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素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金丹婷 刘北忠 +5 位作者 刘畅 王春光 王翀 王东生 郝坡 钟梁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22-825,共4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与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大黄素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Wight-Giemsa染色(W-G染色),在普通光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运用AnnexinV/PI双标记法检测大黄素对K562细胞的...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与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大黄素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Wight-Giemsa染色(W-G染色),在普通光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运用AnnexinV/PI双标记法检测大黄素对K562细胞的凋亡效应;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与凋亡情况;通过比色法检测Caspase-3、8、9的相对活性,分析大黄素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结果:大黄素能显著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作用24、48、72h后的半数抑制率浓度分别为80、50、40μmol/L;处理组细胞在普通光镜下可见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AnnexinV/PI双标记法检测到K562细胞在大黄素的诱导下出现早期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P<0.01);流式细胞仪结果分析发现,处理组的K562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率明显升高并呈现剂量依赖性(P<0.01);大黄素可触发Caspase-3、8、9的活性增高(P<0.01)。结论:大黄素能有效地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和Caspase信号途径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K562细胞 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前病变组织原代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艳 彭琼乐 +4 位作者 王黎阳 赵浏阳 袁泉 李俊 柳满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比较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成纤维细胞(atypical intraductal hyperplasia fibroblasts,AFs)与正常乳腺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乳腺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在生物学特征上的差异。方... 目的比较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成纤维细胞(atypical intraductal hyperplasia fibroblasts,AFs)与正常乳腺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乳腺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在生物学特征上的差异。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法分离并培养AFs、NFs和CAFs,免疫细胞荧光化学检测其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以鉴定细胞纯度。比较3种细胞的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和周期蛋白cyclin D1、p21waf1及p53的变化。结果获得并鉴定了NFs、AFs、CAFs;其生长速度依次增加(P<0.05),细胞周期S期百分比(8.24±2.47)、(16.94±4.77)、(33.31±7.90)依次增大(P<0.05);与NFs相比,AFs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增加(P<0.05),p21waf1和p53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CAFs相比,AFs的周期蛋白cyclin D1没有升高(P<0.05),p21waf1蛋白和p53蛋白表达更强(P<0.05)。结论 AFs相对于NFs和CAFs,细胞生长增殖具有特异性,这种变化提示乳腺肿瘤的癌前病变阶段AFs可能是NFs逐步向CAFs转变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微环境 成纤维细胞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osha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
作者 曾宗跃 贾微 +2 位作者 杨欣 张海龙 柳满然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Drosha蛋白表达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胰腺癌样本85例及对应癌旁组织53例,采用H&E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癌组织标本中Drosha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Drosha基...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Drosha蛋白表达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胰腺癌样本85例及对应癌旁组织53例,采用H&E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癌组织标本中Drosha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Drosha基因表达。结果:胰腺癌组织中Drosha的表达阳性率为72.9%(62/85),而相应癌旁Drosha表达阳性率为100%(53/53),两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rosha蛋白在胰腺癌中的阳性强度平均积分值由10.3分降至2.3分。Drosha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c2=19.2,P=0.0003)、分级(c2=10.8,P=0.013)、淋巴结转移(c2=23.6,P=0.00003)等密切相关。与对应癌旁组织相比,Drosha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P=0.000)。结论:Drosha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下降,Drosha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DROSHA 免疫组化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ED检测血浆游离型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诊断嗜铬细胞瘤及预后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香春 甄乾娜 +1 位作者 李启富 丁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7-541,共5页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HPLC-ED)检测血浆游离型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MNs)在嗜铬细胞瘤中诊断应用和预后观察。方法:采用HPLC-ED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HPLC-ED)检测血浆游离型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MNs)在嗜铬细胞瘤中诊断应用和预后观察。方法:采用HPLC-ED检测分析血浆游离型MNs嗜铬细胞瘤患者21例、健康对照组26例、原发性高血压组23例和非嗜铬细胞瘤性肾上腺占位性疾病组24例。结果: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游离型MNs浓度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以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NMN)150 ng/L和(或)甲氧基肾上腺素(metanephrine,MN)120 ng/L为切点,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100%、89%。NMN、MN浓度与肿瘤体积密切相关(NMN:r=0.952,P=0.000;MN:r=0.510,P=0.018)。嗜铬细胞瘤患者在肿瘤切除后血MNs浓度迅速降低。结论:血浆游离型MNs是诊断嗜铬细胞瘤和预后观察的良好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 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 嗜铬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循环血游离miRs分子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得志 唐石伏 柳满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7-280,共4页
