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锥形束CT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诱导犬根尖闭合的研究
1
作者 黄锐 刘鹏 +1 位作者 周智 万朝霞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4-95,共2页
目的: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诱导年轻恒牙根尖形成的效果。方法:选用2只56月龄犬的16颗恒切牙,术前拍摄CBCT片测量根尖面积,经去髓后,随机分为4组,A组为实验组,用HA糊剂充填根管;B、C... 目的: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诱导年轻恒牙根尖形成的效果。方法:选用2只56月龄犬的16颗恒切牙,术前拍摄CBCT片测量根尖面积,经去髓后,随机分为4组,A组为实验组,用HA糊剂充填根管;B、C组为阳性对照组,分别用氢氧化钙(calcium hydroxyde,CH)、Vitapex充填;D组为阴性对照组,用AH plus糊剂充填。术后4周通过CBCT片观察根尖形态并与数字化X线根尖片对比。利用CBCT系统软件测量根尖面积,每组数据与术前相比行配对t检验,各组根尖面积减少值行单因素方差分析(ɑ=0.05)。结果(1)CBCT显示:A、B、C组根尖矢状面呈内聚状,未完全闭合,D组根尖呈平行开放状。A、B、C、D组根尖横断面均呈颊舌径较大的椭圆形,未闭合。根尖片显示:A、B、C组根尖呈内聚闭合状,D组根尖呈平行开放状。(2)CBCT显示:A、B、C各组根尖面积测量数据术后与术前对比均有缩小(配对t检验P<0.05),但3组间根尖面积缩小量差别不显著(方差分析(P>0.05)。D组术后与术前相比根尖无明显缩小(配对t检验P>0.05)结论:(1)CBCT与根尖片相比,能更准确反映根尖形态,适于根尖诱导术后评价。(2)HA能诱导根尖闭合,影像学观察其短期效果与CH、Vitapex差别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诱导 锥形束CT 根尖片 羟基磷灰石 氢氧化钙 VITAPEX AH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正中管的锥形束CT成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黄弘 刘鹏 +4 位作者 李晓东 裴仲秋 杨小竺 白石 黄元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9-482,共4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对下颌正中管(MIC)的三维位置、走向及毗邻关系进行测量,为确保颏孔前区域牙种植手术的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80例患者的双侧下颌骨CBCT影像,对MIC的直径和毗邻关系进行测量分析,包括MIC至下颌下缘、下颌牙根尖...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对下颌正中管(MIC)的三维位置、走向及毗邻关系进行测量,为确保颏孔前区域牙种植手术的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80例患者的双侧下颌骨CBCT影像,对MIC的直径和毗邻关系进行测量分析,包括MIC至下颌下缘、下颌牙根尖、下颌骨颊侧壁和舌侧壁,以及双侧颏孔连线平面的垂直距离。结果 80例患者中,63例(占78.75%)的CBCT影像上可以观测到MIC影像,其管径大小为(1.21±0.29)mm。在垂直方向上,MIC距下颌下缘和下颌牙根尖的距离分别为(7.82±1.86)、(7.24±2.82)mm;在颊舌方向上,MIC距下颌骨颊侧壁和舌侧壁的距离分别为(3.80±1.37)、(4.45±1.34)mm;MIC距双侧颏孔连线平面的垂直距离为(5.62±2.21)mm。结论 CBCT通过多平面重建后,可以清晰显示MIC在下颌骨中的三维空间位置、走向及毗邻关系;利用CBCT对MIC的位置和走行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下颌正中管 种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Delaire整体平衡头影分析法建立正常颅颌面硬组织结构数据库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茜 王涛 +2 位作者 宋锦嶙 陈梦苇 刘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重庆地区汉族正常成人颅颌面硬组织结构特征,建立数据库,并将之与法国人、韩国人比较。方法:选择78例中国重庆地区汉族颅颌面形态正常的成人(男37例,女41例),摄取标准定位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并将各项值进行比较。结果:初... 目的:研究中国重庆地区汉族正常成人颅颌面硬组织结构特征,建立数据库,并将之与法国人、韩国人比较。方法:选择78例中国重庆地区汉族颅颌面形态正常的成人(男37例,女41例),摄取标准定位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并将各项值进行比较。结果:初步建立了中国重庆地区汉族正常人群成人颅颌面结构的Delaire分析法正常参考值,探讨了其性别特征与种族特征。结论:建立了中国重庆地区汉族正常Delaire整体平衡头影分析数据库,并比较分析了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 颅颌面硬组织形态 Delaire头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料诱导犬根尖形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黄锐 刘鹏 +1 位作者 肖茂德 周智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7-380,384,共5页
目的比较羟磷灰石(HA)、氢氧化钙(CH)、Vitapex诱导犬年轻恒牙根尖形成的效果。方法选用2只5.6月龄犬的16颗恒切牙,去髓后随机分为4组。A、B、C组为实验组,依次用HA、CH及Vitapex糊剂充填根管;D组为对照组,用AHplus糊剂充填。... 目的比较羟磷灰石(HA)、氢氧化钙(CH)、Vitapex诱导犬年轻恒牙根尖形成的效果。方法选用2只5.6月龄犬的16颗恒切牙,去髓后随机分为4组。A、B、C组为实验组,依次用HA、CH及Vitapex糊剂充填根管;D组为对照组,用AHplus糊剂充填。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牙根长度及根尖面积的变化;制作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观察根尖组织形态;制作冰冻切片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观察细胞的成骨活性。结果1)CBCT结果显示:术后4周,各组牙根均较术前延长(P〈0.05),3个实验组的根尖面积较术前缩小(P〈0.05);术后8周,各组根尖均显示高密度闭合影像。2)组织切片显示:各组根尖均无炎症反应;术后4周,根尖均未闭合,但有牙骨质及牙周膜伸入根管;术后8周,A组根尖被完整的牙骨质屏障封闭,ALP阳性细胞分布集中,B、C组牙骨质屏障内有间隙,牙周膜伸入其中,ALP阳性细胞散在分布,D组根尖仍有稀疏牙骨质和类牙骨质沉积,并有纤维及血管组织增生,ALP阳性细胞不明显。结论经去髓后的年轻恒牙在无感染时牙根能继续发育,牙周膜可能是其发育的组织来源;HA诱导根尖形成的速度较快,是一种理想的根尖诱导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诱导 锥形束CT 羟磷灰石 碱性磷酸酶 牙周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在根尖区牙根外吸收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任洪芋 陈军 +3 位作者 邓锋 郑雷蕾 刘雄 董艳玲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4-75,共2页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全景片)在根尖区牙根外吸收(根尖吸收)诊断中的差异。方法:选取80颗单根前磨牙,用以模拟4种不同程度的根尖吸收:无(完整的牙根)、轻度(根尖区表面1.0mm直径和...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全景片)在根尖区牙根外吸收(根尖吸收)诊断中的差异。方法:选取80颗单根前磨牙,用以模拟4种不同程度的根尖吸收:无(完整的牙根)、轻度(根尖区表面1.0mm直径和深度的洞形)、中度(1.0mm牙根缩短)、重度(3.0mm牙根缩短)。模拟完成后,对所有牙齿拍摄CBCT和全景片获取两组X线图像。两名正畸医师通过对图像资料的分析独立地评估所有根尖吸收的严重程度。结果:采用CBCT和全景片评估轻度根尖吸收的正确率分别为100%和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评估全部根尖吸收的正确率分别为81.9%和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相比于全景片,CBCT对根尖吸收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在正畸临床中,CBCT可用于对根尖吸收进行早期诊断,从而为继续或修正当前的正畸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全景片 牙根吸收 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观察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 被引量:5
