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的临床、肌肉病理、MRI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1
作者 吴世陶 张敏 +2 位作者 石伟伟 周丽丹 刘恒方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2,共5页
目的:探讨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MADD)的临床、肌肉病理、MRI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诊治的20例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突变所致的RR-MADD的资料,对其临床、肌肉病... 目的:探讨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RR-MADD)的临床、肌肉病理、MRI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诊治的20例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突变所致的RR-MADD的资料,对其临床、肌肉病理、肌肉MRI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四肢近端无力、不耐受疲劳、颈肌无力和咀嚼肌无力;多数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呈轻中度升高,少数合并横纹肌溶解;肌电图主要呈肌源性损害;20例患者经过核黄素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2)HE染色显示肌纤维内大量小空泡,部分空泡融合成裂隙状;油红O染色显示空泡或裂隙被大量脂滴填充;ATP酶学染色显示受累肌纤维主要为Ⅰ型肌纤维。(3)20例患者均出现两侧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和半腱肌对称性脂肪化,MRI呈T1WI和T2WI高信号、STIR低信号;12例患者在亚急性期出现肌肉水肿,MRI呈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STIR高信号。(4)20例患者均发现ETFDH基因突变,其中15例为复合杂合突变,3例为纯合突变,2例为单一杂合突变;c.1781T>C、c.1327T>C、c.1411A>G和c.1277_1278insA突变未见报道。结论:RR-MADD的临床、肌肉病理、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ETFDH基因c.1781T>C、c.1327T>C、c.1411A>G和c.1277_1278insA突变为首次报道,丰富了我国RR-MADD基因突变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 临床表现 肌肉病理 肌肉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与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田志强 姜炎 +1 位作者 牛延良 苗勤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62-764,共3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一种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约出现于54%的1型糖尿病和45%的2型糖尿病患者,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皮肤提取物 临床研究 前列地尔 疫苗接种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治疗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ChAT^+神经元促进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建平 鲁争芳 +6 位作者 付晓杰 张帝 余列 高宇峰 殷椿茂 柯俊吉 刘贤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0-884,共5页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VZ)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ChAT^+)神经元的活性变化及其对脑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阿托品组。采用电凝法夹闭大脑中动脉制备脑...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VZ)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ChAT^+)神经元的活性变化及其对脑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阿托品组。采用电凝法夹闭大脑中动脉制备脑梗死模型。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2(VEGFR2)及其下游分子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表达VEGFR2和5-溴脱氧尿嘧啶(BrdU)/CD31的细胞数量变化。结果:脑梗术后14 d,脑梗死组SVZ区ChAT/AChE较假手术组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组鼠的梗死周围区VEGF、VEGFR2、pERK表达量以及VEGFR2、BrdU/CD3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与脑梗死组相比,阿托品组的上述指标含量减少(P<0.05)。结论:脑梗死后,SVZ区ChAT^+神经元活性相对增强,胆碱能系统效应增强,其可通过上调VEGF-VEGFR2信号通路促进脑梗死周围区的血管新生,促进脑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室管膜下区 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神经元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可地尔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元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源征 杨卓滢 +2 位作者 何远宏 孙若楠 苑和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元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90只SD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和尼可地尔组,每组30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术后第1、3、7、14天采用Zea-Longa法观察神经功能缺损,术后第3...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元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90只SD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和尼可地尔组,每组30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术后第1、3、7、14天采用Zea-Longa法观察神经功能缺损,术后第3天通过检测脑含水量来测定脑水肿程度;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BrdU/NeuN阳性细胞数,RT-PCR检测NeuN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eu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组和尼可地尔组大鼠脑含水量升高,凋亡细胞数增加,BrdU/NeuN阳性细胞数增加,Neu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与脑梗死组相比,尼可地尔组大鼠脑含水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脑梗死周围区凋亡细胞数减少,BrdU/NeuN阳性细胞数增加,Neu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尼可地尔可以减轻脑水肿,减少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促进神经再生,进而达到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 脑梗死 脑水肿 凋亡 神经发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奈哌齐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建平 张帝 +3 位作者 金东东 崔晓冰 鲁争芳 管海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对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组、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多奈哌齐组,各20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Mash1标记神经干/祖细胞,Doublecortin(DCX)...