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钟对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
作者 杨凯 孙沫逸 +33 位作者 李龙江 唐瞻贵 郭伟 任国欣 张志伟 唐洪 张杰 孙志军 席庆 李春洁 黄欣 武和明 尚伟 孟箭 李吉辰 马洪 朱桂全 李一 李尧旭 何海涛 张富贵 章杰 赵丹 孙德平 吕晓强 陈丹 张福军 陈睿 李雅冬 张劲松 付小娟 项立 李受益 尹仕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研究表明,口腔黏膜细胞的生理稳态受到生物钟的调控,生物钟异常或紊乱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生物钟的研究将为口腔鳞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认识。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人们对生物钟的理解和认识还很有限。鉴于... 研究表明,口腔黏膜细胞的生理稳态受到生物钟的调控,生物钟异常或紊乱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生物钟的研究将为口腔鳞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认识。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人们对生物钟的理解和认识还很有限。鉴于作为医学研究第四维度的生物钟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在总结目前生物钟在人口腔鳞癌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物钟作用的科学原理和自身长期的研究经验,归纳推荐了生物钟对口腔颌面部鳞癌的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的共识意见,希望能为生物钟或昼夜节律在口腔颌面部鳞癌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提供参考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昼夜节律 鳞状细胞癌 口腔 颌面部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血友病患者口腔外伤性出血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吉明 李远贵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9-99,共1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血友病患者并发口腔外伤出血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为指导该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我院因口腔外伤(包括舌损伤、上下唇裂伤、唇舌系带裂伤等)出血同时患血友病的住院儿童44人次,年龄9月至10岁3月...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血友病患者并发口腔外伤出血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为指导该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我院因口腔外伤(包括舌损伤、上下唇裂伤、唇舌系带裂伤等)出血同时患血友病的住院儿童44人次,年龄9月至10岁3月,分析其就诊原因、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情况及病情发展等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和疗效等,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患儿均因口腔外伤出血为主诉,其中入院时已确诊血友病者31例;2.患儿多数为陈旧性伤口,有的经多次清创缝合,因慢性失血,实验室检查多数有贫血(入院时或入院后几天加重),且均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3.入院前已确诊为血友病者经针对性治疗,疗效好;4.全身治疗加彻底的清创缝合疗效好,单纯一种手段效果差,患儿反复入院几率高。结论:儿童血友病伴发口腔外伤出血时,应尽早明确病因,补充凝血因子、纠正贫血,同时必须尽早、彻底地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出血 舌损伤 口腔损伤 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咀嚼刺激对儿童全唾液富酪蛋白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远贵 石四箴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8-680,共3页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氨基酸组成分析法测定4~6岁43名儿童的非刺激性及刺激性全唾液富酪蛋白浓度。经咀嚼刺激后的全唾液富酪蛋白浓度高于非刺激性全唾液(P<0.01),但性别间及各年龄组间富酪蛋白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咀嚼刺激可使唾...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氨基酸组成分析法测定4~6岁43名儿童的非刺激性及刺激性全唾液富酪蛋白浓度。经咀嚼刺激后的全唾液富酪蛋白浓度高于非刺激性全唾液(P<0.01),但性别间及各年龄组间富酪蛋白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咀嚼刺激可使唾液中富酪蛋白浓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 富酪蛋白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59例儿童颌面部肿块临床统计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立琪 廖礼姝 +4 位作者 李远贵 钟渝翔 项立 梁丽 李万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98-1303,共6页