6
作者 廖元元 钟晓波 刘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2-365,共4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观察并评估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方法收集551例上颌第二恒磨牙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牙位、近颊根根管数目和形态,采用Vertucci分类法记录根管构型,并记录根管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 目的利用锥形束CT观察并评估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方法收集551例上颌第二恒磨牙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牙位、近颊根根管数目和形态,采用Vertucci分类法记录根管构型,并记录根管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结果 551例中,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发生率为25.41%(140/551),男性多于女性;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大多向远中及腭侧弯曲,弯曲根管占87.54%(604/690),57.57%(397/690)的弯曲发生在根中1/3,重度弯曲占19.28%(133/690)。结论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MB2的发生率较高,中、重度弯曲根管较多。锥形束CT可在各层面显示根管系统解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 恒磨牙 根管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黏膜增厚的锥形束CT影像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雨楠 刘鹏 +1 位作者 王虎 游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02-307,共6页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牙源性因素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影响,同时,通过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随访,研究口腔治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12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通过CBCT图像筛选出上颌窦最大黏膜厚度>2 mm...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牙源性因素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影响,同时,通过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随访,研究口腔治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12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通过CBCT图像筛选出上颌窦最大黏膜厚度>2 mm的患者,评估上颌窦底及上颌窦黏膜增厚与患牙的关系,同时,记录患牙及其治疗的情况,观察随访前后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变化。结果 黏膜厚度与炎症距窦底的距离呈极弱负相关(P<0.05,r=-0.154),而根尖距窦底的距离与黏膜厚度无直接相关性(P>0.05)。在治疗组中,窦底破坏组的黏膜厚度变化较窦底连续组大,黏膜厚度变化与根尖距窦底的距离呈弱负相关(P<0.01,r=-0.382),黏膜厚度变化与炎症距窦底的距离呈中等程度负相关(P<0.001,r=-0.524)。结论 上颌窦炎的严重程度可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根尖周炎症边缘距窦底的远近而与单纯的根尖位置没有明显的关系。但从治疗效果来讲,炎症病变离上颌窦越近,上颌窦底越易被破坏,上颌窦炎受牙源性因素影响越大,口腔治疗的效果也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黏膜增厚 牙源性上颌窦炎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RP5抑制Wnt3a对黑素细胞黑素形成作用的初步研究
8
作者 汤寅虹 杨珂 +5 位作者 杨恬 叶吉星 刘鹏 连小华 郭海英 彭惠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研究sFRP5抑制Wnt3a对黑素细胞黑素形成的作用。方法以永生化的黑素细胞为模型,利用腺病毒表达载体,设置Control组、Wnt3a处理组、Wnt3a+sFRP5处理组进行以下实验:L-DOPA测定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活性;Masson-Fontanas银染色法... 目的研究sFRP5抑制Wnt3a对黑素细胞黑素形成的作用。方法以永生化的黑素细胞为模型,利用腺病毒表达载体,设置Control组、Wnt3a处理组、Wnt3a+sFRP5处理组进行以下实验:L-DOPA测定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活性;Masson-Fontanas银染色法观察黑素形成情况;RT-PCR检测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 1,TRP-1)、TYR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RP-1、TYR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L-DOPA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显示Wnt3a+sFRP5处理组TYR活性低于Wnt3a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son-Fontanas银染色法显示Wnt3a+sFRP5处理组形成的黑素明显低于Wnt3a处理组;RT-PCR检测结果显示Wnt3a+sFRP5处理组能下调TRP-1、TYR基因的表达(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Wnt3a+sFRP5处理组能下调TRP-1、TYR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sFRP5能抑制Wnt3a对黑素细胞黑素生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RP5 WNT3A 黑素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