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对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组、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多奈哌齐组,各20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Mash1标记神经干/祖细胞,Doublecortin(DCX)标记神经母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DCX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Mash1和DCX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MCAO术后10 d,各组小鼠室管膜下区均可观察到表达DCX的细胞,且脑梗死+溶剂组DCX和Mash1的表达较假手术+溶剂组明显增多(P<0.05),脑梗死+多奈哌齐组DCX和Mash1的表达较另两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多奈哌齐作为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多奈哌齐 室管膜下区 神经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碱能信号调节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分化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建平 刘贤良 +6 位作者 付晓杰 张帝 鲁争芳 殷椿茂 柯俊吉 满江 李思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7-881,884,共6页
目的探讨胆碱能信号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在脑梗死周围区分化的调节。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组、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多奈哌齐组、脑梗死+阿托品组,每组25只。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术后1、7、14、21 d进... 目的探讨胆碱能信号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在脑梗死周围区分化的调节。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组、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多奈哌齐组、脑梗死+阿托品组,每组25只。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术后1、7、14、21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第3天测脑含水量,第14、28天免疫荧光观察梗死周围区或相应位置Neu N/Brd U、CNPase/Brd U、GFAP/Brd U阳性细胞数。结果小鼠脑梗死后脑含水量增高(P<0.05),多奈哌齐处理可降低其脑含水量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梗死后梗死周围区Neu N/Brd U、CNPase/Brd U、GFAP/Brd U阳性细胞增多(P<0.05);对比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多奈哌齐组Neu N/Brd U、CNPase/Brd U、GFAP/Brd U阳性细胞增多(P<0.05),脑梗死+阿托品组Neu N/Br-d U、CNPase/Brd U阳性细胞减少(P<0.05)。结论胆碱能信号促进NSCs在脑梗死周围区向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同分化,减轻脑水肿,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胆碱能信号 神经干细胞 神经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小鼠神经元高迁移率蛋白1迁移的影响
7
作者 崔晓冰 王建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075-2078,共4页
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脑梗死小鼠大脑高迁移率蛋白1(HMGB1)迁移的影响。方法:制备BMMNCs后植入模型;测定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 NSS);测定梗死体积及相关蛋白表达量;观察HMGB1的迁移情况。结果:移植组m NSS评分和脑梗死... 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脑梗死小鼠大脑高迁移率蛋白1(HMGB1)迁移的影响。方法:制备BMMNCs后植入模型;测定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 NSS);测定梗死体积及相关蛋白表达量;观察HMGB1的迁移情况。结果:移植组m 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较溶剂组减小;HMGB1表达高于溶剂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低于溶剂组;荧光显示小鼠HMGB1释放少于溶剂组。结论:移植BMMNCs抑制梗死小鼠神经元中HMGB1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骨髓单个核细胞 高迁移率蛋白1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1
8
作者 翟萌萌 王建平 +2 位作者 余列 付晓杰 李丽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7例,其中女80例,男227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标准,分为预...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7例,其中女80例,男227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标准,分为预后良好组(195例)和预后不良组(112例)。记录入院时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资料,根据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NLR值。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时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作用。结果 (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复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NLR水平均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9±12)岁比(62±14)岁,25.0%(28/112)比14.4%(28/195),5.00(3.00,9.00)分比3.00(1.75,5.00)分,3.66(2.62,7.91)比2.47(1.94,3.40),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NIHSS评分及入院时NLR水平的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0,1.148,1.427,95%CI分别为1.007~1.053,1.059~1.246,1.247~1.634,均P<0.05)。(3)入院时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界值为2.84,其敏感度为69.6%,特异度为64.6%。结论入院时NLR水平增高对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脑缺血小鼠BDNF及NT-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建平 刘聪 +3 位作者 杨直堂 蒋超 赵源征 许栋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1-535,共5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剂治疗组、白藜芦醇预治疗组,每组各18只。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脑缺血模型(permanent m...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剂治疗组、白藜芦醇预治疗组,每组各18只。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脑缺血模型(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BDNF及NT-3蛋白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中BDNF及NT-3的基因水平,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的变化,以Zea 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结果与模型组及溶剂治疗组相比,白藜芦醇预治疗组梗死区周围BDNF及NT-3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且神经功能学评分明显改善(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增加脑缺血后BDNF及NT-3的表达,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脑缺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3 梗死体积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浆C反应蛋白、D-二聚体在癫痫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服药种类的关系 被引量:21