微小RNAs(microRNAs,miRs)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主要在翻译水平负性调控基因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循环血游离miRs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具有潜在的诊断作用。CRC患者具有特异性的循环血游离miRs表达谱,其中,miR-18a... 微小RNAs(microRNAs,miRs)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主要在翻译水平负性调控基因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循环血游离miRs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具有潜在的诊断作用。CRC患者具有特异性的循环血游离miRs表达谱,其中,miR-18a、miR-21、miR-29a和miR-92a等miRs均具有潜在的CRC诊断价值,而miR-7具有潜在的CRC早期诊断价值。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循环血游离miRs有可能成为新的CRC分子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循环血游离miRs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中危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双诱导治疗后加入细胞毒性药物时机的早期临床分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连文 刘北忠 +5 位作者 陈建斌 姚仕菲 陈敏 赵毅 刘路 钟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24-928,共5页
目的比较低中危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进行双诱导治疗后,在不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时予以细胞毒性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7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初诊APL患者36例,对其进行全反式维甲... 目的比较低中危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进行双诱导治疗后,在不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时予以细胞毒性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7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初诊APL患者36例,对其进行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双诱导治疗。根据加入细胞毒性药物时外周血WBC,以不同的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1)(10~20)×10~9/L组和>20×10~9/L组;(2)(10~25)×10~9/L组和>25×10~9/L组;(3)(10~30)×10~9/L组和>30×10~9/L组。分析各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达CR所需时间、凝血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以及诱导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诱导期间无一例死亡。(10~20)×10~9/L组达CR所需时间短于>20×10~9/L组(P<0.05);(10~20)×10~9/L组和>20×10~9/L组CR率、凝血功能异常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25)×10~9/L组和>25×10~9/L组、(10~30)×10~9/L组和>30×10~9/L组CR率、达CR所需时间、凝血功能异常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20)×10~9/L组、(10~25)×10~9/L组、(10~30)×10~9/L组平均WBC峰值分别低于>20×10~9/L组、>25×10~9/L组、>30×10~9/L组(P<0.05);(10~20)×10~9/L组和>20×10~9/L组、(10~25)×10~9/L组和>25×10~9/L组、(10~30)×10~9/L组和>30×10~9/L组分化综合征(DS)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肝功异常率、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中危组APL患者进行ATRA-ATO双诱导治疗后,外周血WBC在(10~20)×10~9/L时加用细胞毒性药物可获得相对较佳的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药物毒性 治疗时机 诱导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构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
7
作者 王林纤 戴勇 +3 位作者 文锦丽 涂植光 张丽 齐素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3-160,共8页
目的: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全组"蛋白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获得SLE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方法:利用基于四重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结合多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 目的: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全组"蛋白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获得SLE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方法:利用基于四重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结合多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SLE稳定期和活动期病人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和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蛋白,用肽质量指纹谱经数据库检索鉴定蛋白质,并比较这些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共鉴定了400多个蛋白质。其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稳定组和SLE活动组共发现2倍以上表达差异的蛋白质44个,上调的9个,下调的35个;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组相比,SLE稳定组和SLE活动组2倍以上表达差异的蛋白共有52个,上调的19个,下调的33个;SLE活动组与SLE稳定组相比,表达上调和下调的蛋白分别为17个和13个。结论: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可有效地用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鉴定和相对定量;采用该技术获得了SLE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深入研究这些蛋白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SLE的发病机制,为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蛋白质组学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9定向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成骨分化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燕 文巍 罗进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91-1298,共8页
