRISPR Screen正向基因筛选技术,筛选出他莫昔芬耐药靶点基因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1(immunoglobulin binding protein 1,IGBP1)。验证IGBP1在临床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是否高表达,并探讨IGBP1对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耐药性等表型的影响,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应用公共数据库分析IGBP1在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是否有所不同。Kaplan-Meier Plotter用于预测IGBP1对乳腺癌患者总体生存率(the overall survival,OS)是否有所影响。应用慢病毒感染ER+乳腺癌细胞,再进行功能实验验证IGBP1过表达及敲低对ER+乳腺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耐药性的影响。最后用公共数据库鉴定出可能与IGBP1正、负相关的基因。结果:公共数据库的结果表明,IGBP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生存分析表明,IGBP1高表达的患者的OS较差。细胞功能实验显示,过表达IGBP1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明显快于对照组细胞,耐药性增强;而敲低IGBP1的结果相反。与IGBP1正相关的基因里有已知的癌基因如NOP53。结论:IGBP1在ER+乳腺癌中高表达,IGBP1的过表达和敲低均影响ER+乳腺癌细胞系的增殖、细胞周期和耐药性,提示IGBP1在ER+乳腺癌中可能能够改善其耐药,表明IGBP1可能作为ER+乳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1 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阳性 他莫昔芬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多学科诊疗标准与规范(2023年版) 被引量:24
3
作者 赋能专科建设-共创健康中国多学科专家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13 位作者 杨犇龙 吴炅 陈星星 李薇 齐晓伟 邱鹏飞 邵彬 田伟 徐菲 肖勤 杨辞秋 张翔 张璋 卓睿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88-1203,共16页
2020年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提升,中国乳腺癌患者生存率虽显著提高,但仍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内乳腺癌诊治仍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如院内缺少综合治疗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患者有效就诊时... 2020年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提升,中国乳腺癌患者生存率虽显著提高,但仍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内乳腺癌诊治仍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如院内缺少综合治疗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患者有效就诊时间短、就诊流程繁琐等。多学科团队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treatment,MDT)模式是由多个学科的资深专家团队合作,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系统疾病的病例进行讨论,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患者制订出最佳治疗方案的诊疗模式。MDT已经逐渐被多个肿瘤治疗领域接受并广泛实施,很多常见肿瘤治愈率的提高是通过MDT实现的。该模式涉及方面广泛,包括医院制度化建设及核心科室和协同科室的专业合作等。其实施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或漏诊,也可以提高指南实施规范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能力及乳腺癌单病种科室的诊疗能力,最终助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实现。但全国各地MDT实施缺乏统一的流程及标准,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乳腺癌单病种的MDT标准与规范,以指导并提升临床实践能力。本标准与规范由健康报社主办,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发起,在具有肿瘤诊疗相关专科的综合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组织多学科专家,依据高级别循证医学依据,通过共同讨论形成赋能专科建设项目并制订《乳腺癌多学科诊疗标准与规范(2023年版)》。本标准与规范的具体内容包括:①乳腺癌MDT组织建设及运营机制的基本要求;②初诊(早期)乳腺癌患者MDT标准与规范;③复诊(复发转移性/初诊晚期)乳腺癌患者MDT标准与规范;④以患者为中心的MDT规范化标准诊疗流程;⑤乳腺癌MDT高质量发展的其他要求及建议。本标准与规范旨在从MDT所有参与的单学科或科室应该承担的职责出发,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共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MDT标准与规范,同时评选出优秀及标杆医院,以促进该领域的MDT进展,并进一步规范乳腺癌慢病化与规范化全程管理,最终推动乳腺癌领域的变革与进步,造福乳腺癌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团队诊疗 乳腺癌 综合治疗 规范化 全程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术中提示1~2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获益分析
4
作者 庄雨陈 黄春 苏新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61-1265,共5页
目的:探讨适用于术中1~2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行初次手术的术中1~2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 目的:探讨适用于术中1~2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行初次手术的术中1~2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290例,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hemithyroidectomy,HT)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状腺全切除术(total thyroidectomy,TT)组(P<0.001)。手术方式不影响结构持续性/复发性疾病的发生(HR=2.848,95%CI=0.321~25.294,P=0.348)。淋巴结总转移数>5枚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14.5 mm(OR=5.838,95%CI=2.295~14.850,P<0.001)、肿瘤位于上份(OR=2.765,95%CI=1.154~6.624,P=0.023)、Ⅲ区淋巴结有转移(OR=17.310,95%CI=7.053~42.481,P>0.001)。结论:目前结果支持术中提示1~2枚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若肿瘤位于上份且直径>14.5 mm,建议行预防性的同侧Ⅲ区颈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转移淋巴结数量 手术方式 术中冰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纤维素的制备及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魏嘉莹 张集海 +2 位作者 李云海 黄伟 任国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4-180,共7页
生物纤维素,也称细菌纤维素,是一种由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合成的高分子纤维素。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高吸水保湿性、有效的细菌屏障、超细纳米纤维空间结构、高弹性模量以及良好的透明度和生物相容性等。这些性质使得生物纤维素能够... 生物纤维素,也称细菌纤维素,是一种由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合成的高分子纤维素。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高吸水保湿性、有效的细菌屏障、超细纳米纤维空间结构、高弹性模量以及良好的透明度和生物相容性等。这些性质使得生物纤维素能够被制备成新型敷料应用于临床医学。文中对生物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能、制备方法及在慢性创面敷料、骨修复材料、眼科材料、心血管外科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生物纤维素敷料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其在医学及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纤维素 敷料 慢性创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