10
作者 郭亚培 刘恒方 +3 位作者 张敏 石磊 赵幸娟 李建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7-75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浆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在癫痫患者血中的表达及与服用抗癫痫药物种类、脑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对3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IE组)、52例抗癫痫药物控制良好者(NE组)和5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浆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在癫痫患者血中的表达及与服用抗癫痫药物种类、脑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对3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IE组)、52例抗癫痫药物控制良好者(NE组)和5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Hcy和血浆CRP、D-D测定,结合不同脑电图结果及用药种类,探讨血清Hcy和血浆CRP、D-D在癫痫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结果 IE组患者血清Hcy和血浆CRP、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NE组(P <0.05),NE组患者血清Hcy和血浆CRP、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脑电图重度异常组患者血清Hcy和血浆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脑电图正常组及轻度、中度异常组(P <0.05),并且随着脑电图异常逐渐严重,血清Hcy、血浆CRP水平逐渐增高(P <0.05),血浆D-D在不同脑电图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服用3种抗癫痫药物的血清Hcy水平高于服用2种及1种抗癫痫药物(P <0.05),服用2种抗癫痫药物的血清Hcy水平高于服用1种抗癫痫药物(P <0.05),3种、2种、1种用药组血浆CRP及D-D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Hcy和血浆CRP、D-D在癫痫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高血清Hcy,血浆CRP水平与脑电图异常程度有关;服用多种抗癫痫药物可升高血清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同型半胱氨酸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脑梗死大鼠脑内分化为小胶质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建平 陈明 +6 位作者 蒋超 余列 王梦涵 刘恒方 张敏 赵源征 陈宁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06-1408,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的疗效及其脑内分化情况。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模型,筛选成功模型后随机分为溶剂组(vehicle组)和BMMNCs移植组(BMMNCs组),BMMNCs组于24h后经尾静脉注入1mLBrdu标记...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的疗效及其脑内分化情况。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模型,筛选成功模型后随机分为溶剂组(vehicle组)和BMMNCs移植组(BMMNCs组),BMMNCs组于24h后经尾静脉注入1mLBrdu标记含1×107个BMMNCs细胞悬液,vehicle组注射同等剂量PBS溶液,采用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观察神经行为学功能,免疫荧光双标法示踪BMMNCs脑内分化情况。结果:与vehicle组相比,BMMNCs组Nss明显降低(P<0.05),BMMNCs组脑内梗死皮层区、海马齿状回检测到Brdu和Iba1双标阳性细胞。结论:BMMNCs移植在脑梗死大鼠脑内分化为小胶质样细胞,显著改善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骨髓单个核细胞 移植 小胶质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铜、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tau和Aβ1-42蛋白的检测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楠 何远宏 潘双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7-40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铜、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tau和Aβ1-42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96例AD患者及1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铜水平,循环酶法测定血清Hcy水平,... 目的:探讨血清铜、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tau和Aβ1-42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96例AD患者及1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铜水平,循环酶法测定血清Hcy水平,比色法测定血UA水平,ELISA试验检测血清中tau和Aβ1-42蛋白水平,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评价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D组血清铜(t=4.744,P<0.001)、Hcy(t=7.174,P<0.001)和tau蛋白(t=4.238,P<0.001)水平明显升高,UA(t=8.225,P<0.001)、Aβ1-42蛋白水平(t=8.781,P<0.001)明显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D患者MMSE评分与血清铜、Hcy水平呈负相关(r=-0.450、-0.537;P<0.001),与UA、Aβ1-42无关;生活质量评分与血清铜、Hcy水平呈负相关(r=-0.490、-0.550;P<0.001),与UA、Aβ1-42无关。结论:血清铜、Hcy水平与AD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质量有关,UA可能在AD的防治中起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同型半胱氨酸 尿酸 TAU蛋白 Aβ1-42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ABCA1和MMP-9的表达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远宏 刘恒方 +3 位作者 张敏 晁志文 王鹏 王兵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运转体A1(ABCA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36例和16例肠系膜动脉标本(对照组,B组),根据病理Ⅰ、Ⅱ和Ⅲ分级相应将颈动...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运转体A1(ABCA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36例和16例肠系膜动脉标本(对照组,B组),根据病理Ⅰ、Ⅱ和Ⅲ分级相应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分为A1(n=5)、A2(n=8)和A3(n=23)组。