目的:通过对儿童颌面部肿块分类与统计,分析常见类型发病情况,列举较罕见类型,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859例颌面部肿块患儿,依据病理结果将其分类,分别按年龄阶段、性别、发病部位划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 目的:通过对儿童颌面部肿块分类与统计,分析常见类型发病情况,列举较罕见类型,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859例颌面部肿块患儿,依据病理结果将其分类,分别按年龄阶段、性别、发病部位划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多样本构成的卡方检验,并分析结果。结果:肿块中肿瘤比例最高(49.13%),男女比为1.03∶1;平均发病年龄为(4.71±3.94)岁。血管瘤患儿最多(24.21%);良恶性肿瘤之比约为139.67∶1;囊肿女性较多,常见舌下腺囊肿(43.82%);瘤样病变男性多,常见牙龈瘤(34.72%);肿瘤男性多,常见血管瘤及血管畸形(49.29%);其他性质肿块最常见炎性肿块与淋巴结(32.00%);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最好发生于唇部,淋巴管畸形最好发于颊部,淋巴管血管畸形最好发于舌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罕见疾病包括先天性颌下腺导管囊性扩张、婴儿黑色素性神经外胚瘤、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等。结论: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且颌面部位置特殊,为保证各器官结构功能完整,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选择有效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颌面部肿块 囊肿 肿瘤 瘤样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牙槽嵴塑形矫治器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腭部畸形矫治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5
5
作者 钟渝翔 李万山 +4 位作者 李远贵 陈梦苇 廖礼姝 梁丽 左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评价鼻牙槽嵴塑形(PNAM)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腭部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19例。A、B组均为非综合征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A组在唇腭裂手术前先行PNAM矫治,B组术前未行PNAM矫治。C组为3月龄左右鼻唇部及... 目的评价鼻牙槽嵴塑形(PNAM)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腭部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19例。A、B组均为非综合征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A组在唇腭裂手术前先行PNAM矫治,B组术前未行PNAM矫治。C组为3月龄左右鼻唇部及腭部发育正常婴儿。获取A组PNAM矫治前及PNAM矫治后唇裂术前、B组唇裂术前和C组的标准腭部模型正位照片,对模型照片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组PNAM矫治后与矫治前相比,患者的牙弓宽度(AW)、牙弓周长(AC)、腭部面积(PA)明显增加(P<0.05),腭部裂隙宽度(CPW)、牙槽突裂隙宽度(CWA)、牙槽突裂隙矢状向距离(CWAS)与水平向距离(CWAH)、前颌突倾斜度(PMD)、裂隙面积(CA)明显减小(P<0.05);但与C组相比仍有差距(P<0.05);B组AW、CPW、CA及PA较A组矫治前均明显增加(P<0.05)。多元方差分析表明,3组上颌结节间距离(TW)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NAM矫治是早期有效改善患者腭部原发畸形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牙槽嵴塑形矫治器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腭部畸形 术前矫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牙槽嵴塑形矫治器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鼻唇畸形矫治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6
作者 钟渝翔 李万山 +4 位作者 李远贵 陈梦苇 廖礼姝 梁丽 左丁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9-71,共3页
目的:客观评价带鼻撑与固位柱的鼻牙槽嵴塑形(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PNAM)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鼻唇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三组病例各14例。病例组患者出生后1月内即使用带鼻撑及固位柱的PNAM矫... 目的:客观评价带鼻撑与固位柱的鼻牙槽嵴塑形(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PNAM)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鼻唇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三组病例各14例。病例组患者出生后1月内即使用带鼻撑及固位柱的PNAM矫治器同期完成鼻唇部与腭部畸形矫治。通过对三组对象标准鼻唇部正位及鼻底位照片的标记与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行配对t检验与多元方差分析,客观评价对鼻唇部的矫治效果。