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用于CT成像及术中导航
1
作者 骆杰 钟世根 +2 位作者 张勇 凌智瑜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1-647,共7页
目的制备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观察其用于增强CT成像及术中导航效果。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载IR780和全氟溴辛烷(PFOB)的脂质体(IR780@LIP-PFOB),检测其基本理化性质,观察其用于增强体内、外CT成像的效果。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 目的制备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观察其用于增强CT成像及术中导航效果。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载IR780和全氟溴辛烷(PFOB)的脂质体(IR780@LIP-PFOB),检测其基本理化性质,观察其用于增强体内、外CT成像的效果。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4T1细胞对IR780@LIP-PFOB的摄取情况,以活体荧光成像检测IR780@LIP-PFOB在荷4T1瘤BALB/c小鼠体内的分布,通过冰冻切片观察IR780@LIP-PFOB在肿瘤区和周围非瘤组织的分布;以实时体视荧光成像系统评估IR780@LIP-PFOB用于术中导航的效能。结果所获IR780@LIP-PFOB大小均匀,呈球形,平均粒径(262.80±117.60)nm,表面电位(-20.10±6.38)mV,IR780包封率为82.92%;用于小鼠体内、外CT可显著增强成像效果。IR780@LIP-PFOB可选择性聚集于4T1细胞周围并于肿瘤区富集,而非瘤组织中未见其明显聚集;用于术中导航可清晰辨识肿瘤组织及其边界。结论成功制备的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用于小鼠能增强CT成像效果,并支持术中导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探针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立体定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黑色素脂质纳泡的制备及体外多模态显像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亮 姚元志 +6 位作者 杨珂 王颖 曹阳 汪朝霞 王志刚 李崇雁 王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58-1462,共5页
目的制备一种包载黑色素的多模态脂质纳泡(MNBs)造影剂,观察其体外超声、光声、MR显影效果。方法采用三氯甲烷注入—冷冻干燥—全氟丙烷充气法制备MNBs和普通脂质纳泡(NBs),检测MNBs的一般特性(形态、粒径、黑色素装载量、稳定性),对不... 目的制备一种包载黑色素的多模态脂质纳泡(MNBs)造影剂,观察其体外超声、光声、MR显影效果。方法采用三氯甲烷注入—冷冻干燥—全氟丙烷充气法制备MNBs和普通脂质纳泡(NBs),检测MNBs的一般特性(形态、粒径、黑色素装载量、稳定性),对不同浓度MNBs进行体外超声、光声、MR成像并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 MNBs形态规则,粒径分布均匀,透射电镜显示MNBs成功包裹黑色素颗粒。黑色素的载药量为90.53μg/mg。体外显影实验示随MNBs和NBs浓度的增加,超声造影效果明显增强,MNBs和NBs的超声造影表现无明显差异,相对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MNBs浓度的增加,光声和MRI显影效果增强,NBs无光声和MRI显影效果。结论成功制备出一种包载黑色素的多模态脂质纳泡造影剂,可明显增强超声、光声、MR显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纳泡 黑色素 超声检查 光声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超声联合载HSV_1-TK/GCV自杀基因阳离子微泡对高强度聚焦超声不完全消融后残余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修阳阳 曾燕 +3 位作者 赵建农 郭大静 王志刚 李发琪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载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更昔洛韦(HSV1-TK/GCV)自杀基因的阳离子微泡联合低强度超声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后残留肝癌SMC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低功率HIFU辐照肝癌SMCC-7721细胞,选取最佳残存细胞亚系并稳定... 目的探讨载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更昔洛韦(HSV1-TK/GCV)自杀基因的阳离子微泡联合低强度超声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后残留肝癌SMC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低功率HIFU辐照肝癌SMCC-7721细胞,选取最佳残存细胞亚系并稳定培养。通过低强度超声辐照载TK基因的阳离子微泡转染细胞。分为对照组(残余癌)、残余癌+超声+TK/GCV组、残余癌+微泡+TK/GCV组及残余癌+微泡+超声+TK/GCV组。以Western Blot法检测TK基因是否成功转入并稳定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并检测基因转染效率。筛选适宜前药GCV浓度,并检测各组别相同条件下细胞存活率。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结果HIFU功率为5 W,频率为10.20 MHz,持续辐照40s,可获得残癌稳定模型。前药GCV的最适浓度为100μg/ml。相同条件下残余癌+微泡+超声+TK/GCV组癌细胞存活率最低(P<0.05),仅为(43.16±3.18)%,且TK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结论低强度超声联合载HSV1-TK/GCV自杀基因阳离子微泡对高强度聚焦超声不完全消融肝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学 微泡 基因治疗 肝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相变型多功能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特性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唐琴 朱深银 +5 位作者 常淑芳 崔健毓 田中华 孙江川 王志刚 邱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36-641,共6页
目的制备包裹吲哚菁绿(ICG)及不同相变材料[全氟正戊烷(PFP)或全氟己烷(PFH)]的两种相变型多功能纳米粒,比较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及体外相变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双乳化法制备包裹ICG及液态PFP或PFH的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分别称为... 目的制备包裹吲哚菁绿(ICG)及不同相变材料[全氟正戊烷(PFP)或全氟己烷(PFH)]的两种相变型多功能纳米粒,比较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及体外相变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双乳化法制备包裹ICG及液态PFP或PFH的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分别称为IPNPs、IHNPs),比较两者的一般特性、稳定性及热致相变、光致相变、声致相变和光声成像能力,采用MTT法检测光致相变所需能量的细胞毒性。结果IPNPs及IHNPs粒径分别为(490.53±36.96)nm及(512.23±38.52)nm,电位分别为(-14.40±1.40)mV及(-13.97±1.61)mV,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者形态、吸收光谱也均无明显差异,于37℃储存24h均较稳定;IPNPs热致相变、光致相变及声致相变所需能量均低于IHNPs,且IPNPs光声及超声成像增强能力高于IHNPs。经能使IPNPs及IHNPs发生相变的激光能量辐照后,MH7A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5.34±7.96)%,(54.92±6.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NPs是更适于诊疗一体化应用的多功能纳米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纳米粒 氟碳化合物 相变 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帕沙星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声动力细胞毒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田中华 朱深银 +5 位作者 常淑芳 李雪梅 唐琴 郑晓英 郝兰 王志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748-1752,1761,共6页
目的探讨司帕沙星介导声动力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损伤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MH7A经司帕沙星(浓度1.00μmol/L)处理后,采用超声辐照(声强1.0 W/cm^2,辐照60 s)。实验分为对... 目的探讨司帕沙星介导声动力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损伤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MH7A经司帕沙星(浓度1.00μmol/L)处理后,采用超声辐照(声强1.0 W/cm^2,辐照60 s)。实验分为对照组、司帕沙星组、超声组和声动力(司帕沙星+超声)组。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MH7A细胞的损伤情况。多功能荧光酶标仪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物质产生情况。结果声动力组细胞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与对照组相比,声动力疗法显著地诱导MH7A细胞内产生过量活性氧物质(P <0. 01)。与活性氧物质清除剂甘露醇相比,活性氧物质清除剂组氨酸有效地阻断声动力疗法诱导MH7A细胞活力降低(P <0. 01)、细胞凋亡增加(P <0. 01)以及细胞内活性氧物质产生(P <0. 01)。结论司帕沙星介导声动力疗法显著地诱导MH7A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内产生过量活性氧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帕沙星 声动力疗法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细胞毒性 活性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