采用RT-PCR技术测定ABCA1和MMP-9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ABCA1和MMP-9的蛋白的表达。结果:4组间ABCA1和MMP-9mRNA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3.954和717.381,P<0.001)。A组较B组升高,A3组较A2组升高(P<0.05)。4组间ABCA1和MMP-9蛋白表达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0.612和428.910,P<0.001)。ABCA1蛋白的表达A组较B组降低,A3组较A2组降低;MMP-9蛋白的表达A组较B组升高,A3组较A2组升高(P<0.05)。结论:ABCA1和MMP-9可能是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损害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运转体A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EB1、BDNF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老年男性卒中后抑郁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柳 刘晓芳 +1 位作者 蒋超 王建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5-578,共4页
目的:研究CREB1-rs11904814、BDNF-rs6265多态性与河南汉族老年男性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以319例首次发生脑卒中的河南汉族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AMD17项评分将患者分为PSD组(142例)、卒中对照组(177例);根据PSQI评分又... 目的:研究CREB1-rs11904814、BDNF-rs6265多态性与河南汉族老年男性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以319例首次发生脑卒中的河南汉族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AMD17项评分将患者分为PSD组(142例)、卒中对照组(177例);根据PSQI评分又将PSD患者分为伴睡眠障碍组(103例)和不伴睡眠障碍组(39例)。应用PCR-RFLP技术及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患者CREB1-rs11904814和BDNF-rs6265位点多态性。结果:PSD组BDNF-rs6265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频率大于卒中对照组(P<0.05),A等位基因与PSD有关联(OR=1.882,95%CI=1.344~2.635)。CREB1-rs11904814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PSD组和卒中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EB1-rs11904814G等位基因频率在PSD伴睡眠障碍组和不伴睡眠障碍组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P<0.05),G等位基因与PSD伴睡眠障碍有关联(OR=2.729,95%CI=1.456~5.115)。结论:BDNF-rs6265A等位基因可能是河南汉族老年男性PSD的危险因素;CREB1-rs11904814可能与河南汉族老年男性PSD发病无关,但可能是PSD合并睡眠障碍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酸腺苷反应原件结合蛋白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卒中后抑郁 睡眠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体酮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MMP-9和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建平 郝玉金 +1 位作者 蒋超 陈宁宁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1-904,共4页
目的:观察黄体酮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Ⅳ型胶原(collagenⅣ)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pMCAO),将成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环糊精(HBC)溶剂治疗组和黄体酮治疗组,每组设12、2... 目的:观察黄体酮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Ⅳ型胶原(collagenⅣ)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pMCAO),将成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环糊精(HBC)溶剂治疗组和黄体酮治疗组,每组设12、24、48及72h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另选6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MMP-9蛋白和collagenⅣ的表达情况。结果:脑梗死发生后大鼠脑组织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经黄体酮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有所下降;4组间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llagenⅣ的表达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经黄体酮治疗后其丢失程度有所减轻;4组间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酮可通过抑制MMP-9的表达、减少collagenⅣ的降解来减轻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脑屏障 黄体酮 基质金属蛋白酶9 Ⅳ型胶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ytC和AI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琼哲 刘恒方 +3 位作者 张敏 崔明 郭亚培 吴世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T3)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yt C和AIF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1)、假手术组+T3(sham2)、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再灌注组+T3(T3)4组。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缺血后1 h及再灌注6 ...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T3)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yt C和AIF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1)、假手术组+T3(sham2)、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再灌注组+T3(T3)4组。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缺血后1 h及再灌注6 h腹腔注射甲状腺激素10μg/100 g,生理盐水为安慰剂。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yt C及AIF阳性表达和m RNA水平。结果:与sham1、sham2相比,IR组Cyt C及AIF阳性表达及m 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T3组较IR组显著下降(P<0.01),神经功能、梗死体积明显改善。结论:甲状腺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凋亡因子CytC及AI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激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色素C 凋亡诱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数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建平 周晨光 +4 位作者 蒋超 余列 韩伟 王新新 付晓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94-1397,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急性脑梗死后局部脑免疫炎症反应是否相关。