结果:PNAM矫治能使患者鼻尖高度,鼻小柱高度与宽度,双侧鼻孔高度、宽度、周长与面积及上唇面积明显增加(P<0.05),而双侧鼻翼高度差、鼻底裂隙宽度、鼻尖与鼻小柱倾斜度明显减小(P<0.05);但与正常组仍有差距(p<0.05);而非矫治病例其健侧鼻孔高度、周长与面积及上唇面积较矫治前有增大的趋势(P<0.05)。多元方差分析发现,EnW、BAW、CHW、NWR四项指标无差别(p>0.05)。结论:PNAM矫治是早期有效改善患者鼻唇部原发畸形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牙槽嵴塑形矫治器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术前矫治 鼻唇畸形 配对t检验 多元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颅颌面硬组织结构特征的Delaire头影测量初步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周洁 宋锦璘 +2 位作者 陈梦苇 王涛 邓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3-636,641,共5页
目的采用Delaire头影测量法分析重庆地区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颅颌面硬组织特征及其补偿机制,为进一步诊断、治疗设计及预后分析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重庆地区11~14岁下颌后缩患者56例及正常青少年40例为研究对象,拍摄头颅侧位片,采用传... 目的采用Delaire头影测量法分析重庆地区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颅颌面硬组织特征及其补偿机制,为进一步诊断、治疗设计及预后分析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重庆地区11~14岁下颌后缩患者56例及正常青少年40例为研究对象,拍摄头颅侧位片,采用传统头影测量法和Delaire头影测量法分析其颅颌面硬组织结构特征。结果传统头影测量法分析发现,与正常相比,下颌后缩患者∠SNB、Co-Go、Co-Pog、U1-L1减小,∠ANB、∠SN-MP、L1-MP增大,∠SNA、Go-Pog无统计学差异。Delaire头影测量法分析发现,下颌后缩患者∠1、∠5、(Cp-Oi)/C2减小,∠2、(M-Cp)/C2、∠3、∠4增大,C3/C2、NP-F1无统计学差异;Me-F1为-8.70mm±2.48mm,Me-Met为5.74mm±2.58mm。结论Delaire头影测量法可较直观地定量评估下颌后缩患者颅颌面骨骼结构特征及其补偿机制,下颌后缩畸形主要由下颌骨相对后移及下颌骨发育不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 下颌后缩 Delaire头影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483例唇腭裂患儿临床特点及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远贵 杨艳会 陈吉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119,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唇腭裂的发病情况及特点、唇腭裂患儿并发心脏畸形的比例,分析唇腭裂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唇腭裂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483例先天性唇腭裂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详... 目的:调查分析唇腭裂的发病情况及特点、唇腭裂患儿并发心脏畸形的比例,分析唇腭裂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唇腭裂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483例先天性唇腭裂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分析畸形亚类的构成比例、性别及城乡分布特点、并发先天性心脏病的几率以及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83例患儿中,唇裂137例,腭裂136例,唇裂伴腭裂210例;男性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唇腭裂患儿并发先天性心脏病占8.49%(41例),有家族遗传史的占6.63%(32例),母亲怀孕3个月内有感冒史的占43.69%(211例),母亲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占59.42%(287例),大专以上的仅占5.38%(26例)。结论:唇腭裂在城乡及男女间的分布存在差异;除遗传因素外,母亲怀孕期疾病、文化程度低及生活环境等对唇腭裂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增强母亲孕期的预防保健是预防唇腭裂发生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腭裂 唇腭裂 先天性心脏病 病因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小鼠腭胚突间充质细胞作用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廖礼姝 郑谦 +3 位作者 石冰 卢胜军 张睿 蒙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6-209,224,共5页
