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死亡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傅豫 何薇 黄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4,共9页
铁死亡是一种可调控的,具有铁依赖性的,由脂质过氧化驱动的细胞死亡形式,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死亡形式,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铁死亡在癌症、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各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口腔疾病... 铁死亡是一种可调控的,具有铁依赖性的,由脂质过氧化驱动的细胞死亡形式,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死亡形式,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铁死亡在癌症、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各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关注。铁死亡是口腔癌的新兴治疗靶点。许多炎症损伤疾病与铁死亡相关,牙周炎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铁死亡的发生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目前铁死亡与口腔疾病的相关研究及发现进行综述,旨在为探索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口腔疾病 口腔癌 牙周炎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分析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形态的改变 被引量:3
2
作者 唐玉娟 王超 +1 位作者 陈杨 秦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39-1143,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分析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对60例生长发育高峰期及高峰期后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使用CBCT采集颅面Di...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分析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对60例生长发育高峰期及高峰期后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使用CBCT采集颅面Dicom数据,使用Mimics 15.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建立三维坐标系。选择描述下颌骨、髁突及关节窝的11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中性侧与远中侧的下颌骨、髁突及关节窝形态无明显差异;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患者治疗前中性侧的下颌支长度、髁突全高及关节窝前部宽度明显大于远中侧(P<0.05),而治疗后只有中性侧的关节窝前部宽度大于远中侧(P=0.023)。结论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是有功能性下颌偏斜向骨性偏斜发展,而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对其进行治疗,有利于减少后期的骨性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亚类 下颌骨偏斜 三维测量 锥形束CT 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区域骨皮质密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恒朗 范小平 +3 位作者 那毕 邹兰熠 何金龙 王云霁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43-1147,共5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腭部骨皮质密度,分析腭部骨皮质密度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107例20~40岁成人(男51例、女56例)的CBCT影像数据,测量腭部28个点位的骨皮质密度,以亨斯菲尔德单位(Hounsf...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腭部骨皮质密度,分析腭部骨皮质密度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107例20~40岁成人(男51例、女56例)的CBCT影像数据,测量腭部28个点位的骨皮质密度,以亨斯菲尔德单位(Hounsfield units,HU)表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部位间骨密度差异,t检验比较骨密度的性别差异。结果:腭部各测量点位中骨皮质密度最大值为(976.24±138.66)HU,最小值为(460.45±183.33)HU。除Y0X0、Y8X0、Y8X6、Y12X6、Y20X6、Y20X9、Y24X6和Y24X9外,其余20个测量点位的骨皮质密度值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部骨皮质密度有由前向后递减的趋势(P=0.000)。腭前部中缝旁3 mm区域的骨皮质密度高于腭前部中缝区(P〈0.05)。结论:经CBCT获取了成人腭部骨皮质密度的分布规律,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部位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微种植体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牙滞留伴多发性多生牙及恒牙阻生2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曾庆香 张碧 +2 位作者 孙吉成 刘平 王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347-2347,2351,共2页
多生牙是一种牙齿数目的发育异常,可发生于牙弓内任何部位,常见于上颌前牙区,也称为额外牙。恒牙列多生牙发生率国内报道为1%~3%[1],国外报道为1.04%~2.00%[2]。多生牙可能由牙胚发育期间形成过多牙蕾或牙胚分裂导致,其牙数常为1~2颗,3... 多生牙是一种牙齿数目的发育异常,可发生于牙弓内任何部位,常见于上颌前牙区,也称为额外牙。恒牙列多生牙发生率国内报道为1%~3%[1],国外报道为1.04%~2.00%[2]。多生牙可能由牙胚发育期间形成过多牙蕾或牙胚分裂导致,其牙数常为1~2颗,3颗以上者较为少见[3]。多生牙可单独发生,也常合并其他畸形,如腭裂、锁骨颅骨发育不全综合征等[4]。我院治疗非综合征性乳牙滞留伴多发性多生牙及恒牙阻生2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牙滞留 多生牙 阻生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下颌偏斜对髁突软骨增殖活动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芬芬 张定铭 王华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下颌偏斜对青春期大鼠下颌髁突软骨增殖活动的影响。方法:选用4周龄雄性SD大鼠80只,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偏斜组40只,偏斜恢复组20只,对照组20只。偏斜组及偏斜恢复组大鼠上前牙黏结冠套模拟功能性下颌偏斜。偏... 目的:探讨功能性下颌偏斜对青春期大鼠下颌髁突软骨增殖活动的影响。方法:选用4周龄雄性SD大鼠80只,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偏斜组40只,偏斜恢复组20只,对照组20只。偏斜组及偏斜恢复组大鼠上前牙黏结冠套模拟功能性下颌偏斜。偏斜恢复组在安放冠套14 d后全部拆除,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偏斜组及对照组分别在7、14、21 d及28 d各取10只与5只大鼠处死,偏斜恢复组在拆除冠套后的第7、14天各取10只大鼠处死。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下颌髁突软骨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1)PC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髁突软骨增殖层和浅肥大层。(2)实验第7天时,偏斜组非偏斜侧髁突软骨中、后、外区域PCNA表达较对照组增强(中部P=0.022,后部P=0.019,外部P=0.024),偏斜侧髁突软骨后、外区域PCNA表达较对照组减弱(后部P=0.015,外部P=0.017),实验第14天差异更加显著(非偏斜侧中部P=0.0023,后部P=0.01,外部P=0.0097,偏斜侧后部P=0.0005,外部P=0.006),且差异性一直持续到第28天(非偏斜侧中部P=0.0001,后部P=0.0001,外部P=0.0001,偏斜侧后部P=0.0001,外部P=0.0001)。当拆除冠套后,偏斜恢复组两侧髁突软骨PCNA表达的差异逐渐减小,至实验28 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功能性下颌偏斜使青春期大鼠下颌骨双侧髁突软骨发生不对称适应性改建,而进行早期矫治后,双侧髁突软骨的生长改建活动逐渐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功能性偏斜 髁突软骨 增殖细胞核抗原 早期矫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