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AIS组)62例,健康对照者(Control组)26例,无症状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患者(ACI-S组)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14例,采用流... 目的:探讨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急性脑梗死后局部脑免疫炎症反应是否相关。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AIS组)62例,健康对照者(Control组)26例,无症状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患者(ACI-S组)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14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各组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pDCPs)数量。根据脑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评估梗死灶的大小,进一步将AIS组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小梗死组、大梗死组,并比较不同亚组脑梗死患者pDCPs水平;并将AIS组患者pDCPs与NIHSS、CRP做相关分析。结果:AIS组与Control组相比,pDCPs占外周白细胞的比例及绝对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大梗死组患者pDCPs水平显著下降(P=0.001);且NIHSS评分和CRP与pDCPs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pDCPs数量减少,可能与募集到梗死的脑组织参与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免疫炎症 C反应蛋白 NIH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氨茶碱治疗硬脊膜穿刺后头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川杰 连亚军 +3 位作者 张璐 王利军 关东升 苗彦永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8期617-619,共3页
硬脊膜穿刺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是腰椎穿刺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前额、枕部疼痛或弥漫性头痛,疼痛的性质为钝痛或波动性痛,立位时加重,平卧位减轻.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约10%~30%的患者在腰椎穿刺术后4... 硬脊膜穿刺后头痛(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是腰椎穿刺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前额、枕部疼痛或弥漫性头痛,疼痛的性质为钝痛或波动性痛,立位时加重,平卧位减轻.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约10%~30%的患者在腰椎穿刺术后48 h内会出现PDPH[1~3],在肥胖的年轻女性和妊娠女性中PDPH的发病率会更高[4].PDPH常常伴有颈强直、耳鸣、听力减退、畏光及恶心等症状,多数患者头痛会在站立或行走时加重,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5],因此探索PDPH的有效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外曾有小样本报道静脉或口服茶碱可有效治疗PDPH[6],国内尚无此类报道.我们在国际上首次使用静脉注射氨茶碱代替茶碱治疗PDPH患者1 1例,取得了显著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注射氨茶碱 硬脊膜穿刺 有效治疗 后头痛 临床研究 腰椎穿刺术 流行病学资料 PD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脑梗死小鼠脑内分化为星形胶质样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建平 王新新 +6 位作者 蒋超 王梦涵 余列 陈明 刘恒方 陈宁宁 赵源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58-760,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脑内分化情况。方法选择41只雄性昆明小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后,将制模成功的34只小鼠随机分为溶剂组和BMMNC移植组(移植组),每组17只。分别于模...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脑内分化情况。方法选择41只雄性昆明小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后,将制模成功的34只小鼠随机分为溶剂组和BMMNC移植组(移植组),每组17只。分别于模型成功后1、3、7、14和28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小鼠神经损害严重程度,免疫荧光双标法观测BMMNC脑内分化情况。结果与溶剂组比较,移植组1、3、7、14和28d各时间点mNSS明显降低[(12.54±1.50)分vs(13.02±1.52)分、(9.52±1.25)分vs(11.17±1.05)分、(7.92±1.24)分vs(10.75±1.06)分、(5.82±1.23)分vs(7.93±1.23)分、(4.92±1.25)分vs(6.83±1.12)分,P<0.05];移植组梗死皮质及海马齿状回区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阳性细胞。结论BMMNC移植在脑梗死小鼠脑内分化为星形胶质样细胞,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小鼠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梗死 大脑中动脉 脑梗死 星形细胞 溴脱氧尿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敏 刘恒方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糖化血红蛋白(GHbAlc)含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病程在1周内的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68例作为脑梗死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离子交换层析法测定血液GHbAlc含量,应用彩色多普... 目的:探讨血液糖化血红蛋白(GHbAlc)含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病程在1周内的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68例作为脑梗死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离子交换层析法测定血液GHbAlc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颈动脉狭窄程度,观察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分析GHbAlc含量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对全部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当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析脑梗死患者GHbAlc含量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液中GHbAlc含量(6.728%±1.612%)明显高于对照组(5.243%±0.629%)(t=6.172,P<0.001);2组患者血液中GHbAlc含量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成正相关(r=0.560,0.483;P<0.05)。脑梗死组软斑、混合斑和硬斑数目分别为86、49和27,对照组分别为15、8和28,2组斑块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19,P<0.001),脑梗死组软斑和混合斑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增加,GHbAlc含量亦明显增加(F=329.431,P<0.001)。结论:GHbAlc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 颈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