目的研究细胞水平地塞米松(Dex)致腭裂畸形的生物学机制,筛选出影响腭胚突间充质(EPM)细胞生长的地塞米松最适浓度。方法腭胚突间充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实验组细胞分别以1×10-9、1×10-8、1×10-7和1×10-6 mol.L-1地... 目的研究细胞水平地塞米松(Dex)致腭裂畸形的生物学机制,筛选出影响腭胚突间充质(EPM)细胞生长的地塞米松最适浓度。方法腭胚突间充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实验组细胞分别以1×10-9、1×10-8、1×10-7和1×10-6 mol.L-1地塞米松加以干预,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血清质量分数为10%条件下,随着Dex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率降低。第3天达到了地塞米松药物作用的最高峰。Dex浓度为1×10-6 mol.L-1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段的P值均小于0.01。结论地塞米松在加药后第3天药物作用最显著,之后随着药物的代谢,作用减弱;浓度1×10-6 mol.L-1的地塞米松,既有一定程度的抑制EPM细胞生长的作用,又不会导致大量的细胞死亡。其可作为在细胞水平研究地塞米松致畸的生物学机制的最适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腭胚突间充质细胞 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扫描在鼻腔三维重建及测量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丽 李远贵 +3 位作者 廖礼姝 刘玉涛 李立 李万山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9-61,共3页
目的:通过激光扫描建立0至12岁汉族儿童各年龄段正常鼻腔的三维重建模型,并揭示鼻腔随年龄发育的规律。方法:在全麻状态下对60例0至12岁的进行分组并制取鼻腔模型,用激光扫描仪扫描鼻腔形态,通过计算机工程软件进行模型重建。结果:此法... 目的:通过激光扫描建立0至12岁汉族儿童各年龄段正常鼻腔的三维重建模型,并揭示鼻腔随年龄发育的规律。方法:在全麻状态下对60例0至12岁的进行分组并制取鼻腔模型,用激光扫描仪扫描鼻腔形态,通过计算机工程软件进行模型重建。结果:此法可准确扫描鼻腔内部形态,并通过三维重合重建每组理想的鼻腔内部形态,并可以分析鼻腔随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结论:激光扫描三维分析方法是分析正常儿童鼻腔形态的理想方法,应用此模型可重建各个年龄段理想的鼻腔内部形态,并可量化分析正常儿童随生长发育而变化的鼻腔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扫描 鼻腔 三维重建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侧颌下异位胸腺1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丽 李万山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4-105,共2页
颌下异位胸腺在临床上比较罕见,由于无明显症状容易造成误诊和治疗失误。本文报道1例异位胸腺引起颌下包块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其进行讨论。
关键词 异位胸腺 颌下包块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牙种植体的动物试验
12
作者 李万山 代静波 +4 位作者 钟渝翔 梁丽 廖礼姝 李远贵 魏世成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29-633,共5页
目的探讨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牙种植体的动物试验结果及临床可行性。方法将nHA/PA-66复合牙种植体随机植入5只成年杂种犬前牙区新鲜拔牙创内,定期处死动物,获取其上下颌骨标本,进行局部X线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结... 目的探讨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牙种植体的动物试验结果及临床可行性。方法将nHA/PA-66复合牙种植体随机植入5只成年杂种犬前牙区新鲜拔牙创内,定期处死动物,获取其上下颌骨标本,进行局部X线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结果术中共拔除前牙23颗,植入种植体13枚,术后除1枚于8周时脱落外,其余种植体良好存在。种植体与牙槽骨间间隙无明显增宽或变窄,间隙内有结缔组织形成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排列方向发生改变。结论 nHA/PA-66种植体植入犬新鲜拔牙创后,在种植体与牙槽骨间可形成随时间推移数量增多、排列改变的结缔组织。这些结缔组织到底是种植体周围的纤维包裹还是来源于拔牙创内的健康牙周膜,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试验 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 牙种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颌下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诊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立琪 李万山 +4 位作者 钟渝翔 李怡君 项立 梁丽 廖礼姝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颌下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1月—2018年3月共收治7例先天性颌下腺导管扩张患儿,平均年龄5月22天;临床上表现为单侧的口底膨隆肿胀。7例患儿均在全麻下行患侧舌下腺腺体切除、颌下腺扩张部分导管... 目的探讨先天性颌下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1月—2018年3月共收治7例先天性颌下腺导管扩张患儿,平均年龄5月22天;临床上表现为单侧的口底膨隆肿胀。7例患儿均在全麻下行患侧舌下腺腺体切除、颌下腺扩张部分导管切除及导管改道术,术中可见颌下腺导管口狭窄,部分导管呈扩张状态。结果7例患者术后口底创口均愈合良好,无肿胀及囊肿发生。结论先天性颌下腺导管扩张症患儿的发生年龄小,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助于防止导管扩张加重,避免腺体萎缩、喂养困难以及阻塞呼吸;舌下腺腺体的同期切除可以避免术后舌下腺囊肿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颌下腺导管扩张症 诊断 病理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