为确认和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9,BMP9)定向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以鼠间充质干细胞C3H10、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MEFs)和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cell,BMSC)... 为确认和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9,BMP9)定向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以鼠间充质干细胞C3H10、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MEFs)和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cell,BMSC)三种多潜能干细胞为目标细胞,用重组腺病毒的方法将BMP9导入细胞,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定量测定、钙盐沉积实验、realtime PCR、动物实验和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BMP9对于多潜能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定向诱导作用.结果提示,BMP9能诱导C3H10、MEFs和BMSC细胞ALP的表达,且具有剂量依赖性.BMP9在体外能够促进C3H10细胞和MEFs细胞的钙盐沉积.经BMP9刺激后,C3H10细胞成骨相关基因ALP、Runx2、骨桥素(osteopontin,OPN)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的mRNA水平均增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BMP9可以活化Smad和成骨关键基因Runx2.动物实验和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显示,BMP9可以诱导C3H10细胞在裸鼠皮下异位成骨,因此,BMP9具有定向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9 多潜能干细胞 信号转导 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YB-1蛋白的高效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抗的制备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朴 孔飞飞 +2 位作者 余雪梅 成凤 涂植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579-1581,共3页
目的构建YB-1原核表达系统,诱导表达后纯化YB-1融合蛋白并制备其多抗。方法采用RT-PCR扩增YB-1编码序列,将该序列克隆至载体pET-32a(+);转化BL21(DE3),确定最佳表达条件;采用亲和层析与超滤纯化目的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后免疫家兔,... 目的构建YB-1原核表达系统,诱导表达后纯化YB-1融合蛋白并制备其多抗。方法采用RT-PCR扩增YB-1编码序列,将该序列克隆至载体pET-32a(+);转化BL21(DE3),确定最佳表达条件;采用亲和层析与超滤纯化目的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后免疫家兔,制备其抗体。结果成功扩增YB-1编码序列并构建了其表达载体;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条件经优化后(28℃,5h,0.5mmol/LIPTG),YB-1融合蛋白在BL21中得到高效可溶性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证实,表达产物经纯化后获得了纯度较高的YB-1融合蛋白,将该蛋白免疫家兔后获得了效价与特异性较高的抗体。结论成功建立了YB-1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及蛋白纯化方法 ,并制备了其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B-1 原核表达 亲和层析 多抗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7对急性肺损伤时肺水肿液清除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燕 程黎 +4 位作者 宋志新 邓欣雨 何婧 邓旺 王导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对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肺水清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IL-17基因敲除鼠和野生型C57BL/6鼠各16只,随机各等分为两组(一共4组,每组8只),分别经气道给与磷酸缓冲盐溶液和脂多糖(LPS)干预,给药48 h后处死。比较各...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对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肺水清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IL-17基因敲除鼠和野生型C57BL/6鼠各16只,随机各等分为两组(一共4组,每组8只),分别经气道给与磷酸缓冲盐溶液和脂多糖(LPS)干预,给药48 h后处死。比较各组肺湿干质量比(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介素8(IL-8)水平和肺组织钠通道(ENa C)蛋白表达情况。并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了解肝激酶B1(LKB1)表达差异。结果与接受LPS干预的野生型鼠比较,IL-17敲除型鼠在接受LPS处理后W/D由9.739±3.3降至5.351±0.56,IL-8由67.50±7.33 pg/m L降至41.00±3.16 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检结果提示IL-17敲除型鼠肺泡腔内水肿液聚集减少,肺损伤评分显著降低。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结果示接受LPS刺激的IL-17敲除型鼠ENa C表达更多,LKB1丢失相对较少。结论敲除IL-17不仅可以减轻ALI小鼠肺组织炎症程度,还可以减少ENa C蛋白丢失,促进肺水清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LKB1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白介素17 肺水清除 钠通道 肝激酶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miRNA表达的检测和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曾宗跃 胡萍 +4 位作者 唐曦 张海龙 杜艳娥 文思阳 柳满然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71-1075,共5页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微环境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与正常成纤维细胞(NF)miRNA表达的差异及其对CAF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1型胶原酶消化法分别处理临床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标本,原代分离培养CAF和NF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法...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微环境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与正常成纤维细胞(NF)miRNA表达的差异及其对CAF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1型胶原酶消化法分别处理临床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标本,原代分离培养CAF和NF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分析CAF和NF细胞成纤维细胞分泌蛋白(FSP)的表达情况,对所分离培养的细胞进行纯度和特性鉴定;利用TranswellTM实验比较CAF与NF细胞的侵袭能力;利用miRNA芯片和芯片结果显著性差异(SAM)分析法分析CAF与NF细胞miRNA表达的差异;对差异miR-205和miR-221,在原代培养的CAF和NF进行实时定量PCR(qRT-PCR)验证;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差异miRNA的靶基因;利用DAVID软件对靶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度分析。利用ELISA检测TGF-β和IL-6信号通路的核心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MP-2和MMP-9的表达差异。结果成功分离得到原代培养的CAF与NF细胞,纯度大于95%;与NF细胞相比,CAF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增强;mi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CAF有10个变化倍数>1.5的异常表达miRNA(P<0.05),其中3个上调表达(miR-221-5p、miR-31-3p、miR-221-3p),7个下调表达(miR-205、miR-200b、miR-200c、miR-141、miR-101、miR-342-3p、let-7g)。信号通路富集度分析发现,miRNA靶基因与细胞分化、细胞黏附、细胞迁移、细胞增殖、细胞分泌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等密切相关,其中,异常表达的miR-200b/c和miR-141等miRNA通过抑制其靶基因,影响TGF-β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进而影响CAF的侵袭和转移。结论人乳腺癌微环境CAF的miRNA表达谱发生显著变化,CAF细胞中异常表达miRNA可能参与了NF向CAF的转化,并与CAF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乳腺癌 miRNA表达谱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2在乳腺癌组织及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变琴 吴立翔 +1 位作者 汪先桃 涂植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3-636,共4页
目的检测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ZR-75-30、MCF-7)、乳腺癌患者组织中Wnt2的表达,同时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Wnt2及CA-153表达量,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DA-MB-231、ZR-75-30、MC... 目的检测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ZR-75-30、MCF-7)、乳腺癌患者组织中Wnt2的表达,同时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Wnt2及CA-153表达量,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DA-MB-231、ZR-75-30、MCF-7中Wnt2 mRNA及蛋白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5例配对的癌旁组织、9例乳腺原位癌及9例侵袭性乳腺癌进行检测;同时采用ELISA检测15例健康成年女性、30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Wnt2蛋白水平;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CA-153水平,并收集完整的病理资料与血清中Wnt2蛋白水平比较分析。结果 Wnt2在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ZR-75-30、MCF-7中未见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上皮及间质细胞中呈高表达,而在配对的癌旁组织呈不表达或弱表达状态;30例乳腺癌患者血清中Wnt2及CA-153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成年女性(P<0.05),且Wnt2表达水平与CA-153呈正相关。结论血清Wnt2可与CA-153同时作为乳腺癌筛查的血清学辅助指标,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检出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2 CA-153 乳腺癌 实时荧光定量PCR 蛋白印迹 免疫组织化学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9通过p38激酶途径调控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成骨分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丹 王箭 +4 位作者 罗进勇 刘悦亮 王虹 曾照芳 袁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01-1010,共10页
前期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具有较强的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为进一步揭示其诱导和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理,利用BMP9重组腺病毒感染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 前期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具有较强的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为进一步揭示其诱导和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理,利用BMP9重组腺病毒感染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初步分析BMP9是否可通过p38激酶途径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结果发现,BMP9可以通过促进p38激酶磷酸化而导致其活化,p38抑制剂SB203580可抑制由BMP9诱导的C3H10T1/2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和钙盐沉积,而且利用抑制剂SB203580抑制p38激酶活性后,BMP9诱导的Smad经典途径的激活也相应受到抑制,RNA干扰导致p38基因沉默同样也可抑制BMP9诱导的ALP活性、OPN表达、钙盐沉积以及裸鼠皮下异位成骨.因此,BMP9可通过活化p38激酶途径调控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9 P38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晓宇 翁亚光 +1 位作者 张燕 罗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51,共5页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的变化,探讨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40例,2型糖尿病患者3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0例,健康对照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的变化,探讨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40例,2型糖尿病患者3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0例,健康对照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清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水平,同时测定血压、血糖、血脂和体质量指数等指标,并分析以上指标与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的关系.结果: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内脏脂肪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8.26±1.22)ng/mL,(17.31±1.26)ng/mL和(13.32±1.31)ng/mL(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24.99±1.36)ng/mL又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单纯高血压组.2型糖尿病组和高血压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75±1.29)μg/mL,(9.71±1.28)μg/mL和(12.67±1.48)μg/mL(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5.73±1.23)μg/mL又明显低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单纯高血压组.2型糖尿病组和高血压组的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空腹血清内脏脂肪素与腰臀比、甘油三酯和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431,0.371,0.501,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610,p<0.05);血清脂联素与腰臀比、体质量指数、收缩压和甘油三酯呈负相关(r=-0.6 1 2,-0.3 9 3,-0.4 5 5,-0.3 9 1,p<0.0 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腰臀比是内脏脂肪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t=2.0 9 0,p<0.0 5);腰臀比、高密度脂蛋白是脂联素水平独立相关因素(t=-2.7 4 1,3.9 6 8,p<0.0 5).结论:2型糖尿病组和高血压组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升高,而脂联素水平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更高,脂联素水平更低.该结论提示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的表达可能与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内脏脂肪素 高血压 糖尿病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9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红蕾 王科 +2 位作者 孙笑笑 罗进勇 张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19-1623,共5页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半定量RT-PCR法检测高转移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低转移性乳腺癌细胞MCF-7中BMP9的表达,用人BMP9重组腺病毒(AdBM...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半定量RT-PCR法检测高转移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低转移性乳腺癌细胞MCF-7中BMP9的表达,用人BMP9重组腺病毒(AdBMP9)感染MDA-MB-231细胞作为实验组,含GFP的空载腺病毒(AdGFP)感染MDA-MB-231细胞作为对照组,MTT法观察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周期及凋亡的变化。结果:半定量RT-PCR显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未检测到BMP9 mRNA的表达;MTT结果显示,AdBMP9处理可引起MDA-MB-231细胞增殖抑制,第5 d MDA-MB-231/BMP9组的细胞增殖率(0.8860±0.0532)显著低于MDA-MB-231/GFP组(1.2240±0.1031)(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腺病毒感染后第2 d和第3 d,MDA-MB-231/BMP9组细胞周期各相发生变化,G2/M期细胞明显增加,分别为MDA-MB-231/GFP组的3.2倍和2.4倍(P<0.05);同时BMP9可诱发细胞凋亡,腺病毒感染后第3 d MDA-MB-231/BMP9组细胞凋亡百分率(31.55%±8.26%)明显高于MDA-MB-231/GFP组(3.80%±0.46%)(P<0.05)。结论:提示BMP9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和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9 乳腺癌 增殖 周期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TV1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燕 刘北忠 +6 位作者 王翀 钟梁 朱丹 王春光 金丹婷 高艳军 黎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2-455,共4页
目的观察上调JTV1基因的表达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携带有JTV1基因的pcDNA3.1-JTV1载体转染人K562细胞作为阳性转染组,转染pcDNA3.1空载体作为空载体转染组,未转染的K562细胞为未转染组。通过集落... 目的观察上调JTV1基因的表达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携带有JTV1基因的pcDNA3.1-JTV1载体转染人K562细胞作为阳性转染组,转染pcDNA3.1空载体作为空载体转染组,未转染的K562细胞为未转染组。通过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K562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与Annexin-PI双染色结合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JTV1基因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myc mRNA水平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基因JTV1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myc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上调JTV1基因表达后K562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流式细胞术与Annexin-PI双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空载体转染组及未转染组相比,阳性转染组K562细胞的G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阳性转染组中Bax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较空载体转染组及未转染组均明显上升,而Bcl-2基因和C-myc基因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则明显下调(P<0.05)。结论 JTV1基因过表达可能通过抑制基因Bcl-2和C-myc的表达增强基因Bax的表达,从而抑制K562细胞系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jtv-1 基因 BCL-2 基因 C-MYC 基因 BAX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Twist基因慢病毒质粒构建及其促进乳腺肿瘤上皮细胞MCF-7上皮间质转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萍 杨佳佳 +4 位作者 黄翼 曾宗跃 唐曦 黄杰涛 柳满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8-331,共4页
目的 :构建转录因子Twist基因的慢病毒质粒,其高表达促进乳腺肿瘤上皮细胞MCF-7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方法 :pcDNA3/myc-tagged-Twist质粒扩增并亚克隆至载体pLVX-puro中构建成pLVX-puromyc-tagged-... 目的 :构建转录因子Twist基因的慢病毒质粒,其高表达促进乳腺肿瘤上皮细胞MCF-7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方法 :pcDNA3/myc-tagged-Twist质粒扩增并亚克隆至载体pLVX-puro中构建成pLVX-puromyc-tagged-Twist慢病毒质粒。将其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T,收取病毒上清感染乳腺癌MCF-7细胞。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录因子Twist蛋白、上皮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间质标志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pLVX-puro-myc-tagged-Twist慢病毒质粒酶切及测序结果完全正确;相对于对照细胞(MCF-7-Vector细胞),转染Twist基因的MCF-7细胞(MCF-7-Twist细胞)Twist蛋白、间质标志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上皮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侵袭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论:pLVX-puro-myc-tagged-Twist慢病毒质粒构建成功,转录因子Twist通过MCF-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促进了乳腺肿瘤侵袭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ST 慢病毒 MCF-7 侵袭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osha水平与胃腺癌恶性程度及侵袭呈负相关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海龙 徐丽云 +3 位作者 周明莉 杜燕娥 文思阳 柳满然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19-1522,1527,共5页
目的研究Drosha蛋白在胃腺癌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探究Drosha对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Image-Pro Plus软件检测组织芯片889例胃腺癌组织样本中Drosha的表达量,统计分析Drosha与各临... 目的研究Drosha蛋白在胃腺癌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探究Drosha对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Image-Pro Plus软件检测组织芯片889例胃腺癌组织样本中Drosha的表达量,统计分析Drosha与各临床参数及309例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小干扰RNA(siRNA)干扰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中Drosha的表达,TranswellTM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Drosha在高分化胃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吸光度值中位值为0.4195),在中分化胃腺癌中表达降低、在低分化腺癌中低表达;Drosha的表达与肿瘤大小、Laure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分级及病理分期相关;生存分析显示Drosha高表达的患者拥有更高的生存率;敲低SGC-7901细胞的Drosha水平后,细胞侵袭能力显著增强。结论 Drosha蛋白水平随胃腺癌分化程度降低而逐渐降低,敲低Drosha水平可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SHA 胃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侵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X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在LO_2细胞内的稳定表达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婷 赵迎泽 +3 位作者 罗进勇 卢晓娟 文巍 冯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26-1529,共4页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逆转录病毒载体,并使其在人正常肝细胞LO2内的进行稳定表达。方法 PCR扩增HBX基因,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pSEB-Flag中,构建表达HBX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pSEB-Flag-HBX,通过通过PCR、酶切、测序验...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逆转录病毒载体,并使其在人正常肝细胞LO2内的进行稳定表达。方法 PCR扩增HBX基因,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pSEB-Flag中,构建表达HBX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pSEB-Flag-HBX,通过通过PCR、酶切、测序验证HBX基因后;体外将重组质粒pSEB-Flag-HBX与包装质粒pAmpho共同转染人胚胎肾上皮细胞系293T细胞,包装获得携带HBX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并感染靶细胞人正常肝细胞LO2,稻瘟菌素(Blasticidin)筛选,获得成功转入HBX的LO2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进一步验证HBX基因及HBx蛋白在LO2细胞内的表达。结果 (1)成功获得携带HBX基因的阳性重组质粒pSEB-Flag-HBX;(2)HBX基因被逆转录病毒成功地导入靶细胞LO2细胞,并实现稳定表达,RT-PCR检测到HBXmRNA在靶细胞中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到HBx蛋白在靶细胞LO2-HBx细胞中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HBX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人正常肝细胞LO2后能够稳定表达HBx蛋白,为进一步探讨HBx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X LO2 逆转录病毒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9通过JNKs激酶途径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静 赵丹 +2 位作者 王箭 王文娟 罗进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20-1229,共10页
前期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除了通过经典Smad途径外,也可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中的p38激酶途径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本研究继续探讨MAPKs的重... 前期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除了通过经典Smad途径外,也可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中的p38激酶途径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本研究继续探讨MAPKs的重要成员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s,JNKs)对于BMP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利用BMP9重组腺病毒感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初步分析BMP9是否可通过JNKs激酶途径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结果表明:BMP9可通过促进JNKs激酶磷酸化而导致其活化;JNKs抑制剂SP600125可抑制由BMP9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骨桥蛋白(osteocpontin,OPN)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表达以及钙盐沉积;利用抑制剂SP600125抑制JNKs激酶活性后,BMP9诱导Runx2的表达和转录活性,以及Smad经典途径的激活也相应受到抑制;RNA干扰导致JNKs基因沉默同样也可抑制BMP9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以及裸鼠皮下异位成骨.因此,BMP9可通过活化JNKs激酶途径,从而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9 JNKs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